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线

  • 术前膝关节周围角度对胫骨高位截骨术下肢力线准确性矫正的研究进展
    的临床效果和下肢力线的准确矫正息息相关,准确的矫正从准确的术前计划开始,虽然有不同的术前计划,但有证据显示术后的下肢力线矫正并不理想[6],矫正不足会导致内侧间室KOA复发,而过度矫正会导致外侧间室KOA进展。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准确的术前计划和术中矫正内翻畸形是HTO成功的最重要因素[7]。本文综述了术前膝关节周围角度对HTO术前计划的影响,以供临床医师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及进一步研究。1 髋膝踝(hip knee ankle,HKA)角和下肢负重线(wei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10期2023-11-02

  • 胫骨高位截骨力线设计与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变(如内翻导致的力线改变)也是引起膝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1]。高位胫骨截骨术(HTO)通过胫骨截骨的方式来纠正下肢力线,使关节内侧间室压力转移至外侧,以缓解关节退变。KOA 的早期病变通常仅累及单侧膝关节间室,在亚洲人群中病变常见于内侧膝关节间室[2]。正常的下肢力线有利于关节的应力传导,若膝关节因内翻畸形导致下肢力线异常,则会产生力线向内侧偏移,使应力在关节内和关节外结构中出现异常传递,从而导致内侧间室负荷明显增加,加快关节内软骨磨损及软骨下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年2期2023-08-11

  • 下肢力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进展
    生注意的便是下肢力线,下肢力线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植入物的对齐与否和稳定性。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机械轴中立位对线外,越来越多的下肢力线方法被提出,如运动学对线、功能学对线等。多样化的力线方式给了广大关节外科医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对不同力线方式的对比研究,有望找到最佳对线方式,降低TKA术后患者的不满意率。笔者对这些主流及最新的下肢力线方法作一综述。1 机械轴中立位对线机械轴中立位对线即临床所说的中立位下肢力线,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被广泛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2年2期2022-12-18

  • 便携式导航对膝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力线对准和假体位置的影响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准度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力线校准出现异常会致使髌骨发生移位,进而导致膝关节负重面应力分布不均,加快对假体的磨损或诱发假体出现无菌性松动[1]。膝外翻患者大多合并股骨髁异常发育、胫骨外侧平台骨缺损等问题,对截骨的精准度造成一定困难。因此为提高传统机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精准度和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度,临床需要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完成手术操作[2]。目前临床应用中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主要为:非基于影像学图像的大型控制台导航以及便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2期2022-11-28

  • 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力线重建选择研究进展
    及恢复合适的下肢力线,通过利用人工假体重建一个运动学稳定,假体安放牢固、功能良好的膝关节。传统器械下TKA主要依赖胫骨侧髓外定位和股骨侧髓内定位,分别垂直于胫骨和股骨机械轴进行截骨,完成假体置入[3]。虽然传统TKA能够实现很高的手术成功率,但是因其单一的机械轴对线方式和大量的软组织松解需求,难以实现个性化的手术治疗。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重建了完美的下肢力线,仍有一定的患者不满意率[4]。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现患者的个性化力线选择和软组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5期2022-11-22

  • 应用惯性传感单元测量下肢力线的研究
    理论依据是对下肢力线偏移的纠正,使异常的下肢机械轴由承重较大区域移向另一侧的承重较小区域,使膝关节受力从关节内侧为主变为内外侧受力平衡或轻度外侧受力为主[2],从而有效延缓膝关节内侧间室的破坏,使得已经受损的内侧关节软骨不再受到过大的压力而有修复再生的条件,进而达到改善KOA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延迟膝关节置换的时间,甚至最终避免置换,保留患者自身膝关节的目的。临床上,通过股骨头中心点到踝关节胫骨下端中心点的直线被称为下肢机械轴线或下肢力线。在冠状面上,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10期2022-10-24

  • 股骨胫骨双截骨治疗严重膝内翻畸形的手术策略及中期临床结果
    截骨可以恢复下肢力线,并保持关节线处于生理状态,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6-7]。股骨胫骨双截骨是治疗患者股骨侧及胫骨侧均存在畸形的有效手段。患者在整体力线上既可以表现为膝内翻,也可以表现为膝外翻。在股骨侧一般选用内侧或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而在胫骨侧则可能选择内侧闭合、内侧开放或者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李浩等[8]对于股骨胫骨双截骨治疗下肢畸形进行了技术方面的报道,但是国内对于相关病例的总结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介绍一组股骨胫骨双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的病例,所有患者均采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10期2022-10-24

  • 改良间隙平衡技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指出[2],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及假体对位是否良好,是影响TKA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术中需通过截骨、假体安放来达成间隙平衡,但即使手术者经验丰富,亦可能出现术中力线及假体对位有误的情况,影响手术效果。测量截骨技术是以股骨髁轴等股骨解剖标记物为参照,以股骨假体外旋3°的固定基准,行截骨操作[3]。有报道指出,间隙平衡技术不仅能维持术后膝关节伸屈间隙平衡,也能使假体更好对位,术中利用下肢支架使膝关节呈屈膝90°,保持内外侧韧带应力平衡,以软组织平衡器撑开屈曲间隙的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4期2022-07-28

  • 多层螺旋CT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力线及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
    ,但由于对膝关节力线判断不当、骨折类型不能充分认识、关键骨折块和承重结构固定不确切等,可能会不同程度忽略下肢力线的纠正[1]。而下肢力线异常可引起关节畸形愈合、关节对位不良等,影响临近关节功能,进而导致髋关节与踝关节继发病变,因此准确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力线变化意义重大[2]。X线检查是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工具,但无法直观展示平台位置劈裂、塌陷等,准确率存在缺陷[3]。多层螺旋CT能显示胫骨平台内部骨折程度,观察细微、隐匿性表现等,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2年4期2022-07-19

  • 盲目模仿“叶问蹲”,当心扭伤关节
    下蹲时整体的下肢力线不佳,做这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摔倒、扭伤关节、拉伤大腿肌肉或是增加关节劳损。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比如小时候练过体操、武术的人可以尝试。但做之前需要检查髋、膝、踝关节的活动度,单腿站立时下肢的稳定性,下蹲动作的流畅度及下蹲时的下肢力线,如果以上几项检查有异常,则不能做。另外,做之前要首先做好热身运动及下肢肌群的牵伸,先尝试双下肢下蹲后再尝试单侧下肢下蹲,蹲下时屈膝的角度不要超过90度,并且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下肢髋膝踝力线正常、膝关节不内扣。如

    华声文萃 2022年9期2022-07-06

  • 严重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的测量分析
    后恢复良好的下肢力线则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决定因素。多数研究表明,TKA 术后下肢机械轴力线位于中立0±3°范围内,膝关节假体松动率较低,长期生存率较高[7-9]。充分了解终末期膝关节受累的RA 患者下肢力线分布及股骨、胫骨解剖形态学特点,对于深入了解膝RA 进展并根据下肢畸形来源进行相应的术前设计以获得良好的术后下肢力线至关重要。既往有关终末期膝关节受累RA 下肢力线分布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大样本量的双下肢全长正位X 线片测量,获取国人终末期膝关节受累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2期2022-06-29

  • 不同力线位置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
    节内翻畸形、下肢力线不良,若未积极处理,可增加内侧间室负重,加快关节软骨退变,影响日常活动[1-2]。有研究表明,KOA病变仅局限于内侧间室,外侧间室及髌骨关节间室相对完整,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 hroplasty,TKA)会切除较多正常组织,手术创伤大,不利于术后恢复[3-4]。近年高位截骨术治疗KOA临床疗效得到临床学者肯定[5-6],其目的在于纠正内翻畸形膝关节,减轻内侧间室承受压力,缓解膝关节疼痛,防止内侧间室继续被破坏

    重庆医学 2022年11期2022-06-20

  • 膝骨关节炎单髁置换术后下肢冠状位力线对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
    为改变下肢冠状位力线至0°[4],但由于这种力线往往不同于病人正常(膝骨关节炎进展前)的解剖结构,使其难以快速适应这种新的力线。目前,重建病人膝骨关节炎进展前的下肢冠状位力线的观念越来越受人欢迎,即运动学对齐(kinematic alignment,KA)[5],旨在通过截骨以及插入适当厚度的垫片恢复侧副韧带平衡以及正常张力,从而恢复病人正常的力线,而不是绝对的机械对线(mechanical alignment,MA),术后病人适应更快,能尽早开展功能锻炼

    骨科 2022年3期2022-06-10

  • 盲目模仿“叶问蹲”,当心扭伤关节
    下蹲时整体的下肢力线不佳,做这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摔倒、扭伤关节、拉伤大腿肌肉或是增加关节劳损。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比如小时候练过体操、武术的人可以尝试。但做之前需要检查髋、膝、踝关节的活动度,单腿站立时下肢的稳定性,下蹲动作的流畅度及下蹲时的下肢力线,如果以上几项检查有异常,则不能做。另外,做之前要首先做好热身运动及下肢肌群的牵伸,先尝试双下肢下蹲后再尝试单侧下肢下蹲,蹲下时屈膝的角度不要超过90度,并且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下肢髋膝踝力线正常、膝关节不内扣。如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31期2022-05-30

  • 膝内翻畸形对全膝置换术手术前后踝关节的影响研究
    ,反过来加重下肢力线内翻畸形。而下肢力线内翻畸形的发展会影响踝关节力线的排列,加速踝关节退化速度。研究表明,35.2% 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 (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 治疗之前,踝关节已出现影像学改变,膝内翻畸形患者往往出现踝关节外翻倾斜的变化。目前极少有研究关注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同侧踝关节的倾斜及对位不良等问题,以及评估 TKA 术后踝关节对线、对位的改变。选取 2019 年 6~12 月,确诊并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2年5期2022-05-20

  • 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的测量方法及参考范围
    。TKA术后下肢力线恢复不良和假体位置不佳是影响假体长期生存率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经典的TKA对线方法是由Insall等[1]提出的下肢机械轴对线法。长期随访发现,有约20%的TKA患者术后存在疗效不满意等问题[2-4]。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导航技术和机器人辅助TKA技术的发展以及运动学对线理念的推广[5-7],对TKA术后假体位置的评估提出了更高要求。X线作为既往研究中常规的测量方法,受限于准确率低、难以评估旋转力线等问题;二维CT(2-dimensi

    医学综述 2022年7期2022-04-19

  • 基于Matlab的电磁场可视化方法探究
    念的理解[1]。力线是为直观表示空间场分布而人为引入的一簇有向曲线,这些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场的方向,而曲线的疏密程度则表示该点场强度的大小[2]。力线对于理解电场或磁场的空间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辅助功能。结合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利用“描点法”绘制得到力线分布,通俗易懂,简便快速,且具有普适性,是绘制和研究电力线、磁力线的有效手段。1 “描点法”绘制力线基于Matlab的电磁场可视化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流线图绘制函数streamline,二维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03-23

  • 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结合内侧柱螺钉治疗跟骨SandersIII型骨折
    力学稳定性丢失、力线不正,跟骨轴侧向成角,Bohler′s角减小、消失或反角,Gissane′s角缩小或增大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骨折[1]。若术中未纠正跟骨力线、恢复关节面平整,易导致术后足部僵硬、疼痛及以足内翻畸形[2]。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以关节面粉碎、长宽高度丢失、严重的内侧柱嵌插畸形为主[3]。传统的“L”形入路一直被视为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此入路术后常会发生皮肤坏死、感染和内植物外露等并发症。近年来,微创理念深入人心,跗骨窦入路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2期2022-03-19

  • 激光标线仪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原理是将下肢负重力线由内侧转移至外侧,进而改善膝关节内侧生物力学,减轻内侧间室负重,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2]。关于如何确定MOWHTO的力线一直是一个难点,若力线矫正不足,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而矫正过度会引起外侧间室及髌股关节压力增高,出现疼痛髌骨脱位等症状[3],导致手术失败。术中铺单需反复进行C型臂透视股骨头中心点,透视范围有限,不能同时完成下肢力线(股骨头中点至踝关节中点)的透视定位,因此需要术中反复C臂透视来定位下肢力线,延长操作时间,伤口污染概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年24期2022-02-13

  • 重度膝骨关节炎合并股骨外侧弓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与近期临床效果的关系
    2%,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5]。对于股骨侧弓这一特殊的解剖畸形,TKA术后下肢力线是否应矫正为中立位仍存在争议[6-7]。故本研究拟探讨重度KOA合并股骨外侧弓患者初次TKA术后下肢力线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为TKA术中精确截骨、重建下肢力线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次行TKA手术的重度KOA合并同侧股骨外侧弓患者,共71例(71膝)纳入研究,男14例,女57例;左膝41例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20期2021-11-20

  •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膝内翻患者踝关节的影响
    式,通过纠正下肢力线、调整膝关节力学状态从而阻止KOA的进展[3-4];而下肢力线的矫正,会导致踝关节力线、关节对位产生代偿性变化[5-6],然而这种代偿性变化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OWHTO术前与术后膝、踝关节力线及角度的变化,探索OWHTO对膝内翻患者踝关节的影响。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确诊KOA并于我院骨关节科接受OWHTO治疗的37例膝内翻患者(43膝)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术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年11期2021-11-15

  • 后足力线的不同测量方法比较研究
    手术治疗改变足部力线是治疗足踝部畸形的基本目标。术前需要一种简便且可靠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足部力线进行评估。临床医生可通过,体格检查测量[2]、足印图外翻指数[3]、后足长轴位 X 线[4]和 Saltzman 位 X 线[5]等多种方法对后足力线进行 评估。通过体格检查的方法评价后足力线,通过量角器的负重位测量是医生在日常门诊中最为常用的方式。与体格检查不同,足印图外翻指数的测量是一项基于站立位足印图的定量测量方式。由于外翻指数是一种与动态测量相关的静态测量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1年6期2021-07-02

  • 青少年扁平足改良后足力线X线测量方法研究 及其对扁平足患者的评估价值
    翻畸形,出现后足力线异常[1-2]。因此,准确评价后足在冠状面的力线情况将对患者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影像学是测量后足力线的重要方式,但至今尚未出现标准统一的测量方法[3]。本研究通过自主设计的后足力线位拍摄架,在传统Saltzman位拍摄方法上加以改良,提出了一种基于X线的新型后足力线测量方法,观察其在平足患者中的评估价值,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42例(68足)平足患者,设为研究组,男女比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8期2021-06-14

  • Oxford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后内翻多因素分析
    。UKA术后下肢力线对于假体生存率影响很大,对侧间室的关节退变和假体早期松动是UKA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往往都是由于UKA术后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不满意造成[4]。若下肢力线过度矫正,则易造成外侧间室压力负荷过度集中,进而引起对侧间室骨关节炎[5];若力线矫正不足,则易造成聚乙烯衬垫磨损、松动[6]。临床常用的单髁假体包括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理论上,活动平台UKA假体更接近正常人体的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假体匹配度高,接触应力分散,可避免聚乙烯衬垫的磨损,但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2期2021-04-22

  • 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
    半月板切除对下肢力线有显著影响[4],反之,下肢力线对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也有影响[5],故评估下肢力线的状态对于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综述拟从半月板在膝关节中的作用、半月板与膝骨关节炎的关系、下肢力线与膝关节、半月板与下肢力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半月板损伤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1 半月板的作用半月板是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其基质主要由胶原蛋白构成,其基质胶原中I型胶原含量占接近98%[6]。半月板紧密编织的胶原纤维主要呈环状分布,还有少量呈放射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4期2021-04-17

  •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以改变下肢异常的力线,恢复下肢正常力线,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后因手术适应证选择不严、内固定材料缺陷、膝关节置换受到热捧等原因,此手术方式未被重视。近年来随着保膝理念进一步推广,手术方法及内固定材料进一步改进,HTO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2]。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采用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3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住院并采用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4例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7期2021-04-16

  • 膝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截骨治疗轻度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分析
    显[3]。②下肢力线角度改善情况。③随访6个月观察膝关节功能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佳。1.4 数据统计分析。统计软件SPSS 25.0,VAS评分、下肢力线角度、HSS评分、及IL-6、TNF-α水平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 实验结果2.1 疼痛缓解对比。术后,两组VAS评分下降,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3期2021-01-05

  • 术前不同程度下肢力线内翻畸形对单髁置换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分析
    [3-4]。下肢力线内翻畸形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十分常见,内翻畸形导致的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受力不平衡既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因素,内翻畸形也是膝关节骨关节炎进展的临床表现[5-6]。根据UKA的经典适应证[2],UKA适用于前内侧骨关节炎合并有术前下肢力线≤15°内翻畸形,并且内翻畸形可被动纠正的患者。那么,在15°的范围内,患者UKA术前不同程度的下肢力线内翻畸形对哪些方面存在影响,并且术前不同程度的下肢力线内翻畸形是否影响UKA术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回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12期2020-12-30

  • 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的冠状面下肢力线是翻修的影响因素
    患者冠状面的下肢力线被认为是影响手术长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关于最佳的UKA术后下肢力线还没有形成明确共识。一些研究主张术后下肢力线应保持在中立位,而另一些研究认为即使术后下肢力线存在10°的内翻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UKA术后患者冠状面的下肢力线与术后翻修之间的关系,将引起翻修的原因归为两类:因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而导致的翻修,或因假体无菌性松动、塌陷而导致的翻修。分析从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期间的3 351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12期2020-12-24

  • 用于膝骨关节炎的足穿戴生物医学设备
    m)可以改变足的力线,从而改变膝关节力线,并训练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本研究分析了该设备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455例有症状的OA患者,平均年龄61.6岁。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计算机化步态分析,并在初次咨询时、随后的3个月和6个月时测量了PROM。使用OptoGait系统测量受试者赤脚下以自行选择的速度行走时的时空参数。所有受试者均用WOMAC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进行疼痛评估。在患者进行基线测量后,对生物力学设备进行校准,以改变步行过程

    中国康复 2020年10期2020-12-09

  • 术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价值
    畸形的膝关节下肢力线,有效根除晚期病痛,故成为了治疗中、重度KOA的理想方法。正确下肢力线是TKA的关键,目前普遍认为冠状面内180°的下肢机械轴线是术后的目标力线[2]。TKA手术效果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关系密切。术前影像学检查对于了解患者术前情况非常重要,不但可以判断膝关节骨性畸形情况,还可以测量股骨外翻角度以及下肢力线情况[3]。虽然有研究[4]表明轻度内翻不会对TKA术后中长期假体生存造成明显影响,但是超过5°内翻可对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寿命产生危害。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2020-11-19

  • 残留内翻对弓形股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4]。重建下肢力线与膝关节软组织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两个重要目标。大部分学者认为,冠状位下肢力线作为最易量化的指标,将其纠正为中立位能提高患者功能及假体生存率[5-6]。但Abdel等[7]通过20年随访观察发现,相对于中立位力线,异常力线并未降低患者术后功能及假体的生存率。Bellemans等[1]通过对250名健康成年人随访发现,32%男性与17%女性的下肢力线存在着3°以上的固有性内翻,且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4期2020-05-06

  • 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引起整个颈椎矢状力线的变化。颈椎矢状力线的常用参数包括T1倾斜角(T1slope,T1S)、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angle,CLA)和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等,其中T1S和C2-7SVA等指标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关注[2-3]。例如,李翔宇等[4]研究证实,CLA/T1S比值变化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程招军等[5]分析认为,颈椎病患者若术前

    颈腰痛杂志 2020年1期2020-03-27

  • 距骨定位法微创治疗复杂 Pilon 骨折 43 例报告
    折块 )、倾斜和力线改变,导致距骨的承重中心偏移[3-4]。在骨折复位时,常常只重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而忽视踝关节正常力线的恢复。在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平整后距骨仍然前移,胫距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将导致踝关节不稳、畸形,不可避免发生踝关节功能受损和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5]。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治疗复杂 Pilon 骨折时,先将腓骨解剖复位固定,再以距骨作为胫骨远端关节面和踝关节力线为复位标志的方法,整复关节面平整、恢复正常踝关节力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1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年2期2020-03-05

  • 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效果比较
    长,如果出现下肢力线不良和软组织失衡将明显加速外侧间室关节炎的疾病进展和增加假体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固定平台聚乙烯衬垫需固定在胫骨假体组件上,由于关节面的受力不可能完全均匀分配并且在关节活动时限制衬垫的活动,故而存在远期假体边缘负荷过重现象。固定平台相对简单的手术要求以及较高的术后满意度仍是部分骨科医生选择其治疗患者的原因。两种假体共同的操作难点是对于术中下肢力线的把握。若下肢力线过度矫正,则易造成外侧间室压力负荷过度集中,进而引起对侧间室骨关节炎[4]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6期2019-11-14

  • 腓骨截骨术对距下关节力线变化的影响
    ]。腓骨截骨术后力线的改变势必会导致邻近关节力线发生变化,而在治疗膝关节内翻时往往会忽视踝关节以及距下关节力线的变化。由于跟骨直接与地面接触,因此评估距下关节力线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腓骨截骨术对距下关节力线变化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行腓骨截骨手术的49例患者(53膝)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Kellgren-Lawrence(KL)分级>2级,中度至重度的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3]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6期2019-11-14

  • 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对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磁共振成像及术中关节镜检查证实单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2)年龄18~60岁;(3)病程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外侧盘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9年7期2019-07-25

  • 健康人群下肢力线测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行术前计划。下肢力线是一个集合概念,在三维空间中,下肢力线分为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及旋转力线[3]。在冠状位,下肢力线的远端表现为轻度内翻,而在膝关节处呈现轻度外翻;在生物力学方面,下肢力线是为了保证膝关节关节线更加平行于地面,使膝关节中心更加靠近人体重力线,最终实现膝关节单位面积的压力负荷最小。因此我们可以把下肢力线比作下肢的“生命线”。在TKA 术中,能否重建正常下肢力线决定手术成败。通常认为将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8期2019-03-30

  •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对侧膝关节力线的变化
    换术后手术侧下肢力线会有明显改善,但是目前较少有研究报道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对侧膝关节力线的改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住院并接受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对侧膝关节力线变化,并比较K-L分级(Kellgren-Lawrence grade)对于对侧膝关节力线变化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因KOA于我院住院并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2期2019-03-06

  • 用线描述场——法拉第智慧的结晶
    描绘电磁作用的“力线”思想.他认为带电体和磁体周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状态,他用力线来描述这种状态.他认为:力线是物质的,充满了整个空间,力线密的地方场就强,力线疏的地方场就弱,这些力线像拉紧的橡皮筋,有纵向收缩、横向扩张的趋势.力线把异种电荷和异种磁极联系起来,力线的源不变,则力线的分布不变,力线的源变化则力线的图案变化.他做过这样的实验:取一张白卡纸,撒上铁粉,纸下放一磁极,轻轻敲打卡纸,铁屑会清楚连成规则的曲线,从而说明空间确实存在力线,只是平时看不到,

    新高考·高一物理 2018年7期2018-12-06

  • 中国西南地区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测量及临床意义
    板损伤患者的下肢力线尚未发生改变[2-3],测量其下肢力线角度是研究正常下肢力线标准的可靠方法。膝关节OA患者经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能否重建标准下肢力线,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然而,目前人们对于标准下肢力线是否就是健康人群的正常力线,仍存在较大争议。国外学者对北美地区健康人群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正常下肢力线并非为一条直线,而是表现为轻度内翻或外翻,且以内翻居多[4-5]。国内对国人正常下肢力线标准研究较少,特别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8年4期2018-11-20

  • 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畸形对踝关节影响的138例临床报告
    畸形,进而使下肢力线变化。该文以该院2015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138例要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畸形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踝关节的影像力线进行分析,探讨分析不良下肢力线是否会使踝关节的退行性加重,以为患者踝关节退变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该院自收治的要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38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 例,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9期2018-04-03

  •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外科治疗疗效观察
    测量解剖轴与下肢力线之间的夹角,外翻3°,作为截骨角度;先于腓骨近端斜行截断腓骨;在胫骨平台下1.5~2 cm处平行截骨,再根据测量角度楔形截骨,保留内侧皮质完整性;胫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固定。1.3 术后处理1.3.1 预防感染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伤口有渗出及时更换敷料,增强患者抵抗力。1.3.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术后6~8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7~10 d[1]。1.3.3 围手术期镇痛 术前一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次;术后使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0期2018-04-03

  • 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折内固定术后脊柱力线恢复不良与内固定失败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2004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 70 例,重点探讨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影响,并分析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纳入与排除标准1. 纳入标准:(1) 胸腰椎外伤性爆裂性骨折;(2) 不稳定性骨折,AOSpine 骨折分型为 A3、A4、B、C 型;(3) 长节段固定,固定节段数 ≥ 4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8年3期2018-03-21

  • 用线描述场——法拉第智慧的结晶
    描绘电磁作用的“力线”思想。他认为带电体和磁体周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状态,他用力线来描述这种状态。他认为:力线是物质的,充满了整个空间,力线密的地方场就强,力线疏的地方场就弱,这些力线像拉紧的橡皮筋,有纵向收缩、横向扩张的趋势。力线把异种电荷和异种磁极联系起来,力线的源不变,则力线的分布不变,力线的源变化则力线的图案变化。他做过这样的实验:取一张白卡纸,撒上铁粉,纸下放一磁极,轻轻敲打卡纸,铁屑会清楚连成规则的曲线,从而说明空间确实存在力线,只是平时看不到,

    新高考·高一物理 2017年7期2018-03-06

  • 双下肢全长负重位拼接摄影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评估
    有研究证实,下肢力线重建在患者术后人工假体关节生存率及功能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由于传统的非下肢全长摄片仅包括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对患者的下肢力线结构不能精准显示[2],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术,是通过对下肢分段多次曝光,利用自带的软件拼接成一幅完整的从髋关节至踝关节的双下肢正位片,能真实测量双下肢力线数据,反映全下肢的病变情况,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提供指导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科行双下肢全长负重位

    江西医药 2018年12期2018-02-22

  • 重建下肢力线在治疗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中的作用
    象,探讨重建下肢力线对KOA合并OP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在该院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进行治疗的7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收集齐全。依据LISS治疗中有无进行下肢力线重建进行分组,观察组纳入36例进行下肢力线重建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区间60~78岁,平均年龄(64.7±2.8)岁;7例AO分型为A1型,9例A2型,11例A3型,5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9期2018-01-16

  • 3D打印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出血量、下肢力线偏差、术后6个月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结果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总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下肢力线残差小于传统手术组,术后HSS膝关节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膝关节置换术;3D打印技术;疗效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疾病的切实有效方法,适用于严重的膝关节疼痛、不稳、畸形、日常生活活动严重障碍,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患者,能够有效恢复患者下肢力线,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23期2018-01-09

  • 尼采的哲学实践
    主义运动;重估;力线1 未来主义的发起背景20世纪初,正当整个欧洲文艺界都沉浸在19世纪末的颓废遗风之时,肇始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Futurism)毅然决然挥别罗马民族的旧日荣耀,迈向一个充满能量与速度的崭新未来。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利内蒂于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发表《未来主义宣言》(The Founding and Manifesto of Futurism),揭开了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的序幕。“未来主义”的概念最先在文学上提出,随后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2018-01-07

  • 运动力学对线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踝中心轴即机械力线来恢复下肢力线,通过股骨假体外旋,胫骨假体内旋,并垂直于机械力线截骨创造出平行的伸直-屈曲间隙安放膝关节假体。这一对线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或长期假体生存[2,3]。但 Bellemans[4]、Fang[5]等的研究表明,下肢力线随负重及屈膝程度而呈动态改变,绝大部分人下肢力线并非中立位,而稍呈内翻状态,男性较女性内翻角度大。因此,同一而论的MA-TKA只能简易模拟膝关节运动模式,不能完全恢复膝关节正常运动状态。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7年5期2017-12-20

  • 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关系的研究现状
    卫,2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关系的研究现状吴玉丽1,张军卫1,2脊柱-骨盆力线与腰椎疾患密切相关。本文归纳多种脊柱-骨盆力线参数,介绍计算机运动分析系统等新测量方法。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多数腰椎前凸角减少,骨盆后倾,躯干前倾;腰椎管狭窄及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则未发现存在明显变化趋势。脊柱-骨盆力线参数可作为治疗及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未来应进一步研究脊柱-骨盆力线的参数选择、无创高科技测量方法的开发、与疾患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等。腰椎疾患;脊柱-骨盆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年11期2017-01-16

  • 术前外翻应力位 X 线片预测 Oxford 单髁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变化的临床研究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变化的临床研究张启栋 郭万首 岳聚安 刘朝晖 陈岩 崔健 孙士龙 王卫国目的 探讨术前外翻应力位 X 线片在预测 Oxford 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矫正膝内翻力线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收集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50 膝 Oxford 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进行外翻应力位 X 线片及膝关节的负重正侧位、髌骨轴位、双下肢全长 X 线片。测量膝关节面角(femor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6年10期2016-11-05

  • 骨搬移术后并发症25例临床分析
    ,15例出现下肢力线偏移,占骨搬移术后并发症的60%;3例出现骨折端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占12%;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占8%;2例病理性骨折,占8%;2例膝、踝关节僵硬畸形,占8%;1例出现血管闭塞,占4%。结果:骨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中,下肢力线偏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骨搬移术后再骨折,足下垂,踝关节畸形发生,骨折端感染。结论:手术方案设计不严谨,搬移过程中没有及时了解下肢力线情况;术中清创不彻底,过早负重,截骨面不平整,骨折端对合欠佳,搬移骨块存在旋转及内

    陕西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2016-04-05

  • 足过度旋前对人体力线的影响及治疗方法①
    足过度旋前对人体力线的影响及治疗方法①杨平,蔡丽飞[摘要]在一个步态周期中,如果旋前超过支撑期25%,可以认为发生过度旋前,可能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导致。过度旋前会影响胫骨、膝关节、股骨、脊柱的力线,导致一系列疼痛综合征。舟骨下降高度测试、足部姿势指数是评定足过度旋前的常用方法,临床常基于经验评定。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足矫形器、特种鞋、肌力训练和贴扎技术。[关键词]足;过度旋前;力线;慢性疼痛;足部矫形器;贴扎;综述作者单位: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年1期2016-01-29

  •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胫骨髓内与髓外定位的临床效果比较
    膝关节置换术下肢力线、术中止血带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10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0膝),根据术中胫骨截骨定位方法将其分为髓内定位和髓外定位,其中髓内定位组40例(80膝),平均年龄(66.65±9.57)岁;髓外定位组65例(130膝),平均年龄(65.29±9.27)岁,观察术后下肢力线改变、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止血带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术前下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12-21

  • TKA术中假体旋转力线控制的研究进展
    KA术中假体旋转力线控制的研究进展魏艳辉, 马 敏 综述, 尹 峰 审校(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外科, 上海 200120)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作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术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对手术后远期效果和膝关节假体的长期生存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对膝关节旋转力线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研究技术的发展,笔者查阅近几年有关控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6期2015-02-11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旋转力线定位的研究进展
    置换术中假体旋转力线定位的研究进展李 想,王 岩,董纪元解放军总医院 骨科,北京 10085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旋转力线对于患者术后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十分重要。近年来,针对膝关节假体旋转力线的评估方法和手术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应用,使得关节假体的旋转力线更为精确。本文就膝关节假体旋转力线的评估、旋转力线对术后功能的影响,以及计算机导航的最新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旋转力线;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满意度和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年7期2014-04-15

  • 某特种部队新兵训练损伤与人体测量特征指标的相关研究
    体质指数等。下肢力线测量主要指标与方法为:(1)双下肢长度差:分别测量左、右下肢长度,即髂前上棘到内踝的距离。记录双下肢长度之差的绝对值(cm),以表示下肢不等长的程度。(2)下肢冠状面力线:立正位,双下肢尽力并拢,正常情况下双侧股骨内侧髁和内踝同时接触,测量值为0。若股骨骨侧髁已接触,但双侧内踝仍分离为“X”型腿,记录双侧内踝间距(cm)。相反,若双侧内踝已接触,双侧股骨内侧髁仍分离为“O”型腿,记录双侧股骨内侧髁间距(cm)。(3)足弓不良评分:采用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年8期2013-11-17

  • 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观察
    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观察张劲松(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目的 对应用关节镜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联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下肢力线的恢复情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 90 例患有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45 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关节镜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联合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6期20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