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思维发展的读后活动设计

2022-05-18 01:47董小慧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阅读思维文本解读

董小慧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6节同课异构阅读课的读后活动设计,揭示了读后活动设计中四个问题:脱离主题,操练词汇;脱离学情,过度拔高;脱离文本,就题答题;过降难度,以词代句。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文本解读为起点紧扣教学目标,立足学生主体,着力学生的语篇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思维;读后活动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课教学一般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读前活动、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读后环节是阅读课一个深化巩固阅读内容必不可少的环节。围绕读后活动的设计体现了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也是检测阅读课总体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一次县级优质课选拔同课异构新教材必修二第4单元 History and traditions的Reading and thinking What’s in a name?为例,6位授课教师来自四个学校,学生为本县普通中学的普通班学生。本文通过展示和分析授课教师读后活动设计和学生完成度,探索高中英语读后活动设计在综合性、实践性、有效性的主题语境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二、存在的问题

本单元阅读文本的话题是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该文本采用了说明性文体,共五个段落、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文本的前三段组成,通过简述英国的发展和形成解释英国不同国名的由来及变化;第二部分,即文本第四段,主要介绍英国历史上所经历的四次外族入侵对其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告诉读者了解英国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以及它的传统;第三部分,即文本第五段,强调学习和研究英国历史可以让我们在英国的旅行更加愉快、有趣。这三部分实际上告诉了读者了解英国历史的三个好处:其一,了解英国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英国不同国名的由来;其二,了解英国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国以及它的传统;其三,了解英国历史可以让我们在英国的旅行更加愉快、有趣。另外,从行文风格来看,该文本的目标阅读群体应该是游客。(葛炳芳1,2019)

不同教师对文本的主题和目的理解度不同,课堂呈现的读后活动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脱离主题,操练词汇

教师A在第五段处理的时候,课堂实录如下。

Q1:What else will you discover in the last paragraph?

S1:The capital city London is a great place to start, as it is an ancient port city that has a history dating all the way back to Roman times. There are countless historic sites to explore, and lots of museums with ancient relics from all over the UK. (第五段原句)

教师幻灯片显示关键词第4句的countless historic sites,museums,ancient relics和第5句的fascinating 和第6句 的surprised。

Q2:Where did the writer come from?

T:You can infer it from the Writer’s comments “fascinating and modern”.

Ss:Britain

Q3:Which dynasty do you like in our country?

T:Let’s discuss the history of Qin Dynasty

幻燈片图片展示秦朝的关键事件,学案有如下表格。

最后在幻灯片上用关键词填空结束全课。

During the tim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re were seven chief ________ left. Sometimes, they ____ ____ __  each other, sometimes they _____ ____ ___  each othe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untries went through a number of _______, Finally the State of Qin ________the other six countries and united China. After that, the Qin Dynasty established a new______system and a unified _______ .

教师A将读后活动的关注点落在了本课核心词汇的运用,选用学生熟悉的必修1秦朝的历史为主题来运用本语篇第二段描述英国历史地理的关键词汇。因为脱离了语篇话题,就谈不上对阅读内容的巩固和提升。很明显,第5段的关键词history,culture,modern culture,both new and old traditions,its past and present 都被授课老师忽略了,语篇目的学习英国历史的三大好处没有总结。让人感到可喜的是有学生能按着学案比较完整讲出the history of Qin Dynasty ,说明在处理第二段的时候教师对词汇输入做了足够的铺垫。听课老师们一致认为在Reading and thinking的第一课时时间有限,应该先专注于语篇的整体理解和提升。用关键词讲述秦朝的历史可以放在阅读课后的词汇学习课。

(二)脱离学情,过度拔高

教师B以教材41页的练习3为主要手段梳理文意,没有采用细致的分段处理。最后的读后活动设计如下。

Q1: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are the two chief advantage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Q2:Suppose you are the guide and now are introducing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Q3:What important things should visitors know about before they come to China?

幾堂课听下来,发现按时间线处理学生的授课班级的接受程度不如按段落处理,学生再回答Q1的时候很吃力,叫了几个学生零零散散地回答。最后只能由老师自己讲出。Q2第一位被叫的学生说不会,第二位学生读了第二段,完全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读后活动Q1和Q2的课堂实情说明教师的预设比较理想化,脱离了授课班级的实际学情,读中文本解读不够细致,脚手架搭得不够,让学生无所适从。对Q3学生有兴趣,给出各种答案chopsticks,history,Chinese,cities 等,可是它和文本内容脱节,体现不了本语篇学习所得。

(三)脱离文本,就题答题

教师C在处理第五段后安排了以下活动。

Q1: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are two chief advantage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Answer:The United Kingdom has a long and interesting history to explore, which can help you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country and its traditions.(Para.4)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will make your visit much more enjoyable.(Para.5)

Q2: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studying the history?

A. critical     B. worried   C. supportive     D. uncertain

Q3:Who are the text intended for?

A.workers  B. visitors   C. teachers   D. drivers

Q4: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question mark in the title?

Answer:To arouse readers' interest and want to continue to read the passage.

Q5:Suppose some visitors want to visit China, as a guide,what do you advise them to prepare for the trip? ( Group work)

Answer:A detailed plan, necessary objects and learning about local culture and tradition about Chinese.

Q1和Q2是很优秀的表述文本主题意义的问题,很明显学习英国历史有好处,那么Q2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学生给出教材的句子做答案,教师只是在幻灯片上显示教材原句,没有做任何转述或者提炼,错失了培养学生归纳推断总结思维习惯的良机,同时也错失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的机会。长期以往,学生只会用教材的几个词或者念原句,不做深入思考,也懒得组织语言。几堂课听下来,有些课表面热闹,实际上到可以拔高深入到深层问题的时候都错失良机。Q3 的选项值得商榷,workers 和drivers太容易排除了,选择题本身也不利于思维的汇集。不如直接发问,然后让学生在文本中找证据。Q5和单元主题若即若离,了解旅行地的文化为旅行做准备,但是脱离了阅读文本内容,体现不了阅读本文的主题和意义。

(四)过降难度,以词代句

教师D和E不约而同用了填空的方式总结文本学习的目的。

到读后活动这一步,按既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理解,仍选用段落填空总结文章主旨的方式,以词代句出发点为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但是总结难度大大降低的同时也使学生思维降级,笔者认为还是让学生用语句的方式思考总结全文,培养学生用英语句子交际的习惯。

可见,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解读文本的视角相对狭隘,没能把关注点落在语篇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整体,读后活动的设计就存在各种缺失,到读后这一步的问题仍然落在零散的文本表层信息,忽视文章主旨的提炼和把握作者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的文字内涵和意义,无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用英语思考、用英语逻辑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三、深入文本,优化读后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或顺序,但是教师应基于对语篇的解读和对学情的把握,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缺乏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就是空中楼阁,只是形式上的“设计教学”(张金秀2,2008)。有效的读后活动设计建立在教师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又有自己对文本的领悟。有效的读后活动输出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确切理解,量“入”为“出”。

(一)着力语篇意识

“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主题、内容、文本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解读”,目的是“帮助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和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教育部,2018:59)。教师只有认真深入研读语篇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教师F从文本标题入手What's in the name?用如何解决3个puzzles为主线串起全文,读后设计采用4个问题提炼文本主题,梳理语篇结构。处理第4段后用以下的表格。

她的优秀之处是收集完信息点之后让学生观察表格总结出a long history,different groups, rich culture,尤其是rich culture部分,让学生明确丰富的文化到底具体有些什么,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Q1:What is one advantage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UK? 同时点出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出处和作用,段落的主题句凸顯了,学生领会其他句子作为支撑句。Q2: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are the two chief advantage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①It can help you understand much about the country and its traditions.②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will make your visit much more enjoyable.教师在幻灯片上圈注your visit,you,your eyes,作者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一目了然。

本课的第三个puzzle Q3:What does “a name” refer to in the text ?在读后这一步重现,学生和对标题的理解一改读前的茫然和猜测。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板书的回顾前3段,教师让学生填句In a name , there is ____.自然得出history。达到了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Q2已经得出文本第4第5段的两个好处,Q3补充了第一段到第三段另外一个好处。Further thinking Q4: What ca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UK help us?

学生再次明确了文本结构,通过体验与探索建构文本的语篇意义。教师通过解读标题,梳理语篇结构,明确段和段的关系、段落的主题句和支撑句的发展等一系列的的读后活动设计,这些和语篇主题意义相关的活动达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循序渐进地展开,将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能力延伸到课后的独立阅读中。

(二)紧扣教学目标

无论何种课型,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也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有效的课堂需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这条线围绕文本主题和教学目标展开,带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深入理解。阅读课的读后教学活动设计是这条主线最后要到达的高度和深度的体现。文本的解读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展开,教学目标也可以多样化呈现,但是课堂容量有限,读后活动设计只能选择最适合学情的目标。教师F提出和解决3个puzzle作为文本主线和读后活动是很好的例子。树立目标意识,去繁就简,抓住主线,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为目标服务,环环紧扣,从而使课堂环节条理清楚,逻辑通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分步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解构文本的阅读思维,实现输入为输出服务,量“入”为“出”,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读后活动输出品质。

四、结语

有效的读后活动设计和实践是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文本解读意识,才能更好地带着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让学生做一个独立有思想的阅读者,让课堂呈现语言味、文化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葛炳芳 “读写整合引领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统整语言学习——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带来的启示” J.《教学月刊》 中学版. 2017 1-2:3-7

[3]张成年等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评判性思维:阐释与评鉴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

[4]参见 葛炳芳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与教学指导》2  2019年12月

[5]张金秀 “对教学设计内涵的理解及实践诊断”,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年第8期

猜你喜欢
阅读思维文本解读
怎样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怎样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立足文本内涵 拓展阅读思维
采取“三级训练”发展学生阅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