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基于ME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3-10-30 00:09邓敏张琳徐冬梅纪海宾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邓敏 张琳 徐冬梅 纪海宾

摘 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以《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基于MES模式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了针对岗位的MES教学模块构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效果评价等改革措施,以期为高分子材料“双高”专业群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机电控制;MES;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79

0 引言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传播至今已经3年多,在这期间,人类经历了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数百万人因新冠感染失去生命,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在这严峻的形势之下,线上教学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教师和学生被迫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新挑战。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全面放开,新冠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不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都发生了很多生理、心理乃至行为方面的改变。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教育尤其如此。这也意味着进入了“后疫情时代”。

在“后疫情时代”,大规模线下停课转线上的情况已不太可能发生,更多的情况是“信息化线下教学+个性化线上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后疫情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仍在不断进行中,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改革的核心和切入点最终会落在课程上。MES 模式是国际劳工组织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主要推广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能否将其作为改革的有效工具?

本文以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为例,探索在当前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MES模式在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可行性、改革途径及具体措施。期望能够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野,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質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是我校双高建设专业-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从开课至今已经过去了10余年。机电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有开设,但因为该课程本质上是一门综合了电工学、电机原理、电气控制、数字控制的综合类课程,故各个院校所选择的具体授课内容不完全相同,甚至还有比较大的差别。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内容抱有畏难情绪。

原有课程的授课方式仍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偏重理论讲授。一般是先讲解原理,再讲述具体元件,随后是控制电路的运行分析。教学以“课件+网络资源”形式为主,课堂提问和课后习题为辅。这种授课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原有的教学内容板块与高分子专业群的后续课程关联性不是特别强,无法很好的为后面的课程做好衔接。

近几年来,机电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团队一直在对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模式进行调整。在当前“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发现以下问题: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重点内容无法细致讲解或巩固。

部分同学因隔离等原因,需要以线上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无法特定掌握这些同学的学习情况。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原因,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和有效的课程改革。

2 MES模式在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可行性

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含义是模块式技能培训, 是国际劳工组织 (ILO) 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 旨在帮助世界各国改变在技术工人培训上效率低下的状况。

MES将每个具体的职业或岗位进行具体的描述,并确定从事该岗位的人员所具备工作职能,进一步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把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每个具体的职业或岗位的全部工作由不同数量的模块组合而成,每个模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学习单元。 学习者可以根据岗位的具体需求,学习相应单元的知识。

我国于1987年从ILO引进了MES模式,虽然未强制在各行业进行推广,但全国各行业部门通过使用MES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使用了MES模式。何文斌老师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教学需求,阐述了在CAD/CAM 技术课程中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应用实施;赵雪老师以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建立具体岗位职责描述表、构建优质MES 教学模块、完善实践体验平台等高职课程改革措施;汤灿辉老师将MES模式应用于药物分析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药物分析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双元”育人、产教融合,决定了课程建设与课程内容必须与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MES模式与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MES的模式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基础知识较薄弱,对抽象知识缺乏理解,不擅长系统性知识的学习与归纳。但他们对于具体的、形象的、模块化的知识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知识体系降低了他们的畏难情绪。模块化的知识还可以进行灵活性的考核,便于实施个性化教学。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以典型继电接触控制线路与材料加工机械机电控制系统为载体,系统介绍了常用机械的电气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常规电路分析、电机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熟悉常见低压电器与应用电路、了解典型机电控制系统运行原理。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应用的范围较大,不同的机械加工设备,机电控制电路也有所不同,采用的设计思想和分析方法也有区别,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采用MES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岗位职责划分为很多不同的模块,学生学习到的都是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这样的模式能够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3 基于ME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改革实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到学习目标以及教学手段及学习方法都应是混合的,课程建设团队应为学生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课程建设团队结合专业对接地方企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具体岗位与职责,对应具体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具体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依据该模块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再根据具体的技能制定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这样便于后续对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网络资源的配置。

3.1 岗位职责描述与教学模块的建立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群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应的是学生对于电气控制、设备操作与故障检修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基于此进行MES 教学改革,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模块的构建,在此之前,还需要建立符合企业需求又有效可行的岗位职责描述表。建立岗位职责描述表,除了需要教学团队研讨以及同行交流借鉴之外,还需要与企业、行业的相关专家、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产业需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职责。根据具体的岗位名称和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并根据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教学模块与教学单元。

3.2 课程思政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是国家为培养合格人才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在专业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是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前机电控制技术课程的思政要素存在过于模式化且缺乏系统化的问题,不能很好的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整合,首先必须明确课程思政在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将具体要求写入课程目标,作为教学要求执行;其次需要有效借助"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常用的在线教学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职教云"等,引导学生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有效学习;第三,对课程思政内容同样采用MES模式进行整合,对应具体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教育、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热点等思政模块,通过视频、问卷互动等方式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制定

机电控制技术课程具体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其中高分子设备基础电路原理与分析模块为基础导入型模块,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单相交流电及三相交流电的基本电路原理与分析方法。该模块是学习后面两个模块的理论基础,部分内容与高中物理电学部分内容重合,是高中电学知识的延伸与提升。对这个教学模块,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提前在在线课程平台上发布相关课件、微课、动画等学习资料,并针对课件相关知识点设置效果检测题及思考题,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完成的效果检测题和思考题的讨论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和老师当场进行点评。汇报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难点及易错点。这种教学策略以学生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和总结的辅助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4 具体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施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等相融合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将教学环节置于生产的具体情境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将课程相关的内容以生产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小组。教师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结合课程知识点,将任务拆解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

3.5 课程效果评价

在具体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是课程效果的评价环节。效果评价包含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程度的自评以及教师授课内容的评价。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于知识技能掌握的评价,主要通过线上及线下教师发布的随堂测验、课程作业等形式完成。学生对于教师授课内容的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和是非题。效果评价环节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始终,学生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内容之后,教师需要依据该模块的测试结果及学生的过程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同时,教师需将学生的测试结果与模块对应的岗位能力进行对比,核对学生是否达到了岗位需求。教学团队还应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对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情况,定期调整教学模块,让课程改革常态化持续有效进行。

4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否进行大规模线上集中授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都会成为未来主要的授课方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先进新信息技术协同多种教学模式,会诞生更多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的高技能实用人才,采用MES教学模式,能够进行更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模块化的设计灵活性强,能够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模块化的教学可以缓解学生对知识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未来需要教学团队与学生、学校、企业、产业等多方面合作沟通,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课程与岗位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2]吕淑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及其推进[J].现代教育科学,2019,(9):136–142.

[3]朱敏红,刘峻.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2011,7(10):14.

[4]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5]何文斌,马军,曹阳,等.后疫情时代开放式混合教学模式探析——以CAD/CAM技术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5):7881.

[6]赵雪.基于MES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12):216221.

[7]汤灿辉,侯春久,胡芳,等.高职药物分析课基于MES的PBL教学法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8):8283.

[8]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薛俊祥,陈林涛,蓝莹,等.课程思政融入“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2022,21(12):19.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