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2024-01-30 08:15海淑芳
求知导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幼儿

摘 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生活自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素质,关系到个体未来的发展情况。毋庸置疑,幼儿阶段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从当前的幼儿教育来看,部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直接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海淑芳(1989—),女,甘肃省临潭县术布乡幼儿园。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对自我事务的把控和处理能力。可以说,生活自理能力是衡量幼儿个体成长的基本要点,也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与幼儿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从认知特点来看,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行的。一方面,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好奇心也比较重,而这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的可塑性较强,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处于初步感知阶段,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强调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与生活习惯。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并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以及幼儿的发展情况设计恰当的指导策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1]。

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一,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让幼儿机械性地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新事物吸引,并在头脑中持续对其进行探究活动,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想法。通过这一过程,幼儿的思维会得到逐步发展,进而推动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会从进餐、盥洗、整理衣物等方面进行分类教育。教师除了对幼儿进行自主进餐、盥洗等基础训练,还会渗透合理饮食、注意卫生等方面的内容,这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也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第三,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人格。首先,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幼儿克服困难,并帮助他们成长为充满自信、愈挫愈勇的优秀儿童[2]。其次,幼儿自理能力提高后,其独立意识也会得到发展,会减少对教师和父母的依赖。再次,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其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应该由自己完成,促进幼儿责任意识的发展。最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当中。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项因素的存在。

第一,幼儿的自理意识比较薄弱,身心发展的整体水平比较低,这是造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幼儿还处于前运算阶段,所以对事物的理解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着重思考怎样使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更加契合幼儿的认知水平[3]。

第二,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在传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讲解与示范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尽管这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对幼儿来说,单一的讲解与示范学习是比较枯燥的。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对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部分教师牢牢掌握活动的主导权,而幼儿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对生活自理内容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

第四,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家长溺爱幼儿,导致幼儿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遇到事情时总是习惯性向他人求助,而不愿意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原则

为了有效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这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所需遵循的根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实际需要,突出幼儿在自理能力培养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渐进性原则。之所以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是因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发展轨迹来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普遍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各项教育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渐进性原则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内容要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免适得其反。

第三,趣味性原则。从认知特点来看,幼儿对事物的关注通常为无意注意。一般来说,新鲜的刺激以及有趣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时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将一些有趣的元素融入活动当中,从而提高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4]。

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一)明确教育内容,细化发展目标

无论以何种方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避免教育活动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教师需要以明确的目标作为导向。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但并非所有内容均适合每个幼儿。因此,教师要对生活自理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与整合,并对每个方面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内容分为盥洗、餐饮、如厕、穿脱衣物、整理物品等几个方面,同时,对每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盥洗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饭前便后独立洗手;第二,等待洗手时不拥挤打闹,做到有序排队;第三,洗手的时候不要弄湿衣袖;第四,洗手的时候不玩水,节约用水;第五,学会正确使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第六,洗完手之后能够用自己的毛巾擦干手,并把毛巾放回原来的位置。总之,结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内容设置恰当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师引导示范,促进幼儿理解

教师是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个体的认知规律来看,幼儿的认知水平往往比较低,难以自主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引导示范,以此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准确把握引导、示范的内容。教师要避免对所有生活自理教育内容进行讲解,而应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进行示范。比如,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介入。第二,注意讲解与示范相结合。比如,在洗手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对洗手的步骤进行示范:先把水龙头打开,淋湿双手,再把肥皂涂抹在手背、手心和手指上。教师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洗手的动作要领,从而加深幼儿的印象。第三,要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的练习空间。仅仅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幼儿很难完全理解生活自理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相对自由与宽松的空间,鼓励幼儿结合教师的示范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训练。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注重寓教于乐,吸引幼儿参与

正如前文所述,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是阻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5]。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积极参与到生活自理内容的学习当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寓教于乐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创编一些简单的儿歌。儿歌是比较容易理解且受幼儿喜欢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自理内容改编成儿歌。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创编《吃饭歌》:“吃饭先坐好,安全要记牢,坐稳不乱跑,吃饭不打闹。左手扶住碗,防止餐具掉。小口吃,慢慢嚼,不挑食,全吃掉,人人夸我好宝宝。”第二,设计游戏活动。比如,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可结合生活自理教育内容设计具体的场景以及发生在这个场景中的故事,鼓励每个幼儿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表演当中。第三,组织幼儿开展竞赛活动。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以及教师的表扬。因此,在午后的独立穿衣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比赛,对于衣服穿得又快又好的幼儿,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尊重幼儿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尽管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幼儿之间会逐渐出现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教育内容很难满足所有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并据此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所有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均获得发展。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将幼儿划分为多个层次。其次,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如幼儿的体质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对于体质比较弱的幼儿来说,其很难独立完成一些比较耗费体力的自理活动,所以教师要适当降低培养要求。又如幼儿之间存在性别上的差异。男生和女生在交流方式、处事方式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当然,在自理方面自然也会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女生做事比较细致,男生相对来说要粗糙一些,所以,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性别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最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幼儿都处于发展变化当中。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幼儿之间的差异变化,以便及时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调整。

(五)强化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育活动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往往会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好家园沟通工作,构建家园合作模式,逐步形成教育合力,以推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让家长了解哪些因素会阻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从而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观念。其次,教师要请家长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行为对幼儿进行引导。同时,教师要向家长介绍一些比较简单和实用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技巧与方法。最后,幼儿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开展一些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关的专题讲座,为教师与家长提供专业的育儿知识,从而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质量。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教育实效

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与最终的教育效果息息相关。所以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评价环节。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并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加以总结,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首先,在评价中要全面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除了要结合自己的直接观察进行评价,还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便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也要倾听家长的建议,将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当中。其次,教师要在评价中认真做好总结与记录,并制作《幼儿成长档案袋》,以便准确把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變化。最后,教师要增强评价环节的激励性,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激励,从而提升幼儿的信心,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总之,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进而推动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助力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朱红芬.幼儿园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0(51):139.

郑肖蓉.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关于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49-50.

朱婷婷.家园合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之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24-25.

王喜海,张露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发展特点及培养建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8):53-58.

高文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立体化培养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22-23.

猜你喜欢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脑出血超早期强化降压对患者血肿扩大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