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跨文化交际”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研究

2023-12-29 01:21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跨文化导向

许 雷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

1 “大思政”格局的理论阐释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思政意味着思想政治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渗透一切、贯穿始终,以创造系统、整体的育人环境[1]。“大思政”格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根基,重点解决专业课与思政课如何“同向而行”的问题,努力优化“三全育人”的教学资源,形成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2]。以“大思政”格局为指导,各高校展开教学资源统筹、思政教学改革、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旨在构建体系开放、全员参与、内容延展的教育模式,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整体提升。具体到教学改革领域,“大思政”格局建构强调转变教育思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引领,以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为突破点,以知、情、意、行为抓手,发挥各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着力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大思政”格局育人机制依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职业素养,建立学生本位中心的育人“同心圆”,将改革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夯实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思想素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育人新格局。

2 “大思政”格局下“跨文化交际”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3]。问题导向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霍华德·巴罗斯(Howard S.Barrows)将问题导向概念指向医学教育中以问题为导向和主线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辨能力及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对问题的探究,以“问题”为媒介,建构语境化学习、小组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测评并形成解决方案,总结成果五大要素[4]。由于学生主动思辨能力的培养主要源于对问题的探究,问题引领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层次参与互动,促进有效学习。该模式的应用已逐渐从医学教育领域拓展至心理学、法律、经济学、职业教育领域[5]。

“跨文化交际”(双语)作为商务外语专业群平台课程,对于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至关重要,是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基石。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实践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提升本门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益探索。以“问题导向教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得到724篇相关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某一专业或某一门课程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如“轨道力学”“管理学”等课程,强调在实践中通过问题与教学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辨、主动学习的热情。赵海月、杨洪伟等人的研究主题暂未具体到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实施策略等的讨论,尤其是大思政文化育人视角下的教学实践[1,5]。可见,虽然有关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多集中于理工科专业,对于“大思政”格局下语言文化类课程如何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以此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尚未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2.1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现状与不足

目前,高职“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技能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遇到了一些瓶颈:①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实践联系,对现实关注不足,学生学了记不住;②课程设置联系不足,未能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联动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成才需求,学生学习不到位;③课程定位缺乏专业特色,无法充分体现商务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学了不会用;④课程评价考核反馈以知识技能考核为主,未形成知、情、意、行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多维度、多样化考核。

传统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素养培养仅包含语言功底和商务等事实性知识,而忽略了翻译能力、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的培养。目前,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涉及大量的西方社会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探索与讨论缺乏足够的重视,课程教学将跨文化能力片面地等同于记忆和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忽视了中国文化,由此引发了理解偏差,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形成文化敏感性,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交际。同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暂未形成与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继而忽略课程的实效性、人文价值和素养的传递,造成学生一学就忘、缺乏兴趣、知识结构单一,严重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及反思问题的能力。

因此,“大思政”格局下“跨文化交际”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弥补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理解,难以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环节,文化知识点“抽象”有余、“形象”不足的缺陷,旨在培养学生外贸业务员岗位必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跨文化交际”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语言教学的历史使命聚焦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队伍。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知识及相关技能,还应发展21世纪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合作及创新能力。

“互联网+”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语言教学与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密不可分。语言文化类课程由于学科性质,较多接触外来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可见,教学改革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着眼于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困惑和成长关注,凝练教学内容,化抽象语言文化概念为兼具语言、外贸知识、跨文化素养的问题,增强课程感染力,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实现多语境下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道德价值观。

对此,“跨文化交际”教学基于学生专业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坚持问题导向意识,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充分挖掘课程核心要素,将教材内容提炼为“找客户,文化互知;建关系,文化互动;拓市场,文化推广;促合作,文化共识”四大模块,以问题链形式串联课程基本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案例进行有益补充,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跨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工作过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要素,最终将现实世界与教学内容融合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实现寓思想品格教育于文化知识学习的目标。因此,建设好问题导向式“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既是培养合格的语言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完善当前“大思政”格局的迫切需求。

3 “大思政”格局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在“大思政”格局下,本教学改革对接外贸企业最新需求,通过“商务关系建立”与“有效产品推广”工作流程,引导学生辨析中西社会风俗习惯、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交际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通过问题支撑、项目实践,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挫折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同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最终助力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明确自身的文化身份,加强本土文化的外语表达,能预判、避免及处理文化冲突,实现跨越文化差异的顺畅沟通。

“跨文化交际”课程问题导向式优化改革将遵循: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问题导向式教学为基础,教师基于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三维思维方式,创设问题情境,突出问题导向,促进学生形成跨文化自觉意识;②以问题导向式为价值指引,保持跨文化交际问题与热点商务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逐步完善以文化价值传播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③着眼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困惑与现实关注,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惑、所需,从教学、实践、考核三方面提升课程的亲和力。依据“全球视野、悦纳情怀、平等沟通”原则从语言、文化、商贸三个维度搭建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课及其他专业课程三位一体互联共生模式,将知识传授转化为思想行为上的提升与改变。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凝练跨文化商务专题,强化对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的正确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专业自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1 创设问题情境,构建一体化教学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6]。教师作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者,首先必须了解授课对象的成长规律及需求。根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7]。

建构主义知识观作为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基础,强调学习者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互动交流合作,主动进行知识框架建构的过程。很多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往往一知半解。因此,依据学生跨文化学习热情高、知识基础薄弱和交际经验缺乏的学情,教学设计应以点带面,基于情境性、社会性和建构性,以激发学生的文化探索兴趣为基本目标,运用“探究—发现”教学策略,强调问题导向,强化知识点串联,从课程思政、跨文化沟通、商业知识三方面贯穿课堂教学,基于“识语言、辨文化、悟商道”三个步骤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导—析—练—悟”的“5A”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助力学生形成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教学模式

经优化,“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采用递进式模块化问题链课程结构,通过“商务关系建立”“有效市场推广”等现实工作情境流程,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的主体参与,辨析工作开展过程中中西社会传统风俗习惯、外贸知识、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交际风格的差异,以多方面话题丰富知识架构,于不断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在循序渐进的“找客户、建关系、拓市场、促合作”工作流程中,学生通过探讨问题、辨析不同价值诉求、寻求恰当的沟通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完成课程学习的信心。小组合作探索问题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各学科的协同效应,实现从专业、思政、跨文化三个维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及内化责任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开放包容、责任担当、知行合一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其竞争力与胜任力,同时构建思想价值引领下合力育人的新格局,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与全人发展的有机结合。

3.2 设置问题支架,融入隐性育人目标

授课内容将原有教学章节重构为四大模块,依托专题化教学设计,将问题意识贯穿始终,按照社会需求及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体系,设定隐性育人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照典型工作任务与时俱进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及内容整合,从传统商务、现代贸易、未来电商发展三维视角分析语言、商贸、文化的发展及演变,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支持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增加课程的挑战性和创新性。“知、德、行”三位一体的高阶文化课程设计,不仅关注相关核心专题,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自主探究与掌握,同时工作案例的有机融合强化了知识获取的建构生成过程,师生在互动中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工作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思考问题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解决问题,学生有效内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能力,指导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课程问题导向式支架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三维的课程问题导向式支架设计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对标外贸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问题,选取原教学内容中的子模块,结合跨文化交际课程倡导的“文化适应、全球沟通”的要求,将商务交际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情境脉络中作为教学关键内容进行建构,从业务能力、思想素质两方面夯实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重点不再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递,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常规教学内容与商务话题“无缝对接”,在跨文化沟通中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客户,正确运用客户沟通技巧,有效推广民族品牌和文化,实现“文以载道”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以学习者为中心,对标课程教学目标,利用在线平台及多媒体资源创造基于外贸流程的问题情境,支撑外贸业务磋商、达成、执行的全过程。课程教学对接岗位需求,融合岗位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引领,强调“岗位任务问题驱动”,在“互联网+国际化”背景下,以外贸营销任务为主线贯穿始终,涵盖业务前准备、关系建立、市场推广、合作共赢等任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能力及思政素养,具体课程内容如图3所示。

3.3 整合资源拓宽载体,深化问题探究教学方式

“跨文化交际”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不局限于课堂上对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更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外贸企业需求,完成“跨文化交际”精品在线课程内容的重构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此拓展学习时空。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及手段(传统教学手段的劣势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如图4所示),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互动教学方法增加知识频次,从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提升三个环节,明晰问题、分析问题、重构问题、搜集信息、展示汇报五个步骤,从“线上+线下”“课堂+实践”多角度展开教学,结合育人模块全方位加深学生记忆,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以思政教育为统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能力提升。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通过课前管理育人,教师可以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文化热点现象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课堂环境育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启迪心灵,平台辅助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达成文化素养的提升;课后实践育人,教师及时对各模块知识进行测评,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并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内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跨文化核心素养的提升;网络育人通过灵活运用微课、录播课以及研讨授课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传播文化正能量,形成新风尚,以此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育人模式,打造语言、文化、商贸、育人立体智慧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图4 传统教学手段的劣势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及教学改革的内涵式发展均要求教育工作者跳出教材,面向当前的时代、社会热点,通过重构内容、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实现“知、德、行”三阶递进。教师一方面及时将包括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商贸知识在内的课程内容以问题导向的形式补充至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授课内容与实际工作实践、社会热点的联系,关注焦点话题和学生的职场发展需求,从而提升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学生分享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倡学生主动思辨、深度探究。

4 结语

“跨文化交际”课程因其具备的文化沟通、人文素养、职业技能的平台课程要素,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问题导向为主线、国际视野为平台的 “互联网+问题导向”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改革后,融入真实职场情境能有效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也让课程焕发新的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自信,通过“自我推介”“产品营销”等情景模拟环节,逐步完成商品营销策划,为日后在工作中开展商务策划活动奠定基础。常态化的课程问卷调研及热点话题小组研讨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分享观点的机会与平台。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在文化价值观塑造及中西文化比较过程中的态度,而思政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技术高度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精益求精、积极上进的人生观。

显隐结合双育人改革实践致力于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效,创新教学内容,协同课内课外、专业课、思政课及校内校外活动设置,培养懂外语、熟专业、有自信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后期研究将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专业育人的价值本质,持续深入探究课程思政下的外语教学,构建以专业平台课程为基础,其他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发挥圈层效应,有效缓解当前专业课程或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孤岛化”现象,使教学工作具有可持续性,实现课程及专业价值内核。

猜你喜欢
大思政跨文化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犬只导向炮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