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探究

2023-02-12 01:39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屿崆小学陈小涓
新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教师应小学生

□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屿崆小学 陈小涓

□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唐厝小学 李龙峰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语言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普遍被忽略,不利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探究基于语言媒介的字词句段应用能力训练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创新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

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

数学领域基于语言媒介的字词句段应用能力的训练,有利于集中呈现数字、图形、运算符号等数学语言。在集中呈现数学语言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相关语言融入个人语言系统,在指导学生内化语言的基础上,围绕流畅而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过程,有意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意识,促使学生自觉探索不同数学概念、数学图形、数学符号语言的组织规律,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2.提升学生数学技能

数学领域基于语言媒介的字词句段应用能力的训练,有利于梳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知识、技能要求,引导学生运用简练、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可以寻找并记录其交流漏洞,并给予针对性辅导,及时纠正学生理解偏差或混乱思路,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理解程度,促使学生准确把握数学对象本质特点,系统提升数学技能。

3.增进学生数学情感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合作交流、启发探究方法的应用。在上述方法应用过程中,小学生是课堂主体,需要积极参与课上指导互动、积极表达自我成果,营造愉悦且富有竞争力的氛围。这一氛围有助于小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表现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特指学生按照数学语言的基本表现,准确无误地表述整体数学内在思维规律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局部可叙述为:明了数学文字、符号、图形语言之间转化过程并有序表达,清晰阐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数学问题以及个人对数学问题思考解决过程。从当前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来看,多数小学生存在数学语言模糊不完整、口头表达不简洁、数学语言混淆不准确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数学语言中的符号、概念表述片面。如将“角”表述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甚至利用手指代替具体语言;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之间混淆,如无法有意区分数学语言中“几时几分”和日常生活表达“几点几分”等。同时当前小学生个体之间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异较大,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随着数学问题的类型而发生较大变化。

三、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课上指导问题

1.教师表达示范作用不突出

在数学课堂中,由教师为学生构建表达范例,可以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相应类别问题规范表达方式。但是,当前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不注重数学语言示范,而是采用重复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不利于发挥教师基于语言媒介的叙述示范作用,也影响了学生发展基于语言媒介的字词句段应用能力。特别是在解题过程思路表达过程中,多数教师忽略了在习题课中引导学生进行表述,也未真正将个人示范表述落实到习题课上指导中,降低了师生利用数学语言交互频率,不利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2.表达能力培养策略形式化

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过程来看,多数教师选择在学生表达完毕后进行纠错、引导。表明多数数学课堂提问环节无法给更多学生参与渠道,甚至会形成整堂课师生一对一的对答模式,缺乏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实效;而从当前小学数学练习批改过程来看,多数教师仅在学生作业上打“√”或“×”,部分教师会在学生作业上标注错误位置,极少部分教师会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表明多数教师在数学作业批改时缺乏正确认知,偏向简单的批改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基于语言媒介的字词句段应用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氛围缺失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会关注学生表达结果是否有误,不够关注学生基于语言媒介的叙述简洁与思维规律水平。具体到习题课堂中,教师关注重点是学生表达方法、技巧,不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含义。加之组织形式单一,仅采取让学生多表达的方式,未及时给予反馈,导致数学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氛围缺失,阻碍小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课上指导策略

1.发挥教师表达示范作用

(1)紧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数学语言表达中的专业数学用语,面对小学生表达时出现的专业数学用语匮乏问题,教师应紧抓关键词分析,及时给予示范,及时帮助学生走出专业数学语言表达困境,促使学生掌握准确表达数学专业用语的技巧。同时要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字词段表达,教师也应当做一个口语表述富有条理的引导者。在整个初中阶段数学课程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均以身作则,渗透规范性、条例性语句、字段组织与输出理念。特别是在几何题目讲述时,教师应当从几何体的点线面着手提炼关键词,以关键词为要点进行题干的描述。在讲述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及时回顾题干要素,为学生语言表述的规范性、条理性发展提供依据。

以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课上指导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三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并围绕长方体的“长、宽、高”,为学生提供示范引导。如“长方形是由6 个面围成的”,教师可以聚焦“围成”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表达的意义。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举例证明和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最适宜的表达方式。如利用“组成”代替“围成”,“组成”表示长方形面结合形式具有无限可能,而“围成”则是按照顺序逐个连接。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演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面相互重合的动态过程,将学生的视线引入专业术语“相对”,并为学生示范这一关键词的使用,即“长方体的6 个面可以分为3 组,相对的2 个面完全相同”。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分别利用“相交”等关键词进行长方体“棱”“顶点”的学习,丰富学生数学专业语言表达,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提供帮助。

(2)引导学生重复讲述。重复讲述是学生梳理自身对数学知识领会感悟水平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人构建知识库的过程,对于学生语言表达实践能力提升具有较大益处。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重复讲述,帮助学生构建语言表达范式。特别是在数学概念、数学定律知识课上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次重复讲述,在重复讲述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在记忆的同时准确理解。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重复讲述数学知识点时的困难,及时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进行重复讲述,并持续引导学生总结表达技巧,为学生掌握数学规范表达方式提供依据。

以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关于常见数量关系课上指导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例题:“一桶水8L,求1/2 桶水是多少升?”在展示完毕后,为了帮助学生在列算式基础上准确表述个人思路,教师可以先绘制线段图,根据线段图进行讲解“一桶水8L,求1/2 桶水,就是求8L 的1/2”。在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复讲述思考过程,并鼓励学生更换已知条件,进行类似应用题计算思路的多次表述,以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应用题解答思路表述方式,为应用题表达范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2.增强表达能力培养策略实效

(1)课前提取“说点”。“说点”是数学课上指导内容核心知识点的提炼,需要小学生熟练表达。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小学生实际数学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教师应于课前提取“说点”,完成课程核心知识点向言语形式的转化。如在新北师大版数学“周长”课程课上指导中,教师可以提取“长方形的周长推导过程”作为说点。进而结合具体情境,将长方形的周长推导过程凝结为“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因长方形由四条边组成,其周长为‘长+宽+长+宽’”“因长方形两条长边相同、两条宽边相同,则其周长为‘长×2+宽×2’”“因长方形两组长边相对、两组短边相对,可以先求解对边长度后乘以2,即‘(长+宽)×2’”。通过将长方形周长推导知识提炼为契合小学生话语表述思维规律的“说点”,可以降低学生语言表达难度。

(2)课中训练“说理”。“说理”即阐明道理,是课前提炼“说点”真正落实的关键。小学生“说理”的过程也是其思维规律推理能力、思维规律思维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立足课堂课上指导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说理”训练,以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数学原理、数学概念、算理、数量关系等数学语言明了表述问题解决过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审读问题,并初步加工后借助个人语言表述,训练小学生理解识别、记忆转移数学语言的能力;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鼓励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同时根据课堂进度,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习题分析、解题思路阐述、相互质疑的机会,强化学生数学语言表达。

(3)课后巩固“说题”。“说题”即挖掘数学题目知识内涵开展数学思想指导。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作为“说题”者,围绕“说点”,采取与“说理”类似的方式,口头阐释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知识内涵、反思总结与方法,并恰当排布分析、审题、回顾反思、解答等要素。根据小学生所处学习阶段,教师应聚焦数学思维与语言能力,兼顾层次性、趣味性、科学性原则,分阶段设计题目,如低年级设计简单直观题目,而中高年级则设计具体应用题目。

在题目设计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清晰阐明“说题”要求,并给予示范。同时提前将讲解题目下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说题要求“表达流利、准确、完整”进行训练,巩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

3.营造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氛围。

(1)创设辩论情境。辩论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兴趣。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做作业的环节转化为辩论情境,以“我是小小辩论员”为主题,组织开展辩论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问题思考、阐释、表达机会,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提出思维困惑,并与同伴合作讨论、细致分析,在分析中及时检验个人解题思路,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提供依据。

以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习题课为例,课程初期,教师可以展示研讨辩论题“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和顶角的度数之比是1:8,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多少度?底角呢?”在展示完毕后,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其中一位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随机要求另一名学生与其开展面对面辩论,要求辩论双方利用缓慢的语速、清晰表述,并保持谦和的态度,诚恳询问对方对自己观点的看法。如其中一位学生A 提出:“我认为,用8+1=9,再用三角形内角和180÷9=20°,得出一份度数后乘以底角、顶角份数,分别为20°、160°。”另外一名学生B 提出:“你采用按比例分配方式求出总份数后计算顶角、底角的份数,最后计算它们的实际度数,思路很清晰,我非常赞同。但是,我的计算方法和你存在一些差别,我想问一下,三角形一共有几个角呢?顾名思义,三角形有3 个角,等腰三角形的2 个底角度数相等,其中1 个底角是1 份,另外一个底角也是1 份,顶角是8 份,只要用三角形内角和180÷10=80°,再用每份度数乘以对应底角、顶角份就可以得出底角、顶角度数。”通过学生A、B 之间辩论,其他出现类似错误的学生不约而同地了解自己的误区,进而寻找纠正方向,真正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2)开展数学阅读竞赛。阅读是学生获取书面知识的重要渠道,数学阅读是学生感悟学科语言、领略学科书面叙述趣味的关键。基于此,为进一步优化小学生数学书面叙述系统,教师可以开展数学阅读竞赛的方式,营造浓郁的数学书面表达教育指导氛围。数学阅读竞赛允许每一位学生参与,以便在学生广泛参与竞赛过程中激发其阅读兴趣,促使更多学生感知数学语言魅力,自发探索并增强数学语言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领域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小学数学课上指导进程具有直接的影响。而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基石。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师应明晰特定时期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据此梳理数学课上指导问题,有针对性地创新数学课上指导,营造师生互动氛围,激发小学生表达交流积极性。同时构建表达范式,丰富小学生数学语言系统,并在课上指导全程强化表达训练反馈,为小学生基于语言媒介的字词句段能力的生成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教师应小学生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我是小学生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