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作为学校美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路径探索

2023-03-13 01:01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育学习者

张 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一、民间工艺作为学校美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结晶,将其纳入中华美育资源开发,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领悟中华传统美学气质,增强文化自信。杨立川认为“发挥传统民俗工艺美术的美育功能,对促进社会文化认同、建设文化精神家园与文化自信等方面有重要引导和规范效应”[1]。

数字化开发民间工艺作为美育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学校美育资源,另一类为社会美育资源。这两类资源的开发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美育实施的范围变得更广。尤其是学校美育资源开发能有效解决中国偏远地区美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正如苏欢所说:“民间美术在信息化时代作为本土资源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培养创造力、解决乡村美育问题等方面具有在地化优势。”[2]民间工艺立足百姓生产生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数字化开发后,将成为解决偏远乡村,尤其是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学校美育困境的最佳方案。

二、民间工艺作为学校美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尽管民间工艺之于学校美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当下的数字化资源研究和开发并不充分。

首先,相关问题的理论研讨不足。2023 年4 月在知网检索,以“美育+民间工艺”为检索词,有效文献为45篇;以“数字化+美育”为检索词,有效文献为30篇;“数字化+美育+民间工艺”,检索结果为零。

其次,当下实际开发和实施研究方面,数量相对较少,尚不能判定教育资源开发实践的成效。针对学校美育类别的开发,2023 年4 月在大学生MOOC 网检索,以“艺术”为检索词,发现课程有1713 门,去除关联性较弱的课程,约为1600 门。以“民间工艺”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搜到22门相关课程,约占总体美育类课程的1.3%。其中,专门讲解民间工艺的课程仅有13 门,其数字化开发显然不足。

再次,对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教育理解不深。学校美育尚未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学习效能探索不足。互联网在信息获取、存储、传递和共享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便利性。但目前MOOC 所能提供的数字资源与传统课程资源相差不大,经常表现出认知负荷过大、缺乏互动与情感交流等问题。

最后,忽视民间工艺与学校艺术欣赏的差别,美育实践活动设计研究不足。民间工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植根于深厚的民间生活土壤,强调实用性,注重功能,在就地取材中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动手性特点。从现有大学生MOOC 网的一些民间工艺课程教学设计来看,不少研究实践混淆了民间工艺与学校艺术欣赏课程的差别:一方面,缺乏实践活动设计,以赏析类教学代替动手实践,以思考题作为作业,以单选题、填空题等作为考核方式;另一方面,在为数不多的拥有实践活动设计的学校美育中,缺乏对地域性特点的考量,局限于泛化的简单动手实践,民间工艺鲜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无法表现出来。

综上,在信息化视域下,民间工艺作为学校美育的数字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不足。因此要针对学校美育资源的特点,对民间工艺进行充分挖掘。

三、民间工艺作为学校美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路径

作为学校美育资源,民间工艺在数字化开发过程中,在关注信息化、数字化的同时,需要强化“育”字,以凸显教学属性。同时,在信息化时代,民间工艺美育资源开发需要具备处理数字化、检索快速化、传输网络化、教育过程智能化、呈现多媒体化的基本特征[3]。

(一)甄别开发内容

1.优选出具备传承性的经典案例进行开发

民间工艺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应民间生活需要,在实用的同时,以强调手工艺为主,如竹编、蜡染、面塑等;一类应民俗活动需要,包含社会组织、岁时节日、劳动生产等,如灯彩、饾彩拱花、龙舞道具等;一类则应宗教巫术需要,以祈福祈愿为主,如水路神画、脸谱面具、刻经等。全面开发所有内容,显然不合理。故此,需要就课程的容纳性和认知负荷的合理性,依照案例的文化传承属性展开甄别。这种文化传承性主要表现在案例是否能从材料、技艺、形态等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审美思维、审美文化和审美精神,挑选出综合反映历史、哲学、艺术理论等人文精神的经典案例。此外还要关注本地特有的民间工艺案例,做到在地性传承。

2.注意强调民间工艺的当代适切性

随着生活需求、民俗活动的改变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民间工艺的三类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不少民间工艺,尤其是关于宗教巫术中迷信的部分已经退出了大众的日常视野。所以,在制作相应数字资源的时候,一方面要强化依然在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间工艺,另一方面要探索某些流传不足但尚有意义的民间工艺,发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化。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以文创或数字的形式进行切入,了解这些民间工艺的当代适切性。只有积极面对当下社会需求,主动融合数字时代特征,并努力介入现代社会民众的文化生活[4],才能符合现代学习者的需求。

(二)构架开发布局

1.就信息化学习特点对资源分布结构进行设计

考虑到网络学习具有强烈的碎片化、个性化和非线性特征,需要将庞杂的内容精心梳理,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科学调整教学资源的组织顺序,将分散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元、知识群和知识体系,形成动态学习结构。这样的结构能明确清晰地适应使用移动设备的学习者的需求,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认知水平安排学习进度,实现跳转学习。这既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可以促进新知的同化和顺应。

2.按照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资源进行开发

随着MOOC 开发的深入,在线教学面临着提升学习者保留率的挑战。因此,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被引入进来,以吸引学习者的参与。如游戏化的授课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数字教学中。而原先基于校园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采用这种新颖的方法,这意味着原有的传统教学内容很难直接转为数字资源,需要转变思路,重新开发具备游戏性的教学资源,以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比如以VR 互动游戏形式展示花灯工艺,一方面,让学习者用鼠标旋转、拆解动画模型中的花灯,以便充分了解花灯的结构,体会花灯工艺制作的精妙;另一方面,可通过灯谜竞猜游戏,促进学习者体会赏灯习俗。

(三)制定开发目标

美育的本质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感受,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认知、美好态度的培养,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5]。这就意味着学校美育需要针对教学人群的特点设定教育目标,完成与之相对应的支架性活动开发设计。

1.凸显三维教学目标,形成相应映射

学校美育的教育对象较为固定,且群体认知水平和学习动机较为接近,教学目标的设定相应容易。但事实上,由于素质教育的特点,很多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出明晰的三维特性。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达成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照学者盛群力的看法,三维教学目标可以界定为:情感目标,即“想要学”;认知目标,即“学得懂”;动作目标即“能表现”[6]。而教育资源需要对每个目标形成映射。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很多美育资源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MOOC 为例,其目标受众与固定院校的学生人群相比,难以预测,其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资源开发时,除了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更强调开放性、现场性和自由性,即以沉浸式的审美参与和审美体验,实现情感目标和动作目标的映射。这两个目标,尤其是后者的实现,是目前学校美育资源设计制作时容易忽视的部分。一方面,囿于课时量的有限,教师仅能浮光掠影般地展示民间工艺内容,侧重认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受教学环境的局限,富于感染力的民间工艺应用情境无法形成,在情感的传递和渲染上表现不足。而许多学者一直主张“做中学”,在真实环境中“做”,更能代表真实世界中知识使用的状况,也更能打动人心。而且,由于大多数知识的应用都涉及隐性知识,就是该如何自主决定在复杂情况下,采用何种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促进学习者直观地感受生活中依然保留的民间工艺,体会应用美,是学校美育资源制作中亟需考虑的部分。

2.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活动支架

有学者认为仅以视频观看和材料阅读为手段进行MOOC 教学的效果十分有限。故而,在线课程必须提供足够丰富、支持良好的活动,并以适应性支架来支持学习活动的完成[7]。学习支架包含学习行为指导,如课程内容的学习规则讲解、作业提交方式、考试的参与方式讲解;学习活动指导,如课程讨论活动的开展方式和规则;针对平台操作的常见问题的答疑解惑等。尤其是在线或混合式教学大力发展的趋势下,师生间出现不能形成面对面交流的情形,就更需要针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等各方面做好相应的资源开发,形成坚固的适应性支架。以民俗生活中依然保留的花灯工艺为例,可安排学习者进行花灯制作的学习活动,强化动手特性。可根据材料的获取途径、制作难易度,提供制作教程,形成活动支架。利用在线课讨论区、作业区以及年轻人喜爱的各类APP搭建展示支架。

民间工艺的学校美育资源开发,应在动态审美活动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互动,以带来思维和行动的参与,唤醒对美的想象。

(四)创设资源主体

首先,资源创设主体包含不同学科的成员,应突破学科范式,协同创新。民间美育的资源创设主体应该包含跨学科的多类成员,这是由美育的知识要素和教学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这种跨学科的创设主体应来自于美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四个方面。这四个学科被认为是美育的基础性学科或支撑性学科。其中,前两者是当下介入美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投入相对偏少,甚至对后两者而言,美育研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8]。当下美育的很多难题需要几种创设主体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成员的深度参与会有效提升资源创设的针对性,并有助于解决美育资源开发中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其次,资源创设主体包含师生双方,两者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资源不断再生成长。在当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生态平衡理论出发,师生应该共同投入到资源的构建中来,以形成平等、协商的共生型主体关系生态[9]。随着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已大大超越过去。不论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还是从“学习型社会”或是“后喻文化”需求出发,教师应将学生纳入到资源创设的主体中来,利用互动使教学相长。课程资源在应用更新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创新,激发其将民间工艺与当代生活和数字技术结合的思维,发现资源不断再生成长的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来看,这本身就是美育“以美培元”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总 结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迅速渗透到各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美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一趋势,并学会改变,积极投身到数字化教学的洪流中来,与世界各地的在线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索开发学校美育资源。而民间工艺在文化传承和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备强烈优势。故此,通过对民间工艺的内容甄别、布局构架、目标制定以及开发主体协同四条路径,开发民间工艺美育的数字资源,可以促进美育的进一步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全面、系统、长效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美育学习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美育教师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