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注意: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聚焦”

2024-04-04 15:05夏学凡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聚焦初中美术

夏学凡

[摘 要]审美鉴赏是审美主体心底深处的一种震动传达到鉴赏者心灵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正视冲突、多元互动、敞亮开放,有效引导学生的注意;不仅要引导学生转变注意点,而且要让学生彼此注意点重叠、交融;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让学生注意异化,而应当让学生的注意有所聚焦,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焦点”。引导学生的注意、转变学生的注意、敞亮学生的注意,能充分发挥注意的审美鉴赏功能,彰显注意的审美鉴赏价值。

[关键词]初中美术;引导注意;鉴赏聚焦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25-03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注意被界定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人的注意是有选择性、指向性的。深入的、持久的注意能让注意对象的表象获得保持。注意还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控制、调节和监督。在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当然,引导学生的注意要有分寸,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的注意异化,成为一种“非我”的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有助于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有所“聚焦”。作为教师,要深度思考、探究的是:引导学生注意什么?怎样引导学生的注意?

一、精心预设:引导学生的注意

学生的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时,画面中的“强刺激”(如强烈的色彩、变异的构图等)往往会首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总是有选择性的,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往往会遗忘、遮蔽“那一点”[2]。清晰的、全面的注意是十分不易的。为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教师要深入解读作品,把握作品鉴赏的重点、难点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精心預设注意的引导,不仅要求教师深入把握美术鉴赏对象,而且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才能围绕美术鉴赏对象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注意作出科学的、合理的预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定的鉴赏任务和一些推动学生鉴赏的相关问题,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精心预设下,学生美术鉴赏对象中的注意点会对学生发出“召唤”,诱导学生注意,甚至会让自身成为学生美术鉴赏的焦点。精心的预设能让学生美术鉴赏对象中的“相关方面”凸显出来,积极地与学生的感官相关联,尤其是与学生的视觉感官相关联。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学生在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往往会停留在“这一幅作品画了什么?”的层面,而没有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更没有从美术学科的形式、要素等方面来鉴赏。显然,这种美术学习是肤浅的。

为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笔者对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度研究,进而对学生美术欣赏的对象进行预设。以詹建俊先生1959年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的鉴赏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幅画的构图、造型有怎样的特点?这幅画的笔触、肌理怎样?色彩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幅画有怎样的意境?有了问题的指引,学生不仅能对整幅作品进行整体性观照,而且能从构图、意境、笔触、色彩等方面进行鉴赏。如此,学生就能感受、体验、领略到詹建俊先生大气势的构图、意象化的造型、抒情诗的意境、写意性的笔触、表现性的色彩。具体来说,就是五壮士与狼牙山熔铸在一起的构图,让我们感受到英雄与山河同在;作品中人山相连、人比山高,突出了英雄的高大形象;笔触的阔大犹如雕塑一样将狼牙山五壮士的高大形象定格;青铜色调更是表现了一种英雄悲壮的气息,等等。有了笔者的精心预设,学生的美术鉴赏就能从浅显走向深刻。

二、正视冲突:引导学生的注意

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其自身观点往往会与他人的审美鉴赏观点发生冲突。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审美鉴赏冲突,并化解学生的审美鉴赏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鉴赏冲突的审美存在促进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过去,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往往会用已有的、约定俗成的审美鉴赏观点去影响学生。这种做法无疑会破坏学生审美鉴赏的建构性、创造性。正视学生的审美鉴赏冲突并引导这种冲突,就能引导学生的注意。

冲突往往发生在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之中。在审美鉴赏之中,不同学生存在审美经验、审美认知、审美思维、审美想象等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审美鉴赏差异,适度介入学生的审美鉴赏,并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进行启发、引导、点拨。这样的一种介入不同于教学预设,它是一种现场性、动态性、生成性的介入。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表情、手势等对学生进行暗示、启发。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九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欧美美术作品”时,笔者放手让学生鉴赏西方美术作品。当学生看到了蒙克的《呐喊》这幅作品时,笔者听到学生在小声议论:“这画的是什么啊?”“好像是瞎画的一样”“我也能画出这样的画来”……显然,这部分学生与美术作品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因而也就没有形成一种审美的共鸣、共振。这也不奇怪,有些学生习惯于欣赏古典作品,对一些现代作品、后现代作品还没有形成体认。

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进行评判,也不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进行简单否定。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这位学生说得不错,乍一看,扭曲的画面确实难以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幅作品的作者蒙克,孩提时他的母亲、姐姐就病故了,而且父亲和妹妹还患有精神疾病。就这样,疾病、精神错乱、对死亡的恐惧伴随了作者的一生。经过笔者的介绍,有的学生开始将作者的身世与其作品关联起来思考,有的学生将题材与作品、作者身世结合起来思考。这种多元化的思考、探究催生了学生的诸多发现:“这幅作品表达的就是一种对疾病、精神错乱、死亡的恐惧”“作品表达的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呼号、哀号”,等等。这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你们能说出作者是怎样表达这样的情感的吗?”如此,学生自然会从美术表现要素、表现方法等方面对作品展开解读。于是,更深层次的美术审美鉴赏呼之欲出。“作品中色彩的冷暖、明暗等的强烈对比,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极度的悲伤、压抑”“作品中扭曲的线条让我感受到一种惶恐、不安”“作品中‘呼啸的色彩与‘暴动的线条‘厮打在一起,能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场景”,等等。正是在笔者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学生的美术审美鉴赏从浅显走向了深刻、从模糊走向了清晰。学生借助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表现手段,洞悉了画家心灵的悲恸。

三、多元互动:引导学生的注意

引导学生的美术鉴赏,需要促成学生积极的互动。在引导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鉴赏感受、体验呈现于同一个互动空间,学生的审美鉴赏接受公众的审视,形成一种“公众的意见”。很多时候,这种“公众的意见”会与审美鉴赏主体的意见不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让学生的美术审美鉴赏走向开放。在美术教学中,审美鉴赏越开放,就越能激发学生审美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就越能彰显学生审美鉴赏的独特性。

多元互动的过程就是促成学生审美鉴赏互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美术审美鉴赏的丰富性、差异性的“注意点”逐步生成。在与作品对话、他人的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审美鉴赏能产生诸多新的视点。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审美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引发思维的碰撞。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立体画派著名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一幅作品,有的学生发现了作品的漫画风格,有的学生发现了作品的断裂、拼凑,有的学生发现了作品中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还有的学生发现了作品颜色简单(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等等。学生的每一次发现都为他们的美术审美鉴赏注意打开了一扇窗。在多元互动中,学生能感知到乱而有序的构图,能体会到压抑无力的色彩,能捕捉到扭曲异化、骚动的形象,等等。基于美术要素的审美鉴赏,能让学生认识、了解到作品控诉的内容和作品的象征意义。在整体画面审美鉴赏中,学生的视点不断地游移、转换,因而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四、敞亮开放:引导学生的注意

在引导学生的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打开”作品,不断地让作品呈现出新的注意点,呈现出新的美术形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开放鉴赏的态度,让学生在鉴赏活动中善于倾听、接纳、反思、批判。鉴赏不能封闭,不能让学生的注意点固化甚至僵化。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点,还要善于创造学生的注意点,要注重注意的延伸、拓展,让学生扩大、延续、拓展注意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创新鉴赏,让学生鉴赏认知更深入、情感更投入、行动更融入。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鉴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启发学生,发掘学生美术鉴赏新的视点。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整体鉴赏画面,让画面中普通、贫困、苦涩、枯瘦且布满沟壑的脸冲击学生的灵魂。学生能从塌陷的眼睛里感受、体验到父亲凄楚、迷茫而又富有善意的、恳切的目光,这种目光既是缅怀过去,又是期许未来。学生能从画面中父亲干裂、焦灼的嘴唇感受、体验到父亲的饱经风霜;能从父亲那大而粗糙的手中,隐隐约约地看到手指的伤痕,看到伤痕上渗出的鲜血,等等。其次,在引导学生整体鉴赏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局部性、细节性的鉴赏,从而不断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新注意点。如在《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中,严密的三角形构图,突出了画面的稳固,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心灵震撼。在《父亲》这幅作品中,冷色调、黑褐色的皮肤让人感觉到一種劳动人民的无形力量;黄色的背景能让人感受到父亲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受到父亲的肌肤在抖动、血液在奔流”等。随着视点的不断转换,学生的美术审美鉴赏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建构、新的创造。在对《父亲》的美术鉴赏深度挖掘中,学生能深入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捕捉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面对《父亲》,学生能感受到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尤其是《父亲》中的那种被疲劳摧残、被太阳暴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庞,让学生印象深刻。在审美鉴赏中,《父亲》成为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成为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能深深地打动无数人。

审美鉴赏是审美主体心底深处的一种震动传达到鉴赏者心灵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聚焦”,将学生的注意引向焦点。如此,学生的审美鉴赏才能趋于有效。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让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作品内在思想、情感、文化与精神的脉动。在引导学生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一些感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体验、多一点感悟。

[   参   考   文   献   ]

[1]  尹小斌.美术应试教育的现状及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J].中国美术教育,2006(4):7.

[2]  周渝.《画家的画室》:一个隐含社会变革进步理想的真实寓言[J].新美术,2011(2):58-65.

猜你喜欢
聚焦初中美术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聚焦与多元化战略决策方法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解析电影《聚焦》的叙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