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论

  • 儿童与成人关系的演进及其趋向本质的认识深化*
    :一种是“成人中心论”,认为儿童孤弱、无能,于是成人作为权威专横者,长期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儿童必须唯成人(多为父母或师长)尊严是从,儿童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被边缘化;另一种是“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的天性纯真,具有潜力,于是成人作为环境提供者,处于指导、辅助地位,肯定儿童的天性发展。在这两种观点的互相争斗之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似乎表现出不知所措,完全随着主观意识在实践中过于偏好某一观点,这是成人在面对儿童时缺失敏感与机智的主要原因。(一)“成人中

    中国德育 2023年21期2023-12-27

  • 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系。破解“西方中心论”:关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历史剖析历史科学领域的“西方中心论”,就是18世纪最先产生于欧洲、19世纪以来影响到国际学术界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西方从来、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西方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核心、主角和主流。而东方是天然落后、野蛮、停滞和专制的,只是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配角、边缘,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体现在历史时间上似乎也是永恒的。“西方中心论”又称之为“欧洲中心论”或“欧美

    社会观察 2023年10期2023-12-10

  • “西方中心论”源自种族主义
    仲伟民“西方中心论”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概念,在欧美以外的地方更是经常被声讨和批判。在中国,“西方中心论”同样难有立足之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正当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西方”国家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进行殖民活动。他们不仅侵略“西方”以外的广大地区,而且迫使很多国家和地区服从他们的统治,成为他们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他们抱持“西方优越”的态度,将其他非西方文明视为“他者”,甚至抹杀改变当地的文化传统。全球史学者奥斯特哈默认为,“西方”这个概念的

    领导月读 2022年9期2022-11-23

  • 美国民族史学知识体系生成的背景环境与影响
    国人档案的种族中心论中解脱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过去中,要把考古学和民族学做严格区分,正如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学者将历史学和史前学分开一样,现在无需这样做。现在要做的,是在有关过去的研究中加强民族史学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的结合。[3]12尽管民族史学家使用了很多考古学数据来补充他们所已知的,或者从史前后期、历史早期(late prehistoric or early historic times)的文化和事件等书面资源中来进行推断,但总的来看,民族史学

    民族学刊 2022年3期2022-11-18

  • 流沙却步,一场跨世纪的生态实验(下)
    纳为一种“生态中心论”的环境伦理价值观。生态中心论是环境伦理学中的一种理论。目前,学界比较主流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有三个,分别是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在赫伯特写作《沙丘》的年代,生态中心论这种环保伦理价值观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在20世纪60年代,生物中心论刚刚兴起,成为当时欧美年轻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这也是反对人类中心论的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价值观。人类中心论认为,自然环境要服务于人类,只有适用于人类的环境才是值得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治理改造环

    百科知识 2022年11期2022-06-17

  • 围绕“中心论”的困惑
    人类历史中的“中心论”本质上是一个主体性问题。相对于外在客体的“主体中心”,“中心论”是人类存在和意识的基本设定。今天的“西方中心论”是在各种变异的主体性中长期形成并影响深远的一种“中心论”,是从“自我中心论”演化而来的“唯我中心论”。在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时代”,西方国家确实处于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全球舞台上的主角。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中心地位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但是,世界历史是全世界所有民族国家的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从普遍意义上说,世界人民是世界历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13期2022-05-30

  • 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西方中心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步显现,“西方中心论”逐渐由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实证基础的“表面中心论”走向以文化优越和文明优越为实质的“典型中心论”。在此种情况下,“西方中心论”成为不同文明间对话交流的严重阻碍。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深刻变化,“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对话机制、新的交往方式来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类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8

  • “西方中心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态势及应对策略
    0)今天“西方中心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必须引起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网络空间缔造的“第二世界”,大肆鼓吹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不断以更具迷惑的出场形象、更为隐蔽的传播形式、更加虚伪的内容输送、更加扭曲的价值理念发起意识形态攻势,妄图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断造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

    理论建设 2022年5期2022-03-16

  • 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新型生态伦理关系的三维构建
    个剑拔弩张的“中心论”,这两个“中心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哲学基础。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自然的价值主体,死磕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工具,认为大自然是应有尽有和用之不竭的,人类只管征服和利用自然就好。生态中心论认为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死磕一切以自然的秩序为前提,自然是怎样的,人就应该是怎样的,人对自然应该采取无为的态度。由此可以洞见,这两个“中心论”一个是否定自然生态自身的权利,一个是否定人类自身的权利,根本达

    社会科学家 2022年12期2022-03-13

  • 对疫情危机的反思:从“西方中心论”的弊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
    081)“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后实力远超其他文明而产生的观念,但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推进,“西方中心论”越来越不符合世界局势,越来越成为世界进步潮流的阻碍。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侵袭世界,面对着新冠疫情危机,西方很多国家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抗疫不力,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与经济损失,“西方中心论”的弊端进一步凸显出来。而在疫情中与“西方之乱”相对的则是“中国之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在疫情中迅速恢复过来

    南方论刊 2022年4期2022-02-04

  • 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 ——破解“西方中心论
    提 要】“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

    理论视野 2021年2期2021-12-28

  • 以“人民中心论”推进高质量发展
    设:要把“人民中心论”落实在“人民代表”身上《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严格意义上,“人民”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在现代社会,由于人民人数众多,加之人民都有自己的主业要做,所以,人民意愿的表达就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从人民民主的发展进程看,人民为了能够安心做自己的事,就选出了他们的代表为其表达政治诉求。因此,人民代表就成为人民表达意愿

    新西部 2021年11期2021-12-09

  • 基于“读者中心论”的阅读教学探索
    读教学。“读者中心论”是基于现代接受美学所提出的专业术语。其认为,作者的意图并非作品的终点,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存在。这一论调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关系,重视文本对现实的意义,而读者就是文本连接现实的关键一环。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即读者在进入阅读文本前,通常会凭借自身的视野及审美艺趣对文本进行预先的估计与期盼。与“作者中心论”不同的是,“读者中心论”会将读者从被动中转化为主动地位,即肯定接受文本者的地位,从而使得文本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2021-12-08

  • 让我们重新认识汉语、定位汉语 ——兼论“中心论”和“扩展说”
    想象的。二、 中心论和扩展说上面说的都非常简单,只是“略说”而已。从方法论来说,“立体型”的汉语,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其中可以说到建立在层次分析基础上的“中心论”和“扩展说”。下面以闽语方言的词汇为例,简单说一说。(一) 方言词汇的层次分析方言的语音有层次问题,尤其像闽语这样的方言,需要进行语音的多层次分析,这已经是方言语音研究的常识,无须多说。方言的语法按照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当然也算是一种层次。这对于语法学界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语音讲的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7-24

  • 补缺、汲取、提升:关于中外关系史学科构建的一些思考
    。这方面,欧洲中心论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而且也是讨论中外关系史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过需要说明,这里涉及欧洲中心论的评价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我们应该秉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对于它的基本理论必须持否定立场,但它的理论体系并非都是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批判、摒弃的同时,注意存留、吸纳那些合理的、积极的、有价值的部分,以助力我们的学术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研究欧洲中心论对于中国中外关系史学术体系的建构,无论正面还是反面,都应该具有价值和意义。首先,欧洲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6-23

  • 大思政视角下世界史教学课堂模式研究
    临如何克服西方中心论的现实困境,高校不少学生对西方历史文化存在种种误解。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世界史教学积极响应“大思政” 理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然而,笔者目力所见,大思政理念与世界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研究仅停留在中学阶段,高校世界史教学融入大思政理念的研究所见寥寥。因此,大思政视角下世界史教学改革与课堂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西方中心论理论批判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5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兼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超越
    0871)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论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哲学界关注度很高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尊重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就必然走向自然中心论,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妨碍和限制。相反,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走向人类中心论,从而导致对自然法则和生态文明的忽视乃至破坏。因此,自然中心和人类中心两者之间存在着无法和解的矛盾和冲突。直到今天,这一问题在哲学界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6期2020-01-14

  •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方法浅见
    三)抛弃“教师中心论”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以指挥学生行动、控制教学过程的权威性人物和身份出现,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轴心地位,几乎一切都是围绕教师转的,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者。但新课程教学观要求课堂要具有民主与和谐、竞争与合作的氛围,显然,传统上的教师中心论就受到质疑,教师的中心地位应加以改变。教师应把自己看作职业上的教师,人格上的学生,学生中的语文学习优秀分子,而不是一个神圣的语文知识灌输者。(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新课程要求课文只是一个信息源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2020-01-10

  • 高中古诗文教学与“道德伦理”教育
    三类理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能让读者读出自己,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又往往会曲解文本的要义。为了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价值,更宜采取以“文本中心论”为主抓手,兼顾“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基于这样的理解,文本解读可以视作是用心体会文本灵动之美,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积极建构文本,自我理解的过程。当然,要达成高水平的文本解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因为这需要解读者有传统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大量原典阅读所形成的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11期2019-12-27

  • 高中古诗文教学与“道德伦理”教育
    三类理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能让读者读出自己,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又往往会曲解文本的要义。为了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价值,更宜采取以“文本中心论”为主抓手,兼顾“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基于这样的理解,文本解读可以视作是用心体会文本灵动之美,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积极建构文本,自我理解的过程。当然,要达成高水平的文本解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因为这需要解读者有传统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大量原典阅读所形成的文

    中学语文 2019年33期2019-12-03

  • 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辩证架构
    “基因论”和“中心论”。“灵魂论”是关于家庭、阶级、社会视阈下的文化灵魂作用的论述,指认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建设任务,旨在拒斥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基因论”是关于文化遗传、重组、进化过程中的基因规律的论述,提出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方针,旨在打击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中心论”则是关于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的文化需要的论述,要求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克服“文化工业”现象和狭隘的人

    理论导刊 2019年10期2019-10-23

  • 刘慈欣:被科技杀死的科幻
    被提出的“人类中心论”。我是不赞同“人类中心论”的,尽管在现实中摆脱不了“人类中心论”,那我就去作品中摆脱。在现实中,离开“人类中心论”,人类根本没法存活,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我们”为中心的,其他的物种没有人权,也不受法律保护。比如我们盖一座房子,挖一个地基,我们会通知蚂蚁吗?不会如果杀一条狗会怎样?顶多罚点钱。这就是“人类中心论”。可科幻小说是什么?科幻小说就是描写现实之外的世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而“人类中心论”是我们最顽固的思维模式框架,所以这也是

    VOGUE服饰与美容 2019年4期2019-06-11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中心论的破除
    228)“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方中心论”是近代西方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强调欧洲国家在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西方国家凭借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表现出盲目乐观主义心态,更是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民主的政治,人口的红利,这些都将是中国超越西方国家的有力支撑。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预测,“中国的国家模式注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世界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2019-01-26

  • 在时代与学术的交汇中走进《大公报》 ——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是对《大公报》中国百年史的记录与解读,是深层次探寻《大公报》政论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大公报》学术意蕴交汇的上乘之作。一、从作者看书籍一本好书的文化肌理来自于作者的学术造诣。作者李群教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拥有着深厚且扎实的史学功底。毕业后任教于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注于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大公报》史、民国新闻史、东北地方新闻史,其对于《大公报》史的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8期2018-08-28

  • 肖楠楠:生态德育价值观的转向
    德育理念是人类中心论,提倡一切都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为中心。为了超越人类中心论,让人类站在与自然共同的立场上考虑如何保护自然,我们首先应该将道德关系从以往仅限于人与人之间 (人际道德) 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生态道德)。如果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道德关系,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评价行为善恶与好坏的标尺就不只是人的利益与价值了,而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利益与价值。为了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共同体,人类要从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出发,给予生命万物道德关怀,建构人与自然的

    中小学德育 2018年6期2018-07-11

  •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的探寻
    雨萌摘要:在“中心论”的权威之下,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同受“逻各斯”父权制的压迫。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重新解读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分析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和性别歧视与自然意象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中心论爱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其作品主要描写深受黑人文化传统影响的底层黑人妇女反抗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的双重枷锁,追求人生独立、精神解放,最终赢得平等的地位、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经

    东方教育 2018年9期2018-05-28

  • 成德同城化背景下德阳旅游特色小镇的改造与提升
    阐述了城市的“中心论”,体现出特色城镇的建设思想。Tveitdal(2004)在深入调查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状况后认为,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这种差异也体现出“特色”。Fields(2005)认为,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特色小镇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为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7月,中国云南省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旅游小镇”的战略构想。2016年,在城镇化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

    当代旅游 2018年5期2018-04-25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作用与本质探析 ——兼论对“译者中心”的质疑及回应
    究的原文或译文中心论坚持翻译实践的客观性原则及忠实对等原则,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但它对翻译本质的探求忽视了具有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译者。国内学者胡庚申(2004)基于前人对翻译主体性的思考以及原文和译文中心论的缺陷,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识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他建构的译者中心论,旨在促使翻译研究从以原文或译文为中心的“物本”视角转向以译者为中心的“人本”视角,打破翻译研究认识论的局限性,将原文、译者与译文视为一个辩证互补的统一体。译者中心论确立了译者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6期2018-03-31

  • 语言:且听德里达如何说
    批驳了“逻各斯中心论”和“声音中心论”。所谓“逻各斯中心论”,指的是一种以在场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言语为中心的语言观。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的逻各斯绝不能囊括一切事物,总有某种异己的和昏暗模糊的东西拒绝被整体化在同质的同一性之中。他认为,逻各斯的自我同一性,其实在希腊哲学创立之初,便出现了裂痕,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就论述了“存在之外的善”。德里达的这种观点与中国古典哲学很吻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样,中国的古典文论也多是一种跳跃性的诗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2期2018-01-05

  •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与超越
    (一)肯定自然中心论,否定人类中心论人类对自然的感恩、神化、顶礼膜拜来自于最初人类的产生时代,此时处在农业文明之前的社会,自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行动和思维,人类不得不顺从和服从自然,从各种资料的审视来看此时的自然中心论已然形成。在中国古代,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学说,墨子也提出了“天为贵”的思想,认为人只能顺从天意不能对抗和违背自然。在西方同样奉行自然中心论,思想家卢克莱修认为大自然拥有人类不能违抗的律令,同样来自法国的霍尔巴赫思想家认为人是自然的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2017-08-15

  • 从诠释学方法看中医理论研究的路径
    此形成了“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3条不同研究路径的分野。中医理论研究是对应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取向与适用范围,以供众多的研究者选择。在可预见的未来,3种路径的研究都会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不断地取得各种进展与成果,同时也都各自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文本中心论”的立场无疑应代表中医学发展进步的方向,我们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诠释学;中医理论研究;理解;解释诠释学又称解释学,是关于与文本相关联的理解与解释过程的理论。诠释学最初起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6期2017-01-16

  • 易学文化对表演艺术管理之道的启示
    )表演艺术四大中心论的阴阳轮回舞台表演艺术的艺术管理可以是演出组织或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也可以是表演作品和项目的推动与营销。不同于视觉艺术的“艺术家——作品——观众”三足鼎立,表演艺术的艺术家不集于一人之身,多呈现“演员”“编导”分离的表征,因次也决定了表演艺术的艺术管理者在统筹规划机构、场地、赞助、营销等各种运营范畴外,还需主要对接并协调 “演员”“作品”“编导”“观众”这四大基本维度。艺术管理者在其间协调平衡,让各方所占配重均衡,避免极端的某个环节过热。

    文化学刊 2016年10期2016-12-23

  • 文化多样性:“后一代”的必修课
    加速发展、西方中心论依然强势的今天,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文化多样性教育,可以扩大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境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策划者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因广大而精彩,文化因多样而丰富。不同的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全球化加速发展、西方中心论依然强势的今天,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文化多样性教育,可以扩大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境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应该说,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文化多样性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中,不同文化

    中国德育 2015年20期2015-11-30

  • 当心被历史虚无主义洗脑
    对应物——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认为人类文明最宝贵的价值都是西方创造的,西方之所以能创造一系列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价值,就在于西方从历史起点上就走在比其他民族更正确的道路上。这种观点背靠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就,继而得出结论:其他国家要想获得繁荣发展,只能按照西方的方式。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来针对别人的,西方中心论是他们用来维护自己的。当然,针对别人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维护自己也是针对别人,两者共同得出一个结论:西方真

    党史纵览 2015年2期2015-03-23

  • 刘仰:当心被历史虚无主义洗脑
    虚无主义。西方中心论认为人类文明最宝贵的价值都是西方创造的,西方之所以能创造一系列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价值,就在于西方从历史起点上就走在比其他民族更正确的道路上。西方崛起的过程伴随着大量对非西方国家或民族的奴役,这一点,西方自己都无法否认。他们必须对此做出自圆其说的解释,于是,西方中心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便同时登场,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承担了为西方崛起并奴役他人进行辩护的责任。西方借助他们强大的宣传舆论、教育教化工具,通过大量的宣传洗脑,使得非西方国家的很多知识分子自

    红旗文稿 2014年22期2015-03-16

  • 总结抗战胜利的经验要有整体的视角
    。不管是“欧洲中心论”者,还是“中国中心论”者,都无法否认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对东方的影响——无论是军事侵略还是文化渗透——是客观存在且意义深远的。离开这一大的历史背景,都将使历史研究走向碎片化和片面化。同样,总结抗战胜利的经验,也须用整体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否则就会深陷于历史的细节,过多地争论如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孰重孰轻之类的问题,而忽略对于历史发展更为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摘自《东南学术》2015年第4期

    学术界 2015年9期2015-02-25

  • 诠释学理论初探 ——基于《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展开
    概述为从“作者中心论”推进到“读者中心论”进而到“文本中心论”的演进过程。诠释学;理解;文本;意义;启示人们正生活在一个已经、并将不断被诠释的世界。到底何谓诠释学?有学者如是说:“诠释学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把一种意义关系从一个陌生的世界转换到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此种说法可谓诠释学的基本功绩[1]432。简言概之,诠释一词包含着理解、解释和翻译,是化陌生为熟悉语言的一种转换工作。笔者基于《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一书,对西方诠释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2-21

  • 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两大学派: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包含强人类中心论与弱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则包括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大地伦理学、生态中心论、深层生态学等。在大自然的价值和人类的责任方面,人类中心论的核心观念是: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非人类中心论则认为,地球上一切事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金字塔内都有其存在价值。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对人类可能没有直接价值,但却与自然界的演化关系密切,有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4年7期2014-10-19

  •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生成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本体论”“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为代表。“作者阅读本体论”又称“阅读本质论”,这种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创作出了文学作品,也就创作出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内涵,阅读者只要“读懂”了作者就能获得艺术品全部的意义和内涵。我国古代传统的“代圣人立言”“知人论世”“文如其人”思想,就是这种作者阅读本体论的直接体现。这种阅读理论的内在逻辑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意义’——作者创作作品,赋予‘意义’——读者从作品中挖掘作者‘意义’——读

    大众文艺 2014年22期2014-07-14

  • 学校高效管理“中心论
    ■本刊特约评论员 陈自鹏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得如何、培养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是否科学高效。要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高效,我们应该遵循规律,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开展工作。一是学校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涉及人、财、物、事、时、空、信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中心任务是要抓好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

    天津教育 2014年8期2014-02-12

  • 意识流文体下译者的翻译策略——接近作者与接近读者
    例,拟从“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两个方面,特别是从意识流典型的创作手法——内心独白这个角度来论述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一)译文“作者中心论”(Author-Center Theory)“作者中心论”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首肯作者的权威性,译文单指向作者,为作者独尊。在西方,“作者中心论”已经逐渐衰落,并受到大量的批判。文本的存在是作者思想、意向的外在表现。这也就是说从源语到译文,译者的地位是卑微的,译者的身份是隐形的,甚至是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8-15

  • 儒家哲学是仁爱型人类中心论吗?
    以也是一种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此观点曾经引发很多争论,以白奚先生等人为代表的一种较为折中的说法得到众多认同,该说法认为儒家哲学是人类中心论的,但与西方传统意义上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有重大的区别,儒家的生态伦理是“以道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或“仁爱型人类中心主义”。对于诸位先生的学问,笔者是非常钦佩的。只是对此观点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而且看到近年来反对这一观点的文章并不多见,该观点有渐成定论之势。在此不揣鄙陋,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诸位方

    东岳论丛 2013年2期2013-03-22

  • 何种生态伦理学?
    题,贯穿于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论战以及各种超越论尝试的整个过程之中。各方为之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涉及到伦理学的深层问题,即自然和自由的内在逻辑。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何种生态伦理学的问题。欲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反思生态伦理学的内在张力入手。一生态伦理学的两大基本路径是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包括功利论的人类中心论和义务论的人类中心论,它认为自然不具有内在价值、不具有道德主体性,应当被排除出道德共同体之外。自然中心论包括功利论的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2012-08-15

  • 从“学生中心论”角度谈如何提高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水平
    70)从“学生中心论”角度谈如何提高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水平田春培1,2王满囷2姜道宏2黄俊斌2侯明生2(1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应用性的属性越来越明显,我国的高等教育植保人才培养也开始从计划式管理和教学转变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模式。本文主要从在高等教育服务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中心论”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水平。学生中心论植物保护高等教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2012-08-15

  • “欧洲中心论”概念的历史考察
    071)“欧洲中心论”概念的历史考察潘娜娜(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青岛 2 66071)“欧洲中心论”这个词语在20世纪才被杜撰出来,然而这一概念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率先从政治、气候、环境等方面将古希腊罗马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16、17世纪欧洲各派思想家则把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已具有用他们的文明去征服世界的思想意识,经过18世纪西欧各派思想家的研究和论述,欧洲中心论初步成型,成为一个包括政治制度、民俗文化传统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5期2012-04-12

  • 环境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机制探讨
    分为三种: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后两者称为非人类中心论,本文重点讨论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观点及其对生态环境评价的机制。2 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影响的机制2.1 生态环境评价的根基——伦理观模型目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但没有追溯到其评价客观性与不确定性的测度研究。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是基于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构建,而生态环境评价理论的逻辑基础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上,而自然价值观来自于环境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4期2011-10-12

  • 论西方诠释学重心的转换
    狄尔泰的“作者中心论”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读者中心论”转向,在这两种对立的立场中,利科尔则提出了“文本中心论”。一、作者中心论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关系的问题上,施莱尔马赫采取了“作者中心论”的立场。他认为诠释学的基本追求是引导读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原意,文本存在意义就是要表达作者的意愿,作者的原意是理解活动的核心。施莱尔马赫强调:“解释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必须自觉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进入作者的意识。”[1](P23)施莱尔马赫的目标是追求作者原意,这一目标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环境进入伦理”何以可能 ——对环境伦理的本质及其现实可行性的解读
    伦理引起了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两种伦理样态的激烈争辩,争辩的最终指向必然遇到如此诘问:“环境进入伦理”何以可能?这意味着我们唯有深入“环境进入伦理”的内在底蕴,才能找到弥合纷争之匙,并从而展现出环境得以进入伦理的可能维度。透过“环境进入伦理”的内在底蕴,我们思入“人不是存在者的主人,人是存在的看护者”。有机整体中的人照看着所有的生命形式,环境由此得以进入伦理。在思中,我们进入伦理觉悟和道德觉悟的行动中。在思与行动相与的维度中,环境真正进入伦理。环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4-13

  • 中国式实践
    理现实中“财务中心论”实施的障碍,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本土智慧。早在几年前,财务中心论的观点即以财务管理部门或是财务管理工作为中心的观点已开始出现。但广受质疑,主要观点有:①企业管理中心是战略管理而非财务管理。企业要想发展,生存是第一位的。要想生存,必须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所以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是战略管理。②企业管理中心是市场营销管理而非财务管理。因为没有了市场,财务管理工作必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管理的龙头是市场营销而不是财务管理。③企业

    新理财·公司理财 2010年6期2010-09-16

  • 西方动物伦理的思想根基 ——人类中心论与机械哲学观
    根基 ——人类中心论与机械哲学观曹文斌(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贵州遵义563002)文章从理论及历史的角度再现了西方动物伦理的思想根基——人类中心论和机械哲学观。几千年来,西方人对动物野蛮残忍的思想态度和实践行为正是源于这二个思想根基。动物伦理;思想根基;人类中心论;机械哲学观在西方世界里,奠定动物伦理的思想根基是人类中心论和机械哲学观,它们可被喻称为盘踞在欧洲上空的“二朵乌云”。二千多年以来,西方人对动物的残酷屠杀和虐待就是源于这二个思想根基,致使动物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

  • 生态文学批评中“人的地位”问题研究
    头都指向“人类中心论”,认为它就是当代生态危机的“罪恶之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唯一的出路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以此为理论立足点的生态批评却在发展中遭遇到一些困境。如:人类中心论可以被超越吗?人类中心论应该被彻底否定吗?走向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思想真能解决生态危机吗?如何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等。要解决生态批评中的这些困境,唯一的出路就在于理清“人”在自然世界中的地位问题。到底是把人置于万物的至尊地位而其它自然万物都只是为人的利益而存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期2010-08-15

  • 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续完)
    沃勒斯坦欧洲中心论的多重形式和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并不必然合成一幅和谐一致的图画。我们在这里所要做的是尝试性地评价有关的主要争论。正像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业已制度化了的社会科学在欧洲过去是作为一种行动开始的。它(被指责)描绘了一幅错误的图画,因为它误解、严重夸大和歪曲了欧洲的历史作用,尤其是欧洲在现代世界中的历史作用。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批评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和有些彼此矛盾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无论欧洲过去所经历的是什么,其他文明本来也处在同样如此的过

    读书 1998年2期199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