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 制造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2022-05-30 09:25刘志学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高职院校

刘志学

摘要:文章探讨了课程设计体系、实践教育模式、工作室运营机制等,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研究了一套可操作的工作室运营机制,不断增强学生在机械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双创能力,通过工作室机制的培养,为企业输出高质量应用型的技术能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成逐年递增之势。由于机械制造类行业岗位覆盖率不断增加,急需机械制造方向的专业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需培养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也是社会赋予培养主体的一项历史使命。

一、提出问题

笔者调查了长株潭区域的5所高职院校,数据结果表明,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主要原因是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方案过于注重理论成绩,且专业实践和实训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脱节,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协同发展。

(一)实际工作和校内学习差异较大

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发展不一致,人才培養模式没有根据企业需求精准制订实施方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紧跟企业岗位的需求。数字化、机械化设计与制造等现代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企业岗位技能知识没有进入课堂,导致学生的基本技能明显滞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要求。

(二)不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与实践岗位技术技能知识。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知识迁徙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范围,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只停留在“我能听”,但不知道“我会吗”,更不知道技术技能理论的来龙去脉。因此,学生在专业知识迁移能力方面较弱,知识点的延伸能力不强。

(三)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来自于校招,是普通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该群体对行业企业的最新实践技术技能掌握得较少,加之学校引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数量不多,并且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较大,工作之余无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钻研最新的技术技能中,导致专业教师实践技能锻炼的机会较少,专业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深入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就离不开校企深入合作。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真枪实弹的锻炼和学习,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真实产品项目载体引入学校,植入课堂。目前,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虽然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但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难以与学校合作,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尚未系统地或者全面地建立健全合作体制和协作机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指导意义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探究了一种以工作室形式运营的实训体系,其组织结构、运作流程,以及相关的理论总结对实习实训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实践指导意义

工作室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如学生以实习实训为载体,成立“机械加工工作室”,协助湘潭铭德工贸责任有限公司完成产品机械加工的任务。此外,高职院校可对外联系加工业务,让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训有载体可依,有项目可做,这对工科类的实习实训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人才培养价值

工作室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在发展双创能力方面提供借鉴,让学生成为“会管理、熟工艺、懂营销”的高技能人才。本次研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步提升,从而为行业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整体思路

首先,工作室以校企合作企业湘潭铭德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试点运营,通过项目运营,经验总结,熟悉产品加工的来源与渠道,熟练设计图纸技术,摸索产品产业化、市场化的途径,主要培养“进企业会管理、对工作熟工艺、对产品懂营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其次,工作室通过试点运营进行部门调整,且进一步联系其他合作企业,丰富项目来源,确保来源不间断,还可向周边加工企业租赁设备或者借用场地,实现规模化,形成成熟的运营机制。

最后,工作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校企工作委员会”(如图1所示),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下设宏观决策层、组织协调层与运行层,宏观上负责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部署,微观上由专业课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共同参与,协调指导学生进行工作室运营与管理。

(二)具体措施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课程的部署与安排、工作室的运营与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孵化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展开。

1.构建机械制造类“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室运营机制

学生以工作室的形式,与湘潭铭德工贸责任有限公司合作,构建一套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的“1234”人才实践培养改革模式,即“一形式二融合三阶段四结合”(如图2所示)。以专业实践或实习实训为载体,协助企业对合作项目进行技术加工、企业生产和管理,指导教师指导创业项目的实践,实现“专创”融合。

学生成立工作室,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或作坊联系到真实的产品加工项目,作为学习的任务驱动,工作室由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教师、企业三方共同指导运营。双创背景下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专创融合为保障、以校企考核为驱动,实现四结合。

2.构建“基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接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专业建设负责制,围绕企业项目的开发过程,按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分模块实施—交付客户的工作流程,根据需求难度等级改革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分工协作,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专业课教师教学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提升专业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托校企深度合作、专业教学团队、企业兼职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设计产品、创新结构、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工作室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通过营造“企业真项目、学习真岗位、操作真环境”构建了教学良性循环的“实操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案例化、项目化,形成了真实的“理实一体”的教学主课堂,同时将课堂搬到企业,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成立项目工作室,組建能满足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设计创造团队。师生全程参与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入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作业即“项目”、上课即“上班”、课堂即“职场”的真模式。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产品生产的学习过程,提高了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创业夯实了专业基础。

4.以助力地方经济为目标的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与规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助力地方经济,主要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为人才孵化基地提供组织保障。以专创融合为纽带,校、企、政共建人才孵化基地,建立学院服务地方企业长效运行机制。高职院校以专业为平台,继续秉承“助力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理念,根据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服务周边的湘潭市九华工业园、高新德国工业园、天易工业园、韶山工业园、湘乡工业园、双马工业园等区域的中小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第一,构建一套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的“一形式二融合三阶段四结合”即“1234”人才实践培养改革模式;第二,学生成立专业式工作室实现专创融合,旨在培养“会管理、熟工艺、懂营销”的高技能人才;第三,按照“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分模块实施-交付客户”工作流程,根据客户需求和生产产品的难度等级,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第四,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通过“真环境、真岗位、真项目”,构建了教学循环的“实战式”教学模式;第五,秉承“助力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理念,根据小微企业个性化需求,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姜国俊.论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6).

[2]苏嘉玲.浅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9).

[3]吴明全,田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5).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0402。

(作者单位: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高职院校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