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022-05-18 01:47何民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小学生

何民

摘要:在小学语文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主导性作用,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教师可通过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发散性思维对小学语文的影响以及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发散性思维

引言: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提倡从一个目标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发散性思维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开拓小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小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打牢基础[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对发散性思维的认识不足,设计的教学环节与小学生实际相脱离,无法深入渗透发散性思维,导致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新的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挖掘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小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发散性思维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有助于小学生正确理解知识

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经常看几眼题目就进行解答,导致出错。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小学生不拘泥于固定的思考方式,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让小学生在发散思维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学会审题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小学生的综合能力[2]。

(二)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以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沿用填鸭式的方式,教师一味地向小学生灌输知识,不考虑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感受,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强,语文课堂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背离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宗旨。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则打破了这一局面,小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中学习,找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也掌握了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一)重组语言,培养发散思维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织,这样可以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变通,使小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悟优秀文章的写作方法。

比如,在对《草原》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第一段内容作为例子进行语言重组练习,然后对学生讲:“同学们,你们谁见过大草原?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一问题,然后描绘出草原在他們眼中的形象,部分学生回答道:“草原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一床巨大的绿色棉被”等。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继续对学生加以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文章中的第一段内容,你们说一下文章中描述的草原和你们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描绘更加形象?其原因是什么?文章中从哪些特点对草原进行描绘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在阅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内容后会一致认为:文章的内容虽然简短但非常精练,描绘草原的语句生动且形象,通过这些语言的描述为大家生动地展示出草原的美丽形象。

(二)构建写作活动,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提前设定写作模式,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展现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个写作方向,为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训练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封闭式的写作教学模式,而是要设定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模式,不要让他们失去自由想象与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作。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精力与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每一位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是有区别的,其思维逻辑与思维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思维差异化,而且要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学生的表达模式,认可学生的写作观点,鼓励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展开写作,完全展示出自己的写作特色。另外,教师要尽量减少一些封闭式的写作问题,要认可学生想象与思考的合理性,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多和他们沟通与交流,因为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过程中去,才能够真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分析案例,发展自主思维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课上学习语文知识外,也应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语文知识的巩固性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质量,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后情境思考案例教学,以此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能够从多元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发散思维能力。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但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相关情境,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提炼课文中的主要案例,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布置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性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课后作业的内容,通过亲自学习、感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提高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内容进行对比,分别让学生解释自己创设的情境性学习内容的含义及完成作业的具体过程,以此提高学生案例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保证学生可以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测评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从而实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只有突破思维的桎梏,坚持创新和发展,才能够在学习中取得长远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给小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富奇.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智力,2020(21):75-76.

[2]孙智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中的发散思维[J].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2019(07):31.

猜你喜欢
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