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雹

  • 鲁东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与分类预报指标研究
    ℃层高度与地面降雹的大小相关性较强;俞小鼎[8]认为冰雹的融化层高度更加接近于湿球0 ℃层高度,并指出冰雹的大小与湿球0 ℃层高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于怀征等[9]对山东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较强的干暖盖有利于冰雹等强对流的发生;樊李苗等[10]认为抬升凝结高度、对流有效位能、0~6 km垂直风切变、850~500 hPa温差、-20 ℃层高度对冰雹的发生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鲁东南地形地貌多样,复杂的地形地貌决定了鲁东南冰雹天气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4期2024-01-02

  • 深度学习方法在玉溪市烤烟种植区冰雹预测中的初步应用
    年这期间6至9月降雹过程,建立玉溪冰雹个例库,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学习降雹雷达回波特征,建立冰雹预测模型,分析模型应用效果。1 方法和数据1.1 深度学习方法近10年里,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发展了诸多功能强大的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循环神经网络是一类专门为处理序列数据设计的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气象过程的演变和预报是时间序列过程,因此,循环神经网络更适合处理气象领域的时间序列的预测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基于信息筛选记忆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3年3期2023-11-01

  • 降雹概率的多源探测数据分析及地面验证
    雹发生概率、冰雹降雹尺寸的关系,进而得出冰雹早期识别算法模型,现利用雷达强度数据和探空数据,研究冰雹单体在各个高度层的回波特征,利用反射率回波识别冰雹可能发生的区域。国外利用雷达研究冰雹的工作开展较早,早在1982 年Petrocchi[3]和1985 年Smart 等[4]得到了冰雹相关算法,但在实际人影作业验证过程中效果不尽如人意[5]。 Smith 等[6]得出强冰雹的最基本特征是高悬的强回波,这说明在不同高度层雷达回波强度与冰雹的对应关系是变化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5期2023-10-28

  • 1961—2020年贵州冰雹气候特征
    州省平塘县,夜间降雹频率为63.9%[12]。受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和局地气候以及地形地貌影响,冰雹是贵州春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13],国内学者围绕贵州典型冰雹个例的天气成因[13-15]及贵州冰雹云的雷达[16]、卫星[17]特征及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18]开展了系列研究,为冰雹的监测预警预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但对贵州省冰雹的气候特征少有涉及,仅周永水等[19]利用贵州省1971—2007年观测站有记录的实测冰雹资料,研究了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干旱气象 2022年6期2023-01-14

  • 安顺市2015—2019年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研究
    5—2019年的降雹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贵阳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近几年安顺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对比分析了不同冰雹直径情况下的雷达产品特征及其区别,如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反射率因子、CAPPI等,以期得到对安顺市冰雹预警正确率和提前量有用的指标,为安顺市开展防雹作业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减少农业、房屋、车辆等经济损失。1 资料与方法利用安顺市六县区2015—2019 年应急加密重要天气报告中的降雹记录,统计分析安顺市降雹时间、降雹站点分布,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5期2022-11-24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冰雹云移动路径及其特征
    内蒙古是国内出现降雹次数最多且造成雹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华北地区降雹的最大中心[1-4]。内蒙古河套地区每年因冰雹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达6.2×108元,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3×106hm2,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冰雹天气是一种剧烈的、局地的、致灾性强的气象灾害,国内外多位学者分析了冰雹天气的雹云结构[5]、雹云雨滴谱特征[6]、探空物理量特征[7-8]、时空分布特征[7-14]、雷达参量特征[12-17]等,并提出了冰雹识别模型[17-19]

    干旱区研究 2022年4期2022-09-24

  • 鄂尔多斯市1961年—2018年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冰雹直径越大,降雹持续时间越长,往往造成的灾害就越大。目前对冰雹的预报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它的发生也时常伴随其他灾害性天气,如大风、暴雨等[5]。鄂尔多斯市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冰雹活动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而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很大。冰雹云的源地大多位于山区和地形复杂的地区,如山脉的迎风坡、向阳坡,山脉与平原接壤的地带,陆地与河流接壤的上风区及地表复杂、地势起伏高度差大的山地和丘陵地等[6]。1 资料分析预处理本研究数据选取鄂尔多斯市11个站点1961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2期2022-08-19

  • 基于X波段雷达的门源地区人工防雹指标研究
    的迅速发展,针对降雹机制和人工防雹新技术的理论研究均取得了新的进展[1-3],为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提供了指导依据。省内外工作者将理论结合实际开展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人工防雹指标研究,得出的定量化指标值和阈值为防雹作业提供有效参考。这些指标与阈值是否应用于X波段雷达防雹作业还有待研究。毕力格,毕力格等[4]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通过双偏振参量的特征对比分析,较好地识别了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天气过程。青海省内利用多个冰雹个例,分析X波段雷达的各产品参量特征,找出判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5期2022-08-12

  • 黑龙江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
    征进行分析,包括降雹的初终日、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人工防雹的作业策略。为黑龙江省冰雹的预报提供了参考,并为人工防雹作业的指挥及作业点布局提供了依据。2 黑龙江省冰雹的时间变化特征2.1 冰雹日变化黑龙江省逐日降雹次数累计百分比显示(图1),从5月初开始,降雹次数增长速度迅速增加,到9月底趋于平稳,其中7月中旬到8月下旬增长缓慢。黑龙江省冰雹次数共出现三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上旬、6月上旬和9月中旬;三个

    黑龙江气象 2022年2期2022-08-07

  • 基于闪电数据和雷达数据的河南省冰雹天气过程研究
    达20.0%,且降雹前正地闪比例较降雹后的高。孙萌宇等[9]对北京一次冰雹过程研究发现,降雹前出现正地闪突增,正地闪占全部地闪的比例最高达58%。在降雹前闪电活动出现跃增现象,一般提前于降雹时间半小时以内[7-10]。冰雹云在降雹前雷达组合反射率和回波顶高呈线性增长,组合反射率增加到65 dBZ以上,同时液态水含量增加到25 kg/m2[10];降雹时雷达回波>45 dBZ的面积增大,顶高超过13 km[9]。闪电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云体的发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2年4期2022-08-03

  • 青海省河南县近43 a冰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性特征分析
    大小、积雹密度、降雹范围、降雹持续时间等有关,还与下垫面特征、被击物体性质、形状有关。冰雹灾害具有局地性强、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等特点[3]。河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地理位置为30°04′~34°55′N,100°53′~102°15′E,全县总面积6 997.45 km2,平均海拔在3 600 m以上[4]。全县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和气候变化敏感区,气候变化的微小波动都有可能对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5]。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滩

    青海草业 2022年2期2022-07-23

  • 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源资料分析
    流天气频繁发生,降雹天气过程较多,2021年7月5日呼和浩特市市区南部更是出现罕见的强冰雹天气,致使当地房屋车辆和农作物等严重受损。除传统气象观测资料之外,因为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迅速,且持续时间较短,局地性较强,笔者将新型探测资料应用于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和监测中。微波辐射计可以连续观测强对流天气时大气中温湿度、液态水含量等微物理量的变化,较常规探测来说补全了探测时间间隔较长和探测信息内容不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完整清晰地分析强对流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微物理的变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1期2022-07-17

  •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60 a降雹特征及其致灾危险性
    其致灾危害程度与降雹直径和持续时间等有关。不同区域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雹灾,掌握降雹分布特征及其致灾危险性,是冰雹预报、预警和人工防雹作业的关键。降雹及其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特征。陆地夏季降雹发生频率较髙[3-4],其中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是降雹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5]。研究发现中国降雹日数1980年后显著下降,青藏高原、新疆天山地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云贵高原及黄土高原山地区域是雹灾主要分布区[6-10]。随着人工防雹工作需求增大,

    干旱气象 2022年3期2022-07-01

  • 闽西南连续两次降雹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
    “跃增”,在整个降雹阶段正地闪活动非常活跃,降雹天气过程的正地闪比例较高;李永果[3]对山东6次冰雹过程的闪电及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雹前2 h正闪电迅速增加,正闪占总地闪50%以上,雹后迅速减弱,闪电基本分布在雷达回波内,闪电密集区移动对冰雹天气可以起到预警作用;王婷波[4]等对背景地区暴雨和雹暴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雹暴过程地闪频次与正地闪的比例均高于暴雨过程。龙岩地区(即闽西南)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因此春季雷暴天气频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2年1期2022-05-25

  • 探空资料在大冰雹判别中的应用
    越高越不容易产生降雹。但是俞小鼎[8]提出,在实际业务中,当对流中层大气环境较干时将湿球温度0 ℃层高度(WBZ)作为冰雹融化的实际高度更具科学意义。这种中高层干侵入对应于“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本地研究也有提到[9],十分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文章将进行探空资料在大冰雹判别中的应用分析,以期提高对强冰雹的预报预警水平。1 资料和方法研究区域集中在贵州的中西部地区,该区域为贵州冰雹多发地。筛选了2016—2019年20个冰雹个例,尽可能涉及不同类型、强弱的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2年1期2022-05-25

  • 基于探空数据的贵阳市冰雹天气大气垂直环境特征分析*
    具有生成发展快、降雹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局部灾害重、中部地区多发及防范难度大的特点[2],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等方面带来严重威胁.大气中各个高度上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是大气水汽、热力和动力特征的反映,对各类天气系统的诊断分析及强天气预警预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特别是在弱天气尺度系统影响下,天气尺度分析不足以判断强天气发生的潜势条件[4],而探空资料能够反映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周围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湿结构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29

  • 一次冰雹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
    露点锋区之间产生降雹,并可能给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造成冰雹天气。近年来,国内不少研究者采用冰雹云数值模式在冰雹形成机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4-8]。冰雹云数值模式大多没有考虑地形或采用理想地形,很难再现实际冰雹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于地形、辐射、路面过程、边界层过程以及云微物理过程的考虑更为全面,采用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于模拟和再现实际冰雹云过程具有较大的优势,已成为研究冰雹云形成、演变的重要手段[9-15]。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1期2022-03-18

  •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贵州降雹识别研究
    了1987年5次降雹个例的云系的云顶温度与地面雹雨分布特征;刘小艳等[8]利用CPAS系统统计分析了冰雹个例中FY-2G卫星反演产品的特征参数及其时间变化。但是,现阶段还没有学者利用FY-2G卫星反演产品进行降雹识别研究。FY-2G卫星提供的反演产品虽已用于贵州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业务,但针对冰雹云的监测还主要是依靠地面雷达,卫星反演产品主要是对全省云系发展进行较大范围的宏观监测,且主要是依靠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定性判断,针对反演产品对降雹是否具有实质性的指示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6期2022-01-13

  • 冰雹云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巴彦淖尔人工防雹技术研究试验
    巴彦淖尔市年平均降雹日约为15 d,成灾日约为7 d。图1 2019年观测设备布局Fig. 1 Layout of observation equipment in 201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西北地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试验项目,在巴彦淖尔地区开展防雹技术研究试验(起止时间:2018年12月—2021年12月),目的在于加强对该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形成机理及防雹作业效果等研究,形成适宜于巴彦淖尔市人工防雹的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手段避害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年5期2021-11-20

  • 基于卫星和雷达资料的FAST冰雹云特征分析及识别指标初探
    初期到成熟期,而降雹区域往往出现在TBB梯度密集处,移速快、膨胀迅速的云团易产生冰雹和强风。蓝渝等[16]研究表明冰雹云在同时具备低云顶亮温和大亮温梯度的条件下,更有利于10 mm以上大冰雹的出现。近年来,虽然贵州在冰雹天气的预报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由于受冰雹监测预警能力有限、局地冰雹生消快、冰雹路径多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在人工防雹作业中留给指挥人员及作业人员的预判指挥作业准备的时间很短,把握最佳的防雹作业时间难度较大。目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5期2021-11-15

  • 近10年石屏县冰雹的气候特征及降雹预警指标研究
    3 km作为地面降雹的判据,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将45 dBz高度≥H0+1.4 km作为冰雹识别指标[2,3],湖北恩施州把45 dBz强回波伸展高度≥7.5 km、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密度≥3.2(g·m-3)作为有大冰雹的判据之一[4],陕西省商洛地区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VIL密度值明显跃增至5.5(g·m-3)提前24 min预警大冰雹,作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陕西极端突发强天气预警指标[5],这些研究为降雹的短临预报提供了参考。但是,针对低纬高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1年1期2021-09-16

  • 1980—2018年青海高原冰雹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法,揭示青海高原降雹频次、大小、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度、特殊层高度和气温变化对冰雹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9年来,青海高原年降雹次数总体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进入21世纪后减少尤为明显,6—7月冰雹高发且减少速率为年内最快,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亦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较大冰雹发生概率明显增大;空间分布上,南部高海拔地区为冰雹高发区,降雹持续时间也较长,大冰雹落区主要在冰雹次数较少的东部低海拔地区;直径介于3~5 mm

    气象 2021年6期2021-07-26

  • 宁夏南部山区两次冰雹过程对比分析
    数的20.3%。降雹随气温呈明显日变化,其中87%的降雹出现在中午至傍晚(12—20时)。南部山区(六盘山山系东南地区的海原县和固原市)因受地形影响而为雹灾多发区,降雹频次占宁夏境内冰雹发生总次数的57%,但针对该地区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葵花-8”静止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常规气象观测和0.125°×0.125°ERA-Interim的6 h间隔再分析资料等,分别从环流形势、环境场和中尺度特征等方面,对2018年6月发生在宁夏南部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3期2021-07-19

  • 陕西4月冰雹天气学特征及对流潜势指标分析
    夏冰雹气候特点和降雹同期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地面影响系统对降雹的指示意义;赵强等[14]对商洛市初夏和盛夏冰雹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统计了与商洛冰雹天气关系密切的11个物理量指标;姚静等[15]统计分析了陕西雷暴、冰雹等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探讨了强对流天气发生时的物理量指标。近年来,陕西四月多次出现了冰雹天气,由于4月并非陕西强对流天气的多发时段,加之在汛期值班之前,冰雹的预报常常容易被忽视。以往对陕西4月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总结较少,本文从潜势预报及

    陕西气象 2021年3期2021-06-23

  • 基于声信号特征分析的降雹和降雨识别
    监测就尤为重要.降雹和降雨的监测根据雷达的回波强度进行.文献[5]利用机器学习处理高分辨率的预报数值,改善了冰雹预报.文献[6]提出了一种经验预测模型,预测可提前2至5周.文献[7]采用基于边缘检测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对冰雹进行预报.文献[8]根据雷达图像中冰雹和暴雨特征,设计了基于聚类评分的暴雨冰雹分类模型.文献[9]通过实时探测大气中水汽含量,对降雨进行预测.文献[10]建立了基于MapReduce的改进加权朴素贝叶斯降雨等级预测模型,能较准确预测降雨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5-18

  • 一次局地性强冰雹天气的环境背景及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发生[1],强的降雹天气常常使农作物受损,打坏房屋和车辆,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由于冰雹的突发性和局地性强,导致冰雹的预报难度大,预报提前量短,近年来许多气象工作者[2-8]对冰雹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罗菊英等[9]对一次早春局地强冰雹过程分析发现,山区“喇叭口”地形的抬升作用更易激发强对流的发展;张微等[10]发现在对流单体或多单体的初始阶段就提前防雹作业,成功率大;谢清霞等[11]指出贵州的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2期2021-05-15

  •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降雹演化机制及双偏振雷达回波分析*
    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前、850 hPa切变线附近和地面冷锋为超级单体提供了合适的环流背景;风暴传播区域对流有效位能的增加、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向与风暴移动方向相近、风速大、对流风暴沿地面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区向东传播及沿海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气旋旋转速度和旋转厚度的增加,这些都是对流风暴长时间维持

    气象 2021年2期2021-03-13

  • 不同闪电跃增算法在北京地区应用效果对比
    季强对流系统中的降雹是一种小尺度天气现象,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冰雹天气系统会产生降雹、强降水、6级以上大风和闪电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对冰雹落区和降雹时间的精细化预报是业务难点。北京市气象局主要利用模式计算的冰雹潜势产品进行冰雹预警,其预警效果尚待进一步提升。近年,大量观测揭示强雹暴期间的闪电活动特征,如高比例云闪和低频率地闪,与普通雷暴云中的闪电活动特征不同[1],且在冰雹天气发生前,总闪数量(云闪数与地闪数之和

    应用气象学报 2021年2期2021-03-11

  • 贵州中西部冰雹云闪电活动特征及对降雹指示作用研究
    ,获得闪电信息对降雹的指示作用对冰雹的监测预警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关于闪电与对流降水的研究是分开的,闪电研究人员关注的是闪电,对流降水研究人员只关心降水。随着关于雷暴起电的非感应起电机制的深入研究,霰、雹粒等大冰相粒子群的存在为非感应起电提供物质基础得到证实,因此闪电与对流降水关系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2]。国外研究者针对强风暴过程闪电特征进行观测研究,发现产生较大冰雹的雷暴正地闪发生频次较高,正地闪主要集中发生在降雹阶段,当闪电从负极性地闪转为正极性地闪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6期2021-01-15

  • 贵州地区冰雹雷达回波特征及预报应用探讨
    下冰雹,每小时内降雹站次达到15 个以上,16:00—21:00 这个时间段,高达25个以上。因此,每年3—5 月之间,有关部门应安排雷达来监测冰雹天气,以便提前采取防范措施。2 雷达的加密观测通过有关数据,并结合有关降雹案例,分析了贵州境内天气系统、探空资料及有关物理量,总结出以下情况雷达应该进行加密观测。2.1 降雹天气系统当出现以下天气系统时,应当结合有关资料进行雷达加密监测:高原槽、涡切变线、北方大槽、南支槽;涡切变、切变线及北方高压、高压后部偏南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1期2020-11-29

  • 云贵高原斜坡过渡带一次大范围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
    研究,寻求闪电对降雹的指示信息,这对冰雹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闪电与对流降水的研究是分开的。随着雷暴非感应起电机制的研究深入,霰、雹粒等大冰相粒子群为非感应起电提供了物质基础[2],闪电与对流降水关系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研究发现,在强风暴过程中产生较大冰雹的雷暴正地闪发生频次较高,正地闪主要集中发生在降雹阶段,当地闪从负极性转为正极性时,将产生大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正地闪可作为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指示器[3-6]。然而,冰雹云的地闪频数远低于那些仅

    干旱气象 2020年5期2020-11-09

  • 2019年4月11日黔西南州防雹作业分析
    )、义龙新区均有降雹,冰雹最大直径20 mm(安龙县龙山镇),贞丰、册亨个别乡镇出现暴雨,贞丰县出现了21 m/s的雷暴大风。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跟踪观测,分析了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实际作业情况和降雹情况。关键词    雷达回波;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贵州黔西南;2019年4月11日中图分类号    P48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3-0196-01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3期2020-08-04

  • 怀化近15年降雹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04—2018年降雹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规定某日(20—20时,北京时,下同),某站出现一次以上的地面降雹时,记为一个雹日。由于有些站夜间无观测任务,只记录20—08时是否降雹,不记录降雹时间,故在做日变化统计分析时,不统计这些没有降雹时间的资料。冰雹大小只统计有记录冰雹直径的,无直径的不在统计范围内。对于怀化地区冰雹天气的形势配置和环境参量的研究,主要选用2004—2018年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2 怀化地区降雹时空分布特征2.1 空间分布分析怀化地区

    陕西气象 2020年4期2020-07-17

  • 一次致灾雹暴大气垂直结构、闪电活动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次超级单体引起的降雹过程(最大降雹粒径为5 cm)进行垂直结构、闪电活动特征分析,以弥补单一资料的不足,并尝试为强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1 雹暴实况及垂直结构分析1.1 降雹分布2018年4月4日傍晚,贵州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受到单体雹暴的影响,产生多次降雹,为方便分析,将影响贵州北部的单体命名为单体A,影响贵州西南部的单体命名为单体B。15时07分单体A从云南镇雄自西向东移动进入贵州北部毕节市境内,随后一路东移,经过贵州毕节的大方县、金沙县和遵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2期2020-06-12

  • 2019年6月黄河口6次局地冰雹实例分析
    较大、强度较强的降雹,往往伴随着各种阵性极端灾害性天气过程,如狂风、暴雨、急剧降温等。山东和我国许多其他地方一样经常受到冰雹的袭击,由于冰雹多出现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短短几分钟的降雹就可使得农作物遭受毁灭性损害。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3—2015年)记载,我国平均每年雹灾面积170余万 hm2,重灾年达400万hm2,冰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数亿元至十余亿元。鉴于冰雹产生的巨大灾害,近几十年来,随着探测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产生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1期2020-05-06

  • 贵州中部一次强对流冰雹云闪电特征分析*
    气雷达资料和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对发生在贵州中部一次冰雹过程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冰雹过程是由高空槽和低层切变影响而触发,降雹前最大回波强度达65 dBz,45 dBz强回波顶高超过8 km。冰雹过程以地闪发生为主,三个降雹区域地闪平均值为92%,而正地闪和云闪比例较低,平均值分别为5%和8%。总闪在三个降雹区域均出现“跃增”现象,两个降雹区域总闪峰值频次时间超前于降雹,而三个降雹区域LFCR闪电跳跃信号时间均超前与降雹,对降雹具有较好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期2020-01-16

  • 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分析
    电探测资料和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对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过程以地闪发生为主,地闪和云闪主要在降雹阶段发生,正地闪比例高于贵州省正地闪气候特征值。总闪频次与地闪频次在降雹之前均出现“跃增”现象,在降雹后一段时间内减少。第一阶段降雹总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量为10min,第二降雹阶段总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量为15mim。以上特征可以为利用VLF/LF闪电监测资料开展贵州冰雹监测预警和降雹识别提供参考。关键词:雹暴;地闪;云闪;闪电频次中图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36期2019-12-23

  • 2016年4月27日鄂西北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分析
    。雷达回波显示,降雹天气共分2个时段和2条路线,2次降雹天气有相同点,如最强回波强度达到65 dBZ以上、50 dBZ强回波伸展高度达6 km以上、对应回波顶产品高度达11 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达40 kg/m2以上等;也存在一些不同,如路线不同、降雹性质不同、云团结构不同等。通过对雷达回波分析可以找出鄂西北降雹天气的一些特点,可以作为今后冰雹天气预报的参考。关键词    冰雹;雷达回波;鄂西北;2016年4月27日中图分类号    P458.1+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7期2019-10-30

  • 贵州一次典型冰雹云单体回波多阶跃增特征分析
    地域性特点,还与降雹发生地域内的大气层结和下垫面有很大关系,主要体现在冰雹强度、出现频次和移动路径等方面[4]。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冰雹云对流云团持续发展,其演变可持续1~3小时。王昂生等[5]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冰雹云与雷雨云开展相关研究,发现冰雹云单体在降雹之前云内的某些参量如回波强度、回波顶高急速增长,尤其以闪电频次急速增长更为突出。雷达观测结果也表明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在降雹前呈现明显的急速增长现象。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利用天气雷达识别冰雹云开展了大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10-19

  • 山东滨州市冰雹天气分型和预报方法研究
    8—2008 年降雹资料,揭示了阿克苏地区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雹云主要活动路径,指出降雹次数呈线性增加趋势;黄武斌[13]等分析1974—2013 年甘肃省80 个气象台站降雹资料,得出降雹日数明显减少和具有3.3 a 显著周期的变化特征。李晓鹤等[14]分析甘肃省天水市1971—2010 年冰雹资料,得出冰雹日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高海拔地区降雹较多,山区降雹次数一般多于平川地区。冰雹预报方法研究则主要是采用环流形势与物理量相结合的思路。农孟松等[15]在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3期2019-07-20

  • 威宁冰雹落点时空分布特征
    孙杭生等根据我国降雹日把中国冰雹分布划分为南北两个多雹带[2],南方多雹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2 km的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冰雹带又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台地和斜坡过渡带区域内,主要位于云南东部和贵州中西部。威宁县地处云贵高原台地和斜坡过渡带核心区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平均海拔2.2 km,由于海拔高,境内冰雹灾害频发、多发,具有该区域冰雹发生、发展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国内专家学者[3-6]多从省、市等大区域范围研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3期2019-07-19

  • 红原县冰雹灾害分级预警统计特征分析
    原县近15年冰雹降雹最大直径呈现逐年稳定缓慢减小的趋势,其中2002年、2003年、2007年和2014年出现较大降雹天气,最大降雹直径可达30.0mm左右,初步判断红原县大冰雹降雹每隔7年出现一次,其余时间降雹天气最大冰雹直径在5mm左右。红原县近15年冰雹橙色预警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图3),其中2002年、2004年和2009年为冰雹橙色预警极大值年,极大值年的出现无明显规律可寻。3 季节变化规律分析3.1 季度变化规律分析红原县冰雹只出现橙色预警,主要

    科学与技术 2019年21期2019-04-27

  • 闽北春季冰雹CINRAD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独特变化特征,如降雹前VIL值“跃增”式增长(或爆发式增长)等,但其判别指标因各地气候天气差异和雷达型号不同有较大差异。另外,汤兴芝[18]对宜昌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利用45dBz雷达强回波高度可较好地识别冰雹云,且降雹前45dBz 回波顶高会出现跃增现象并有一定的提前量。俞小鼎[19]等指出,如果-20℃等温线对应的高度之上有超过45dBz 的反射率因子核,则有可能产生大冰雹。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本地化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有必要利用CINRAD 雷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年3期2018-08-29

  • 1961—2017年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冰雹直径越大,降雹持续时间越长,往往造成的灾害就越大。目前对冰雹的预报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它的发生也时常伴随其他灾害性天气,如大风、暴雨等。例如2016年5月6—7日,遵义市10县(市、区)59个乡镇遭受暴雨和冰雹灾害,受灾人口66 3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 697 hm2,2户农房倒塌,316户农房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 978万元,此外强对流天气还造成桐梓县楚米至松坎段铁路塌方中断,桐梓县火车站滞留客人3 000余人。了解冰雹发生的时间分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4期2018-08-24

  • 贵阳4月5日冰雹天气过程闪电频次变化特征分析
    乌当区水田镇出现降雹。乌当区水田镇19时51—58分发生降雹,冰雹一般直径10 mm,最大直径15 mm,降雹密度100粒/m2左右。贵阳市南明区部分老城区21时10分开始降雹降雹密度在1 000粒/m2以上。根据贵州省三维闪电探测网监测结果,4月5日17—23时59分59秒贵阳市共发生闪电996次,云闪259次,云地闪737次,其中正闪42次,负闪,695次,闪电密度图见图1。图1 4月5日17—23时59分59秒贵阳市闪电密度分布Fig.1 The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3期2018-07-16

  • 德州市冰雹灾害及人工防雹现状分析
    1个县市气象台站降雹记录及全市范围内所有冰雹灾情资料,可补充观测数据区域不完整性。2 德州市冰雹灾害特征2.1 年际变化 1957-2009年,德州市11个县市气象站点内共记录到283次降雹天气,年平均5.3次。近53 a,德州市冰雹次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735 d/10 a。其中降雹次数最多15次,出现在1967年和1989年;降雹次数最少0次,为1958、2000、2007、2008年及2009年,两者相差15次,几乎是年平均降雹次数3倍

    江西农业 2018年1期2018-02-09

  • 地闪特征在冰雹天气识别中应用分析
    3.4%.14次降雹过程中,地闪过程平均提前28.9min被观测到,正闪提前18.2min被观测到,正闪次数峰值一般出现在降雹之后.降雹之前,闪电的最大强度(陡度)绝对值呈变大趋势,降雹过程中,闪电最大强度(陡度)绝对值呈无明显规律变化,在降雹结束阶段,闪电最大强度峰值的绝对值呈减小趋势.以上这些特征揭示了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地闪演变规律,可以作为福建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监测和识别的参考指标.冰雹; 地闪特征; 识别; 参考指标由于冰雹天气系统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强,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10-13

  • 临河区、杭锦后旗冰雹天气分析
    足的不稳定能量是降雹天气的主要原因。垂直风切边、0℃层到-20℃层厚度小有利于冰雹形成。对流云顶高度ET越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大,降雹的潜势越大。通过此次天气成因的分析研究,为以后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依据。冰雹;冷涡;切变线;多普勒雷达1 天气实况和灾情受蒙古冷窝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2015年07月17日07时至18日07时,巴彦淖尔市大部地区出现分布不均匀的降水天气,降水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市中西部,尤其乌拉特后旗莫林河达到暴雨量级,雨量为63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9期2016-10-21

  • 棉花雹灾脆弱性试验研究的装备与方法*
    的角度,研发一套降雹模拟装置和棉花雹灾田间试验方法。基于棉花雹灾脆弱性试验研究科学原理,提出了降雹模拟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阐明了棉花雹灾田间试验方法的基本步骤,并通过田间试验初步验证了该套装置与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发射直径为0.5~10.0 cm的冰球,其射向可以在垂向0°~120°和水平0°~180°范围内调节,可使冰球发射速度达到20.0~45.0 m/s,可稳定控制冰球发射速度为23.0~25.0 m/s,从而满足模拟降雹的需

    灾害学 2015年2期2016-01-28

  • 广西冰雹云闪电变化特征分析及其防雹应用
    年4-6月17个降雹样本资料和以降雹点为中心半径50km范围内闪电监测定位网探测到的所有闪电数据对广西冰雹云闪电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地区冰雹发生前的短时间内负闪频数远大于正闪频数,正负闪强度的比值大多都在1.5以上,而正负闪陡度的比值相差不大,5min闪电频次峰值都在5次以上,降雹前峰值出现明显跃增,降雹出现在闪电密度最大中心的下风方右侧,闪电变化分析结果在广西地区人工防雹作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闪电;闪电变化特征;冰雹云;人工防雹;广西1 引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5年4期2015-11-10

  • 一次多单体降雹过程及防雹作业情况分析
    料等,分析了不同降雹类型回波的形态特征及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参数特征,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中多单体演变引起降雹的规律,结合实际作业情况分析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超过20个单体相继生成和消亡引起降雹的过程,降雹单体呈现一定规律,即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个单体的加强和减弱能引起降雹,多个单体合并加强也能引起降雹;单体回波加强或减弱引起降雹的過程中,VIL值均较大,说明之前虽降雹,但能量未完全释放,再加上回波减弱时VIL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1期2015-10-21

  • 汉中市近40年冰雹分布特征研究
    间分布特征汉中市降雹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及下垫面性质密切相关,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山、丘陵地区年降雹日数多于平川地区(图1)。根据1971~2010年近40年汉中市的冰雹统计资料,汉中市冰雹高发区主要位于秦岭南麓的佛坪和留坝,年降雹日数佛坪最多,达29d,其次为留坝,为25d,次高发区位于汉中市南部巴山沿线的宁强及镇巴一带,年降雹日数镇巴为22d,宁强为16d,而平川地区年降雹日数相对较少,基本上在3~12d,冰雹灾害相对较轻。可能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下

    绿色科技 2015年4期2015-04-22

  • 序列试验评估方法在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中的应用
    —1979年自然降雹期间平均减少33.11%,并通过了统计检验,置信水平达0.05,取得了较好的防雹效果。2 序列试验的基本原理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检验方案可分为两大类:随机化试验和非随机化试验。后者是一种花费少、易获取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方法,它提供了播云有效性的一些证据,所以常用于实际业务和科研,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方案。科学、客观的人工防雹效果检验,对提高防雹水平、验证和改进防雹理论与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序列试验作为常用的非随机化试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3年4期2013-09-29

  • 冀中廊坊市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及风险区划
    大。进入80年代降雹明显增多,1980-1990年呈现阶段性峰值,其后明显下降。冰雹出现频率较高的年份有1984、1987、1991、1969 和2000 年;冰雹出现频率较低的年份有1992、2004、2006、2007和2009年。从图中也可看出,廊坊市冰雹有明显的年代变化,20世纪80年代冰雹天气相对多,90年代冰雹相对较少。2.1.2 各月冰雹出现频数成灾冰雹多产生在4-9月,5-7月是廊坊冰雹盛行季节,平均占全年总次数的68.7%。廊坊市冰雹天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1期2013-09-12

  • 黔西南州近51 a 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得出了黔西南州降雹的0°C 层与-20°C 层的高度。黔西南州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本地区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尤为频繁,影响黔西南州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低温凝冻、干旱、冰雹、暴雨等,因此,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性天气防御和应对,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2 资料和方法本文选取黔西南州气象台提供的黔西南州8 个测站1960—2011年的逐月冰雹统计资料。统计某站的冰雹日数时,只要该站在某日观测到一个或以上时次冰雹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3年6期2013-09-02

  • 神木县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分析
    明:神木县年平均降雹日为1.7d,年降雹日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减少最快;降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3—10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5—9月,8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白天,下午多于早晨和中午;一日之内14—20时出现的冰雹持续时间长,直径大,强度强;冰雹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多南部少,东北部山区多于西北部风沙草滩区。冰雹;灾害;气候特征;神木县冰雹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灾害[1-3]。冰雹与系统性

    陕西气象 2013年6期2013-06-09

  • 黑龙江省冰雹的气候及空间分布特征
    象台站38 a的降雹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的降雹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黑龙江省冰雹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空间上,黑龙江省冰雹天气分布中北部多,东南、西南部少;时间上,降雹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基本都集中于10-20时;冰雹天气年际变化明显,70年代至今,年代平均降雹呈现减少趋势。冰雹;时空分布;特征1 引言冰雹是黑龙江省春、夏季常见的强对流天气之一,它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且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天气过程。李

    黑龙江气象 2012年1期2012-12-25

  • 雷达资料对贵州春季冰雹云识别初探
    地识别冰雹云,且降雹前45 dBz回波顶高会出现跃增现象并有一定的提前量。李金辉[2]等利用45dBz雷达强回波高度和降雹日08时月平均0℃层高度对宝鸡地区冰雹云进行识别和预警。俞小鼎[3]等指出,如果-20℃等温线对应的高度之上有超过45dBz的反射率因子核,则有可能产生大冰雹。以上的研究主要是针对CINRAD/SA或CINRAD/CB雷达进行的,本文基于贵州CINRAD/CD型雷达体扫基数据,分别计算ET、VIL、CR 3种常用的雷达参量,利用雷达反射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1年2期2011-12-22

  • VIL 对判别弱降雹和短时强降水的指示作用
    VIL 对判别弱降雹和短时强降水的指示作用陆 韬 陈俊晓 张行才 邵伟军(金华市气象局,浙江金华321000)利用2008—2009年金华CINRAD/SB雷达资料,对比分析了γ中尺度强对流单体中,弱降雹和短时强降水过程的VIL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云体移速和风暴前倾是影响VIL值的重要因子。相邻几个体扫连续出现底层强回波中心与VIL大值区的位置差别可以做为判断小冰雹的依据之一。移速慢的冰雹云在降雹前会出现VIL的跃增。VIL;弱降雹;跃增0 引 言近年

    浙江气象 2011年2期2011-09-25

  • 贵州冰雹灾害及其防御
    资料,得出贵州省降雹及雹灾西南重东南轻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一些防御措施。冰雹灾害;防御1 引言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冰雹灾害是贵州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贵州省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万甚至几亿元。对我省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2 冰雹灾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0年5期20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