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

2024-03-06 07:58胡晓莉范后宝徐峰朱敏刘佩张帅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热凝术肌群靶点

胡晓莉 范后宝 徐峰 朱敏 刘佩 张帅

1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徐州 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徐州 221000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腰部脊椎骨)区域的椎间盘(位于脊椎骨之间的软骨垫)突出或移位,可能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或脊髓[1-2]。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痛、腿痛和其他神经症状最常见的原因。腰椎间盘主要由周围部分的纤维环和中央部分的髓核组成,当纤维环发生损伤或退变时,核心部分可能会向外突出,称为腰椎间盘突出[3-4]。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常见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如非处方消炎药、镇痛药)和康复运动[5-6]。在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靶点射频热凝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目标是通过应用射频热能来破坏或凝固椎间盘中导致疼痛的特定区域,旨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症状[3,7-8]。靶点射频热凝术的优势在于其局部化的治疗效果,它能够针对特定的痛点进行治疗,保护周围组织和结构[9]。相比于开放手术,该方法创伤小、恢复时间相对较短。核心肌群训练是一种专注于加强和稳定身体核心部位的锻炼方法,可以帮助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提高躯干稳定性,从而减轻腰椎间盘的负担,缓解疼痛和不适感[10]。此外,通过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还可以改善姿势,减少脊柱的不正常压力和扭曲,有助于预防进一步的损伤。为探究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92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 例)和对照组(46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28~65(42.23±10.57)岁;病程1 个月~18 年(36.24±11.71)个月。对照组男28 例,女18 例;年龄29~64(43.37±9.82)岁;病程1 个月~20 年(38.58±12.39)个月。纳入标准:⑴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11];⑵均经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证实;⑶伴有腰部不适及下肢放射性疼痛;⑷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⑸能正常沟通交流,可配合进行随访。排除标准:⑴伴有其他脊柱或神经系统疾病,如脊柱骨折、肿瘤、感染等;⑵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⑶伴有严重认知、心理或精神障碍;⑷对研究方法有禁忌证,无法进行研究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号:(2018)012001]。

2.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⑴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使用透视或X 射线引导确定准确的治疗位置。⑵在定位准确的位置进行皮肤消毒,并在该区域做一个小的切口。⑶通过切口插入一根特殊的导丝,沿着神经根的路径引导到突出的椎间盘旁边。⑷导丝到达目标位置后取出导丝,将电极插入到它的位置,电极用于发送射频能量以产生热量并破坏病变区域周围的神经末梢。⑸使用温度传感器监测治疗区域的温度,确保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热凝,逐步提高射频能量,将热能传递到病变区域,破坏周围的神经末梢,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和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⑹治疗完成,从穿刺口取出电极,并对切口进行缝合或使用创伤闭合材料处理。⑺术后指导患者日常活动限制和渐进性恢复计划。

2.2.观察组 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核心肌群训练:从简单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例如,先从躺平开始,进行腹肌和骨盆底肌群的收缩,并保持几秒,然后逐渐增加抬头、抬肩和抬腿等动作,注意逐渐加强肌肉的力量,但不要过度用力。⑴桥式运动:躺在地上,双脚放平,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利用腹肌和臀肌的力量,将臀部抬离地面,形成与身体平行的一条直线,保持该姿势几秒,然后缓慢下降回原位。初始阶段可以支撑下半身,或者使用软垫辅助。⑵侧卧侧身抬起:侧卧位,下方腿弯曲,上方腿伸直,将上方手臂放在头部支撑或胸前,利用腹肌和侧腹肌的力量将上半身抬离地面,形成一条直线,保持该姿势几秒,然后缓慢下降回原位。初始阶段可以支撑上半身。⑶腹肌训练:进行腹肌收缩训练,如仰卧起坐或腹部平板支撑等,术后避免过度用力。⑷温和的有氧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训练,如快走、骑自行车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⑸注意呼吸和姿势:在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时,保持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姿势对于康复非常重要。呼吸要充分、平稳,避免屏住呼吸。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腰椎的保护,避免过度弯曲或扭转。

3.观察指标

⑴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个月、3 个月、6 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12]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强度变化进行评估。⑵对比两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腰椎功能评估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6 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总分范围0~50 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在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采用Macnab 评价系统[14]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优秀:症状完全消失或几乎消失,患者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好: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还存在轻微不适或活动受限;尚可:症状部分改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日常活动,但仍有较明显的不适或活动受限;差: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继续加重,患者无法进行正常活动,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⑷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肌肉酸痛等。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行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VAS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s)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s)

注:对照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与治疗后7 d相比,b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c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d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F值P值例数46 46治疗前7.38±1.85 7.29±1.64治疗后7 d 4.76±1.78a 4.02±1.46a治疗后1个月3.85±1.55ab 3.22±1.34ab治疗后3个月2.74±1.37abc 2.21±1.11abc治疗后6个月1.65±0.69abcd 1.03±0.42abcd F组间<5.236,F时间=6.025,F交互=5.842 P组间<0.001,P时间<0.001,P交互<0.001

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6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7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逐渐降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腰椎功能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 s)

注:对照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与治疗后7 d 相比,b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c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d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F值P值例数46 46治疗前35.45±8.81 34.57±8.69治疗后7 d 28.34±7.65a 25.21±7.31a治疗后1个月18.35±7.42ab 15.37±6.85ab治疗后3个月12.65±6.51abc 10.05±5.32abc治疗后6个月7.45±3.87abcd 5.53±3.64abcd F组间=12.364,F时间=11.482,F交互=14.217 P组间<0.001,P时间<0.001,P交互<0.001

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均逐渐降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治疗效果比较(表3)

表3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观察组的优良率依次为69.57%、82.61%、93.4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并发症比较(表4)

表4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3/46),低于对照组的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36)。

讨 论

椎间盘具有减震和吸收压力的功能,帮助脊柱保持灵活性[15-16]。然而,由于年龄、不良姿势、长期重负荷等因素影响,椎间盘可能会退化、变薄或破裂。当椎间盘退化或破裂时,其中的凝胶状核心物质(称为髓核)可能向外突出,压迫周围神经结构[17-19]。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导致隐痛或剧烈的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痛、脊柱僵硬或活动受限,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肌肉无力或萎缩。靶点射频热凝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用于缓解患者疼痛的技术。它基于射频能量的应用,通过产生高频电流来破坏或切断疼痛信号传导路径上的神经组织[20-21]。在靶点射频热凝术中,医生使用射频电极将高频电流引导到具有疼痛源的特定区域,该电极通过皮肤插入并准确定位在目标区域,例如关节、神经或组织结构,一旦电极正确放置,射频能量将被应用于目标区域,产生热量并引起组织损伤。通过热能作用,靶点射频热凝术可以减少疼痛传导,阻断疼痛源。核心肌群训练在康复阶段中是辅助康复的重要措施[21-22]。核心肌群是指位于躯干和骨盆区域的肌肉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腰方肌、多裂肌、骶棘上肌、腰大肌、盆底肌群等,这些肌肉起到支撑脊柱、保持身体平衡、稳定骨盆和腰部的功能。核心肌群训练能促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过程,增加腰部稳定性和功能[23]。定期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预防腰椎间盘再次受伤,并提高身体的抗损伤能力[24]。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说明此联合方法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25]。靶点射频热凝术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传导区域,减轻神经根疼痛[26];而核心肌群训练则可以改善脊柱的稳定性和支撑能力,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肌肉疼痛和不适感[27-28]。靶点射频热凝术和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应用可促进患者康复过程,提高活动水平和腰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改善姿势和体态,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功能。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靶点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相比于开放手术,术后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29]。

综上,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丰富治疗手段,还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进程。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胡晓莉:酝酿和设计试验,采集、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范后宝: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获取研究经费,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徐峰、朱敏、刘佩、张帅:采集、分析/解释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猜你喜欢
热凝术肌群靶点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不同温度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臭氧消融联合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分析
三叉神经痛97例临床分析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氯胺酮依赖脑内作用靶点的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