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应用研究

2024-03-06 07:58仵萌刘春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颈型非甾体抗炎药

仵萌 刘春岩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仲景苑,南阳 473000

颈椎病为一种颈椎退行性病变引发的临床综合征,此类患者多伴有颈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或无力等典型症状,部分重症者还可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1-2]。颈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常见分型,也是各类颈椎病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对患者实施积极治疗能有效促进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恢复,对抑制病情进展并改善患者预后均有重要意义[3-4]。在其病情急性发作期,临床多会通过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对患者进行止痛治疗,待其疼痛缓解后会辅以多种物理疗法。手法推拿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方法,能有效松弛颈部肌肉并缓解颈背疼痛。邓文雯等[5]研究表明,单纯实施手法推拿的效果或可受多方面主观因素影响。针刀疗法是中国古代九针及现代医学外科相结合的闭合性松解术,能通过对局部组织进行松解、剥离而产生的止痛效果[6]。本研究分析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 年1 月至12 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3 例)和针刀组(53 例)。常规组男30 例,女23 例;年龄25~45(35.44±5.17)岁;病程7~14(10.52±3.46)d。针刀组男31 例,女22 例;年 龄27~43(36.15±5.22)岁;病 程9~12(10.61±3.28)d。纳入标准:⑴入组患者均诊断为颈椎病,且确认为颈型颈椎病[7];⑵病程≤14 d;⑶有颈部活动受限及局部压痛;⑷颈部生理结构改变但未伴有间隙狭窄[8];⑸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⑴严重颈部外伤史;⑵颈椎结核、肿瘤病灶;⑶有骨质疏松等相关症状;⑷其他类型颈椎病;⑸伴有精神、认知障碍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W2281)。

2.方法

2.1.常规组 予以手法推拿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用药方案如下:病情急性发作期予以口服塞来昔布胶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美国),国药准字J20140072,规格200 mg],首次用药剂量为400 mg/次,可按200 mg/次追加剂量;次日服药剂量为200 mg/次,2次/d,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待疼痛缓解后实施手法推拿治疗,具体如下:⑴在患者一侧以单手扶住头部,另一手沿颈部棘突、棘突旁、颈侧、颈根用指关节依次滚动,每处滚动3 min左右。⑵在患者身后沿上述部位依次用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指腹用力按揉,每处按揉3 min左右。⑶在患者身后用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依次对颈部棘突、颈侧、肩井等部位进行捏拿,每处捏拿3 min左右。⑷用食指、中指、环指指腹按压颈部痛点,并对筋结处进行分筋,每处分筋3 min左右。⑸在患者身后以双手食指、中指、环指分别压双侧颈椎侧方肌肉,以指腹用力进行从上向下滑动,连续滑动3 min左右。⑹以上手法推拿2次/周,4周为1个疗程,本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一评估疗效。

2.2.针刀组 采用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用药方案同常规组,待疼痛缓解后予以可视化针刀治疗,具体如下:⑴嘱患者取舒适体位,使颈部寰枢椎旁斜方肌、颈夹肌隆起处的天柱穴,耳后乳突下缘的完骨穴,第2、5、6、7颈椎棘突顶端,双侧背部肩胛内上角的肩井穴,以及肩前部肩锁关节处的巨骨穴等充分暴露。⑵对上述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经西门子ACUSON X300PE 型超声诊断仪(上海三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药械注进20143235112)引导下实施平面内入路穿刺,在9~14 MHz探头上均匀涂抹耦合剂,选用规格为4号的Ⅰ型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京械注准20212200660)经穿刺点依次刺入上述部位,刺入时针体应与超声束保持平行;在超声引导下将针刀逐步置入滑膜及肌纤维排列紊乱或增生肥厚处,以及骨面毛糙且不连续处分别进行纵向、横向松解剥离,1次/周,4周为1个疗程,本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一评估疗效。

3.观察指标

⑴于治疗开始前24 h内及治疗1周、2周、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9]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满分10 分,7~10 分表示剧烈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1~3 分表示轻微疼痛或无痛。⑵于治疗开始前24 h 内、治疗结束后经西门子Multix Select 型数字化医用X 射线摄影系统(德国SIEMENS AG,沪械注准20142300005)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椎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度。⑶于治疗开始前24 h 内、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 角和颈椎曲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10]评估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满分29分,分值越高提示颈椎功能越好。⑷于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2.0 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s)

表1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s)

注:常规组予以手法推拿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针刀组采用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VAS为视觉模拟评分法;与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4周后2.56±0.21a 3.07±0.46a 7.343<0.001组别针刀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53 53治疗前6.64±0.25 6.55±0.37 1.467 0.145治疗1周后4.55±1.27a 5.65±2.08a 3.286<0.001治疗2周后3.24±0.38a 4.41±1.09a 7.379<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4周后,针刀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表2)

表2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s)

表2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s)

注:常规组予以手法推拿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针刀组采用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针刀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53 53前屈后伸治疗后45.22±10.36a 39.16±10.21a 3.046 0.003治疗前50.45±5.17 50.32±5.22 0.129 0.898治疗后62.41±10.27a 55.46±10.27a 3.484<0.001治疗前48.44±5.27 48.36±5.31 0.078 0.938治疗后60.45±10.24a 54.33±10.25a 3.075 0.003左右旋转治疗前33.49±5.25 33.25±5.37 0.233 0.817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针刀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活动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患者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比较(表3)

表3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比较(± s)

表3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比较(± s)

注:常规组予以手法推拿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针刀组采用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JOA 为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针刀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53 53 Cobb角(°)治疗前12.25±3.32 12.41±3.15 0.255 0.800治疗后18.24±4.41a 15.45±4.36a 3.275<0.001颈椎曲度(°)治疗前4.12±1.15 4.08±1.24 0.172 0.864治疗后7.63±2.25a 6.42±2.07a 2.881 0.005 JOA评分(分)治疗前15.44±3.28 15.35±3.16 0.144 0.886治疗后23.36±5.41a 20.18±5.22a 3.080 0.003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针刀组的颈椎Cobb角、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4)

表4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针刀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11.32%(6/53)比7.55%(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2,P=0.362)。

讨 论

颈椎病一般是因颈椎结构及机能衰退、肩颈慢性劳损、颈部肌肉突然遭受撞击或颈椎受寒等原因导致,颈型颈椎病为其常见分型,也是其他分型颈椎病的初期阶段[11]。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多伴有肩背部疼痛、头晕头痛及肢体麻木症状,其肩颈局部有明显压痛点,但部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无明显椎间隙狭窄或退行性病变。因此,暂时无需接受特殊治疗[12]。任海涛等[13]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生及病情进展与颈部周围肌肉结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颈椎周围肌肉条分布密集,若长期以不良姿势工作、学习会导致肌肉出现慢性劳损。与其他分型颈椎病患者相比,颈型颈椎病病情相对较轻,但随病情进展,患者亦可逐步出现颈椎生理结构改变及功能退化[14]。

中医认为,此病属“项痹”范畴,其发病机制考虑与经筋气血失和及其所致颈部生物力学失衡等密切相关。在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期,临床常会应用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改善颈背疼痛症状,待其症状缓解后予以相应手法推拿能有效改善病变颈椎的血液循环并促进生理结构、功能恢复。但手法推拿的治疗效果或可受施术者专业度及主观性因素影响[15-16]。针刀疗法是中国古代针灸及现代医学外科的闭合性松解术,可通过将金属制成的小针刀刺入病变深部进行松解后剥离粘连、增生肥厚或毛糙的病变组织,进而起到祛病止痛效果[17]。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刀组治疗1周、2周、4 周后的VAS 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这提示针刀疗法在缓解患者颈背疼痛方面更具临床优势。黄博威等[18]研究指出,针刀疗法是古代九针及现代软组织松解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在颈椎多处筋膜施针并切开多个小孔以缓解筋膜张力,缓解筋膜皮神经压力后即可有效改善患者颈部疼痛症状。杨钦等[19]研究表示,颈内部力平衡失调为引发颈椎病的重要原因,针刀可通过松解、剥离变性软组织而促进力平衡系统恢复,经分离骨肉粘连并松解肌肉后即可促使颈部血流动力学恢复,并改善局部微循环。当颈椎病患者相关症状消失后,其颈椎活动度及生理结构、功能均可得到相应改善。本研究中,针刀组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Cobb角及颈椎曲度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徐科伟[20]研究指出,针刀疗法能缓解颈椎病患者疼痛并促进颈椎肌力恢复,经小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后,观察组的颈肌最大前屈、后伸、侧屈等活动度较对照组更高,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传统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条件下对患者病变位置进行剥离、松解,这要求医师需具备丰富的解剖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术,而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针刀疗法,与传统针刀相比,此疗法能实现对颈椎病患者的精准治疗,对增强治疗效果并降低因操作不当引发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均有重要意义[21]。手法推拿无需借助任何器械或药物,即可实现对颈椎病患者的止痛治疗,与针刀疗法相比安全性更高。两组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这提示可视化针刀疗法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治疗风险。

综上所述,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疼痛,对促进颈部活动度、生理结构及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此疗法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仵萌:酝酿和设计试验,采集、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统计分析;刘春岩:指导,支持性贡献

猜你喜欢
颈型非甾体抗炎药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浅析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非甾体消炎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在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