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路径探讨

2024-01-30 08:27杨添敬
求知导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为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践行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文章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入手展开深入探究,先简要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意义,而后提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如科学预设问题、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热点事件、强化评价反馈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学习主动性

作者简介:杨添敬(1993—),女,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教育中的关键学科,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任。新时期,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各阶段、各学科教师都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应用新理念和新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有一定的关联。基于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主动性是指个体按照自己制订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行为的行为品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疏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枯燥,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学习和探究,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培养和引导,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此外,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得到的知识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基于此,在具体情境中或任务驱动下,他们就能主动调动已有经验和知识进行新知探索,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

(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导的重要职能,其内容主要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比如“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国情教育”主题、“法治教育”主题、“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等,涵盖范围较广、知识深度较深,涉及青春期身心特征、情绪管理、社交礼仪、社会公德、新时代历史方位、新发展格局与总体布局、劳动观与生涯观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1]。在该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基于逻辑思维和法治理论看待各种社会事件,理解相关道德准则、法律法规,自觉认同、接受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终身发展。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教师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等。在该类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素材,进行点拨指导。如此一来,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更好地调动自身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协作能力,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发展综合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一)科学预设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探索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攻克难关,获得新的认识和感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探索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能力水平,立足教材内容和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设置难度适宜的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找准探索方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学生进行盲目、无序的探索,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以“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相关案例,以案例为依托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可能会受到哪些伤害、为什么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等。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后,教师还可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保护未成年人而实施的法律是否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2],从而锻炼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逻辑思维,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遵循“难度适宜、贴合课程、富有意义”这三个基本要求,问题不能过于复杂,最好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联,让学生找到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落脚点。此外,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与课程和教材内容紧密关联,明确预设性问题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要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息息相关,要富有一定的教育和思考价值,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认知矛盾,使之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思考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富有趣味、富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但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方法单一、模式落后的问题,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亟须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对此,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等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主张以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场景为依托,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和感受,使其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内容。以“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播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运用声画并茂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任务驱动法。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需要充分理解任务的内涵,为完成任务而努力,而教师则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及时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材料、信息,适时给予点拨。以“做网络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调研类任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调查身边同学的上网情况、上网行为,制订“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等。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3.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内容制作成画面精美的課件、微课视频,鼓励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小组合作是当前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索和知识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有所收获、感受喜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学生只有进行分工、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能力,通过互相协作才能完成小组任务。基于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小组合作探究法的应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为学生分组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既有的学习水平、逻辑认知能力,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倾向,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思路进行分组,帮助学生在组内创造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在组间营造比追赶超的良好氛围,使小组合作探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秧田式的班级座位分布方式,基于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安排座位,促进学生协作探究。在后期的成果共享环节,教师还可以采用弧形、马蹄形座位等布局形式[3],通过创造开放自由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各个小组的学生科学分工,分配好资料收集、文案编撰、表达发言等任务,督促他们在相互配合中完成任务。以“树立防范意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火灾逃生、遇险呼救等知识拆分成具体可行的任务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全班面前以情景剧、演讲等形式展现成果,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协作的重要性。在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反馈,以激励学生。

(四)联系热点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涵盖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诸多内容,涉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关联甚密。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可以立足课程内容收集现实案例和热点事件,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记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表看法。

以“遵守规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4],引导学生思考该事件发生的原因、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不遵守规则的事件发生及其造成了何种后果、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等。让学生基于热点事件进行课程学习,有助于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展开讨论,从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养成关心社会热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扩大信息搜索面,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可用的热点素材,将素材整合好,分类存放,在教学中适当融入。需要注意的是,热点事件的选择需要兼顾时效性和教育价值,所以,教师要定期更新案例,避免老生常谈,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选择能引人深思、催人上进的热点事件,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篇幅调整,使热点事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主体价值

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教师在激活兴趣、鼓励引导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开展学法点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掌握学习方法,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获得成就感。学法的指导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课前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综合利用圈点勾画、摘录提问、列提纲等方式掌握知识框架[5],结合微课视频、导学案等深化理解,找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学习方向,对复杂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标记,为后续的听课活动做好准备。

2.课中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听讲、主动思考,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边听边想,对不理解的内容及时记录、及时提问和解决。

3.课后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进行复习总结,如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整合汇总,确定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内容,将零散的知识依次存放到条理清晰的框架之中,强化记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就课后练习中的错题、难题,主动制作错题集,将错题汇总起来,经常翻阅。教授学生学习技巧、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其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好习惯,为其终身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六)强化评价反馈,提升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拥有自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得更积极和主动,更倾向于调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基于此,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成绩至上”的错误理念,多元化、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鼓励其主动认识和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提升自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优先使用赞赏性语言,肯定学生主动发言、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品质,运用正强化方式巩固学生的主动性优势;对于学生暂时的不足与短板,要慎用批评性语言,可以尝试将批评转化为期待,鼓励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评价方法上,教师要综合运用持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借助文字、照片等记录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在评价主体上,可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融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提高评价反馈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有序的学习氛围,使之克服胆怯、勇敢探索、勇敢发言,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进行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找准探索思考方向,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探索环境,同时加强小组合作、联系热点事件、强化评价反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胡红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2(33):98-100.

余琦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61.

张雪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分析[J].家长,2020(27):39-40.

胡晨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23-24.

任婉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2):56.

猜你喜欢
学习主动性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策略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浅论小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激发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