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学校体育的功能探析与协调发展

2024-05-14 01:44王巍霖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强国竞技

王巍霖

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35 年,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要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1]。学校体育作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有力保障。

1 体育强国与学校体育的概念界定

1.1 体育强国

1983年,原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在20 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2]。2019 年9 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政策保障和九大重要工程,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不仅要具备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硬实力,而且要进一步优化大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外交等各方面的软实力[1]。

1.2 学校体育

对于学校体育的概念,目前并无统一的定论,但是普遍接受的是以下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学校体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是指让在校学生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来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系列活动。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另一种说法认为,学校体育属于国民体育的范畴,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组成了国民体育,三者共同促进国民体育的发展。

本文致力于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探讨学校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2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功能探析

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阵地。但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学校体育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任务,要想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就不应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意志品质,还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教育环境,传播体育文化,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导向与价值观,促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文化功能

竞技水平虽然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发展到体育强国的必要条件,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更深层次的国际竞争软实力,而其核心则是体育与文艺凝聚而成的文化,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体育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对体育的认识和探索无疑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丰富与奉献。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需要得到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优秀体育文化包括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等。通过传承优秀的体育文化、强化国家认同感、促进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培养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以及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学校体育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领域和文化领域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2.2 竞技功能

体育的本质属性是竞技娱乐性,正所谓无竞技,不体育。竞技才是体育区别于其他文化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最本质特征。因此,人们习惯性提到的竞技体育其实是尖端竞技;群众体育则是大众竞技;学校体育教育,其实最应该教育的还是学生的竞技能力,包括技战术、体力、智力和心力。尽管体育附带有健身的功能,但也只属于枝微末节,绝不是体育的本质属性。无论是体力、智力、心力的增强,还是内在向上精神的塑造,学校体育的竞技功能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展示和发展价值。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塑造体育文化、提升国家体育水平、培养公民意识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学校体育竞技可以为体育强国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3-4]。

2.3 导向功能

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发展体育事业亦是如此,即使一个运动员有再高的竞技水平,如果其目标导向不正确,就可能会受到金钱、利益等诸多因素的诱惑,以至于违背当时为国争光的初衷,与建设体育强国背道而驰。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包括目标导向、政治导向、核心素养导向等。学校体育是青少年接受体育运动与体育知识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些运动员的不良行为举止或是生活习惯,青少年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有可能去故意效仿。因此,应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教会青少年在竞技体育中如何去赢,还要教会如何有尊严地输,不能以“唯冠军论”这种错误的目标导向来引导青少年,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正向的目标导向。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培养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强调自由发展与个性特长、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校体育可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引导和支持[5]。

3 体育强国建设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作为学生学习体育技术、了解体育文化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其结构较为复杂,其中包含发展目标体系、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训练竞赛体系、资源体系、保障体系等诸多有形和无形的内容板块。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应顺应时代要求,协调发展,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学校体育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传播优秀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在学校体育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体育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校园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和坚毅品质的重要阵地。要想实现体育强国,校园体育是一个基本途径,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体育强国的建设。但在现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传播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要实现这一转变,学校体育必须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教育[6-7]。

第一,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学生会逐渐积累信心,增强面对其他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其次,体育教师也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参与团队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沟通,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取得成功,还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最后,体育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竞赛和竞争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作为体育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竞赛和竞争并不意味着一切以胜利为目标,而是应当注重公平竞赛和体育道德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公平竞赛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需要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公平竞赛和体育道德,并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体育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新时代体育人才。

第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助力建设体育强国。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就是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要与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要利用好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的比赛故事,使广大青少年群体能够切身体会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质和精髓。

3.2 广泛开展校园体育竞赛,为培养优秀运动员奠定基础

校园体育是一个结构多元的复杂系统,虽然近几年中小学体育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受目前自身机制和政策导向的制约,其隐含的潜力和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体育强国,校园体育竞赛是一个基本途径,体育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坚毅的品格;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输赢,如何坦然接受输赢的结果;教会学生遵守比赛规则,形成公平竞争的精神。所以,只有把校园体育竞赛发展起来,体育强国的未来才有希望[8]。

在竞赛方面,不同系统的传统青少年体育竞赛之间存在横向壁垒。体育系统下,青少年体育竞赛水平高、专业性强,但覆盖面小,主要针对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青少年群体;教育系统下,竞赛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大,主要面向全国普通中小学全体青少年,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校体育建设水平为主要目的;社会系统下,青少年体育竞赛尚未形成牢固的竞赛体系,且缺少相关部门支持,其权威性有待提高。

因此,在体教融合战略布局下,以校园为基础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建设是推进校园体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方向是推进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竞赛体系的融合,打破各阶段运动员参赛的壁垒。因此,未来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应立足校园,促进各阶段竞赛融合发展。如小学阶段应推进由单项协会主办的赛事健康发展,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变化比赛和场地规则;初中和高中阶段要以全国初中联赛、全国高中联赛为基础,将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联赛、U系列比赛等融进来,形成多元统一的融合性赛事体系,从而为建设全国大学生联赛竞技体育各项目后备人才库奠定基础,满足体育强国建设需求[9-10]。

3.3 完善校园体育基础配套设施,提高体育教师专项技能水平

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体育竞赛和专项训练,都离不开校园体育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校园体育基础配套设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场地器材资源和综合保障资源。校园体育场地资源的开放问题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应该合理规划体育场地建设资源,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高校可对社会人员采取收费的办法让社会人士使用;中小学可在课后对学生实行开放,做好校园管理。这样不仅能带动全民健身,还可利用对外收费的效益来更新教学器材,使学校体育器材日益完善,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11]。另外,还要逐渐完善综合保障制度,在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专项队伍建设、教师绩效补贴等方面设立专项体育经费,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学科和技能培训,把技能证书,如教练员证、裁判证、体能训练师证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其专项运动水平。新时代校园体育的基础重构应满足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在体教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涵盖竞赛模式、师资聘用模式、考核评价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4个方面,其他维度方面,如目标设置转变、文化传播建设等,则需要进行完善发展性的探讨,对转变校园体育发展模式、发挥新时代校园体育的育人功能具有深远意义[12]。

4 结语

学校体育一直被视为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重点,学校体育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道德的培养以及经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正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因素。体育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伟大工程。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速实现在学校体育层面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体育强国的人才而努力奋斗,为国家早日建设成体育强国提供强劲支撑。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强国竞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竞技精神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竞技体育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