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4-03-06 07:58田萌冯涛庄卫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丝氨酸软胶囊磷脂

田萌 冯涛 庄卫生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阳 473000

缺血性卒中为颈动脉、椎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坏死症状的总称,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进展性卒中以及完全性卒中等多种类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一般无梗死病灶,而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均可伴有不同程度梗死病灶,上述不同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1-2]。目前,针对各类缺血性卒中,临床多以抑制缺血病灶进一步发展、减轻脑组织损伤为主要治疗原则,除在其病情急性发作期实施对症治疗以消除病因外,在其病情稳定期予以血管内治疗(EVT)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3]。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除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根本原因外,其发病还考虑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黏度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4]。血液高度凝集为导致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传统EVT 能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但却难以纠正凝血功能[5]。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所释放的微粒因子可活化血小板功能并促使血栓形成,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为一种可缓解脑损伤、改善脑功能的保健药物[6]。本研究分析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对缺血性卒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联合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45~75(60.61±5.11)岁;发病时间2.0~4.5(3.21±0.26)h;病灶位置:中央动脉梗死35 例,基底动脉梗死28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28 例;年龄47~73(61.22±5.33)岁;发病时间3.0~4.0(3.53±0.47)h;病灶位置:中央动脉梗死34 例,基底动脉梗死26例。纳入标准:⑴符合缺血性卒中诊断要点[7];⑵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4.5 h 以内;⑶符合EVT 指征[8]且自愿接受手术治疗;⑷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⑴发病后存在明显意识障碍或昏迷者;⑵伴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⑶恶性肿瘤者;⑷伴精神、认知障碍性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033901W)。

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EVT,具体如下。⑴常规治疗: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并进行脑部CT 检查明确患者病灶,经实施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及凝血功能检查后进行吸氧、降糖、降压、调脂等对症治疗,同时经静脉注射疏血通(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00,规格2 ml)改善内皮功能,6 ml/次,1 次/d,密切关注体征变化,进行并发症防治。⑵EVT:①嘱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右侧腹股动脉为穿刺点,经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实施穿刺,将动脉鞘置入病灶旁血管;②采用UNIQ FD20 血管造影机[荷兰飞利浦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 第3305289 号]观察血栓位置,并在导丝引导下将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微导管置入血栓远心端;③明确血栓位置并予以固定后置入支架,同时撤回微导管以展开支架,待支架夹住血栓后在负压下撤回支架,取出血栓;④确认血管疏通后即可撤出支架及动脉鞘,将穿刺点进行加压缝合后术毕,术后24 h内需持续关注颅内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并予以为期14 d的常规抗凝、抗水肿治疗。观察组采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常规治疗及EVT 同对照组,本组患者行EVT 后即予以口服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G20150857,规格100 mg),200 mg/次,2 次/d,可随餐服用,连续服用14 d后评估疗效。

3.观察指标

⑴于治疗开始前24 h 内、治疗14 d 后分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作抗凝处理,然后按转速3 000 r/min,半径10 cm,离心5 min 后将血清样本送入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0 第2402510号]中检测并对比两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变化情况,检测指标包括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其中ET-1、TM 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VWF 检测方法为免疫火箭电泳法。⑵于治疗开始前24 h 内、治疗14 d 后分别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活性,检测指标包括β-血小板球蛋白(β-TG)以及颗粒膜蛋白CD62P、CD63,检测样本同上,β-TG 采用AU58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经免疫比浊法检测;CD62P、CD63 采用CytoFLEX 型流式细胞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2 第2322440 号]检测。⑶于治疗开始前24 h 内、治疗14 d 后分别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样本同上,采用AU58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方法为ELISA,检测指标包括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Ⅱ(FVⅡ)、凝血因子Ⅶ(FVⅦ)。⑷于治疗开始前24 h内、治疗3 d、7 d、14 d等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满分42 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缺损越严重。

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2.0 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比较(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比较(± s)

表1 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比较(± s)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血管内治疗,联合组采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ET-1 为内皮素-1,TM 为血栓调节蛋白,VWF为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联合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3 60 ET-1(ng/L)治疗前80.25±10.36 80.33±10.28 0.043 0.966治疗后50.11±10.26a 56.28±10.32a 3.324<0.001 TM(μg/L)治疗前60.35±10.11 60.24±10.27 0.060 0.952治疗后30.61±5.37a 33.49±5.28a 2.998 0.003 VWF(%)治疗前133.45±20.15 134.12±20.44 0.183 0.855治疗后90.25±10.33a 96.27±10.15a 3.258 0.002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ET-1、TM、VWF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血小板活性比较(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指标比较(± s)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血管内治疗,联合组采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β-TG 为β-血小板球蛋白;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联合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3 60 β-TG(μg/L)治疗前40.44±5.28 40.23±5.41 0.218 0.828治疗后15.28±5.17a 18.33±5.41a 3.197 0.002 CD62P(%)治疗前85.66±10.27 85.35±10.16 0.168 0.867治疗后56.32±10.41a 61.55±10.28a 2.802 0.006 CD63(%)治疗前30.51±5.18 30.47±5.23 0.043 0.966治疗后10.44±3.65a 12.41±3.62a 3.004 0.003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活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β-TG、CD62P、CD63 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凝血指标比较(表3)

表3 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s)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血管内治疗,联合组采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D-D 为D-二聚体,FVⅡ为凝血因子Ⅱ,FVⅦ为凝血因子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联合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3 60 D-D(μg/L)治疗前311.47±50.61 312.32±50.33 0.093 0.926治疗后188.45±50.61a 211.27±50.66a 2.498 0.014 FVⅡ(%)治疗前188.75±50.33 189.45±50.28 0.077 0.939治疗后122.36±20.61a 135.44±20.66a 3.514<0.001 FVⅦ(%)治疗前166.35±20.41 165.33±20.25 0.278 0.781治疗后105.25±20.71a 120.33±20.71a 4.037<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D-D、FVⅡ、FVⅦ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神经功能康复情况比较(表4)

表4 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xˉ±s)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联合组治疗3 d、7 d、14 d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讨 论

缺血性卒中为多种脑缺血症状总称,其发病原因考虑与颈动脉、椎动脉狭窄闭塞所致局限性脑缺血以及心搏骤停、低血压、贫血所致弥漫性脑缺血相关[9]。EVT 为此类患者主要治疗手段,常见EVT 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介入取栓等两种,前者对治疗时间窗有严格要求,仅适用于发病4.5 h 内患者[10];后者可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将患者颅内血栓快速、准确取出,该疗法无绝对时间限制,能有效弥补静脉溶栓不足[11-12]。但实践表明,部分患者经EVT 后仍可出现梗死面积增长等不良预后,其原因考虑与大脑侧支循环功能及脑部血液黏度过高所致血栓形成密切相关[13-14]。如何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部微循环并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磷脂酰丝氨酸为一种可调节脑部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物质,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所释放的微粒因子可增加血液黏度并破坏凝血机制稳定性,为导致缺血性卒中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5]。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ET-1、TM、VWF 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提示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能有效减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考虑原因如下:ET-1 为一种从主动脉内皮细胞血清中分离出的活性肽因子,具有较强血管收缩功能,为调节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因子,在维持血管基础张力及组织系统均有重要意义[16]。TM可通过与凝血酶相结合后而显著降低凝血酶活性,可通过活化蛋白C 而产生显著抗凝作用[17]。而VWF 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各类血栓性疾病患者中,其表达水平可显著升高,为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敏感指标[18]。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后所释放的微粒因子可促进血管内皮活化并导致细胞损伤或凋亡,对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此外,若直径>1 μm 的微粒过表达则可活化源细胞表面抗原并增强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通过调节细胞功能而参与炎症反应发生[19]。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可通过影响磷脂酰丝氨酸外翻而促进大脑乙酰胆碱合成,对增强脑组织代谢并抑制不良激素释放均有积极作用[20]。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β-TG、CD62P、CD63 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提示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在抑制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活性方面也有一定优势。既往研究指出,磷脂酰丝氨酸一般分布于细胞膜内侧,只有在细胞活化或发生损伤、凋亡时可外翻至细胞膜表面,通过服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促使磷脂酰丝氨酸与多种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相结合并抑制血小板活性[21-22]。抑制血小板活性可下调脑部血液中凝血因子表达,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D-D、FVⅡ、FVⅦ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有研究表明,暴露的磷脂酰丝氨酸为凝血通路中的重要信号分子,与跨膜蛋白16F 相关钙离子活化后可促使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当磷脂酰丝氨酸分布于血管损伤周围的血小板中后,即可产生显著止血效果,促进凝血反应发生,且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23-24]。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3 d、7 d、14 d 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综上所述,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 可缓解血管内皮损伤并抑制血小板活性,对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田萌: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统计分析,指导;冯涛:统计分析,指导;庄卫生:支持性贡献

猜你喜欢
丝氨酸软胶囊磷脂
D-丝氨酸与学习记忆关系的研究进展
D-丝氨酸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富硒酵母对长期缺硒和正常大鼠体内D-丝氨酸和L-丝氨酸水平的影响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辣椒碱磷脂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芪黄通秘软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软胶囊中10种痕量元素
中风活心软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