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超声表现1例

2024-03-06 07:58王梦蝶过新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乳头状肿块恶性

王梦蝶 过新民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超声医学科, 广州 510220

病例资料

患者,女,62 岁,因“下腹痛,伴腹泻2 周”于2020 年9 月4 日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患者1 个月前吃凉西瓜后出现咳嗽,后出现下腹隐痛伴腹泻,疼痛难忍,稀水样便,3~4 次/d。患者已婚已育,已绝经10 年,绝经后无阴道出血及流液。查体:腹部膨隆,腹壁柔软、紧张度适中,右下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盆腔触及一大小约18.0 cm×15.0 cm 包块,上界达脐下1 横指,质稍软,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及反跳痛。血清癌抗原检测结果: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l25 99.3 U/ml(正常值<35 Ul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A199、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均在正常范围。腹部+腔内彩色超声示(图1):盆腹腔见一混合回声肿块,长径超窗,横径161 mm,前后径111 mm,形态不规则,周边囊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无回声、粗细不均的高回声分隔带及不规则乳头状低回声突起,肿块与子宫颈关系密切,盆腔未探及正常子宫体及双侧卵巢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图2、图3):肿块周边及分隔带上探及条状血流信号,乳头状突起内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并探及动脉频谱,PSV 12.1 cm/s,RI 0.59。结果提示:盆腹腔混合回声肿块,考虑恶性肿瘤;双侧正常卵巢未能显示。

图1 1例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患者附件区肿块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肿块与宫颈关系密切(箭头示),周边探及条状血流信号

图2 1例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患者的血流频谱

图3 1例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患者肿块周边见厚薄不均的囊壁(箭头示),内见乳头状突起(金色箭头),彩色血流信号较丰富

于2020 年9 月8 日行腹腔镜联合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11 周,子宫体及宫底肌壁间、浆膜外见多枚长径0.8~1.0 cm的质硬结节;右侧卵巢区见一不规则肿物,大小约7.0 cm×6.0 cm×4.0 cm,切面囊实性,呈灰红灰褐色,可见大面积坏死及出血灶,似有厚纤维包膜,部分纤维包膜已破溃,与直肠、子宫后壁广泛致密粘连、固定,分离粘连处见大量糟脆组织溢出,左侧卵巢及双侧输卵管、盆腹腔其他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取部分卵巢病灶行冷冻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腺癌。遂行开腹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部分大网膜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图4):(右侧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肿瘤细胞由两种成分组成,其中上皮样成分细胞呈团巢状分布,异型性大,为圆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或呈空泡状,为高级别浆液性癌;间叶成分细胞呈片状分布,细胞短梭形或多角形,胞浆少,考虑为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并含异源性成分(软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成分CK(+),P16(+),P53(+),PR 约1%(+),Ki67 热点区约80%(+),Vimentin(-),CEA(-),Napsin A(-),ER(-);间叶成分CK(-),CD10(+),Vimentin(+),P53(+),H-caldesmon(-),SMA(+),Desmin(-),S-100(-),Ki67 热点区约80%(+),MLH1(+),MSH2(+),MSH6(+),PMS2(+),BRAF(-)。

图4 1例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患者术后病理示MMMT(HE染色 ×100)

讨 论

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ovarian 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s,OMMMT)是来源于中胚叶的一种罕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主要发生于子宫,原发于卵巢的极为少见,仅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3%[1]。关于OMMMT 的遗传起源有几种不同的理论,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单克隆起源理论。病理上OMMMT 包含癌性(恶性上皮细胞)和肉瘤性(间质细胞)两种成分,根据间质来源分为同源和异源两种亚型,同源指间质成分起源于生殖道固有的组织,异源指有非苗勒管系统起源的组织参与,例如有横纹肌、软骨、骨及脂肪组织等,有学者认为异源亚型与不良预后有关[2-3],本例即属于此种。诊断为OMMMT 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高,大多为绝经后的女性,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包括肥胖、未生育、长期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和他莫昔芬等[4]。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腹痛、腹胀为常见表现,其次是腹部或盆腔包块,腹部症状常导致OMMMT 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而被治疗。OMMMT 患者血CA125 水平多明显升高,且与肿瘤的持续状态密切相关[2]。与其他卵巢恶性肿瘤相比,OMMMT 侵袭性更强,进展更快,多数患者诊断时肿瘤已侵犯卵巢外,病灶常为双侧,伴有腹水和腹膜播散,且生存期明显缩短[5-6]。

OMMMT 病理表现:肿瘤较大,长径多在10 cm 以上,形状不规则,多为囊实混合,囊性成分可能与腺癌分泌浆液、黏液有关,周边可有厚薄不一的囊壁,可见乳头状分化区域,病理以上皮组织(癌性)和结缔组织(肉瘤性)成分的随机混合为主;由于该病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当血供相对不足或局部血运障碍时,肿瘤内部可发生大面积出血和坏死。本例患者超声示:盆腹腔见一较大的混合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周边可见厚薄不均的囊壁,内壁不光滑,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无回声、粗细不均的高回声分隔带及不规则乳头状低回声突起,上述超声表现与其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周边及分隔带上探及条状血流信号,乳头状突起内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可能与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表达增加,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及血管生成有关,活跃的血管生成是该病的一个显著特征[7]。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关于OMMMT的超声报道的文献较少。国外有研究认为,当绝经期妇女出现单侧或双侧附件较大的不均质实性,或多房囊实性肿块,且血流信号较丰富时,应考虑此病[5]。此外,OMMMT还需与卵巢其他肿瘤相鉴别。卵巢恶性畸胎瘤:绝经后发病者罕见,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AFP 可有不同程度升高,超声常表现为一侧附件囊实性肿块,可见钙化样强回声团分散于偏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为丰富血流信号、少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8]。卵巢转移瘤:来源于乳腺癌、胃癌、子宫癌以及淋巴瘤的卵巢转移瘤在超声中常表现为实性肿块,而结肠、直肠和胆道来源的卵巢转移肿瘤倾向于呈囊性,囊腔多,形态不规则,且乳头状突起在转移性肿瘤中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两者瘤体内均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9]。OMMMT 的治疗主要以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化疗为主,有研究发现术后残留肿瘤的大小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率[10]。目前,最佳的化疗药物为铂类化疗药,放疗在OMMMT 中较少使用,有学者报道了1 例OMMMT 复发,化疗联合分次放疗能使肿物体积显著缩小,有效防止了肿瘤的进展[11],但是早期放疗能否有效改善预后尚无确切证据。尽管本病例较罕见,但如有绝经期女性出现上述超声表现,结合其临床资料等综合考虑,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符合率,为临床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梦蝶: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过新民: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支持性贡献

猜你喜欢
乳头状肿块恶性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