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情境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

2022-05-30 21:40李莉
高考·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案例教学高中地理

李莉

摘 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从地理案例教学的概念引出,以具体的案例教学实例为素材,对地理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这两个关键方面的做法、途径、技巧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将好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为地理同行带去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案例选择;问题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1]。”

课标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倡导使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还有问题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情和学情而定。在长期的听评课中,笔者发现案例式教学适用面最广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是最有成效的教学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大部分教师还从课外选取了形式多样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效率。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即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地理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地理教学情境进行研究讨论,形成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2]。简而言之,就是举例子、打比方。但是,这个例子要举好,比方要打好,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在知识积累、经验汇集、认知高度、教学引领等方面有一定的实力。

案例教学是由情境、问题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结论受制于情境和问题,反过来说,情境和问题是结论的因。

高考地理试题都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这个载体呈现出来的。比如说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地理第4—6题,就是通过一个生活实践情境——当雄县的牦牛养殖走上“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扶贫农户;第36题,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以色列推出了海水淡化计划,也是一道生活实践情境题。

案例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情境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

二、案例情境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一)情境的选择要适合教学内容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服务的,所以选择案例和设计问题,一定要和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关联,由案例这个因,导出达成目标的果。

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节课时,可以通过央视地理科普节目《神奇的丘陵》视频引入情境。这个视频显示专家和地质工作者们对甘肃张掖丹霞地貌为什么呈现彩色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科考和实验分析。面对色彩斑斓、鬼斧天工的丹霞地貌,地质专家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岩石成分进行实验和科学分析,最后确定这些彩色岩石是因为含有大量不同价位、不同颜色的铁离子而形成的,进而,专家们又对形成多种价位铁离子的原因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层层剥茧抽丝般地实验和分析,推断出彩色丘陵分布区曾是一个古湖泊,这是形成铁离子价位变化的自然因素,同时,还有复杂的古气候环境和地质构造运动、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由此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统一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二)情境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实际

有位职业中学的教师,在进行《农业区位因素》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能较好地理解,通过九个不同的情境和九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案例一:展示新疆的哈密瓜生长视频,提问: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学生讨论回答:光照条件)

案例二:通过视频并结合文字介绍:我国海南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能生长椰子、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山东以旱田为主,两年三熟,只能生长苹果、梨等温带水果。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降水、热量)

案例三:通过视频展示:我国塔里木盆地有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分布,这是什么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水源)

案例四:法国人在南部相对低平的罗讷河谷地种植葡萄,而在谷地两侧崎岖的高原、山地发展畜牧业。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地形)

案例五:中国的龙井茶闻名遐迩,曾被日本茶道研究者带到本国栽培,茶树虽然成活,但色泽,口感均大为下降,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土壤)

2.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案例六:2008年香蕉销售价格普遍较高,果农收入可观,2009年广西大部分果农增加了香蕉种植面积,往年种植甜瓜、木薯等作物的农户也改种香蕉,结果近百万吨的香蕉销售困难,果农们面对每斤0.1元的价格时欲哭无泪。(学生讨论回答:市场)

案例七:2009年广西香蕉滞销问题出现后,政府积极出面,联系各方共同努力,开辟香蕉的外销渠道,使这次香蕉危机被成功化解。此次事件之后当地政府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外资,产出的香蕉大小均匀、品质好、卖相佳,同时建立香蕉深加工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加大香蕉贮存库建设,采摘后的香蕉可以贮存后分批上市,从而有效分解市场供应量、规避市场风险。(学生讨论回答:政策)

案例八: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装扮世界每一个角落。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交通)

案例九:经历过太空遨游的農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而且品质也大为提高。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科技)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案例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中案例素材很多,我们要开阔眼界,广泛阅读,关注和地理相关的信息,注意收集资料和下载有用的视频,制作所需案例,因材施教。

(三)情境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化

案例的情境可以是文字资料、图片、地图、图表、视频等形式,情境的使用也要不拘一格,敢于创新。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节课,教材的编排是通过洞庭湖的案例,分析了它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治理保护措施,总结出湿地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有位教师在进行这节课时,通过案例中的案例教学,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她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了中国湿地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然后从《岳阳楼记》这篇古文对洞庭湖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让学生充分理解洞庭湖“长江之胃”的内涵。又通过对这篇古文的深层次解析,让人突然开悟:原来古人对洞庭湖湿地的描述就是讲解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和開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情境的选择,要能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教材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选择案例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讨论,发挥大家的智慧,对案例问题进行思考并解答,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或者抽象的知识点,也就是将抽象的知识通过案例而具象化。

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地壳的物质循环》这节课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数种岩石,首先让学生对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状、纹理,以及特性进行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之后,设疑:三大类岩石有着怎样的转化关系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画出三大类岩石转化图。最后师生对小组的展示内容进行生生评价、教师总结评价,完成答疑。

又比如,有位教师在讲《可持续发展》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利用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动植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系统内生态达到平衡,从而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通过发展第二产业和渔光互补的模式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对抽象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有了具体的内容。当然,这个教师在进行完这个案例之后,如果能进一步点明,浙江湖州可持续发展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它仅仅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是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共同决策和行动,这样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五)情境的选择,要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

比如,在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可以就黄土高原“风成说”的案例进行教学,采用央视科普节目《地理·中国》2021年10月22日播出的“无字天书的奥秘”里一段视频作为教学案例(截取视频),这个视频介绍的是,专家经过实际考察和实验发现:黄土高原从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并且不同地区,黄土的性质有所不同,西北方向是含沙比较多的沙黄土带,中部地区是黄土带,东南地区是黏性较强的黏黄土带。由此得出:远古地质时期,强劲的西北季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色粉尘源源不断地吹向东部,颗粒较大的粗沙,留在了新疆和内蒙古,并在那里形成了大片沙漠和戈壁,其余的粉尘物质,随风继续南下,却被青藏高原和秦岭挡住了去路,向东则受制于太行山脉,最终只能在甘肃、陕西、山西沉降下来,同时随着风力的减弱,粗的粉尘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的颗粒,由于这片区域属于半干旱地区,降雨少,利于以粉砂为主体的沉积物的保留,因此,年复一年,经过漫长的地质雕琢,终于形成了如今波澜壮阔的黄土高原。

这段有图有解说有演示的黄土高原风成说,很直观地揭示了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原理和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认识、研究地理现象、原理和规律的方法。

(六)情境的选择,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和变化规律,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其成因,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寻找其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性为教学服务。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黄土高原”为例,分小组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和水文之间两两影响,以及五大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上提供的视频和资料,经过思考和讨论分别得出: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黄土质地疏松,对土壤侵蚀加剧,造成河流含沙量较大,季节变化大,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本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随着降水量的递减植被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森林到草原。

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思维,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又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这节课时,通过展示一些数据资料和图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的数据和特点,自然得出结论:现阶段,气温上升,全球变暖。进而结合全球变暖而出现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如何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严重化。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结论探讨原因,通过原因寻求解决的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的设计

案例教学是由素材、问题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结论受制于素材和问题,反过来说,素材和问题是结论的因。上面分析了素材的选取,现在谈谈问题的设计。

(一)问题设计要准

问题设计好比画龙点睛的“睛”,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提出一个针对性的问题,案例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之后,设计了一个情境:2012年三星公司在中国选择落户地时,最终选择落户西安,而舍弃了北上广。然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三星董事会成员,请你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进行选址考察,并陈述考察报告。”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种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同时将前面所学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应用到了具体的案例当中。

当许多教师还在“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这个环节的理解阶段时,这位教师通过一个案例的问题设计,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个知识点,并且很快进入另一个知识层次——应用阶段。这样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同时,又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改理念。

(二)问题设计要巧

这里的“巧”指的是既契合了案例素材,又很自然地引导出了教学所需要的结论。

有位教师在进行交通运输对于聚落发展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出示了两幅地图:明代陕西驿道图和现代陕西铁路图,同时,给出探究问题: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宝鸡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得出:陇海铁路修筑前,关中地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就是传统的古驿道,当时处于驿道交叉口的凤翔府是关中西部的贸易中心,经济也非常发达。但陇海铁路通车后,这一切都变了。由于现代铁路与传统驿道相比,具有运量大、运速快、受自然影响较小的优势,新铁路干线迅速吸引人流物流,陇海铁路通车使得关中西部的宝鸡火车站附近人流不断增多,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宝鸡迅速崛起,市政府决定迁往宝鸡,并将凤翔府宝鸡县改为宝鸡市凤翔县,出现了行政等级调换,千年的凤翔衰落了。

通过凤翔因驿道的衰落而衰落,宝鸡因铁路的修建而兴盛的案例和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宝鸡地区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设计,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问题设计要有探究价值

听课中也经常发现,学生一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有的教师却要设计一个探究题,让学生探究半天,既浪费了时间,又探究不出什么新意。问题的设计要略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对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和思考,最终得到解决,也就是踮起脚尖够得着。这样既拓展了知识,又会对以后这样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有位教师在进行《城市区位分析》这节课时,学习了影响城市布局的自然区位因素,学生了解到,一般城市多建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平原地区。接着,教师出示巴西地图,让学生读图思考:巴西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亚马逊平原还是巴西高原,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因为亚马逊平原属于热带地区,又热又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教师随即得出: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那么温带地区城市和山区、高寒地带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以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为例,这些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谷或低地,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分布在河流匯合处、河运的起点和终点、河流入海口等。

教师针对不同条件下影响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不同,以案例的形式分析、探究了世界多种城市布局的模式,案例的选择很契合教学内容,而且挖掘了教材的内涵。

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探究步步深入,把地形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较为深刻地掌握了,而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分析的结果,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

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应当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有一位农村高中教师在上《农业的区位因素》这节课前,向学生展示了当地甜瓜的相关资料:“甜瓜汁蜜脆甜口感好,种类多,品种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棚瓜果提前上市,每年春节前后甜瓜开始陆续上市,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等。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走访农户,了解有“早春第一果”口碑的当地甜瓜种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每人写一篇甜瓜生长因素分析文章,以及甜瓜的发展历史和销售状况,并在课堂分享。同学们带着任务深入到农户家里,了解甜瓜的种植历史、产量、品种升级,以及销售情况,进而分析当地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不同的方面总结影响甜瓜生产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归纳出当地农业生产的最优化发展模式,完成一篇小论文,课堂上大家互相分享研究成果,结合大家的研究,教师建构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思维导图。

这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由于学生自己的参与,不仅对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甜瓜,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甜瓜生产,以及今后的产业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学生爱家乡乃至将来建设家乡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案例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择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材料

社会热点是指近年来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引起广泛关注、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件。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关注度。

例如,近期有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预计在2025年将接近3000万。为什么我国对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呢?为什么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对国家在工业布局战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比如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借用近期我国北方地区连续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等典型的天气现象为案例来分析等。

引用这些正在发生的、全球或大家都关注的事件为案例,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良好习惯,这也体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宗旨。

(三)案例教学要灵活运用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一般来说,侧重人文地理部分,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而侧重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以及地理基础技能培养(如读图能力、绘图能力)的教学并不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另外,案例教学比较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因为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知识铺垫,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而去参与学习。

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没有给学生强灌知识,没有绑架学生的思维,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所给的案例中经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唐陆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案例教学高中地理
精设计,巧提问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