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疫压力”产生的原因及消解路径分析

2023-08-21 11:02李丹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李丹

摘 要:大学生“疫压力”是指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及后疫情时期因学习方式转变、人际交往转型、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形势严峻等多重因素导致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压力。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探讨大学生“疫压力”产生的原因及消解路径。研究认为,“疫压力”对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学习方式转变带来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转型带来沟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精神压力、就业形势严峻带来就业压力,从而导致大学生焦虑、抑郁和恐慌。消解路径:注重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正向宣传引导,强化压力管理意识;增强体育运动意识,构建积极校园文化;聚焦学生发展问题,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疫压力;消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52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流行成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启了疫情时代。随着疫情形势逐渐趋稳,人类已迈入后疫情时代。已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压力确实存在,表现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在短期内能恢复,但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延续较长时间。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朝气和最敏感的群体,“疫压力”下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抑郁等消极反应,若得不到有效调节和疏导则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后疫情时代主动探寻“疫压力”的产生原因和消解路径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大学生“疫压力”产生的原因

第一,学习方式转变导致学习压力。

高校教学内容广泛、进展迅速,这让部分还未适应角色转变、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感到困难。疫情初期各高校采取线上教学方式,对网课的不适应、跟教师交流的不顺畅、居家学习缺乏监管等问题都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压力。迈入后疫情时代,学生在重返校园、开展正常学习生活后,又要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及其他学习任务,会让他们感到沉重的学习压力。如果上述压力长期无法得到排解,学生精神处于高度紧绷状态,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社交压力。

大学生人际关系以师生及同学关系为主。不同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对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有不同影响。其中,宿舍关系紧张是导致大学生社交压力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长时间的居家线上学习让学生无法经常性进行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学生与外界交流主要通过电话、微信及其他网络设施,沟通效果大不如以前,这种方式让部分不善言辞的学生无法正常地表达情感。

第三,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精神压力。

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主要学费来源父母外出务工所得,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疫情期间很多行业长期不能正常复工复产,让这些外出务工的家庭收入较之前大幅下降,此类学生更容易产生较大精神压力。疫情逐渐平稳后,学生开始正常返校学习,在校的日常生活支出等也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学生中间存在相互攀比的不良之风让本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自卑。

第四,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就业压力。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表现出焦虑不安。一方面,受疫情冲击多数企业用人需求锐减,提供的岗位数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近几年“学历内卷”现象愈发普遍,学历晋升成了更多毕业年级学生首选,学生的就业动力大幅减弱。受近三年疫情影响,学生能获取有效就业信息的渠道逐渐减少、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等都导致他们心理压力加重。

2 “疫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疫压力”让大学生焦虑、抑郁和恐慌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剧,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疫压力”导致的消解情绪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紊乱正常的生理平衡,造成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还会引起大脑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削弱对情绪中枢部分的调控,使个体认知范围变小、自制力和学习效率下降、缺乏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

第一,“疫压力”会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我国成年人中焦虑问题最严重的群体是18岁~34岁的青少年群体。疫情初期,多数学生因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较强的焦虑情绪,同时,对快速变异的病毒未能有准确的认知,也会感到焦虑、担忧。近期,国家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出台加速了社会人员,使部分学生感到周围病毒无处不在,焦虑情绪再次加重。

第二,“疫压力”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

抑郁实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障碍,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心境障碍,严重者可导致睡眠障碍、焦虑症、自残自杀及其他恶性并发症。疫情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活面临诸多困境和不确定性,有时候使他们感到绝望、无助、内疚甚至孤独。若经常性、长时间处于抑郁情绪之中,会扰乱大学生正常思维和行动,最终导致抑郁患病率升高。

第三,“疫压力”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慌。

大学生在疫情初期过多地注重疫情带来的社会影响而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大学生原来的生活节奏不断被打乱,忧虑疫情发展会带来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前,大学生较易出现害怕、恐慌心理,严重者会产生心跳加快、胸闷、气短等生理层面的反应。

3 大学生“疫压力”消解路径

3.1 注重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构建健全的干预体系,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学校应不断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危机干预体系,明确各级工作小组成员职责,发现危机预警信息后能有效对接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要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才能有效形成育人合力,帮助学生心理危机转危为机。学校还应不断加强对辅导员、专任教师、心理委员及班级骨干的心理危机培训与辅导,通过系列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各级成员识别早期危机及干预能力。

第二,做好心理危机应急预案,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和响应程度是决定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之后能否高效解决的关键。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理清工作组织架构、职责和目标,强调所有教职工都有责任,主动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按学生心理危机状态可分为一般预警类与重点预警类,根据学生相关警示讯号作好适时危机评估和介入,減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率。

第三,加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助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疏导大学生“疫压力”应以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以提高学生的内在调试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等。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

3.2 加强正向宣传引导,强化压力管理意识

第一,强化科学防疫知识宣传,推进科学防控入脑入心。

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宣传,如举办校内外专家政策宣讲报告会等,讲清当前疫情防控措施科学逻辑与决策逻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抗疫斗争的重要成就;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等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不同时期防控政策要求第一时间传播到每个大学生,引导学生切实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横幅、电子屏、宣传栏等宣传平台的作用,加强科学防控知识的普及力度,发布致全体学生的公开信、倡议书等,引导学生做好自我防护。

第二,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素养。

线上课堂教学与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使压力疏导渠道不畅,焦虑、抑郁及其他不良影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创办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校园健身打卡活动、团体辩论赛、抗疫视频征集比赛等,为学生搭建多种展示风采的平台,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第三,增强学生压力管理意识,加强学生情绪疏导教育。

疫情期间学生迫切需要得到理解,所以辅导员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采取恰当的压力释放指导。辅导员对于需要压力调节的学生有技巧地付出关怀,针对性地回应学生感受,积极地给予问题指导,引导学生在疫情的不同阶段能够更加主动地感知自身压力状况并予以表达,加强与周围同学、朋友、老师的协调合作,让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从思想上能有所准备,懂得向外界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

3.3 增强体育运动意识,构建积极校园文化

第一,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意识,发挥个体主体功用。

要帮助大学生改善“疫压力”,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培养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与兴趣,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愉悦从而跳出自身“舒适圈”。各高校可以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创办一些主题体育活动,内容和方案要紧紧围绕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如“快乐健美操”“轻松太极拳”“减压瑜伽”等,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帮助大学生调节“疫压力”。

第二,注重学生体育课程教育,提升体育教师能力。

体育课堂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因此各高校要以着力提高各体育运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体育教师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产生自信感、愉悦感和价值感。如在田径专项课程中加入定向越野的任务教学,激励学生通过完成课程任务获得相应的考核奖励,凸显大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

第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局限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同时也要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运动项目,构建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各高校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不同项目的体育团体竞赛,跨年级、院系交叉组成多支比赛队伍,让学生在比赛中理解团结拼搏、公平竞争的现实奥义。还可以通过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开发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建立学生运动档案云平台等措施,搭建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的校园文化,将体育运动是调节大学生“疫压力”的有效途径及相关内容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身心健康水平。

3.4 聚焦学生发展问题,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坚持实施资助育人理念,强化学生家庭支持体系。

针对疫情期间家庭经济来源遭受重创的学生,学校应全面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包括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等,对学生个人及家庭面临的难题和需求全面评估。一方面通过学校资助平台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持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经历疫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结合当下环境和个人特质有针对性择业、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如何最大程度地达成职业目标。疫情是一段时期内的突发状况,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会持续十几年。要通过引导学生提前多一些思考,让他们明白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战胜疫情赢得未来,这样以后职业道路上的波折也会少一些,心理上的焦虑也会轻一些。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向毕业年级有意向就业的学生定期推送专业相关岗位信息,利用多方资源密集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会;对意向考研、考编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指导,强化专业教育;引导非毕业年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和发展路径,缓解职业迷茫。

第三,积极开展人际关系教育,畅通学生压力疏导渠道。

各高校要着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等,帮助学生深入建立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健康关系,最终建立彼此间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我发展,自觉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身心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在过去三年疫情期间,“疫压力”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挑战,诸多学生的生活、学业、家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大学生常见的“疫压力”,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后疫情时期大学生“疫压力”的疏导工作。各高校应通过着力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加强正向宣传引导、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需求等措施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资源和积极性,对大学生“疫压力”进行全方位干预和消解,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形成团结奋斗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昌敬惠,袁愈新,王冬,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2(2):171176.

[2]冯正直,柳雪荣,陈志毅,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问题特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20,46(4):109115.

[3]徐安银.当代大学生情绪问题现状、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01).

[4]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94.

[5]缪丽珺,程新颖,叶紫莹,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焦虑抑郁心境状况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1,40(2):1418.

[6]马士龙,郭兰春蕾.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J].山西青年,2022,(17):181183.

[7]吴迪,鲍荣娟,孔德丰,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J].办公室业务生,2022,(14):7476.

[8]唐梦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6).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