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联故事助力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2022-04-13 21:02陈万红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陈万红

摘要:对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将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对联故事进行识字、写作教学,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对联故事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如果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对联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语文素养。

一、小学对联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生对对联了解过于缺乏,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对联,分不清上联和下联,略知一二的也基本上还停留在“春联”的层面,认为对联就是春联。对联这一国学瑰宝已与小学生渐行渐远。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不知道对联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第二,不少教师自身对联知识匮乏,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支撑,在实际教学中不愿也不敢尝试合适的对联教学方法,形成了“师不教,生不学”的尴尬局面;第三,新版的部编教材中只有几篇简短的《对韵歌》,缺乏系统的对联知识介绍,导致对联教学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巧用对联故事的教学策略

(一)借对联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读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像魔法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笔者就尝试把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刚开始,笔者是在孩子们学习课内知识有点疲倦时,拿出对联故事书,绘声绘色地读给他们听。有趣的是,即使孩子们再累,只要看到笔者捧起对联故事书,立刻就有了精神,听得可投入了,课堂上笑声不断,经常是一个故事听完,央求接着读两个、三个故事。幽默谐趣的对联故事情节有效地缓解了孩子们听课的疲劳,调动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班级不少孩子已经等不及笔者给他们读了,悄悄地买了相关的对联故事书,乐此不疲地读了起来,还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说给其他同学听。综合性学习课上,孩子们把对联故事改成课本剧表演出来,根据对联故事猜对联,一个对联故事能玩转整个课堂。孩子们从对联故事中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新大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

(二)借对联故事学习识字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语文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方法要多样、直观。对联故事中就有很多文人墨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读音等创编的有趣的对联。

1.借对联故事识记拆合字

中国的汉字有很多是会意字,人们根据汉字的这一特征,创编了很多拆字、合字的对联故事。

林则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学出众。一次,教书先生在讲解“鸿”这个字的时候,想考考自己的学生,便给出了“鸿是江边鸟”的上联,要学生对出下联。林则徐一听就知道这是拆字联,可拆哪个字好呢?他突然想到蚕,心中便有了答案,对出“蚕是天下虫”的下联,得到先生的充分认可。故事中,“鸿”字被先生拆分为“江”和“鸟”两个字,而林则徐巧妙地把“蚕”拆分为“天”和“虫”。对联本身不但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鸿”“蚕”二字的写法,还揭示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可谓构思奇巧,匠心独运。

在识字教学中,借助这个故事,学生不但能轻松地记住“鸿”“蚕”二字,也明白了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老师不需要过多地讲解,学生也不用机械记忆,真正做到了快乐识字,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学生还能从对联故事中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在学习生字时也会学习林则徐,尝试把汉字拆开,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借对联故事辨析多音字

一字多音,根据不同的语境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长”这个字的读音时,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户卖豆芽的人家,他家的小儿用豆芽写了一副对联,竟然没有一个才子能把它准确地读出来。学生一听,来劲儿了,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联难住了众人。于是,我把两行“长”写在黑板上,告诉他们,上联和下联都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长长长长”。学生们见了,皱起了眉头,一个个试着读了起来,要么都读成“zhǎng”,要么都读成“cháng”,我笑着摇头否定。他们急了,都想知道正确的读法。答案在学生最想知道时才揭晓,上联应该读“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ɡ zhǎng”,下联应该读成“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横批读“cháng cháng zhǎng zhǎng”,意思是希望自己能早点长高、长大,家里的豆芽则能快速长长。

(三)借对联故事学习写作

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头疼,因为他们害怕写作文,不知从何下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现在的小学生缺乏对生活中事物、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教师单一、封闭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动笔的欲望,禁锢了思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对联故事中获得新的启发,打破这种被动局面。

1.从对联故事中学习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大诗人王勃小时候,有一天与众人乘船过河,忽然骤降大雨。船上一位官员见此雨景,忍不住诗兴大发,出口吟诵道:“风吹河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船上的人听后都夸赞道:“好诗,好诗!”王勃却觉得有些不妥,问道:“大人,这‘千层’‘万点’,是您数出来的吗?”官员看到说话的只是一个孩童,并没有放在心上,可转身一想,这孩童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就谦虚地向王勃请教。王勃也恭敬地作揖回答:“我觉得将‘千层、万点’改为‘层层、点点’即可。”官员仔细品味后佩服不已,声称这孩子日后必成栋梁。对比故事中官员和王勃的表达,很显然,这“千层、万点”用词过于具体,河水中的波浪和沙滩上的雨点谁能数得过来?“层层”“点点”,重叠的词语表达了“无数,很多”的意义,表达准确,读后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这源于王勃细致入微的观察。故事中的王勃与小学生差不多的年纪,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王勃,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致观察,運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

2.从对联故事中学习修辞手法

一副精彩的对联往往用很少的文字表现出高超的境界,而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则会为其锦上添花。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便是小学生学习的极好范例。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从小聪慧过人。一次,他的父亲与朋友下棋时,被友人出的“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的上联给难住了。就在父亲一筹莫展时,在旁边观棋的解缙出口答道:“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友人听后,赞不绝口。故事中的上联把“天”比作“棋盘”,把“星”比作“棋子”,不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夸大了棋盘的面积和下棋的棋子,巧妙地表现出对弈二人的气魄和胸怀。下联把“地”比作“琵琶”,把“路”比作琵琶的“弦”,同样写出了弹琵琶的人的神通广大,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一目了然。比起空洞的讲解,故事中的这副对联本身就足以让学生体会到修辞手法的磅礴气势,生动形象的比喻会立刻让学生的大脑浮现出画面来,理解轻松,记忆深刻,体会到修辞手法的精妙。

参考文献:

[1]吕火良.小对联 大语文——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6(24).

[2]何华谊.桃符里的乾坤 中国传统对联故事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