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困境与策略

2023-08-21 11:04孙嘉悦姚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大学生

孙嘉悦 姚红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局之中。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以及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大学生思想认知不强、教育体系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从提升高校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和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5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青年才干的重要策源地,更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力量。高校大学生的身心思想正趋于成熟,是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因此,如何在高校开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生态文明教育,如何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时代的诉求。

1 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则能够最终反映这一素养的提升。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从而推动构建生态社会,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

1.1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环保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认知反映了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感觉,认知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内驱动力之一。大学生作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学习对象之一,认识并学习生态文明教育会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是指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以及健康素质方面有所提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高校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于传授生态文明教育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同时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趋于成熟阶段,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开展更深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开展生态课程是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生态文明知识,形成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意识,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且还能够在经济社会中学习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更深层次地了解到生态文明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但能增强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素养,还可以在更高層次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社会的进步,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鉴于资源短缺、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建立环境文明这一发展计划是影响国家之间关系长期友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环境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重要论断反映出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完善,也标志着我们党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思维意识、丰富的内涵和渐趋成熟的心理。他们的思维较为活跃,道德认知以及价值评判标准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讨论。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认知也能产生长远并且稳定的影响。此外,高校大学生作为每个家庭中的核心人员,他们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认知,从而影响整个家庭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深入展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还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影响到学生家庭的整体生态文明观念,从而推动整个家庭对于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有利于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当今社会,随著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着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面临着一系列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这一影响,我们就必须要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作为行动准则,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相平衡。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扶贫”这一概念逐渐映入眼帘。生态扶贫是指在坚持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在贫困地区探索出的一条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位置。因此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当今时代的基本国情和政策,用积极的举措推进国家的政策落实,开展有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和谐社会等相关政策的内容学习,根据新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同时也能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

总体来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与认知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在针对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2.1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认知有待进一步强化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进行科学全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的传授,还需要高校大学生本身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这一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高校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其本身有着相对成熟的价值观念,因此如果大学生自身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理解,那么在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有丰富的核心内涵,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八个观”。对于这一理论内容,部分高校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仍然相对短缺,只是处于浅显的认知阶段。这一问题的出现首先受到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影响。部分学校只是注重既定内容的教学,而较少进行创新性发展,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死板。少数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调动自身去学习关于生态文明教育更深层次的内容。对于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来说,选择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更多原因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实际上他们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知识储备仍然比较薄弱。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认知有待进一步强化。

2.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作为培养青年才干的主要阵地,在教育高校大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仍有一定的进步和完善空间。生态文明是一门涉及范围广、牵扯内容多的学科,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较晚,因此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也没有为高校大学生制定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课程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传播途径,然而我国高校思政教师这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2020年教育部在最新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强调: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与过去相比,高校思政教师的团队力量已经有所壮大,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生态文明教育教师仍相对短缺。因此这一现象对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完善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还存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授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时只是从既定的书本理论内容去加以传授,并不能够真正的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去制定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地进行更深层面内容的传授和学习。

2.3 多元社会背景下高校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环境变化莫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多元社会背景时,他们的判断力还远远不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西方国家可以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外来文化,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和生活习性。如今,各个国家片面地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随着近年来对于生态文明的关注和研究力度逐步加强,人们已经开始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然而依旧存在实际效果不显著的现象。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场所,可以形成一条具有自身特性的小型生态链,然而这一方法的实施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校园文化包括广度文化和深度文化两个方面。绝大多数高校在广度文化方面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部分学校的物理环境和校园布局仍需改善。深度文化主要指的是校风、校纪以及全校师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如今,仍然存在一小部分高校师生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例如随地吐痰、乱扔乱弃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由此可见,高校合理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能够有效地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教育观,此举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绿色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我们应将绿色落实到自身、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从而打造出一个绿色发展新时代。

3.1 提升高校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涵养的群体,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高校作为学习和践行这一内容的主要阵地,传播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刻不容缓。因此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知识时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同时,高校也应以生态理论知识来带动和引导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现状具有一定理解,对生态遭到破坏带来的危机有着清楚认知。进而增强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学习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价值观,最终可以深刻领悟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3.2 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构建全面系统理论化的教学体系是重中之重。教学体系包括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宣传教育等诸多内容。第一,从师资力量来看,高校要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必须要壮大专业教师队伍,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优秀的师资力量去带动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详细开展;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在高校课堂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学习不能仅仅传授书本上相对浅显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尽可能地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第三,从教学形式来看,高校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充实教学形式。同时,也应采取家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力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形式;第四,从宣传教育来说,高校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以网络宣传促进知识的传授,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马志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J].社会主义论坛,20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赵秀丽,孙学华.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探索[J].大学,2021,(44).

[6]于蕾,陈卫东,李竞芊,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多向度影响路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2).

[7]侯利军,付书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

[8]王德勋,陸林召.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06).

[9]仇桂且,刘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述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3,(05).

[10]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