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渗透的初中语文教学

2022-06-11 14:08张佳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张佳

摘要:乡土文化渗透是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中学生而言,乡土文化是其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茁壮成长的浸润之地,是其在追逐远大抱负的同时不会迷失本心的保证。基于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将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各核心元素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的课程建设和实践,以综合的方式了解乡土文化,以读书教学为主,利用传统文学和现代乡土文学滋养乡土人文思想、完善道德品质,让乡土乡村生活成为学生作品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土文化;乡土情结;人文素养

前言

在我国教育历程中,语文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它在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乡村地区,将乡土文化纳入到语文的课堂中,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当地的人文知识,又可以促进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同时其也是对地方文明的继承和弘扬。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本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效应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语文的特点,简要提出一些整合对策。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指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从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积累和继承下来的特定文化,其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民族性。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和智力的集中体现,是不同于其它文明的惟一特点,也是国家团结与进取的根本动力。乡土文化不管是实物或非实物,都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包括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古建遗址、名人传记、村规民约、族谱、乡土技艺、古树名树等。而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的渗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不仅是为了弘扬本土文明,更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的需求。在中学阶段,老师不能简单地向同学们讲解课本知识,还要把民族传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丰富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乡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通过综合性学习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和乡土亲密接触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命的延伸是一样的,而在学子心中的这一方广阔乡土,是学生的学习与心灵的源泉,作为教师,则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书本,投身于家乡乡村的山水风土之中,体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丰富和充实,培育对大地、对故乡的爱。

综合性语文学习是一种较为关键的教学方法。到民风民俗调研,乡村的生活更多的是传承传统习俗和古老文化;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资源丰厚,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同学们在街道上穿行,学习、收集各类传统风俗,特别是节庆风俗,农村的传统,除了元旦、过年之外,还会举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等,村民准备各种节日食物,举行丰富的民间节庆活动;学习各类风味小吃,例如:糊辣汤、牛杂面、烩面、炒米粉等。参观拜访艾草文化、张仲景医圣祠、武侯祠、月季大观园、花洲书院等通过对这些民俗、传统美食、风土人情的调研,学生能够体会到浓厚的乡土情怀,对传统的喜爱之心油然而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接班人。

透过各种社会活动,与乡土的亲近。“为什么“慢”的乐趣消失了,古代“慢节奏生活”的人到哪里去了?它们会不会是和乡村小路、草原、森林和自然一同消失的呢?”海德格尔的忧愁也是如此,乡村漫步的快乐早已远离了绝大多数的同学。因此,平日里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多的去接近学生世代居住的地方,多关心一下庄稼,多帮助家长做点农活,让学生在乡野漫步、田园农事中,体会与大地的亲密关系,热爱宁静优美的田园生活,让乡土意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滋长,并一生相随。

2在课堂阅读教学渗透乡土人文思想

当代文学中不乏充满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的文学著作,在阅读课上,发掘词语、句子背后的乡土意蕴,再经过精心调配,调制出充满地方人文味道的菜肴,让同学细咀嚼品味,从侧面让乡土情结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培养学生热爱土地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春酒》一书中,琦君笔下的温州风俗与很多地区的风俗有有着相同点,过年之后,大家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亲戚、朋友齐聚一堂,在温暖的灯光下,一张张明媚的笑容,充满了家乡的气息,喝着美酒,感受着家乡的温馨。在各种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中,一段段带有浓厚乡土味的文艺作品,一句句充满着乡愁的话语,让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依恋,爱上了土壤,唤醒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其中大量的古代诗词作品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以山水田园为主,在诗词鉴赏中,体现了乡土文化的精神。白居易《观刈麦》中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归园田居》与《饮酒》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还乡,家鄉的情是陶渊明永久的心灵之所。如此浓郁的乡愁闲趣,引导同学们领略田园生活的诗意,让学生对大地、对劳动、对国家这一块美丽的国土进行关怀,使学生的乡土气息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让乡土生活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之本是生活,离开生活,就没有创作的意义。”我们的乡村有着美丽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这些都是乡村学子创作的源源不断的材料。生活的单调和精神的空虚,使乡村中学的写作变得空泛而空虚,学生笔下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就是写不出饱含真情的作品。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天然条件和真正的人文优势,努力挖掘乡村生活习作的素材,引导学生发掘自己和周围的生活,捕捉习作素材,为农村中学本土化作文教学的源头,让乡村学生的文章能够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

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乡土之美,不但可以丰富作文的材料,更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乡间的蓝天白云,碧绿的群山,潺潺的流水,在小溪里游动的小鱼,在那里大快朵颐,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花园里,肥肥的冬瓜,细细的豌豆,油光发亮的蔬菜,让人心旷神怡。高低起伏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嚣,鸟鸣蛙叫的动听动听的歌声,这些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乡村高中的作文提供了鲜活的源泉,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自觉地让孩子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开始,在熟悉的故乡寻找美丽,在材料中蕴养美,在书写中表达真实。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同地方特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村地区,将乡土文化与语文的教育内涵结合起来,不仅是语文这一学科的要求,更是对民族传统的传承与发扬。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使之真正地与当地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归根”。

参考文献:

[1]崔建红.构建以乡土资源为主体的初中语文"可变化阅读"体系[J].长三角(教育),2012,(1):52-53.

[2]郑秀春.游学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20(11):125.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