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2023-11-16 06:04刘世凯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减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刘世凯

摘   要:作业是学生学习实现自主内化的过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对作业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要遵循定时定量、语文教材特点、核心素养目标等内容进行创新设计,从内容整合开始,设计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将语言思维应用训练贯穿其中,使作业内容多元化、生活化、实践化,实现语文作业由“量”到“质”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作业;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8-0008-02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進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该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目的。

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要让这一政策真正落实,就需要从作业入手,从压减作业量和作业时长入手。但这并不等于简单地做减法,而是需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重构作业,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真正地从过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爱上学习,爱上语文,爱上作业。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可以从内容的整合开始,设计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将“听、说、读、写”贯穿其中,使作业内容多元化、生活化。

一、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创新作业要定时定量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语文的作业布置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作业设计“以量取胜”,以多做练习来巩固学生记忆,反复刷题,大量刷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产生应付心态,甚至是厌学心理。依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作业设计要做到“定时定量”,即综合多学科的学习要求,合理切分各学科作业的时间,形成最佳的各个学科作业“大拼盘”,以班主任为协调员,各学科作业定时定量,合作共赢。同时要结合“课后服务”的内容,合理设计某学科当日无作业等。只有合作,才能真正让作业时长减下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根据语文作业时长精心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合理设计分层作业。同时学校要督促教师在选用作业的时候注意甄别、筛选和创新,摒弃简单的“拿来主义”,设计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和趣味性的语文作业。

二、基于语文教材设计体系,创新设计大单元作业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采用了双线组元的方式,既有人文要素的统一,又有语文要素的训练。同时以语文要素螺旋上升、反复强化为抓手,使语文学习更系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有迹可循。这些编写特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支架,也为大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了方向。

大单元作业设计立足整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通过梳理、整合单元内容,实现作业减量提质的效果。教师可围绕“主题化”“结构化”“一体化”创新设计一个单元的作业,横向关注各类题型,纵向关注课时之间的联系,实现单元作业设计的一体化。同时,在结合各个单元的基础上,联系本册教材,甚至是小学语文整体教材,做出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一体化大单元设计,也可以根据教材编写体系中的某个语文要素,做好螺旋上升的大单元设计。总之,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要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以培养语感、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创新的形式和评价为依托,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辅助,让作业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多样化实践作业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文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生活实践是学生探索求知的源泉,是健康成长的活动载体。将语文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在创新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合理运用生活素材,充分发挥生活化实践作业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并拓展语文知识和能力,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都能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基于跨学科融合导向,创新“1+X”学科作业

以语文学科为基础拓展融合道德与法治、科学、艺术、体育、劳技等多学科的作业设计,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科学是创新的课堂,美育是艺术的舞台,体育是成长的摇篮,劳育是腾飞的翅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修订原则中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与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通过巧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把其他课程内容迁移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发展。

【责任编辑 李红霞】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的研究”(课题编号:210402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减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