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醇

  • 丁醇-麻疯树生物柴油混合液滴蒸发特性实验研究
    式蒸发试验装置对丁醇-麻疯树生物柴油混合液滴进行实验, 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BUT00,BUT20,BUT40和BUT60 4种丁醇-麻疯树生物柴油混合液滴蒸发过程形态和直径的变化,探究丁醇掺混比例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并采用MATLAB代码处理液滴图像。针对试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不确定度分析,验证数据的重复性,消除统计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873 K下,麻疯树生物柴油(JME)的液滴寿命为5.989 s/mm2,随着丁醇质量分数的增加,液滴

    河北工业科技 2023年3期2023-06-25

  • 多轮次筛选选育高酚酸耐受性丁醇生产菌
    选育高酚酸耐受性丁醇生产菌经玉洁,黄小倩,田璐毅,丁欢欢,卜 京,施超越,李汉广※(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南昌 330045)纤维原料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酚酸等抑制菌株生长的物质,为选育出高丁醇产量及高耐受酚酸胁迫丁醇生产菌株,该研究利用多因子复合筛选策略筛选出一株能够合成足够还原力与对丁醇耐受性较好的菌株W6。通过丁醇胁迫适应性进化获得丁醇耐受菌W6-1,其丁醇和总溶剂产量相较于菌株W6分别提高了14.01%和16.85%。通过

    农业工程学报 2023年7期2023-06-12

  • 丁醇精馏过程中的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价
    024)0 引言丁醇精馏是去除丁醇中杂质的一种常用生产技术,通常要使用精馏塔进行精馏作业,在生产中由于丁醇精馏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因此,必须就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够制定完善的丁醇精馏安全管控方案。1 丁醇精馏生产工艺分析丁醇是常见有机化合物中醇类的一种,其化工生产方法较为多样,如:丙烯羟基合成方法、巴豆醛加氢方法、丁醛加氢方法等。而具体采用哪种方法,需依据生产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但在上述方法中,丙烯低压羟基合成方法是当前化工行业

    化工管理 2021年16期2021-06-23

  • 燃料丁醇研究进展及市场前景分析
    化市场。生物燃料丁醇作为新型生物质能源,具有高能量含量、低蒸气压、不吸湿、挥发性小、灵活的燃料混合和高辛烷值等优点[3],极有潜力发展为新一代生物燃料。1 丁醇的生产途径1852年,法国人Wirtz在杂醇油中发现丁醇。1862年,Pasteur通过实验验证,厌氧条件下,乳酸和乳酸钙可以转化成丁醇[4]。丁醇最早的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初,通过ABE(acetone-butanol-ethanol)发酵法生产获得,此方法主要以谷物淀粉为原料。传统的ABE发酵

    生物加工过程 2020年6期2020-12-29

  • 新型燃料生物丁醇研究进展
    和生物乙醇,生物丁醇与乙醇相比具有腐蚀性低、蒸汽压力低、可以与汽油以任意比例混合等优点[2],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工业上生产丁醇主要采用化学合成和生物发酵两种方法,化学合成法主要包括羰基合成法和醇醛缩合法,但是这些方法反应条件复杂,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生物发酵法是以淀粉和糖质等为原料,利用丁醇梭菌生产丁醇,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具有众多优势,包括投资小、技术设备要求低、发酵条件温和等[3]。发酵法因其产物为丙酮(acetone)、丁醇(butanol)和乙醇

    中国酿造 2020年10期2020-11-04

  • 生物发酵法生产丁醇的优化策略
    多的关注,而生物丁醇具有可再生性、热值高、蒸气压低、腐蚀性小等[1]优点,可以替代部分的化石燃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丁醇的生产方式主要有化学合成法与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主要有丙烯羰基合成法与乙醛醇醛缩合法[2],原料的来源依然是化石燃料,而生物发酵法利用葡萄糖、纤维素、淀粉等可再生的物质作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丁醇,具有可再生的优势。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发酵工业的发展,粮食类原料价格不断在提高,越来越多的非粮原料被投入到丁醇的生产中,如

    中国酿造 2020年4期2020-05-15

  • 不同电子载体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研究
    同电子载体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研究罗壹艳,刘孟荧,方利敏,周智友,李汉广*(江西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江西省菌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丁酸钠、乙酸钠、中性红及组合添加中性红与弱酸盐等电子载体对菌种ART18发酵木薯粉产丁醇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酸钠、乙酸钠以及中性红均可提高丁醇产量,其中中性红效果最为显著,当添加量为3.0 g/L时,丁醇产量可达到(11.3±0.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1期2020-04-22

  • 国内外丁醇市场分析及技术进展
    527)1 世界丁醇市场分析及预测1.1 生产能力及产量2017年世界丁醇生产能力为658万t/a,主要生产地生产能力见表1。表1 201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丁醇生产能力万t/a1.2 消费2017 年世界丁醇消费量为419.6 万t,预计2018~2022 年世界丁醇需求年均增长率为3.2%,到2022 年世界丁醇需求量将达到491.6万t,见表2。表2 2017年世界主要生产地丁醇产量万t1.2.1西欧丁醇的主要最终用途是作为表面涂料的溶剂,或作为直

    化工管理 2020年9期2020-04-22

  • BDO装置副产丁醇系统的优化和改进
    )装置副产大量正丁醇溶液,其主要成分为甲醇、正丁醇、水,还有少量四氢呋喃、戊醇。某工厂2*4.5万/tBDO项目,装置副产品正丁醇回收系统运行不稳定。装置管理人员通过研究系统、查阅原始设计资料、优化设计变更、参数调整、技术改造及方面共同着手,解决了丁醇系统运行不稳定、正丁醇产出塔、丁醇提纯塔负荷偏低的难题,实现副产正丁醇系统高负荷运行。关键词:副产正丁醇再沸器强制循环;热虹吸;精馏塔操作本文以2*4.5万/tBDO项目BDO精馏装置副产丁醇系统为研究对象,

    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 2019年9期2019-10-21

  • 丙酮丁醇梭菌的基因编辑工具及代谢工程改造
    023)1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丙酮丁醇梭菌是严格厌氧的革兰阳性菌,可以利用多种五碳糖和六碳糖作为碳源生产有机溶剂,包括丙酮、丁醇和乙醇,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用于丁醇生产的工业微生物[1]。丁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极具潜力的可以替代石油的新型生物燃料[2]。生物丁醇的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与乙醇相近,但是与乙醇相比,丁醇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例如,丁醇具有与汽油相近的高能量密度,蒸汽压低,腐蚀性小,与汽油混合时对水的宽容度大,并且能够与汽油以更高的混合比混合,还

    微生物学杂志 2019年4期2019-10-12

  • 全局转录机制工程法筛选丁醇耐受大肠杆菌及性质
    微生物生产乙醇和丁醇等生物燃料。但是,大多数有机溶剂对微生物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它们能够破坏细胞膜、改变胞内pH、引发胞内离子和代谢物质的丢失和蛋白的错误折叠,导致细胞受损甚至死亡[1]。因此,构建具有较高有机溶剂耐受性的微生物菌株对生物能源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丁醇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具有热值高,腐蚀性小和抗爆性好等优点[2-4]。传统的丁醇生产菌株梭菌因其培养方式严格厌氧,代谢调控复杂,分子操作困难[5-7],严重限制了微生物工业生产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9年3期2019-05-25

  • 丙酮丁醇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丁醇性能优化
    [1-3]。生物丁醇是一种全新的、可再生的绿色生物能源,与其他可代替汽油的燃料(如乙醇)相比,丁醇具有许多优势,如燃烧值高、疏水性强,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第二代可再生的绿色新型生物燃料[4-5]。丙酮丁醇发酵(丙酮acetone、丁醇butanol、乙醇ethanol,简称ABE)的研究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酵法生产生物丁醇工业是仅次于生物乙醇的第二大发酵工业[6],然而由于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料成本的上升以及丁醇对细胞的毒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年4期2019-03-08

  • 丁醇的生物炼制及研究进展
    全球趋势[2]。丁醇是继燃料乙醇之后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可再生生物燃料,其优越的理化性能使其成为潜在的优良替代能源。丁醇通常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生物发酵法产丁醇的流程一般分为原料选择、原料预处理、纤维素酶酶解和丁醇发酵4个部分,本文中,笔者围绕这4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生物丁醇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外,本文重点分析丁醇生产的主要瓶颈,并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1 生物丁醇简介Weizmann[3]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创了生物发酵法

    生物加工过程 2019年1期2019-02-15

  • 3-甲基-1-丁醇对玉米和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3-甲基-1-丁醇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和茎点霉属(Phoma)微生物等释放的一种常见VOC[12~14]。一些报道研究了包括3-甲基-1-丁醇在内的多种VOC混合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将烟草暴露于2-甲基丙醇,3-甲基-1-丁醇,甲基丙烯酸和乙酸异丁酯等的混合物后,发现其鲜重有显著的增加[12]。但单独的3-甲基-1-丁醇处理对植物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尚鲜见报道。产生3-甲基-1-丁醇的常见菌属如芽孢杆

    植物研究 2018年5期2018-09-01

  • 基于丙酮-丁醇-乙醇精馏的工艺研究
    266042)丁醇通过发酵来生产最早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1],而丙酮-丁醇-乙醇(Acetone-Butanol-Ethane,ABE)的工业化发酵制备是从二战之后开始大规模兴起的[2]。但是ABE的存在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生抑制,使得发酵液中ABE的浓度一般维持在23g/L以下,其中丁醇一般不超过13g/L[3],因而造成低丁醇产量和低底物转化率,导致丁醇的生产成本提高。因此丁醇低产量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及时得分离发酵产物,即不断移出发酵液中的丁醇使产

    山东化工 2018年10期2018-06-07

  • 生物丁醇发酵研究进展
    与生物乙醇相比,丁醇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烧值高、蒸汽压较低、与汽油配伍性好,能以任意比例和汽油混合[3-4]等多种优良生物特性,这使得丁醇现已成为仅次于燃料乙醇的新一代可再生能源,目前通过生物发酵生产丁醇已逐渐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但是生物发酵生产丁醇存在原料成本高、发酵菌种产能低、发酵过程产物抑制、ABE发酵产量偏低等问题,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及商业应用[5-9]。基于以上问题及研究现状,本文从生物丁醇的可再生原料,代谢调控和代谢工程角度,评述了生物丁醇发酵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2018年8期2018-03-31

  • 丁醇作为汽油调合组分的可行性研究
    发酵技术生产的正丁醇是生物燃料和化工原料领域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丁醇的生产原料来源于木质纤维素等而非化石能源;木质纤维素通过预处理、水解为单糖,糖液发酵生成丁醇等产物,再对产物蒸馏回收得到纯度较高的丁醇,因此,丁醇是一种可再生环境友好燃料[2]。将丁醇作为发动机的燃料部分替代汽油,不仅可以节约石油能源,将生物质转化为车用液体燃料,还能降低车辆的尾气污染物排放[3],具有大规模的市场潜力。目前,国内相关行业主要对丁醇汽油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对丁醇的调合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8年4期2018-03-23

  • 丙酮丁醇梭菌复合诱变及发酵废弃物原料产生物丁醇的研究
    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对菌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GMCC 1.0134进行紫外诱变和磁场与Fe2+共同诱变,获得1株丁醇产量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UM-80,采用不同的废弃原料考察该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并筛选出合适的性价比高的培养基。[结果]突变株UM-80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9.04、17.95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5期2017-05-30

  • 共生菌系TSH06连续发酵生产丁醇
    06连续发酵生产丁醇李冬月1,2,李祥龙2,林樟楠1,刘宏娟1,张建安1(1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4;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传统的产丁醇生产菌均为严格厌氧,本实验室分离出一株兼性厌氧共生菌系TSH06,可在微氧条件下发酵生产丁醇。本文研究了共生菌系TSH06微氧条件下的丁醇连续发酵,考察了稀释率对TSH06细胞生长及丁醇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稀释率有利于丁醇的生成,高稀释率有利于酸的积累,丁醇

    化工进展 2017年4期2017-04-07

  • EG R对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阐述
    的实验研究得出,丁醇作为一种含氧代替性燃料,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性气体,通过对丁醇的自然性质了解,有效分析出了燃烧温度、所需要的压力以及混合型气体对燃烧延迟产生的作用,建立起了丁醇燃料的详细化学动力模型并结合了EGR和含氧燃料,有效控制了氮化物和碳化物气体的排放含量。1 实验设备和控制方案(1)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发动机是一台具有高涡轮增压共轨四缸柴油机,规定的排放标准为国IV。在实验过程当中选用的是开放式的燃料喷射

    时代农机 2017年12期2017-03-09

  • 丁醇梭菌基因改造的研究进展
    46000)产丁醇梭菌基因改造的研究进展张超1王义强1王启业1黄瑞春2米小琴2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长沙 410004;2.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湘西 416000)产丁醇梭菌作为丁醇发酵的主要生产菌,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丁醇作为新型可再生能源,其优势远大于乙醇,因此,对产丁醇梭菌的基因改造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关键基因、糖酵解途径和丁醇耐受性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近几年来对产丁醇

    生物技术通报 2017年1期2017-02-21

  • 发酵法产丁醇的研究进展
    000)发酵法产丁醇的研究进展王洪1,罗惠波1,2*,廖玉琴1,邓露1,刘蔺1,李芬1(1.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2.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自贡643000)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升和供应不稳定,并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可再生原料发酵产丁醇受到广泛关注,丁醇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燃料用于能源工业具有诱人的潜力和前景。但目前丁醇生产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原料成本高和产物浓度低两个方面。该文从非粮生物质原料

    中国酿造 2017年4期2017-01-20

  • 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应用于汽油机的性能实验研究
    )【生物质能源】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应用于汽油机的性能实验研究安铭1,冯洪庆1*,刘道建1,张静1,李顿1,张晓东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山东 青岛266580;2.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山东省生物质气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250014 )本文对不同比例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气道电控喷射汽油机台架上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在转速为2 000 r/min和2 500 r/min时,将分别添加体积分数10%、2

    山东科学 2016年6期2017-01-06

  • 用甘蔗汁生产丁醇的试验研究
    4)用甘蔗汁生产丁醇的试验研究焦 磊译,刘慧霞校对(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丁醇是分子式为C4H90H的一种饱和脂肪醇,它可用作运输燃料,以及各种化学应用中的介质和溶剂。20世纪50年代以前,丙酮丁醇发酵一直是工业上生产溶剂的标准方法。现代微生物的技术已经改造了生产菌,使之能够产出更高纯度的丁醇,而不是产出以前那种混合溶剂。丁醇作为一个代用燃料来源有许多优势:一是更高的能量;二是能够在现有管道中运输使用;三是容易和汽油相互混合

    广西糖业 2016年1期2016-12-19

  • 丁酸胁迫耦联丙酮丁醇梭菌-酿酒酵母混合培养强化丁醇发酵性能
    丁酸胁迫耦联丙酮丁醇梭菌-酿酒酵母混合培养强化丁醇发酵性能何珍妮1,盖来兵2,罗洪镇1,张敬书2,赵艳丽3,段作营1,史仲平1*1.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38;3.河北常山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800摘要:为改善丁醇发酵性能,提出丁酸胁迫与丙酮丁醇梭菌-酿酒酵母混合培养体系协同作用的新型丁醇发酵优化控制策略。7 L发酵罐中,在溶剂生产期(24 h)添加4.0

    工业微生物 2016年1期2016-06-27

  • 红薯发酵产丁醇的工艺优化
    3)红薯发酵产丁醇的工艺优化田毅红,朱志豪,高媛,张雨婷,李文林,龚大春(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3)摘要:对以红薯为原料、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红薯浓度、外加氮源及浓度、乙酸钠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薯浓度为8%、乙酸铵浓度为2%(即碳氮比为20)、乙酸钠添加量为0.4%时,发酵液中丁醇含量达到最高,为14.410 mg·mL-1,较优化前显著提高。为发酵法产丁醇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关键词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6年2期2016-04-11

  • 高产丁醇菌株诱变选育及发酵研究
    10004)高产丁醇菌株诱变选育及发酵研究王义强1,2,3,王启业2,华连滩2,彭牡丹2,钟 洁2,罗 浪2(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4;3. 国家林业局生物乙醇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菌株是丁醇发酵生产的重要因素,优良丁醇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是提高丁醇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工业上重要的产丁醇菌株——拜氏梭菌Clostr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2015-12-21

  • 丁醇梭菌优化改造的研究进展
    113001)产丁醇梭菌优化改造的研究进展曹长海,关 浩,高慧鹏,佟明友,乔 凯,王领民,张 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生物燃料及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 辽宁 抚顺 113001)由于化石燃料资源的紧缺,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发酵生产丁醇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备受各国的关注。然而,发酵生产丁醇的工业化进程受限于丁醇产量、产率及比例低等原因。菌种改良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着重从理化诱变和基因工程两个方面就近年来国内外产丁醇梭菌改造

    当代化工 2015年8期2015-02-16

  • 渗透汽化原位分离耦合拜氏梭菌丁醇发酵的研究
    分离耦合拜氏梭菌丁醇发酵的研究刘晓洁1,2,沈兆兵1,2,刘 莉1,*,史吉平1,3,*(1.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20121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1210)以筛选得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复合膜为分离用膜,开展了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

    食品科学 2015年17期2015-01-03

  • 生物燃料丁醇的研究进展
    4摘 要: 将丁醇与汽油、其它生物燃料(如甲醇、乙醇)进行了性能对比,回顾了丁醇生产的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提高丁醇生产能力的各种方法.总结了丁醇作为一种生物燃料在利用燃烧反应器进行的基础燃烧试验和火花点火式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丁醇的燃烧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丁醇作为第二代生物燃料,是一种较好的汽油代用燃料;与乙醇相比,对丁醇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可参考的文献较少.最后对目前丁醇在发动机性能和排放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4年2期2014-09-23

  • 我国生物丁醇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丁醇具有比乙醇更优良的性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燃料,应用前景广阔。生物法生产丁醇早在一战期间曾用于合成丁二烯橡胶,是仅次于乙醇的第二大发酵工业[1]。后来因石化工业迅猛发展,替代了发酵生产生物丁醇。20世纪末,随着能源压力不断增大,寻找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因此发酵法生产丁醇技术又重新受到重视[2]。丁醇不仅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塑料、有机合成和油

    生物技术进展 2014年5期2014-09-15

  • 新型生物能源丁醇的研究进展和市场现状
    括燃料乙醇、生物丁醇、生物甲醇、生物柴油和生物气体等[1-2]。目前,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已经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开始大规模推广使用。国家颁布的《“十二五”生物质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进先进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作为典型的生物质能源,生物丁醇的性质和燃料乙醇相似,可以和汽油混配使用,同时具有能量密度高和汽油配伍性好等优点[3],生物丁醇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总结分析了生物丁醇的理化性质、应用领域、国内外市场、生产技术现状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4年1期2014-08-17

  • 国内丁醇研究的科研产出分析
    450052)丁醇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油漆、化工、有机合成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1-3],而且还是一种新型的极具潜力的生物燃料。其热值远高于乙醇,与汽油相当,腐蚀性小,蒸汽压低,能与汽油以任意比互掺使用[4-7]。丁醇研究涉及农学、生物学、化工、新能源、机械以及数学等领域,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主题的分布结构、学科发展状况、科研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3-17

  •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玉米秸秆生产丁醇*
    州450011)丁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1],还是一种新型的极具潜力的生物燃料.其热值远高于乙醇(与汽油相当),腐蚀性小,蒸气压低,能与汽油以任意比互掺使用[2-5].丙酮丁醇发酵是一项传统的大宗发酵[6],我国在建国初期已经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进行稳定的丁醇工业化生产.随着石化资源的耗竭、粮油的短缺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利用可再生资源、农业废弃物等生产化工原料和能源物质越来越受到重视[7].利用木质纤维素等生物质发酵丁醇已成为当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15

  • 生物丁醇的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环保而倍受瞩目。丁醇可采用生物质原料来生产,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发展有巨大潜力。由于生物丁醇的能量密度高、燃料经济性高,腐蚀性小,蒸汽压力较低,易于管道输送。因此,生物丁醇已成为新型醇类生物燃料产品,同时广泛应用在医药工业、塑料工业、有机工业、印染等方面,是重要的大宗化工原料。1 发酵与化学法制丁醇工业生产丁醇的方法:羰基合成法、醇醛缩合法和发酵法,丁醇生物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丙酮 (Acetone)、丁醇 (Butanol)和乙醇(Ethanol),其含量约为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1期2014-02-01

  • 木质素中酚酸物质对于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成的生物燃料中,丁醇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一代生物燃料[3]。丙酮丁醇梭菌具有同时利用木质纤维素酶解产生五、六碳糖及寡糖的优势[4-5]。丙酮丁醇发酵(简称丁醇发酵)成为工业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木质纤维素在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副产物,其中包括酚酸、糠醛、稀酸等[6],这些副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严重降低了发酵效率,甚至可以完全抑制发酵的进行,其中毒性最大的为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木质素的降解[7],它们能渗透到细胞膜内,破坏细胞的完整性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3年4期2013-11-06

  • 汽爆玉米秸秆糖化及发酵丁醇工艺的优化研究
    的开发势在必行.丁醇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易与汽油混合等特点,而成为替代石油的重要选择[1].秸秆是地球上最丰富廉价的资源,以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丁醇在解决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无法直接利用秸秆为底物进行丁醇发酵,需将其水解产生葡萄糖、木糖等单糖后再用于丁醇发酵[2].而水解后还原糖含量直接影响到丁醇的产量.但目前,对经蒸汽爆破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糖化和丁醇发酵工艺研究的报道较少.李冬敏等[3]用汽爆玉米秸秆进行丁醇发酵,丁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年1期2013-09-13

  • 兼性厌氧芽胞杆菌TSH1丁醇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检测
    芽胞杆菌TSH1丁醇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检测段晓瑞1,2,王根宇2,刘宏娟2,薛建伟1,张建安21 太原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2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4段晓瑞, 王根宇, 刘宏娟, 等. 兼性厌氧芽胞杆菌 TSH1丁醇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检测. 生物工程学报, 2013, 29(5):620−629.Duan XR, Wang GY, Liu HJ, et al. Key enzymes in butan

    生物工程学报 2013年5期2013-09-03

  • 科学家将转基因蓝藻转变为能源
    碳及细菌生产出了丁醇,该物质为碳水化合物,可作为机动车的燃料。丁醇的原料丰富并且是可再生资源,因此将它作为能源使用具有很大的优势。丁醇的产量潜力巨大,比用玉米和蔗糖生产乙醇效率高出20倍左右。据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利用转基因的蓝绿藻,将丁醇的产出与细菌的自然代谢机制相结合,并将相关的基因整合进蓝绿藻基因组的正确部位,从而使蓝绿藻分泌丁醇。经过多次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改变蓝绿藻菌周围的环境可以控制丁醇的产量。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生产。但该技术尚

    科学24小时 2013年6期2013-08-23

  • 原位分离耦合技术制备生物丁醇的研究进展
    耦合技术制备生物丁醇的研究进展朱大伟1,2,韦 萍1,吴 昊1,孙梦茹2,姜 岷1(1.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南京2118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213003)笔者对吸附法、液液萃取法、气提法、渗透汽化法等提取技术原位分离耦合丁醇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分离特性与效果进行了比较。针对目前原位分离耦合发酵制备生物丁醇的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本课题组已取得的成果,对原位分离耦合发酵制备生物丁醇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生物丁醇;发酵;原位分离;耦

    生物加工过程 2013年6期2013-07-07

  • 生物丁醇代谢工程的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途径。丁醇作为一种大宗化学品,既是生产许多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种潜在的动力燃料或者燃料添加剂。相对于燃料乙醇,丁醇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强的疏水性,同时不具有腐蚀性,可以延长运输管道的使用寿命,可以直接使用而无需改造现有的动力引擎[1]。所以近年来,利用生物法生产丁醇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ABE(acetone-butanol-ethanol)发酵是生物法生产丁醇的最主要方法,这一方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工业上用来生产丁醇的菌株主要有丙酮丁醇

    生物加工过程 2013年2期2013-05-04

  • 纤维素发酵制丁醇获专利
    纤维素发酵制丁醇获专利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申报的以纤维素为原料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该所研究人员针对目前以纤维素为原料发酵生产燃料丁醇工艺中丁醇含量低的问题,发明了一种以玉米芯水解液为底物、阳离子交换树脂脱毒后发酵生产丁醇的新方法,可提高丁醇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生物丁醇作为石油替代品的前景诱人,但其生产成本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国内外丁醇发酵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淀粉质原料上,以纤维素为原料的报道极少,且产量不高,发酵得率低,发酵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3年12期2013-04-10

  • ASTM标准确立了丁醇作为汽车发动机燃料的性能要求
    丁醇被用作为生物燃料显示出强大的潜力。2013年10月4日,新的ASTM国际标准包含了丁醇,它可与汽油以1%~12.5%(φ)比例调合,用作汽车点燃式发动机燃料使用。ASTM D7862-13,即用于汽车点燃式发动机的丁醇与汽油调合燃料的规范,由D02.A0子委员会开发,成为ASTM国际委员会D02有关石油产品、液体燃料和润滑剂标准的组成部分。ASTM D7862确立了丁醇含量、水含量、酸度、无机氯、溶剂洗涤胶质、硫含量和总硫等性能要求以及试验方法。新的有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年12期2013-04-09

  • Bristol大学开发乙醇制丁醇高选择性钌系催化剂
    以使乙醇转化为正丁醇的均相钌膦催化剂,其丁醇选择性可达95%,乙醇转化率超过40%。该研究团队指出,正丁醇已成为汽油潜在的替代液体燃料,虽然催化反应可使生物乙醇转化为丁醇,但低选择性成为实现这一过程的阻碍。Bristol大学开发的钌系催化剂可以减少这一过程的成本。采用这一新型催化剂,只需增加一个冷凝反应步骤,就可将常规乙醇装置改造成丁醇生产装置。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3年9期2013-04-08

  • 生物丁醇的渗透蒸发分离膜研究进展
    00092)生物丁醇即正丁醇(以下简称丁醇)是一种新型生物燃料,与生物乙醇燃料相比,生物丁醇的热值和辛烷值更高[1],可与汽油方便地调和.另外,丁醇蒸气压低,比乙醇污染轻,对管线的腐蚀性小.生物法生产丁醇早在一战期间曾用于合成丁二烯橡胶,是仅次于生物乙醇的第二大发酵工业.近年来,由于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得到共识以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发酵法生产丁醇重新受到重视.传统丁醇发酵工艺得到的丁醇含量较低,且含有丙酮(acetone)、乙醇(ethanol)等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3-05

  • 耐受高体积分数丁醇乳酸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耐受高体积分数丁醇乳酸菌的筛选及其鉴定刘洪儒1,曹龙奎1,2,*,孙大庆2,宋 亮1,杨春宇1(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319)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和筛选在较高丁醇体积分数下生长的菌株,通过不断提高培养基中的丁醇添加量测定菌株的相对生长率,经过初测和复测,选择相对生长率较高的菌株绘制其耐受曲线,分析其能够耐受丁醇的体积分数。对菌株进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

    食品科学 2013年3期2013-03-03

  • 丙酮丁醇梭菌高耐丁醇突变株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绍名,章怀云丙酮丁醇梭菌高耐丁醇突变株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毛绍名,章怀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业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4)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耐受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获得了一株丁醇的耐受性提高了46%的丙酮丁醇梭菌突变株M6,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C. acetobu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8期2012-12-29

  • 利用核糖体工程选育丙酮丁醇菌提高丁醇产量
    连 116024丁醇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燃料,具有其独特的性质:能量密度高、腐蚀性低、挥发性低[1],与汽油的性质相似,可直接用于现有的发动机系统,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丁醇发酵中,丁醇的产量相对较低,这加大了后续分离成本,降低了其经济实用性,因此提高丁醇产量是提高丁醇产业经济性的手段之一[2]。微生物发酵产业中,微生物菌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状优良的高产菌株可以减少发酵和产物分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潜力[3],因此获得

    生物工程学报 2012年9期2012-02-09

  • 新一代的生物燃料 ——丁醇的开发动向
    的生物燃料 ——丁醇的开发动向宋 锦 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 抚顺 113001)作为新一代的生物燃料,生物丁醇因其物理性能、燃烧性能优于生物乙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丁醇的开发,对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生物丁醇与生物乙醇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介绍了生物丁醇的开发动向。生物燃料; 生物丁醇; 生物乙醇能源作为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正面临资源枯竭

    当代化工 2011年6期2011-09-15

  • 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乙胺丁醇片中盐酸乙胺丁醇含量*
    270)盐酸乙胺丁醇是一种抗结核病药物,常与异烟肼、链霉素等联合用药,以增强疗效,并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由于盐酸乙胺丁醇没有紫外吸收官能团,不能通过常规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进行检测,《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是采用非水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1]。本文根据盐酸乙胺丁醇与铜离子络合得到的络合物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在酸性条件下该络合物与庚烷磺酸钠形成离子对,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可测定盐酸乙胺丁醇的含量[2-4]。1 仪器与试药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 LC-2010

    天津药学 2011年4期2011-06-21

  • 日本开发生物丁醇节能的膜分离新技术
    ,已经开发出生物丁醇节能膜分离新技术,采用一种高度醇渗透性好的沸石分离膜,可使回收生物丁醇所需的能量减少50%~70%。这种由有机硅橡胶涂复的硅质岩膜置于多孔支撑管上,通过预蒸发方法可使1%的丁醇溶液产出81.8%浓度的丁醇。从1%的丁醇溶液进行精制可产生具有13%能量的丁醇。该成果已发布在日本化学学会《化学快报杂志(Journal Chemistry Letters)》上。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1年1期2011-04-13

  • 丙酮丁醇梭菌中丁醇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污染的恶化,生物丁醇作为一种生物能源和重要化工原料以其新型、洁净、可再生等特点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就传统的丙酮丁醇发酵而言,依然存在着菌种耐受有机溶剂能力低、丁醇产量、产率低等缺点[2]。针对传统丙酮丁醇发酵中存在以上问题,以发酵菌种的改良为主要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基因工程及代谢工程来提高丁醇的产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丙酮丁醇发酵的主要菌种是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胞呈梭状、能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7期2011-03-10

  • 响应而法优化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木糖发酵产丁醇培养基的研究
    II 木糖发酵产丁醇培养基的研究刘 娅1,2,3,刘宏娟2,张建安2,*,陈宗道1(1.西南大学食品学院,重庆400716;2.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102201;3.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采用响应面法对Clostridium beijerinckii利用木糖发酵生产丁醇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回归方程,得到了Cl.beijerinckii木糖发酵的优化培养基组成为:木糖26.6g/L,酵母浸粉1.38g/L,维生素液

    食品工业科技 2010年7期2010-11-10

  • 生物丁醇制造技术现状和展望
    201201生物丁醇制造技术现状和展望顾阳1,蒋宇1,2,吴辉1,刘旭东1,李治林1,李键1,肖晗1,沈兆兵2,赵静波1,杨蕴刘1,姜卫红1,2,杨晟1,2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 200032 2 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上海 201201丁醇是大宗基础化工原料,并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燃料。利用可再生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丁醇受到人们的很大关注。然而,与石油原料制造丁醇相比,目前生物丁醇的制造成本偏高。生物丁醇制造技术按重

    生物工程学报 2010年7期2010-10-16

  •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菊芋汁生产丁醇
    163511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菊芋汁生产丁醇陈丽杰1,辛程勋2,邓攀1,任剑刚1,梁环环1,白凤武11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连 116024 2 大庆九环生物新能源有限公司,大庆 163511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L7发酵菊芋汁酸水解液生产丁醇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该水解液为底物生产丁醇,不需要添加氮源和生长因子。当水解液初始糖浓度为48.36 g/L时,其发酵性能与以果糖为碳源的对照组基本

    生物工程学报 2010年7期2010-10-16

  • 生物燃料新宠儿高效益的丁醇
    新“食谱”的生物丁醇将会减除所有忧虑与担忧。当雷曼德厌倦了终日为自己3L排量私家车的碳排放买单时,他可以选择使用那些基于农林废弃物生产的生物丁醇了,因为燃烧丁醇只是使用当年的碳而已。雷曼德的这种经历未来三五年内也许就将实现,因为现在开发生物丁醇的技术已经日渐突破。英国石油公司专门成立了BP生物燃料公司,旨在为生物丁醇的商业化大手笔投产。无独有偶,英国绿色生物制剂公司(GreenBiologic)斥资320英镑进一步开发利用多种生物基废料生产丁醇的技术,其中

    投资与合作 2009年8期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