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4-03-06 07:58吕运良万彩玲王付涛常立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步态力矩功能障碍

吕运良 万彩玲 王付涛 常立国

1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聊城 252000;2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聊城 252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脑损伤引起[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医疗知识的普及,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其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使致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既往研究显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可以增强肌力,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但单一的治疗手段疗效有限[3-4]。近年来,针灸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其有助于神经血管再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5-6]。本研究探讨针灸联合PNF 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及运动学特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 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试验组,各49 例。单一组男30 例,女19 例;年龄49~77(62.67±6.71)岁;脑出血26 例,脑梗死23 例;功能障碍部位:左侧偏瘫22 例,右侧偏瘫27 例。试验组男29 例,女20 例;年龄50~78(63.75±6.76)岁;脑出血27 例,脑梗死22例;功能障碍部位: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29例。⑴纳入标准:病情稳定且生命体征平稳;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 检查确诊[7];病例资料完整;患者为首次发病;病程≤6个月;患者或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⑵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有肢体严重外伤史;患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20105)。

2.方法

⑴单一组采用PNF治疗。治疗方法:①患者坐位,治疗师面对患者并将手放于肩前方,嘱其将对侧肩部朝骼前上棘部位靠拢,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当拮抗,当患者屈曲至最大限度时,给予后肩部拮抗,嘱患者伸直躯干。②患者仰卧,治疗师指导患者先进行单侧上肢伸展,再进行双侧上肢伸展。③患者仰卧,嘱患者进行单侧下肢膝关节、踝关节及髋关节屈曲伸展,再进行双侧下肢屈曲伸展;以上动作依据患者完成情况逐渐增加屈曲伸展次数及治疗时间,2 次/d,5 次/周。⑵试验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治疗方法:选取患者合谷、三里、人中、风市、内关、足三里、太溪、血海、三阴交、太冲、环跳、曲池、伏兔等穴位,人中、三阴交、内关进针采取捻转泻法,角度>180°,进针2~3 min,50 r/min,留针40 min;其他穴位采取平补平泻法进针,留针45 min,1次/d,针灸6 d后间隔1 d。两组均治疗2个月。

3.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降幅>70%;有效:NIHSS 评分降幅30%~69%;无效:NIHSS 评分降幅<3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相关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 平衡量表(BBS)[9]、NIHSS 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MBI)[10]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11]水平。BBS 用于评价患者平衡功能,共包含14 项,每项0~4 分,总分值范围为0~56 分,分值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好;NIHSS 包含意识、肢体运动、语言等方面,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轻;MBI 分值范围为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FCA分值范围为0~108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全身整体功能越好。⑶肢体功能。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徒手肌力量表(MMT)[12]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13]水平,MMT共分为0~5 级,级别越高表明肌力越强;采用FMA 分别评判上肢及下肢肌力,分值范围为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强。⑷步态时空参数。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步速、步长、步频、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撑相及双侧支撑相水平,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意大利BTS 公司,Sman-D)进行步态分析[13]。⑸运动学参数。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力矩峰值(髋、膝、踝)及最大屈伸角度(髋、膝)水平,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试验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47/49),高于单一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3,P=0.031)。

2.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水平比较(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 s)

注:单一组采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试验组采取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MBI为改良Barthel指数,BBS为Berg平衡量表,NIHSS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FCA为功能综合评定量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试验组单一组t值P值例数49 49 MBI评分治疗前51.85±6.81 52.38±6.81 0.385 0.701治疗后73.82±8.56a 66.79±5.98a 4.713<0.001 BBS评分治疗前28.22±3.13 27.89±2.12 0.611 0.543治疗后43.18±3.45a 34.59±2.80a 13.533<0.001 NIHSS评分治疗前9.40±3.11 9.31±2.72 0.153 0.879治疗后3.15±1.17a 5.27±2.38a 5.596<0.001 FCA评分治疗前40.22±6.12 40.45±6.57 0.179 0.858治疗后65.19±4.23a 61.86±5.35a 3.418<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FCA、MBI、BBS 及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FCA、MBI 及BBS 评分均高于单一组,NIHSS 评分低于单一组,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比较(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比较(± s)

表3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比较(± s)

注:单一组采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试验组采取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FMA 为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MMT为徒手肌力量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试验组单一组t值P值例数49 49上肢FMA(分)治疗前34.77±4.10 35.04±4.17 0.323 0.747治疗后55.79±6.55a 49.65±5.25a 5.120<0.001下肢FMA(分)治疗前19.11±2.54 18.59±2.53 1.015 0.313治疗后27.06±3.67a 24.68±3.35a 3.353<0.001 MMT(级)治疗前2.37±0.52 2.33±0.43 0.415 0.679治疗后4.07±0.62a 3.46±0.87a 3.997<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下肢FMA 及MM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FMA、下肢FMA 及MMT 均高于单一组,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比较(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比较(± s)

表4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比较(± s)

注:单一组采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试验组采取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试验组单一组t值P值例数49 49步频(步/min)治疗前86.37±8.19 85.26±8.14 0.673 0.503治疗后107.76±10.96a 95.19±9.25a 6.135<0.001步长(cm)治疗前29.49±5.30 29.86±4.81 0.362 0.718治疗后40.67±6.48a 36.50±5.71a 3.380<0.001步速(m/s)治疗前0.36±0.12 0.34±0.11 0.860 0.392治疗后0.63±0.13a 0.45±0.11a 7.399<0.001组别试验组单一组t值P值患侧支撑相(%)治疗前66.40±6.64 66.19±6.26 0.161 0.872治疗后31.16±6.11a 37.46±7.06a 4.723<0.001治疗后57.21±5.01a 61.89±5.06a 4.601<0.001患侧摆动相(%)治疗前34.16±4.58 33.59±5.71 0.545 0.587治疗后42.84±6.01a 39.76±5.24a 2.704 0.008双侧支撑相(%)治疗前41.25±7.15 42.03±6.62 0.560 0.577

治疗前,两组患者步频、步长、步速、患侧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及双侧支撑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频、步长、步速及患侧摆动相水平均高于单一组,患侧支撑相及双侧支撑相水平均低于单一组,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5.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学参数比较(表5)

表5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学参数比较(± s)

表5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学参数比较(± s)

注:单一组采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试验组采取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试验组单一组t值P值例数49 49髋关节力矩峰值(Nm)治疗前0.45±0.11 0.47±0.09 0.985 0.327治疗后1.59±0.27a 1.45±0.24a 2.713 0.008治疗后0.64±0.13a 0.55±0.11a 3.700<0.001髋关节最大屈伸角度(°)治疗前25.31±4.81 25.28±5.27 0.029 0.977治疗后34.35±7.09a 29.64±6.71a 3.378<0.001膝关节力矩峰值(Nm)治疗前1.15±0.25 1.14±0.27 0.190 0.850治疗后1.59±0.32a 1.37±0.31a 3.457<0.001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治疗前34.48±7.58 34.35±7.44 0.086 0.932治疗后49.46±8.02a 42.98±7.61a 4.103<0.001踝关节力矩峰值(Nm)治疗前1.27±0.23 1.25±0.20 0.459 0.647

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力矩峰值、髋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膝关节力矩峰值、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踝关节力矩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髋关节力矩峰值、髋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膝关节力矩峰值、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踝关节力矩峰值均高于单一组,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讨 论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主要是由神经受损导致,患者可出现平衡障碍、四肢肌群障碍、偏瘫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残疾[14-15]。娄天伟等[16]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5%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严重残疾患者高达40%,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PNF 是一种神经康复治疗手段,可通过依赖神经肌肉的生理特征达到增强肌力,改善关节受限等效果[17]。由于脑卒中病机复杂且恢复期漫长,单一疗法疗效有限,现在多主张联合疗法以提高疗效。针灸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可针对性刺激大脑皮层,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还可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改善运动功能障碍[18-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疗效较好,且其相关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单一组(均P<0.05),这提示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增强患者肢体肌力,提升平衡能力及活动能力,改善神经受损,提高生活质量。吴素青等[21]研究显示,针灸治疗脑卒中具有良好疗效,有助于感觉障碍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PNF技术可调节多肌群及多关节整体运动,刺激脑神经;针灸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两者协同作用可有效修复神经,增强疗效[22-23]。

步态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准确、客观特点,可更全面反映患者肢体功能状态[24]。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步速、步长、步频明显减慢,以及关节屈伸角度受限等现象,与本研究结果相似[25-26]。试验组治疗后步态时空参数水平改善程度,关节力矩峰值及屈伸角度上升幅度均高于单一组(均P<0.05),这表明PNF 与针灸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步行及关节活动能力,增强关节协调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PNF 可通过拮抗提升关节稳定性及肌肉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肌力,增强运动功能的作用[27]。针灸可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元恢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联合治疗还可通过反复运动将信息反馈至大脑,促使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及建立[28-31]。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PNF 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肌力、平衡能力及活动能力,改善步态时空参数,增强运动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吕运良: 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统计分析;万彩玲: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统计分析;王付涛:酝酿和设计试验,获取研究经费,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常立国: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

猜你喜欢
步态力矩功能障碍
步态异常,老年人应警惕这些疾病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发动机阻力矩计算和起动机介绍
小型力矩电机波动力矩的测量
弹性负载力矩下舵偏转角度的测量方法
基于D-最优化理论的陀螺仪力矩反馈测试法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