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前

  • 高位复杂性肛瘘合并女性骶前囊肿1 例并文献回顾
    ,病变复杂多样。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前间隙的囊性病变,起病无明显症状,难以发现,与卵巢囊肿、肛瘘、肛周脓肿、结直肠肿瘤或泌尿系肿物等疾病相混淆。囊壁与盆底周围脏器和肌肉、血管、神经组织联系密切,从而切除困难,易导致严重并发症且容易复发[1]。通过个案分析并回顾复习相关研究文献,归纳高位复杂性肛瘘合并骶前囊肿的诊疗策略,认识并判断患者病情特点,掌握手术理念和技巧,选择最佳手术方式,在临床上达到提高手术成功率,保护肛门形态和功能,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目的。1 病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33期2024-01-03

  • 骶前肿瘤的诊疗策略
    孙桂东 邵万金骶前肿瘤(presacral tumor),又名直肠后肿瘤(retrorectal tumor),是位于骶骨前、直肠后“潜在”间隙的肿瘤,临床上较罕见,发病率约为1/40 000~1/60 000,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达2~15倍[1]。骶前肿瘤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有的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有的表现为肛门坠胀、排便困难、反复发作的肛瘘或脓肿等,其生长隐匿,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常出现误诊或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当的手术方式可能导致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6期2023-07-20

  • 肾血管水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骶前淋巴结清扫在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4]。有研究证明骶前淋巴结在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5],但关于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EC 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较少,故本研究旨在探索肾血管水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骶前淋巴结清扫在EC 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4 月于三峡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6 例E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妇产 科 联 盟(I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9期2023-05-26

  • 骶前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1例
    0010)图1 骶前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 A.盆腔增强冠状位T1WI; B.盆腔矢状位T2WI; C.盆腔轴位DWI(b=1 200 s/mm2); D.病理图(HE,×200)患者女,55岁,骶尾部不适伴右侧臀部间断性刺痛1年余,坐卧时更为明显,近半个月加重,伴尿频、小便不尽及排便困难;“心房颤动” 20年,12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查体:直肠指诊于6~12点位距肛缘5 cm处触及外压型肿物,质硬,位置固定,直肠黏膜光滑,无破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2年6期2022-06-28

  • 骶前囊肿的诊疗探讨
    州 450000骶前囊肿为一种发生于骶前间隙的先天性囊性疾病,多数为良性疾病,目前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骶前囊肿临床少见,发病率为1:60 000~1:40 000,主要见于幼儿及成年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15)[1-2]。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病率低,大部分外科医师对其认识模糊,甚至将骶前囊肿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随之相关治疗也影响了患者的健康恢复。目前,骶前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完全切除囊肿为主,但缺乏成熟统一的手术入路,加之复杂的骶前解剖结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2年2期2022-05-24

  • 1例骶前囊肿继发感染病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庆 400021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大部分为良性。骶前囊肿临床上较为少见,目前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1],具体发病率未见相关文献报道[2],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3]。骶前囊肿位置较深,周围解剖关系复杂,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腔器官组织关系密切。50%的骶前囊肿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4],不易被发现。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当合并感染时,疼痛明显。骶前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2年6期2022-02-09

  • 改良Kraske术治疗巨大骶前囊肿(附1例报告)
    100700)骶前囊肿是生长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囊性肿物,临床发病率低,以女性为主,约占70%以上[1-2]。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当囊肿体积进一步增大,可出现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且伴随较高的感染风险。故其治疗应以彻底切除为原则[3]。骶前囊肿的位置特殊,邻近组织结构复杂,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对于结局影响较大[4]。本文结合我院1例巨大骶前囊肿的临床诊疗过程,探讨改良Kraske术经骶尾后入路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结合相关文献及治疗经验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2022-01-05

  • 骶前囊肿患者术后首次下床跌倒原因分析
    450003)骶前囊肿是指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囊性肿物[1],临床少见(约1/40 000),此间隙位置深,与周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暴露较困难,手术难度较大[2]。目前国内报道治疗方法多为经骶尾部纵向切口行手术治疗,但术后极易复发;采取经骶尾部入路的横弧形切口行手术治疗,暴露充分,视野清晰,囊肿能够完整切除,但是由于手术切口大,术后渗血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易发生晕厥、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甚至跌倒。外科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快速康复的目标之一[3],是外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3期2021-09-14

  • 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
    610017)骶前肿瘤在临床较为少见,病变位于骶前间隙(亦称直肠后间隙),是源于多种胚胎来源的肿瘤。其中以发育性囊肿最常见,约占先天性骶前肿瘤的60%[1]。该病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2[1]。由于病变起源位于骶前的直肠后间隙,早期无症状,直到出现占位效应时患者才出现症状,部分女性患者以盆腔占位就诊于妇产科,较易出现误诊误治。常用的手术入路有经骶尾部、经腹部、联合入路等,但由于位置深在,无论哪个入路部分患者均存在显露困难,故最常用的俯卧折刀位往往需要

    西部医学 2021年8期2021-08-26

  • 1例骶前延伸至腹膜后巨大畸胎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木齐830000骶前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是骶前间隙最常见的先天性实体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全能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1]。婴幼儿患病率为1/(20000~40000),男女比例约为1:(3~4)[2]。根据Altman分类法,骶前畸胎瘤根据其不同生长部位、肿瘤大小可分为四型:Ⅰ型(显露型)最多见(46%),肿瘤由尾骨尖向臀部生长,出生时骶尾部就可见肿瘤,大小不一;Ⅱ型(内外混合型)较多见(35%),肿瘤位于骶骨前,同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年3期2021-08-09

  • 巨大骶前囊肿的外科诊治(附1例报告)
    200433)骶前囊肿是指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囊性肿物。临床少见,位置较深,毗邻关系复杂,不易早期发现,临床处理棘手。本文结合文献,报道1例巨大骶前囊肿的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病例:女,33岁,因体检发现左侧坐骨直肠窝占位1年余就诊。自发病以来,病人精神状态、体力、食欲良好,体重无变化。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恶性肿瘤家族史。体格检查:腹部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无包块。膝胸位肛门指诊,在左侧坐骨直肠窝内可及一肿块,肠腔内未及肿块,指套无染血。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1期2020-12-29

  • 腹腔镜下病灶清除联合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4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镜下病灶清除联合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取头低仰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在阴道举宫杯辅助下实施,在脐部下方、下腹部麦氏点与反麦氏点做一穿刺孔,置入腹腔镜及其他手术操作器械。用操作钳将子宫向前上方抬高,并将肠管移至腹腔,明确骶骨岬位置,提起骶骨岬上腹膜,用超声刀纵形切开腹膜,完全显露脂肪间隙及腹膜,直到腹主动脉分叉处2cm位置,随后向两侧分离,暴露两侧髂总动脉、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痔动脉、右侧输卵管等。用操作钳分离腹主动脉前方脂肪组织,完全暴露两侧髂总动脉附着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4期2020-12-28

  • 骶前囊肿切除术的理念及手术技巧
    王刚成骶前囊肿是一类位于盆腔腹膜返折以下,骶骨前间隙的囊性肿物。由于该类肿物影像学通常表现为囊性占位,包膜完整,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间隙明显,容易给外科医生造成很容易完整切除的错觉。如果外科医生对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认识不充分,对手术切除缺乏一定的理念及技巧,往往导致术后很快复发,再行根治性切除十分困难。笔者对5年间收治的患者中观察骶前囊肿患者19例,总结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理念和技巧,分享如下。一般资料笔者临床观察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19例,其中男性7例

    婚育与健康 2020年10期2020-12-03

  • 成人骶前囊肿1例
    肿上缘,见囊肿于骶前组织粘连,剥离中损伤骶前静脉丛见出血,予压迫止血,于肛缘后侧3cm 处进入,顺肛管方向剥离至囊肿下缘,予剥离出囊肿,于肛缘6点位距肛3.0cm 处留置一引流管引流,术中出血2 700ml,切下组织送病理,病理回报示:(盆腔骶前)符合表皮样囊肿。术后予多次输血、补液、止痛、换药冲洗等治疗后切口愈合可,好转出院。图1 第1次手术术前盆腔MRI 检查结果2019年8月15日患者因反复肛周肿痛伴流脓就诊我科,检查见于肛缘6点位距肛3.0cm 处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年8期2020-10-13

  • 1例骶前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昌 330000骶前肿瘤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位置特殊,病理类型多种,可见于先天性肿瘤、炎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就其总体发病率而言,骶前肿瘤相当罕见,有大型治疗中心的研究报道其临床发病率为1/40 000[1]。因其位置在体腔深部、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所以多在体格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评估这些肿瘤时,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和MRI的作用举足轻重[2]。术前病理活检虽然对于鉴定骶前肿瘤的具体病理类型有帮助,但是由于存在肿瘤复发以及沿穿刺路径转移的可能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2期2020-05-25

  • 骶前肿瘤手术治疗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
    海 200433骶前肿瘤发病率低,Mayo Clinic 曾报道平均40 000例住院患者中仅有1例骶前肿瘤患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1]。由于该类肿瘤位于骶前间隙这一空间狭小且容易出血的特殊解剖位置,手术难度大。此外,骶前肿瘤手术入路多,根据肿瘤大小及位置的不同可选择经骶入路、经腹入路、经腹骶联合入路等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前肿瘤切除术等新术式[2]。骶前肿瘤手术路径的选择尚无定论,仍然是一个困扰大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2期2020-05-25

  • 经尾骨前横弧形切口在Miles术后骶前顽固窦道性感染清创术中的应用
    。反复感染造成的骶前窦道形成更是影响后续治疗,给病人带来长期痛苦。因缺少合适的手术切口,感染并窦道形成后常因难以充分暴露而难以实现彻底清创,尽管多次清创仍效果不佳。我们采用经尾骨前横弧形切口治疗Miles术后骶前顽固性窦道感染,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2016年10月~2018年10我院普外科收治的Miles术后骶前顽固感染并窦道形成病人15例,均采用经尾骨前横弧形切口行清创术。女性6例,男性9例,年龄35~65岁,中位年龄50岁。其中5例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2期2020-03-01

  • 腹腔镜手术在骶前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海 200433骶前肿瘤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类异质性较大的肿瘤。它具有发病率低、发生发展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点,患者多数因体检偶然发现或肿瘤较大引起压迫症状而就诊。虽然大部分骶前肿瘤为良性肿瘤,但其本身组织学差异较大,部分肿瘤为恶性或具有潜在恶性可能,因而骶前肿瘤一经发现原则上均应行手术切除。传统开放手术为其主要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主要包括经腹入路、经骶入路、经腹+经骶联合入路和经腹会阴联合入路。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已发展成熟,其凭借微创、术野清晰等优势,现已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3期2020-02-12

  • 骶前脓肿诊治进展*
    海 200433骶前脓肿相对少见,但临床工作中该病的诊断、处理较为棘手。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快速上升,直肠癌术后伴发骶前脓肿时有发生,对患者的康复带来较大影响。通过复习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关于骶前脓肿诊治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拟通过系统地复习骶前脓肿定义、诊断及治疗相关文献,围绕骶前脓肿诊治作综合阐述。1 骶前脓肿定义及鉴别骶前脓肿易与盆腔脓肿相混淆。盆腔脓肿泛指盆腔蜂窝织炎或血肿继发的脓液积聚,其原因包括盆腔及其周围的炎症,腹盆腔的手术或外伤等。盆腔脓肿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2期2020-02-11

  •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中关闭盆底腹膜结合骶前引流的效果观察
    关闭盆底腹膜结合骶前引流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组96例患者,男51例,女45例;年龄37~76岁,平均56岁。经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肿瘤离肛门的距离长约1~4 cm,术前完成胸部、腹部增强CT和盆腔MRI,显示未见远处转移,局部临床分期表明能够手术切除。临床病理分期:I期7例,Ⅱ期35例,Ⅲ期52例,Ⅳ期2例。将96例病历资料按术中是否关闭了盆底腹膜,分为关闭盆底腹膜+骶前引流组(48例);未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7

  • 小儿骶前肿瘤的CT和MRI诊断研究
    116013)骶前肿瘤通常是指骶骨与直肠间隙内发生的肿瘤,由于周围有较多的组织,包含着各种残留组织[1]。由于骶前肿瘤的分布位置、大小、感染情况的区别,临床表现有差异。患者通常由于坐位或改变体位时引起疼痛,临床怀疑是肿瘤压迫神经[2]。严重时疼痛会蔓延至腿部,导致患者腿部发生麻木。不及时治疗会使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组织与器官,导致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或者便秘等不良反应[3]。临床需要及时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研究通过CT与MRI诊断小儿骶前肿瘤,报道如下。1 资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2期2019-05-27

  • Sacrococcygeal Teratoma
    畸形-骶骨畸形-骶前肿物分型Ⅰ型 完全腹外型Ⅱ型 腹内外型(哑铃状,各一半)Ⅲ型 腹内为主型PathologyGeneral path comments:Surgical resection must include the coccyx or risk of recurrence Increases.Genetics:Sporadic,not inherited;reports of parent-child(autosomal dominant)or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9年1期2019-03-14

  • Currarino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骶骨发育不全以及骶前肿块三种异常,并最初将其命名为Currarino三联征。肛门直肠畸形包括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异位、肛门狭窄或先天性巨结肠等;骶骨发育不全包括骶骨完全性或部分性缺如、尾骨缺如、裂椎畸形、椎体融合畸形等;骶前肿块分为真性肿物和假性肿物,真性肿物包括畸胎瘤、脂肪瘤、皮样/表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等,假性肿物则为骶前脊膜膨出等。2000年由Belloni等[2]发现除以上三种异常外还可伴发其他多个系统的异常,因此将其命名为CS。CS可合并多个系统

    天津医药 2019年1期2019-01-13

  • 经会阴超声对骶前囊肿的术前诊断价值
    017000)骶前囊肿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之间间隙内的囊性肿瘤。临床较少见,发病率低[1],由于其位置深、起病隐匿、发病迟缓、临床症状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2],因此是当今外科领域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骶前囊肿的术前诊断与评估主要通过肛门指检、腔内超声及MRI。本研究旨在通过经会阴超声准确评估骶前囊肿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为术前准备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来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就诊的4例骶前囊肿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6期2019-01-07

  • 老年人第五腰椎~第一骶椎轴向融合术工作通道的解剖学观测❋
    术的耐受性差,经骶前间隙进行L5~S1轴向融合术[1-2]应成为老年人首选的微创术式。由于骨科医生对老年人骶前间隙毗邻结构的解剖不熟悉,致使该术式在临床不能广泛推广。故对老年人骶前结构的毗邻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解剖学的角度为临床开展此类微创术提供相关数据。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老年人(年龄60~80岁,4男,4女)腰骶、骨盆部尸体标本8具,均已用10%福尔马林溶液防腐固定。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后,沿着骨盆正中矢状线将标本分割成16例半骨盆。在直

    解剖学杂志 2018年1期2018-10-09

  • 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骶前肿物33例临床分析
    210029)骶前肿物是指发生在骶骨与直肠间隙内的肿物,其发病率较低,但病理类型多样,而且其部位深在,与周围器官解剖关系复杂,诊断、治疗均较棘手[1]。本研究收集本院采用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的33例骶前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骶前肿物的临床特点及经骶尾部入路手术的治疗经验。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经骶尾部入路手术切除的33例骶前肿物患者。其中男9例,女24例;年龄16~66岁,平均41.7岁;初发25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4期2018-08-10

  • 巨大骶前平滑肌瘤伴变性出血误诊讨论
    昱冲,卢秀琴巨大骶前平滑肌瘤伴变性出血误诊讨论张钗红,全昱冲,卢秀琴目的探讨骶前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骶前平滑肌瘤伴变性出血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触及下腹部包块20余年,腹胀5个月入院。入院后行盆腔B超、MRI平扫+增强扫描等考虑为妇科肿瘤,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骶前有一巨大包块,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盆腔)平滑肌瘤伴出血、玻璃样及黏液样变性,部分区域呈上皮样平滑肌瘤变。确诊为巨大骶前平滑肌瘤伴变性出血,术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12期2018-01-02

  • 骶前引流方式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愈合的影响
    著·(临床实践)骶前引流方式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愈合的影响吴川清 刘炜圳 陶凯雄 张维康目的比较经会阴和经腹壁两种不同的骶前引流方式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愈合的影响。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4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会阴和经腹壁两种引流方式在病人年龄、性别、是否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平均手术时间、pTNM分期、术后发生漏的确定时间、初次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

    腹部外科 2017年5期2017-11-04

  • 腹腔镜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骶前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骶前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庞传涛,唐 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肿瘤科,新疆 阿勒泰 836000)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骶前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骶前肿瘤患者50例,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每组组内均设置25例研究对象。腹腔镜组患者实施腹腔镜骶前肿瘤切除术,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外科手术,包括经腹入路和经骶入路两种方式。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比传统组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1期2017-10-24

  • 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
    264100)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初 萍,梁爱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妇科,山东 烟台 264100)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20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为实验组,分析影响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同期未行骶前淋巴清扫术的113例患者为对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10期2017-10-17

  • 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21008)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孟小丽1,舒俊1,任转琴2(1.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46;2.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宝鸡721008)目的:分析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的CT、MRI表现及其与常见原发骶前占位性病变(神经鞘瘤、脊索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成人骶前乏脂肪型成熟型畸胎瘤及7例神经鞘瘤、10例脊索瘤的术前CT或MRI资料,分析肿瘤钙化、大小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4期2017-08-07

  • 单孔腹腔镜骶前囊性畸胎瘤切除1例
    报告·单孔腹腔镜骶前囊性畸胎瘤切除1例梅世文 罗成华 陈伟达 曾 嘉 何远翔 苗成利 金黑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北京 102200)本文报道2016年6月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完整切除骶前囊性畸胎瘤1例,患者为53岁男性,体检超声发现骶前肿物,在完善术前检查及完善术前讨论后,决定应用单孔腹腔镜切除骶前肿物,术中在骶尾部建立单孔腹腔镜操作平台,超声刀及无创伤抓钳配合游离骶前肿物,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提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7年3期2017-03-27

  • 腹腔镜骶前固定术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联合阴道壁修补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比较
    佳[2]。腹腔镜骶前固定术是目前临床对盆腔器官脱垂治疗的常用方式之一, 与其他手术相比, 疗效肯定[3]。本研究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腹腔镜骶前固定术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联合阴道壁修补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本院接诊的7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5例。观察组年龄44~73岁, 平均年龄(56.10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0期2017-03-23

  • 改良腹腔镜下网片宫颈-骶前韧带固定术用于治疗子宫颈延长伴子宫脱垂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腔镜下网片宫颈-骶前韧带固定术治疗子宫颈延长伴子宫脱垂,并已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为此,本次我院将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具体详情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治疗的68例子宫颈延长伴子宫脱垂患者,采用平均选取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患者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为(61.5±5.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为(62.0±5.3)岁。组间资料对比,差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8期2017-02-10

  • 成年女性骶前肿物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
    题讨论·成年女性骶前肿物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肖 静*(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广州 510006)成年女性骶前肿物涉及多个学科,根据肿瘤的解剖部位、大小、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存在多种分型。全面了解肿瘤的解剖情况对于确定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对于成年女性骶前肿物患者,经严格的术前评估,经阴道手术是不应忽视的入路选择。骶前肿物; 成年女性; 手术入路骶前肿物是指发生在直肠与骶骨之间的潜在间隙即骶前间隙中的肿物,其发生率较低,可起源于骶前间隙的不同组织结构,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7年1期2017-02-08

  • 庆大霉素配合骶前引流管预防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应用研究
    科应用庆大霉素与骶前引流管和肛管配合冲洗引流对189 例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后的患者实施吻合口瘘的预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 年3月期间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的3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经肠镜检查并病理确诊为腺癌,均无肠梗阻,无并发结直肠坏死和穿孔,排除糖尿病及严重贫血、肝肾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无庆大霉素过敏史。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做好充分准备。男21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7年6期2017-01-12

  • 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43例骶前发育性囊肿的疗效分析
    路手术治疗43例骶前发育性囊肿的疗效分析张迪 苏丹 胡邦 彭慧 任东林目的 总结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探讨经骶尾入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于2007年8月至2016年8月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的43例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次研究中,男性4例,女性39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在最终确诊前有16例患者曾被误诊。手术治疗均采用经骶尾入路,手术时间为(125±43)min,术中出血量为(157±56)ml,术中32例患者切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7年6期2017-01-11

  • 原发性骶前肿瘤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临床实践)原发性骶前肿瘤56例临床诊治分析曹猛 牛露伟 宋军 徐为目的 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56例原发性骶前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23~68岁,平均36.9岁。病程10 d至7年。所有病人术前均经过直肠指检或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定位,其中经骶尾部入路25例,经腹入路24例,经腹经骶尾部联合入路7例。其中6例为腹腔镜下经腹切除。结果 本组病人良性34例,恶

    腹部外科 2016年4期2016-12-17

  • 骶前囊肿合并感染误诊误治一例
    •教训与反思•骶前囊肿合并感染误诊误治一例邓业巍许召杰王华胜总结骶前囊肿合并感染误诊误治1例病人的病情发展及治疗过程,探讨如何避免骶前囊肿合并感染的误诊误治及其该病例的教训。囊肿; 感染; 误诊误治骶前囊肿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之间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1:2[1]。该病发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前期无明显症状,但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会感觉到局部压迫症状,合并感染时疼痛加重。临床上常误诊为肛周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而出现创面长期迁延不愈,往往行多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6年5期2016-10-19

  • 18F-FDG PET/CT显像对直肠癌术后骶前复发的诊断价值
    显像对直肠癌术后骶前复发的诊断价值李雪娜, 李娜, 杜补林, 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沈阳110001;*通讯作者,E-mail:ymli2001@163.com)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CT )对直肠癌术后骶前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直肠癌Mile’s术后的患者,因发现骶前软组织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3期2016-09-14

  • 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骶前引流管护理分析
    肠癌术后患者放置骶前引流管,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2岁。1.2 方法1.2.1 骶前引流管放置方法。行Dixon术或Miles术毕,在肛门左侧切约10cm的切口,用血管钳穿入盆腔,将16F尿管及多孔硅胶管自盆腔拉出,一端置于骶前间隙,缝合固定,外接引流袋。1.2.2 骶前引流管冲洗方法 术后48小时待骶前引流量减少后开始冲洗,使用0.5%甲硝唑注射液200ml,用输液器从16F尿管滴入,40~50滴/min,每日2次,观察引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2期2016-04-05

  • 直肠癌Dixon手术吻合口瘘的防治体会
    7.14%),经骶前引流管用生理盐水、甲硝唑液滴注灌洗等非手术方法治愈。现将吻合口瘘的防治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36~68岁,平均53.4岁。术前均经直肠指诊、纤维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7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7 cm。4例距齿状线8~15 cm。浸润直肠周径1/4~1/2。其中管状腺癌6例,乳头状腺瘤3例,黏液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Dukes B 期7例,C 期4例。均在全麻下使用双吻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年4期2015-03-18

  • 手术治疗原发性骶前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坚手术治疗原发性骶前肿瘤临床疗效分析陈自强朱奕唐坚★目的 分析原发性骶前肿瘤(PPST)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16例PP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术中无意外损伤,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4例,分别为表皮样囊肿5例,囊性成熟畸胎瘤3例,尾肠囊肿3例,深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血管外皮瘤1例,淋巴错构瘤1例。恶性肿瘤2例,分别为神经母细胞瘤与间质瘤(高风险)。结论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4期2015-01-21

  •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预防照射骶前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和盆腔淋巴结区。骶前淋巴结区是否照射,对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有无影响,为此我们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我院放疗科的248例宫颈癌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放疗科收治248例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年龄21~98岁,中位年龄56.5岁,根据FIGO(1997)临床分期标准:ⅠB1期9例,ⅠB2期15例,ⅡA期23例,ⅡB期96例,ⅢA期27例,ⅢB期78例。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9期2014-09-13

  • 经骶尾部入路治疗骶前发育性囊肿临床疗效(附19例报告)
    514000)骶前发育性囊肿是骶前肿瘤的主要类型,来源于胚胎肿瘤,多发生于直肠后间隙,也就是骶前间隙,因此称为骶前肿瘤。骶前肿瘤临床发病较少,其中以女性患者为主,占据70%以上[1、2],同时生长过程中无明显症状,缓慢生长,因此多数患者在发现并确诊后已经处于晚期阶段。对于骶前发育性囊肿手术入路选择临床一直有所争议,但经骶尾部入路治疗仍是主要手术方式,本文旨在探讨经骶尾部入路治疗临床方案对于骶前发育性囊肿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年6期2014-04-15

  • 双管引流在直肠癌Dixon手术中的应用
    肛管,经左下腹于骶前盆腔内放置腹腔引流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58岁;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4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Dixon术(对照组),术中只放置骶前盆腔引流管,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42~75岁,平均56岁。两组性别构成与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治疗组肿瘤下缘位于距齿状线3~8cm之间,平均6cm;对照组位于5~9cm,平均6.5cm;两组患者均无急性直肠梗阻,无并

    陕西医学杂志 2014年11期2014-04-05

  • 交通事故致骶前区静脉丛破裂死亡1例
    杨战壕交通事故致骶前区静脉丛破裂死亡1例OneDeathCausedbyPresacralVenousPlexusRuptureinTrafficAccident何献伟1,厉文瑞2,杨战壕3骶前静脉丛;复合伤;休克;道路交通事故骶前静脉丛破裂出血多见于直肠癌手术中操作不慎所致,交通事故致骶前静脉丛破裂出血死亡的案例鲜有报道。1 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伤者张某某,男性,61岁,骑电动三轮车被一货车撞伤,伤后被120车及时送往县医院救治。入院查体:神志尚清,精

    食管疾病 2014年3期2014-04-03

  • 肌肉片压迫烧灼法治疗骶前静脉出血5例的手术体会
    片压迫烧灼法治疗骶前静脉出血5例的手术体会权明哲 白云生 顾洪义 邢 超吉林市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普外一科,吉林 吉林 132021骶前静脉出血是直肠癌手术中最为严重且难以处理的并发症,本科自2006年以来,在直肠癌切除术中共发生骶前静脉出血5例,均采用肌肉片压迫烧灼法进行止血,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53~74岁,其中4例肿瘤位于直肠后壁,1例位于直肠左侧壁,有2例肿瘤直径约4 cm,3例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3期2014-01-29

  • 骶前囊肿继发感染2例诊治分析
    牛秀德骶前囊肿继发感染2例诊治分析牛秀德骶前囊肿是指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囊性肿物,临床上较为少见,因其位置深、周围毗邻关系复杂,不易早期发现,容易继发感染,确诊时往往已行多次治疗,外科手术难度大。2012年我院共收治2例成人骶前囊肿继发感染患者,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该病与肛周脓肿的鉴别能力,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1岁和62岁,均因骶尾部胀痛不适伴发热入院,入院后经肛门B超及血常规检查诊断为直肠后间隙

    浙江医学 2014年15期2014-01-22

  • 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在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宫骶韧带切断术及骶前神经切断术成为解决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重要手段[2]。本研究对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于本院因EMS致严重痛经及性交痛的143例患者中的75例行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比较和评价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在治疗不同类型EMS所引起的痛经及性交痛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3例,年龄26~45岁,平均(38.9±4.2)岁,均为继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21期2013-12-04

  • 盆腔肿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困难时骶前残腔的处理对策
    或肛门后弧形切开骶前填塞纱垫,从而消除骶前残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5例盆腔肿瘤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 28~75(平均57.8)岁。本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见表1。其中首次手术32例,术后复发者13例,其中间质瘤患者口服格列卫无效,结直肠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后肿瘤缩小不明显,且不耐受化疗的毒副作用,要求手术。表1 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方式及填塞骶前残腔方式1.2 手术方法1.2.1 大网

    河南医学研究 2013年4期2013-10-08

  • 骶前肿瘤继发肛瘘27例临床分析
    州450000)骶前肿瘤继发肛瘘27例临床分析屈海涛1刘周鹏2赵嘉梅3(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病诊疗中心,郑州450000;2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干休所卫生所,郑州450000;3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妇科,郑州450000)骶前肿瘤;继发肛瘘;诊断;外科手术骶前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一般在住院病人中占1/40000[1],其中多数为良性,来源于先天性肿瘤居多。由于骶前与直肠间的特殊解剖间隙,多数的肿瘤一旦感染后会表现在肛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9期2013-08-15

  • 骶前囊肿伴感染3例外科治疗体会
    ,宋 学,任伟涛骶前囊肿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之间的间隙内的肿瘤,也称直肠后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通常是1∶3。本病发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无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容易继发感染,临床诊断及误诊率较高,手术切开或自行破溃后伤口经久不愈,或多次手术治疗导致高位直肠瘘,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将收治的3例骶前囊肿伴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 女性,17岁,因“骶前囊肿切除、横结肠造口术后2年”入院。患者10余年前发现肛旁包块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4-18

  • 直肠癌前切除术中意外损伤预防与处理的对比分析
    尿管盆腔段误认为骶前筋膜给予分离,致使长约5cm的输尿管被离断,1例因损伤了卵巢血管,结扎止血时将输尿管结扎切断;膀胱损伤1例,切开下腹正中腹膜时,将膀胱切开,直到流出尿液才发现已切破膀胱;骶前出血2例,其中1例发生在用纱布擦拭骶前时,将骶前静脉撕破,另1例是超声刀切破骶前静脉;阴道损伤1例,在分离直肠前壁时,将阴道后壁误认为是增生的筋膜而切破。后组行直肠前切除术305例,发生术中意外损伤2例;其中电刀灼破阴道后壁1例,电刀灼破骶前静脉致骶前出血1例。1.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年1期2012-04-18

  • 骶前肿瘤临床病理及手术入路选择分析
    ,210029)骶前肿瘤也称直肠后肿瘤,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肿瘤,因其部位深在而不易发现、解剖关系复杂,早期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1]。现将本科2003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19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3月~2009年6月本组骶前肿瘤患者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41.5岁。病程6 d~5年,平均16个月。肿瘤最小者约2 cm×3 cm,最大者约15 cm×20 cm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年13期2012-04-13

  • 直肠癌根治术中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治疗骶前静脉出血的护理
    山063000)骶前静脉出血是直肠癌根治术术中最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2000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直肠癌根治术中共发生骶前静脉出血5例,均采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直肠癌根5例,男4例,女1例;年龄57~76岁,平均65岁;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 l e s手术)3例,经腹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2例。术中均发生骶前静脉出血,首先用明胶海绵止血,再用多块纱布压迫止血点;肿瘤切除

    山东医药 2011年22期2011-04-13

  • MRI在直肠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
    MRI检查提示骶前肿块不断增大;另16例经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证实为术后改变。直肠癌Mile’s手术通常切除肛管及低位直肠癌灶,并封闭会阴。16例术后未复发者MRI检查表现为骶前空虚无直肠,由小肠充填;膀胱、子宫或精囊腺等器官后移;骶前可见脂肪线,脂肪线前可见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的条索状瘢痕组织; DWI信号无异常;增强扫描无强化。32例复发肿瘤患者MRI检查表现为骶前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27例肿块分叶),与肌肉组织比较肿瘤组织T1WI呈等、低

    实用癌症杂志 2011年6期2011-04-12

  • 77例直肠癌切除术后合并症临床研究
    处理措施及结果骶前出血2例,使用纱布压迫止血半小时后将生物蛋白胶涂于伤口处促进止血;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在内窥镜的指导下缝合后压迫止血;吻合口漏4例,1例采取结肠造瘘术治疗,余下3例使用引流、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4例吻合口狭窄患者定期进行扩肛;肠梗阻2例采取保守治疗。13例并发症患者在上述治疗后均痊愈,全组没有因手术并发症而导致死亡。3 讨 论术后并发症对手术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防治直肠癌术后并发症是目前临床上讨论的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4期2011-02-10

  • 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体会
    9d体温均正常,骶前引流液色、量均正常,3月2日患者突然出现体温38℃,骶前引流液110mL,呈黄色,浑浊有臭味。肛诊:吻合口右后壁有一约0.8mL瘘口,经骶前引流管间断冲洗,肛管引流管持续引流8d后,体温正常,骶前引流液呈淡红色,量<5mL/d,观察3d后拔除骶前引流管,肛管引流管,患者痊愈。2 护理2.1 护理评估 患者身高170cm,体质量62kg。曾做过结肠肿瘤手术,肠梗阻手术,腹部有10cm、7cm纵型手术瘢痕。糖尿病史3a,术前血糖8.6mmo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0期2011-02-09

  • 直肠癌术中骶前出血的防治体会
    刘峰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出血是非常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将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如何更好地防治骶前静脉出血,提高直肠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外科医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将近4年来所接触3家医院的8例骶前静脉出血的病历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寻找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43岁,平均56岁。下段直肠癌(以腹膜反为界)6例,上段直肠癌1例,肛管癌l例,癌肿位于直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18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