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探索

2024-01-06 13:19刘慧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摘 要】民歌作为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中学生应该学习和传承的重要音乐文化。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以所带教学班级为对象开展了民歌教学。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的问卷、访谈等方式的调查研究,结合调研情况制定了教学方案,在民歌教学的开展中,引导学生了解了民歌的特点、文化内涵,激发了他们对民歌学习的热情,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深刻了解。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民歌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28—03

民歌产生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是人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抒发情感的歌、劳动的歌。认识民歌,学唱民歌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应该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民族的歌。

一、中学生学习民歌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1]中强调“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形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为目标,侧重指向有关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脍炙人口的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积淀,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中学音乐课程中开展民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民歌艺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源远流长,记载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用独特的视角和音符记录着不同的生活情节。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中国民歌,歌曲以对茉莉花的赞美,表达出我国劳动人民质朴美好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歌曲起源于中国江浙一带,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茉莉花》就要有几十个版本,茉莉花最出名的有江苏的《茉莉花》、东北《茉莉花》、河北《茉莉花》,单是河北的茉莉花又分为三个版本,河北的、河北南皮的、河北深泽的。各地的茉莉花演绎着自身独有的魅力,但它们都是美好的中国象征。它们凝聚着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印记,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歌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陕北民歌高亢嘹亮,让人感到洒脱奔放。蒙古民歌粗犷豪迈,让人感到广阔豪放。云南民歌婉转清新,让人感到安宁愉悦。新疆民歌欢快活泼,律动十足,让人沉浸其中。山西民歌质朴明亮,感情真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孕育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在学习民歌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以及风土人情。通过学习民歌,学生能够沉浸式的体验到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生生不息,艰苦奋斗的历史,感受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树立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二)提升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重要途径。要提升中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音乐,乐于学习音乐。民歌是劳动人民对真实生活的情感表达,质朴又接地气,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过程,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能够将社会、艺术、情感、自然、生活等因素进行关联,因此学生在学习民歌过程中,不仅能沉浸式的体验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还能领略到质朴、清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民歌学习,学生可以汲取到丰富的艺术营养,在了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生活奋斗历史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音乐素养。

(三)提升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民歌具有感情真挚、自然美好的特征,比传统音乐以及流行音乐更具有唯美动听的旋律、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民歌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筛选,是劳动人民精神和情感的结晶。相比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更具有优美、质朴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有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审美能力就是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人类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而民歌音乐朴实无华又充满生机活力,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在情感上得到共鸣。通过聆听与品味,感受人民的真实情感,触摸历史的声音,感知民歌的自然与质朴,在感知和感受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能够跨越文字,通过流淌的音符与生活的节奏将内心深处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一段文字我们的感受可能不同,但将音乐注入文字,就会唤起我们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也能在探清与读懂中提升自己情感表达的能力。

二、民歌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學习民歌的重要平台和起点,学生聆听学唱民歌的机会几乎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得到,而课堂教学也具备民歌艺术教学的良好条件。中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音乐课堂教学在民歌艺术传承和教学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近年来,教育者、研究者纷纷就如何将民歌引进校园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梁奇[2]、翟静雅[3]、陈晨[4]、安娜[5]等学者从民歌进课堂的价值、重要性、民歌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为民歌在中学课堂中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众多教育者对民歌在中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也反应了音乐教师对民歌的学习和传承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音乐基础,对中国民歌引入中学音乐课教学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民歌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教学初探与反思,对民歌进课堂教学做了初步的开展方案。

1.教学原则

常用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民歌课堂教学结合以上教学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起点,坚持培养学生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的热情为方向出发,在选取民歌教学曲目时,要考虑民歌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装饰音的复杂度歌词内容是否符合等,与学生实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相结合来开展民歌教学引领和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民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韵味以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等,愉快地与教师在循序渐进的民歌学习中感受民歌文化的深厚内涵,提升音乐学科认知的广度、高度,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了解民歌的整体分类与特征,知晓民歌的特点、文化内涵、创作风格、艺术特色;能感知民歌演唱时音色变化对演唱的影响,掌握基本的演唱方法;采用学唱为主、欣赏并重的教学内容,培养正确的音乐学习意识,理解山西民歌文化。

3.教学方法

(1)欣赏曲目:通过聆听与鉴赏优美的音律和歌词,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听是学生完整感知音乐作品的重要途径,在听与赏中感知音乐的美,增进对作品的情感,为后续的学唱能做良好的铺垫。在民歌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整地欣赏民歌,感受民歌演唱的情感,感知民歌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

(2)分组讨论: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分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民歌教学中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交流,发现并阐述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区别及其重要价值。

(3)练习:练习法就是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起来,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民歌教学中,教师通过范唱、领唱引导学生自主学唱,体验民歌演唱,进一步感受各地民歌的艺术特征。

(4)小组表演唱:小组唱一般指的是几个人或多个人组合演唱。民歌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表演民歌曲目,在情境表演中感悟民歌演唱的方式方法及其不同于流行歌曲的情感表达方法。

(5)对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情感的表达方法进行口述,谈论演唱感受。

在聆听和歌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民歌与流行歌曲的不同。包括曲调、唱法、歌词、情感的表达方式等,同时在反复的歌唱体验中,感受劳动人民情感表达的方式。通过歌唱、创编等练习与比较的实践活动,更深刻地理解民歌的精神内涵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民歌、深挖民歌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多种手段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合,不断地促进民歌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承载着深厚内涵的民族文化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族人民不同的音乐文化表达以及对生活及生命的理解,共同体会民歌的美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实践

笔者结合所带班级与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安排,在泥土的歌——小调这一篇章通过云南《绣荷包》、山西《绣荷包》两首歌曲的对比聆听与演唱,引导学生进行了山西民歌的初步聆听与感受,为后续的山西民歌进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授课片段如下。

1.聆听两地民歌《绣荷包》

2.谈初步聆听感受

3.唱两首《绣荷包》

(1)听唱云南《绣荷包》;(2)听唱第一乐句;(3)上波音、倚音片段学唱;(4)完整演唱第一乐句;(5)跟唱全曲;(6)学唱山西《绣荷包》;(7)完整聆听山西《绣荷包》;(8)聆听感受,品评细节;(9)两处倚音的学唱;(10)切分节奏处的学唱;(11)完整演唱;(12)荷包传唱;(13)再次完整演唱。

4.谈演唱感受

唱完两首《绣荷包》后,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云南的《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唱段结构相对自由。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唱段结构规整。)

5.中国民歌简介

(1)民歌的分区;(2)民歌的分类。

6. 课堂小结

我们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民歌文化丰富多彩,民歌数量浩如烟海,让我们一起品味学唱民歌艺术,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结语

我国的民歌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民歌是劳动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唱歌又是人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现在听民歌,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中学生,对于民歌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民歌非常“土”,完完整整能唱一首的更少寥寥无几。

民歌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和奋斗的历史,同时也是人文、社会、地理等信息交融的载体。中学生学习民歌,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把民歌引入音乐课堂,引导学生们了解和学习民歌,引领他们从视觉、听觉的结合上唤起对民歌学习的兴趣。通过学唱民歌,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欣赏民歌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歌唱内容,在鉴赏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生在学习民歌音乐后,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对民歌文化的热爱,也能体会到学生升华后的对音乐艺术以及对祖国真挚情感。音乐教师应朝着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向努力,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课上充分展现民歌所蕴含的文化美、音乐美,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引领学生学习民歌的热情。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中学生有着不一样的音乐素养及思想方式,教师在民歌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当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歌曲的選择和教学方案设计,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真正地了解民歌,热爱民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梁奇.山西民歌走进中小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0).

[3]翟静雅.左权民歌的学校传承考察——现状、成就与问题、对策[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5.

[4]陈晨.在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研究——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5]安娜.基于本土音乐文化的河北民歌校本课程开发[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学音乐课堂情感培育研究”。

作者简介:刘慧清(1987—),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专业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微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跨界艺术创意在课堂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