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2024-01-06 15:36杨淑馨许德金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一带一路现状

杨淑馨 许德金

【摘 要】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真正实现“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极具地方特色,积极推动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强化潮汕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重要举措。在“一带一路”视阈下,从潮汕文化遗产及其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出发,言明了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讨论如何做好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

【中图分类号】H315.9;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210—03

引言

从2018年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我国已经先后与超过100 个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沿海地区与沿线国家新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汕头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汕头也是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潮汕文化是由潮汕人创造的,以潮汕方言为纽带,以潮汕民俗为主要内容且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潮汕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文化区域概念,广义上它涵盖了“汕潮揭”三市(狭义),也包括海陆丰部分地域。[1]它是在南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文化,经过长期融合、创新、发展而成的一种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共同体。

有云曰“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由于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而且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分支,潮汕文化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极具商业价值。恩格斯就曾经说过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1] 2015 年9 月15日,国务院批准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国家级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以“华侨”冠名的试验区。由于汕头特色文化突出,集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于一身,在当前普遍产能过剩、经济转入新常态的大形势下,走文化发展的道路,是汕头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未来发展的必然之选。[1]

一、丰富的潮汕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潮汕地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现阶段潮汕地区的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累计达近百项。其中包括“世界记忆名录‘侨批”;遍布于汕头各地乡村的古旧侨乡古寨,如“新寨寨墙可跑马”的潮阳陇田镇东仙村东里寨、“日出沙陇郑,日落钱坑寨”的钱坑寨,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建筑风貌的“慈黉故居”等侨乡文化村;潮汕的民间艺术潮阳剪纸、澄海灯谜、功夫茶、潮绣、潮汕金漆木雕等;还有潮剧、潮州功夫茶、潮汕英歌舞、潮州大锣鼓等等。这些文化遗产都属于潮汕华侨文化遗产,既有物化的、经济的成分,也有非物质的、精神的要素。[2]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无一不承载着潮汕的历史变化,同时也展现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加强潮汕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对弘扬中华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促进中外文化合作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背景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指引下,需要通过对外宣传翻译(即是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将潮汕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传播推广到海外,让潮汕文化从本土走向世界。[3]

二、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

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将潮汕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翻译成英文或者其他外文,从而向世界介绍和传播潮汕的文化。外宣翻译是一种区别于文学翻译的独特翻译形式,其目的是使国外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译文传递的信息,最重要的性质就是它的对外性。译者不单需要翻译字面上的意思,更需要把能够反映国家机制方针、经济形态、社会文化生活、意识形态的内容结合起来翻译成异国语言,使得国外读者或观众在感受本地区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4]翻译时还需要注重国外的表达习惯、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使译文尽可能的贴近国外读者阅读或观众视觉的感受。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为了使潮汕文化遗产能完整、准确的传播到海外,让世界深入地了解潮汕文化,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对本次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将潮汕文化遗产主题融入翻译教学中,更可以将外宣翻译中的难点开展对应的教学课程,既能使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潮汕文化的对外传播,又能使参与的学生得到锻炼,对潮汕区域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特色经济建设也将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仍是空白。覃海晶[5]提到,除了中国文化网对国内部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產有英文介绍外,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领域)近乎空白。甚至国内对于外宣翻译研究目前也仅有田丹丹[6]和刘铁梅[7]等对岭南文化的研究。田丹丹虽然将跨境电商与外宣翻译相讨论,但侧重点在于跨境电商,而刘铁梅也仅以广东博物馆为例稍加说明。李卓华[8]虽然对岭南特色文的英译的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和总结其英译的原则和策略,但也没有从外宣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关于潮汕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则更少,其中仅有对潮剧和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零星英译研究文献。翁漪柔对潮剧英译的现状、研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黄映雪则研究了潮剧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探究;岑浩彬和张效增[9]指出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词的英译。虽然陈素娟[10]对潮汕文化有做一小部分的英译研究,但成果仅限于节选作品的英译实践报告,系统而规范的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并没有开展,并没有形成体系。虽然报告内容有涉及潮汕文化遗产,但不属于外宣翻译研究的范畴。(虽然陈素娟[10]对潮汕文化有做一小部分的英译研究,但成果仅限于节选作品的英译实践报告虽然报告内容有涉及潮汕文化遗产,但严格来说不属于外宣翻译研究的范畴。系统而规范的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并没有开展,并没有形成体系。)

三、对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建议

(一)多模态参与

如何在做好潮汕文化遗产翻译的基础上突出其“外宣”作用,使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做到与时俱进,需要推动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方面与国际接轨。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必须打破传统思维与僵化模式,以新的语言、新的形态、新的方式去探讨和诠释、传播潮汕文化。既要深入发掘、梳理潮汕文化遗产的特质与价值,更要注重它在海外环境中生存、发展、途径、方式、特点与规律,总结翻译原理和翻译理论,探索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在海外华人和国际社会的受众翻译,推动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潮汕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有物质化的文化产物载体。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需要借助不同模态的参与,使其外宣翻译效果达到最佳。比如增加配图的译文比纯文本译文更直观;附带视频、音乐或者触觉体验的译文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展示译文的内容,这些都可以使外宣翻译譯文的意义生成更加全面和完整。而要使海外读者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就需要外宣翻译材料尽可能的保留潮汕当地特色,贴近原文风格,保证潮汕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不失真。比如潮汕俗语的翻译,和潮汕歌谣的翻译,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二)处理好文化负载词

因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潮汕文化遗产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有时很难找到恰当的外文词汇表达。对于此类“文化空缺词汇”的规范统一,便是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 就像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由于遗产传承者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的人生阅历、受教育情况和居住环境等因素各不相同,传承者的意识会对文化遗产的现存风貌产生影响;作为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译者,本身对潮汕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理解能力和内涵把握因素都对外宣译文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而在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过程中,如何调节译者的多维把控能力以保证外宣译文的质量也是一大难点。

(三)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翻译

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首先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传播主体包括作者、译者、地方有关部门、出版机构、目标受众等,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其中译者作为中介,需要对接收到的文化遗产资料信息进行解码,然后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形成外宣翻译译文后传达给作为目标受众的海外读者们,海外读者们再对外宣翻译作品对进行解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带有跨文化的视角,并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潮汕文化遗产外宣译文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把海外读者的文化背景、自身需求、个人兴趣和不同心理特点等文化差异在翻译时进行适当调整,使译文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从历史进程角度进行对比翻译研究,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到近代开埠通商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中挖掘海洋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路程,这将更好的展现中华文化精彩纷呈的内涵,相信将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学术研究领域。

(四)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翻译

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出发,可以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对潮汕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研究。从生态学中“适者生存”“和谐共生”的基本原理出发,依据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智慧,结合其“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翻译理论,对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从外宣翻译的各个环节、各大因素、翻译过程中力求平衡,以达到“整合时应选择度”的最佳状态。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目的主要是对外输出文化,也就是实现潮汕文化的对外推广。比如从比较留存于本土的潮汕文化遗产和海外华侨居住地的潮汕文化遗产入手,进行相关的外宣翻译研究,这样对潮汕文化遗产的溯源和理解跨文化交流过程更具重要意义。

四、结语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兴盛的总要方式。潮汕文化遗产是潮汕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是向世界展示潮汕文化的途径。推动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即可深挖文化内涵,又可以开发潮汕文化遗产的带动作用,提高潮汕文化的影响力和提升潮汕地区的全球知名度。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进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促进潮汕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目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值得开拓和发展的空间,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期待更多学术同仁的关注与探讨,使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民.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思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陈汉初.汕头开埠黄金发展期留下的启示——以华侨试验区为抓手提振汕头文化张力的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

[3]李玉茹,黄晓坚.潮汕侨乡文化概论[J].八桂侨刊,2017(1).

[4]许桂灵.广东华侨文化在海外的传播[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5]覃海晶.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田丹丹.跨境电商背景下岭南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3).

[7]刘铁梅.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以广东博物馆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4).

[8]李卓华.岭南特色文化英译的原则与策略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

[9]岑浩彬,张效增.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词英译探究[J].科技视界,2020(10).

[10]陈素娟.《潮汕文化精神(节选)》的英译实践报告[D].湘潭:湘潭大学,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潮汕文化外宣翻译与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GXJK294);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项目“许德金潮汕文化普及推广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编号:SZZL2019JN03)。

作者简介:杨淑馨(1982—),女,广东汕头人,硕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许德金(1972—),男,江苏赣榆人,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文化资本与跨文化研究、叙事理论。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一带一路现状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