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的目标、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2-11-23 03:35刘永亮刘泽青
关键词:普通本科专升本目标

刘永亮,刘泽青

(淮北师范大学a.教育学院;b.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006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长期以来,各省份严格执行着5%内的招生规模。但近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提升学历诉求的增强,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以安徽省为例,在2009 年至2017 年期间,每年招生规模基本维持在5000到6000人之间,规模基本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3.5%至5%之间;2018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到9360人,2021年,招生计划跳跃式地提升到32460 人,招生高校达40所,省属本科高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录取人数占到当年本科招生规模的12.48%,录取率占当年专科应届毕业生的20.26%左右。从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来看,2020年至2023年期间,国家仍将“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专科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1]可见,近期专升本招生规模会保持稳中有升。调研发现,很多本科高校对专升本招生规模的迅速提升,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多高校开展专升本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产生了若干问题。文章拟以安徽省专升本为研究对象,对专升本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困境进行辨析与探讨,并提出专升本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研究现状

迄今,有关高职院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探索较多,相比较而言,对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学生群体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是对专升本学生的学情分析。罗映霞等对北京地区专升本学生的学业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不同专升本学生群体的学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院校支持、学习投入对学业发展影响显著。[2]陈熙分析了专升本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就如何提高专升本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3]

二是对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优化路径的分析。叶妮从心理资本维度、课程设计、自助性活动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等几方面对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4]李响从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就业压力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专升本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5]孙秀斌、马晓君对专科与本科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有序衔接、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6]

三是普通本科高校中某一专业专升本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周恒男等分析了会计专业专升本学生课程体系建设状况。[7]胡容等探讨了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8]以上研究多数从微观层面对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专升本学情状况或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从宏观或中观层面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样态分析偏少。

二、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辨析

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提升的前提与关键。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究竟为何?从国家的政策文件及其它文献资料中很难找到较为明确的厘定。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教育虽隶属于普通本科教育,但其生源主要是职业性较强的专科生,所以其与普通四年制本科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均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模糊性。四年制普通本科教育大致可分为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具有较为清晰的厘定,主要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建设的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也已有明确的规定。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出发点,主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行业技能为出发点,主要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有其不确定性,原因在于专升本学生前置专业主要以职业技术类专业为主,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所以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专升本学生与普本生存在显著差异性,完全套用四年制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或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都不适宜。

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虽存在一定争议,但在目标设置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四个基本的原则: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原则。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没有给予明确厘定,其原因之一在于不同类型层次的招生高校对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极大差异性及其生源质量存在严重分化现象,很难用一个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去规范。以安徽省为例,专升本招生高校中既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省属重点大学,也包括诸多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设定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业背景,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保持与同高校同专业普本生的差异性。专升本学生仅有一年左右的专业知识学习时间,把四年制普本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或一年半内完成是很难实现的。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导向。专升本学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是对其专科阶段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继承与深化,并非完全另开炉灶,是由高职阶段技术应用型人才向上成长为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脱离应用属性。通过对2021年安徽省招生专业的统计分析发现,应用性专业占据比例最大,但也尚有大批类似法学、化学等传统的偏理论性专业,与同专业四年制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相比,专升本人才培养中应更大程度地彰显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原则。基于不同的培养高校和招生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程度存在差异,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需秉承多元化原则。以安徽省2021年招生为例,招生专业包括文学、工学、理学等十二个学科门类364 个招生专业,其中工学和管理学最多,二者招生专业达211个,其次是文学、教育类专业,招生专业达60 余个。学科既代表特定类别的知识体系,有其内在知识逻辑,同时又具有人的培养与规训内涵[9],不同学科本身决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其培养模式。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就业导向。近年来专升本扩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疫情所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缓解疫情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重要的政策目的。因此专升本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贴近于实践、贴近于市场和社会需求,注重专升本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紧跟当前就业形势研制招生与人才培养方案。

三、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当前,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遭遇一定困境。从外部影响来看,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从内部影响来看,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与普本生存在“普-专”同质化现象,同时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实践、教学方法缺少创新、课程设置失衡、教材和师资滞后等现实问题。

(一)专升本生源质量下降

笔者对安徽省近四年专升本录取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从报录比来看,2018年以前,专升本招生报录比一般保持在30%左右,录取人数占当时专科毕业生的5%以内,可以说是从众多专科生中录取了极少数的优秀学生,专升本学生在考研与就业方面甚至比普本的学生表现出更多优势。近年来,招生报录比急剧上升,2020 年、2021 年报录比达到60%以上,录取人数占当年专科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见表1)从专升本学生的前置专业来看,跨专业报考的学生比例较大,笔者对皖北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近80%的学生专科阶段与升本后专业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的专业学习。总体来看,专升本学生与普本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

表1 安徽省近四年专升本招录情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普-专”同质化

笔者对11所高校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移植和沿袭了所在高校普通学生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少适合于专升本学生特征的培养目标、评价标准以及制度保障。具体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四年制本科课程的压缩或部分核心课程的抽取。笔者随机抽取两所普通本科院校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为一个工科、一个理科和两个文科,其中包括两个师范类专业。(见表2)

表2 高校H与高校X专升本与普本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从表2可见,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完全相同。通过查阅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发现四个专业的课程安排及教材选择几乎与普本同专业完全相同。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诸多问题:一是专升本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困境。入学后,专升本学生的课程密度远超普本生,专业理论课程被压缩到一年内完成,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负担。除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学生很难融入到学校第二课堂中,在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中也很少看到专升本学生的身影。二是专升本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达成度存在一定缩水现象。在专升本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困难的境况下,为保障毕业率,很多高校不得不降低培养质量要求,课程考核标准降低,试卷难度降低,阅卷严格程度降低等,严重影响了专升本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两年本科教育并没有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通过对某高校2020届三个专业专升本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升本以后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尤其考研和高质量就业远低于普本生;而且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一定退步现象,专升本毕业生就业逐步远离技能型岗位,同时因在就业面试过程中面临招聘单位的系统性偏见,导致其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三)教学内容偏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绝大多数专升本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其职业技能远强于四年制普本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其在劳动力市场的最大优势,但这种职业能力优势在本科教育阶段被逐步消弱。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实践知识遭遇漠视,且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与校外实践脱节,即使是实验教学,也根植于学科体系,以嵌入式验证为主,而淡化了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与实践能力培养产生偏差。在短短两年的学习时间内,专升本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本成为摆设。进校第一年,专升本学生主要精力投入到繁重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最后一年或半年奔波于各种实习单位和招聘市场。许多学校将实践教学仅看作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导致实践教学规划不足、实践训练不充分、管理机构不完备、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主要承袭了普通本科高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呆板、单调,缺乏针对性、灵活性;教师扮演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充当配角,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学生实践能力及高阶思维能力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四)课程设置比例失衡,教材与师资滞后

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课程设置的学科痕迹明显,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构建,并没有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岗位和职业需求进行认真分析,也未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职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失衡,实践课程往往被视为理论课程的补充,所占比例较低。专业课程内部,必修课所占比例偏大,选修课数量较少,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偏好进行课程选择。

纵观当前专升本的教材建设状况,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教材较少,几乎完全沿用了普本生所使用的教材,教材内容普遍存在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经常导致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完成。此外,所选教材严重滞后于社会实践发展,难以满足专升本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师资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教师队伍主要以知识型、学科型教师为主,其工作以陈述性知识和命题性知识的传承为主,并在组织系统中已牢固地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位置与角色确认。这与应用技术类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文化定位和角色内涵截然不同,后者更为强调程序性知识和实践隐性知识。[10]

(五)重结果性评价,轻能力增值评价

评价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对专升本学生的评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核心因素是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专升本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哪些能力要素,哪些能力亟待弥补与提升,从“普-专”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与课程设置的复制化现象可以判断,高校对于专升本学生的哪些能力需要增值可能并不十分确定,对于增值程度更是缺乏有效的测量。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能力增值性评价极为关键,可以说是学生升本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

高校通过学业成绩进行结果性评价成为目前对专升本学生主要的评价方式,但高毕业率的现实要求又决定了其结果往往会渗透着较大“水分”,成绩的合格并不代表着能力的有效增长。对于高校而言,结果性评价是一种相对简单且易操作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能力增值性评价自身的复杂性使高校及教师避而远之。对于专升本学生而言,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是一种标签性存在,在本科阶段是成长还是退化有待评测,其它能力要素如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人文素养水平等是否得到有效弥补与提升更有待考查,学业成绩无法有效地反映学生这些能力要素的增长程度。

四、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困境,亟需从培养方案设置、学科体系建构、课程内容选择、教材选择及评价方式等不同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与重构,最终回归到专升本人才培养的常识与现实,构建适合校情、学情与专业特征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专升本招生高校众多,招生专业各异,但其目标还是主要以培养能直接面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专升本人才培养应构建“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方案整体需彰显出其应用性特征,以适应社会、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这一方面在招生专业选择上需偏向于应用型专业,尽可能避开学术型专业。在课程体系的组织上,应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与融汇性,以“能用”与“够用”为度,有条件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横向开展人才共育、实施校企学分互认;在课程设置上,要遵循应用逻辑,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理论课程要紧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导向下课程组织体现出对专业知识内容的选择,不能完全按照特定学科操作规则来进行课程组织,而应围绕特定应用来组织课程,即知识生产模式Ⅱ中所述的知识生产的应用性。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辅以适度的理论知识传授。概言之,高校需要以专业知识的应用导向来构建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实践价值为尺度,裁剪学科内容、优化师资队伍

总体来看,专升本人才培养更为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注重学科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用学科理论来指导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升本人才培养的实践价值取向。虽然不同的学科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征和学科逻辑,有的侧重于应用性、有的侧重于理论性,但最终需要回归到实践价值逻辑。基于此,专升本人才培养需构建合理、理性的学科内容,弱化纯学术性的知识灌输,把学科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中,以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以职业适应能力的养成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组合,不必过度追求知识自身的逻辑性与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如果条件允许,选派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柔性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家、工程师,讲授相关课程,弥补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加强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制度保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地推送到专业对口单位,充分保障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就业市场需求为主线,增强教材的适切性

专升本教材建设应以学情状况、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以务实求真、学以致用为基本价值取向,以适合培养对象为关键。淡化对教材档次的过度追求,注重教材内容的适切性,加强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首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新旧知识过渡和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恰当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11]因此,专升本教材建设需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专升本学生前置专业知识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知识的纵向关系,既不能使课程知识与原有知识大规模的重复,也规避原有知识与本科课程知识的严重脱节,加强不同阶段知识的联系;二是相关课程之间的横向关系,按照专业特征、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状况等,合理设置教材内容,避免教材内容的专深化或浅表化。其次,教材建设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市场的需求应为教材建设的主要依据之一,围绕就业市场的需求,部分课程选择体现专业特色的教材内容,摆脱传统的完全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实用性作为重要的选择标准之一。

(四)改变教育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业增值性评价

在传统教学范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增值性”。对于专升本学生来讲,关注其学习结果的增值状况尤为关键。因为在大规模扩招背景下,在短短两年培养期内,“学生哪些能力能够获得提升”,“哪些能力目标增值不显著”,高校需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基于这种认知来优化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是对学生评价的两个不同维度。前者主要以知识输入为导向,反映了高校及其教师的预期,往往比较抽象,不易测量。后者以知识输出为导向,更侧重反映学生的学习预期,相对更为具体,也更易测评。“增值性”评价可以深度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做到了什么”;让教师明白“需要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理解“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并以此为出发点,细化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从而形成可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12]从具体的评价方式与手段看,需要改革考试形式、内容等来打造“多元考试”的形式,构建“能力本位”的学生评价体系。从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不仅采用标准化的书面测试,而且应与口试、面试、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值性”评价体现了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变化,能有效地评测专升本人才培养效果,对于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普通本科高校专升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尚存在一定争议,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深刻的“普-专”同质化现象,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也存在诸多不适应。高校需进一步明确厘定专升本人才培养规范与目标,调适与优化其人才培养方案,使专升本人才培养更为适合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的学情状况。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专升本目标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