“互联网+”视角下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

2022-04-08 17:12黄冰冰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2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大学英语互联网+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需要兼顾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把包含思政元素的评价体系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讨论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有助于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评价体系;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黄冰冰(1982-),女,广东湛江人,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一、前言

高校要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课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指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禁锢,既创新教学载体,又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发掘并有机融合其他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互联网+”中的“+”指的是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交融,既包括虚拟、物用、智慧相互间的交融,又包括精神结构、物质结构相互间的交融。在经历了2020年初疫情期间网课后,大学英语教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开展已是常态,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借助“互联网+”背景以数据的形式实现。本文旨在依托“互联网+”,在形成性评价与产出导向法观照下, 探究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

二、形成性评价与产出导向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业评价与测试包含于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中;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

当前,对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学业的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通过率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这一评价方式相较于形成性评价而言更为便捷,而形成性评价则相对更多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已为大学英语教师指明了方向,便是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形成性评价能呈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成效

根据评价对教育教学的功效与价值,教学评价大致可划分两大类,即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即教师通过观察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过程,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相关问题采取措施或制订方案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果和效益进行评价,如高校常见的闭卷考试就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格和能力。因此,形成性评价更适合检验语言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所产出的效果,这是终结性评价无法实现的。目前众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其无法较好地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成效的反馈服务。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对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学习的评价,可由形成性评价体现,而产出导向法能用于指导这个过程。

(二)产出导向法观照下的导向作用

文秋芳教授于2008年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后发展成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它包括教学理论、教学假设、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产出导向法拥有一套完成的理论体系,从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为主的教学理念到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假设,再到以“驱动”“促成”“评价”为主的教学流程。其可以应用于包含思政教育的所有课程教学中,以产出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为驱动,促成全人教育,以评价为导向,引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三、混合式教学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

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各大学习平台,我们可以实现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尤其是2020年初的特殊时期,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把思政内容融合在评价体系中,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辅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在理论上能达到同时提升的效果。已有高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如黄佰宏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学于2017年起实施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通过率都表明,适量的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故此,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 形成性评价为主要导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可通过以下策略融合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

(一)融合在作业评分的比重中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把与本课有关的思政教育元素融于作业内容中,并明确该专项内容在作业评分中的比重。比重的数值范围由教师根据教学产出要求制订,可以保持在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根据每次作业内容的不同而变化。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五版第一册第三单元“Travel”为例,该单元的思政教育目标可设定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起到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该单元6个课时的作业环节中,可设定思政内容评分占比为3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产出来判断其成果能获得该专项比分的多少。相对于每次思政内容比重的调整,把比重设置为一个固定值更便于教师操作,也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的评价标准。

为减少教师工作量,该项评分也可以用学生互评的形成实现,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程度,促进其承担评价主体的角色,同时加深对本环节思政内容的学习,一举多得。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辅助,指导学生理解思政内容的评价标准。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提前录制讲解视频,让学生在互评环节得以及时指导。甚至,可让学生设定思政教育成效在作业评分中的比重,让他们充分掌握这方面评价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思政内容的兴趣。

(二)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形式中

得益于互联网和手机的应用,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形式更丰富,如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可采取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课程思政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备团队意识的职业人才,如把思政内容融合于以团队形式完成的作业任务中,发布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们可采取团队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润物细无声”般让学生形式较好的团队意识。同时,学生们可在合作中互学对方所长,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置作业评价标准时,可明确指出选择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的作品在作业形式方面的得分会比独立完成作品的基本分高,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团队完成作业的形式所占比重不能高于个人完成作业形式5个百分点,以此兼顾思政引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独立合作或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作业。

(三)融合在平时成绩评价中

目前,大学英语学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都涉及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收获。根据前期调研可知,大部分教师会将课堂出勤、完成作业的成绩和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打分依据。教师可借助学习平台进行课堂考勤,这样会生成学生的考勤数据,课堂表现和作业也可借助学习平台量化。教师通过制订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坚持在平台自我学习或完成语言学习App上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后台数据的最终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评价来源。坚持打卡学习或坚持完成作业可视为塑造学生品格,属于思政教育,这种评价标准可引导学生生成或深化对品格塑造和学习习惯这两方面的认识。此外,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作业或练习时,应有目的地选取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内容西相统一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学习后,英语知识和思政教育皆能产出。由此可知,思政教育融合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平时成绩评价中,其方式是改变原有平时成绩来源和制订相关评价标准。

(四)融合在创造性作业的选材中

教师可在学生完成语言学习后,布置创造性作业产出任务,如制作用于陈述某一话题的PPT,为已存在的视频再配音,制作特定话题下的视频,或撰写小型研究论文等。在完成此类任务过程中,教师可制订包含思政内容的评分标准,明确列出选材中的思政内容占作业最终成绩的比例,以此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语言与思政内容,达到理想的产出效果。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五版第一册第三单元“Travel”听说课后的产出作业可设置为制作介绍家乡的视频,如果能在视频中呈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或自豪之情,则可获本次作业成绩的30%,如没能充分展现则获15%分,没有展现则为0分。

(五)融合在终结性考试的出题内容中

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末考试是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试卷题型包含听说读写四大类型。教师在出题过程中,可针对性地选取与本学期思政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巧妙地呈現在听说读写题型中,以此检验和深化本学期的思政教学内容,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如听力某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对话人物之间关系的辨别能力,其场景可以设定为抗疫医护人员之间的谈话,体现他们是同事关系或医患关系或夫妻关系等。阅读题则可以选用体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爱国主义教育或建党100周年的相关材料,以此作为载体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法题、翻译题和写作题也可采用类似思路,把思政教育融合在终结性考试试题内容中,通过思政教育间接对学生学业作出评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这方面已经作出示范,如其翻译题基本上围绕中国风展开,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四、困难与挑战

把课程思政融合在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其探索过程将不会停止,探索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不少。

首先,当前基于课程思政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还未全面推广,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对不同教学单元内容的思政元素理解不同、提炼不同,千人千解,实施上也是千人千法。其次,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怕出错、怕担责,从而选择明哲保身、保守教学。教师因自身思政理论知识欠缺,故其无法就评价体系中的思政内容打分,而无法有效执行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体系。有的教师因自身对思政理论认识不深而难以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再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一,能否很好地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是把课程思政融合于评价体系的一个技术难关。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并没接受过相关培训,只有一部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教师会自我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

此外,在评价体系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所占比例难把握。毕竟,英语是一门外语,语言学习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其与课程思政在学习评价中的比例是一个难以得出合理答案的问题。以上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探索,为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找到更多的实践方法,实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五、结语

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要求,探索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全人教育。在“互联网+”的视野下,我们要更好地把课程思政融合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让评价最大限度发挥其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佳.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J].英语教师,2017(15):16-1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4]董菊霞.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英语广场,2020(25):44-47.

[5]黄佰宏.“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66-472.

[6]姜兆彩.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海外英语,2021(6):247-248.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大学英语互联网+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