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

  • 逻辑曲解与思想误读:叶适对荀子批判之平议
    6106)荀子与叶适,一为先秦学术集大成者,一为南宋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生活年代相距约1400 年。虽然二人思想上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在宋代荀子及其思想受到质疑、否定、打压的大背景下,叶适也对其进行了全面审视与无情批判,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中一桩独特事件。《习学记言序目》一书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评鉴诸书,所涉典籍极为宏富,经史子集无不包罗,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叶适对诸书的真实看法,也映照了叶适的思想。叶适于书中专辟读《荀子》札记,以犀利到近乎苛刻的视角

    天中学刊 2023年5期2024-01-03

  • 叶适的认识论思想理解辨误
    陈仁仁叶适的认识论思想理解辨误陈仁仁(湖南大学岳麓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叶适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颇接近,但是他的认识论思想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并不能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简单地一一对应。学界对叶适的认识论思想存在一些误解,澄清实有必要。比如,叶适对“格物致知”的阐发,并没有形成“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的思想;叶适所谓“内外交相成”的思想,也并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意思;叶适所谓“弓矢从的”,也并不是指“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方法,而是属于知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30

  • 叶适士人教育思想新探
    肖芬芳叶适士人教育思想新探肖芬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410082)叶适的士人教育思想在宋代“回向三代”的儒学思潮中继承了皋陶创立的“九德”之教。叶适认为培养德行要以人的具体材质为根据,此种融合了才性、能力等标准的具体之“德”,不同于宋代理学阐发的纯粹统一之“德”,已经具有“美德”的意涵。叶适试图以“德才兼备”的“九德”之教解决儒学教育所面临的一元道德和多元人才的张力。叶适继承孔子开创的学统,确立统纪之学,以具有统一性的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既回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30

  • 叶适与王阳明兵学思想比较 ——基于宋明兵儒融合视域
    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研究兵学。永嘉学派研究的事功学说提倡将义利并举,因而将以“利”为核心的兵学思想传至后世。(二)文臣领兵宋代重文抑武的制度催生出文臣领兵,例如韩琦、李刚、宗泽、辛弃疾、叶适等,都曾领兵出战。到了明代,兵儒融合趋势进一步显现,明代英宗时期实行文人治军政策,文臣领兵逐渐成为常态,出现了大批的儒将,如王阳明、戚继光、袁崇焕等。“兵”“儒”两种身份在此合二为一。援儒入兵,兵儒融合大趋势在明代逐渐成形。二、叶适与王阳明兵学生

    孙子研究 2022年4期2022-04-06

  • 叶适思想的“致用”指向
    田萌萌一、引言叶适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仕孝、光、宁三朝;亦是知名的理学家、文人,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为学,主张学以“致用”,与同期理学诸派多有不同,被朱熹讥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经世之意者未离乎功利术数之间”的“功利”学说,全祖望却言:“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那么,叶适事功思想的历史定位究竟如何?对于叶适的事功思想,漆侠、潘富恩、周梦江诸位先生皆指出其反对空谈、重实效的特点;孙金波关注到该思想对清初诸儒的影响和现代启示,但均未在叶适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3期2022-03-20

  • 叶适对荀子的思想定位:别样的“大本已失”而非“思想盟友”
    有“非孟”思想的叶适从道统、心性、工夫等不同层面与理学展开交锋,加上他和荀子皆有重视治世的理论特质,故人们往往会因二人强调治世的外王倾向,而笼统地将他们想象为思想盟友,并予以同质化对待。叶适以功利与治世为导向,以道统与礼乐名教为儒学治世的两条线索,考察整个人类生活,评议诸思想家在历史进程中直面现实问题时的得失。他在强调礼乐名教时似有历史实证的指向,然而在方法上与理学家一样诉诸建构道统表现出一种超历史主义的趋向。人类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成就自身。人类活动本

    社会科学辑刊 2022年5期2022-02-03

  • 叶适对《大学》的诠释——从推崇到反思与批判
    孟祥兴叶适对《大学》的诠释——从推崇到反思与批判孟祥兴(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叶适对《大学》的诠释集中体现于早期的作品《进卷·大学》与晚期的作品《习学记言序目· 礼记·大学》。在这两篇文章中,叶适对《大学》的诠释存在显著差异。叶适在《进卷》中对《大学》持有推崇的立场,将其与“皇极”“中庸”放在一起作出相应的诠释,认为《大学》是“下之教”的典范文本,并积极阐发“格物致知”的思想。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大学》则表现出强烈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1-18

  • 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社会“法治”实践的省思——从叶适对宋朝“任法”的态度谈起
    实践的省思——从叶适对宋朝“任法”的态度谈起白 贤(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作为宋代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虽然肯定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两宋时期的“任法”之弊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以法为治”“不任人而任法”是导致宋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直面宋朝“法治”中的诸多问题,对传统社会的“法治”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在中华法律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叶适;任法;任人;宋代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1-18

  • 叶适“财患论”探析
    况 鑫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居士,南宋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淳熙五年(1178),叶适名列榜眼,曾任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兵部侍郎等职,后因开禧北伐失败被人以“附韩侂胄用兵”罪名弹劾罢官,从此奉祠居家,潜心著述讲学。叶适主张功利之学,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1]。叶适作为永嘉事功学派的集

    兰台世界 2021年12期2021-12-28

  • 儒者之心 义利之合 ——叶适兵学思想刍议
    王密密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南宋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代表人物。在学术上,他与朱熹、陆九渊二派颉颃鼎足;在军阵沙场上,他亦建树卓著,取得开禧北伐期间建康保卫战的胜利。晚年所著《习学记言序目》对南宋以前兵学著作进行了研究和评论,文中论及宋代文人言兵者甚多,所论常有虚浮之疾,无裨实务,称之为“充塞烂漫,可闻而不可听,可听而不可行”〔1〕。开禧北伐时期,叶适充分运用奇袭战略,偷营劫寨,兵民共守,取得了北伐期间最耀眼的一场军事胜利

    孙子研究 2021年3期2021-11-25

  • 永嘉学派略论 ——以叶适为中心
    、徐谊等人。到了叶适,永嘉之学则趋于集大成:叶适之为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犹朱熹之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叶适对永嘉学派基本的理念、观念都作了系统的阐述。作为一种与当时主流思想不同的学派,永嘉学派也受到其他思想家的关注。以宋代哲学家朱熹而言,他虽然没有具体提到永嘉学派,但曾对所谓“浙学”作了评价,其中的“浙学”便包括永嘉学派。当然,他对“浙学”的理解比较偏狭,认为,“浙学却专是功利”(1)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

    管子学刊 2021年1期2021-11-25

  • 水心文脉近三台:叶适之学在南宋台州的传播*
    35003)一、叶适台州门人简述作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继薛季宣、陈傅良之后,将事功之学系统化,构建了功利之学的理论基础,又对程朱理学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批判。因此,全祖望称:“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间,遂称鼎足。”[1]1735鼎足一方的叶适很早就开始授徒讲学,从学者众多。叶适与台州名士林鼐、林鼒、王居安等来往密切。晚年落职回乡后,曾寓居黄岩、温岭一带讲学,“台州临海、黄岩等地来温州向叶适受学的士人很多”[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9-26

  • 叶适事功学的自我疏证 ——《习学记言序目》札记
    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在最后退隐家乡温州水心村的十六年间,完成了代表作五十卷《习学记言序目》(以下简称《序目》)。这部札记体著作以其迥异于朱、陆的思想而与之鼎足而三。由于此书是基于文献研读所作笔记后的深思札记,不同于宋儒广泛采用的注经、经说、文集、语录等文体,故晚宋博学如黄震,在《黄氏日抄》中也只涉《水心文集》与《外集》,而未涉及《序目》。真正彰显此书而重视叶适学术思想者是《宋元学案》。〔1〕今人受其影响,虽关注此书,但

    学术界 2021年9期2021-04-15

  • 叶适的道物观略论
    功学派中的陈亮、叶适等人,其是代表人物。他们直接讨论道物关系,目的是要批评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从而奠定事功思想的理论基础。下面我们略论叶适的“道物观”,从中亦可以看到浙东事功学派的内在精神与宋代理学的异同。一、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道与物的根本关系叶适反对单从“形上”的角度来言说“道”,认为不能把“道”视为先于天地万物的存在。《易传·系辞上》有“形而上者谓之道”之说,叶适认为“若夫言‘形上’则无下,而道愈隐矣”[3]47-48。他认为如果将“道”分属于形上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2-28

  • 永嘉学派研究平议
    3)继之弘扬,到叶适(1150-1223)时,则集永嘉学派之大成,成为继吕祖谦后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为三的浙东学派之代表。叶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与陈亮同气相投,与吕祖谦在师友之间,但与朱熹、陆九渊多有颃颉。永嘉诸贤很早就进入古今学者的视野,如朱熹、王朝佐、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孙衣言、宋恕、陈虬、陈黻宸等人都对宋代永嘉之学有过精彩评论。20世纪以来的现代学者,以不同于传统的路径对永嘉学派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2-28

  • 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
    有其特殊的原因,叶适是永嘉学派集大成者,通过研究他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对温州人思想的起源进行探讨,并从中探寻某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叶适;永嘉学派;研究温州地处祖国东南一隅,历来是蛮荒之地。在唐代,温州的社會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北宋时期,温州还是“僻远下州见闻最晚”。直到北宋末期至宋室南渡之后,温州经济才有了飞跃式发展。被誉为“东南小邹鲁”的温州以科举跻身仕途,蔚然成风,南宋时期,温州进士登科人数仅次于福州,位列全国第二,故有”温多士,为东南最”之称。“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2020-09-10

  • 《冒名自荐》阅读训练
    相日,尝招致水心叶适②,已在座矣。忽门外有投漫刺③求见,题曰水心叶适候见,一座骇然。侂胄乃匿水心于别室,延见之,历问水心进卷中语。其人曰:“此皆某少作也,后已改之。”每诵改本,语更精妙。韩骇然曰:“自有水心在此,岂天下有两子张④耶!”其人曰:“文人才士,如水心一等,天下可车载斗量,今日不假水心之名,未必蒙延进如此。”侂胄笑而然之,为造就焉。(选自白珽《湛渊静语》)【注释】①韩侂胄:字节夫,南宋权相。②叶适: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③漫刺:名帖,相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0年6期2020-08-10

  • 叶适历史学说研究
    秦文摘 要:叶适是南宋有名的学者,史学造诣很高。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主张教化定风俗、人决定国家存亡、人性皆有善恶、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历史编纂方面,他坚持“为文关事教”的史学目的论、五经皆史的史学性质论、提倡“古史法”的写作论。关键词:叶适;历史发展学说;历史编纂理论;教化定风俗;人性有善恶;为文关教事;五经皆史;书法;史法关于叶适的生平和著述,前贤颇多论述,兹不赘述。他是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宋史》本传赞他“为文藻饰英发”;《宋

    读天下 2020年12期2020-07-13

  • 叶适对朱子的批评及其意义*
    嘉学派鼎足而三。叶适(1150—1223)则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和建构完成者,早年在政治上维护朱子,但治学“异识超旷,不假梯级”的叶适晚年从学理上批评朱子,确立永嘉学派独树一帜的学术史地位。对此吴光、何俊、李承贵等学者已有一定研究,本文省去繁枝茂叶,提纲挈领论述叶适对朱子的批评及其意义,就教于方家。一、道统论所谓道统论,是指儒家之道及其传承谱系。提出类似道统论的,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皆有其说,而佛教判教理论和道教三洞六辅说颇具典型意义。儒家道统论自孔子以来代有

    思想与文化 2020年1期2020-02-24

  • 天人观视域下对叶适思想的考察
    0023)学界对叶适思想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将叶适之学视为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事功之学,认为叶适将永嘉之学系统化,即重新建构了永嘉事功之学的理论体系,其思想有反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的面向①参见: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张义德.叶适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董平.叶适对道统的批判及其知识论[J].孔子研究,1994(1);杨国荣.物·势·人:叶适哲学思想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11(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12-21

  • 叶适美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追名逐利的工具。叶适从永嘉学派事功思想出发,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性塑造的作用,并且重视教育实践的检验作用,他从教育的制度层面和具体方法层面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措施,意在重振儒士“内圣外王”之精神内涵,为国培养可用之才。关键词:叶适;美育思想;永嘉学派;实践叶适,温州永嘉人(今浙江温州),字正则,人称水心先生,是南宋时期集永嘉学派之大成、奠定事功学说的大儒。纵观其一生,自他十六岁进村塾执教开始,到出仕任职于太学正、太学博士、国子司业,退休后又重新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直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2期2019-09-10

  • 随其资质 与之形貌 ——叶适碑志文写人艺术探微
    情。在此背景下,叶适继承前贤,其碑志文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叶适集》中收录叶适碑志文计148篇,墓主身份不一、行迹各异,有名臣良吏、文士儒生,也有布衣处士、节妇孝女,再现了12世纪末13世纪初活跃在政坛、文坛及民间的各类人物形象。叶适能根据墓主不同的身份地位、事迹功业、性格言行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描写,“廊庙者赫奕,州县者艰勤,经行者粹醇,辞华者秀颖,驰骋者奇崛,隐遁者幽深,抑郁者悲怆,随其资质,与之形貌,可见文章之妙。”[1]563这种打破碑志文写作程式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22

  • 永嘉学派法律思想的现代法治价值
    。关键词:儒家;叶适;法治儒学兴盛于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集大成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儒学发展至南宋,随着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驻跸杭州,孔氏随之南迁衢州,政治文化中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儒学活动中心亦随之南移。南宋儒学的多元发展,肇始于孔氏南迁衢州,儒学与江南社会的结合。衍圣公孔洙让位后,南宗开始走向社会,以衢州为中心,在江南诸省传播儒学,宋代四位大儒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张拭有三位在衢州300公里半径之内,儒学分徙出众多支脉,也多生活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8年9期2018-11-01

  • 叶适墓志铭中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有之义。关键词:叶适;墓志铭;女性;形象叶适(1150-1223)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文学、哲学、史学,还是在政治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所提倡的事功、经济思想,是永嘉学派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就文学领域来说,叶适是当时的文坛巨匠,诗文俱佳。然而叶适并非以诗成名,真正为人所推崇的是他的文,尤其是墓志。如真德秀说:“永嘉叶公之文,于近世为最,铭墓之作,于他文又为最。”(1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2018-05-25

  • 钱钟书的“六不选”
    ,诗人兼大哲学家叶适是个风云人物,然而在《宋诗选注》中却找不到一首叶适的诗,而他的学生徐玑的诗竟入选了。郑振铎就此提出疑问时,钱钟书表示:“叶适的诗过于追求炼字琢句,却忽略了语气不贯、意思不达,当然不能选用了;而徐玑的诗则个性鲜明,意致灵秀。”他还幽默地说:“尽管叶适是声名远播的‘大儒,却不能跟小诗人排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小鸟儿,飞得既不高又不远,终不失为飞禽;而那庞然昂然的鸵鸟,力气很大,也生了一对翅膀,可是绝不会騰空离地,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

    做人与处世 2018年2期2018-04-27

  • 以文辅史 ——论叶适的碑志文
    )一、以文辅史是叶适碑志文创作的主动追求叶适共存文800多篇,墓志铭有148篇之多,在同时代作家中为最多的一位,是他散文创作成就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从他在世时起,其创作的墓志铭就广受赞誉,历代的散文研究者也对之多有好评。叶适墓志铭的艺术特点与政论散文和记、序、题跋有明显不同,黄震曾经说过:“水心之见称于世者,独其铭志序跋,笔力横肆尔。”[1]870他这番话将叶适的墓铭、墓志和序跋之文概而言之,我们认为不够妥帖。叶适序跋文的艺术特点当以雅洁为主,偶有激情之作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3-04

  • 帛裂与统合 ——叶适“文集大成”的一种微观考察:以记体文为例
    震论永嘉学派巨擘叶适之学,曾喟然有叹:“水心岂欲集诸儒之大成者乎?”[1]639而叶绍翁评叶适之文,亦同一声口,谓其“可谓集本朝文之大成者矣”。[2]叶适之学,鼎足朱、陆,①水心之文,又度越韩、柳,②这一学术与辞章并集大成,“学宗”与“文伯”荣归一身的现象,在南宋朱、陆一派学人相当程度上卑视艺文的历史语境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叶适素被视为南宋“事功派”散文的旗手,其散文成就历来备受推许,声誉卓著,号称“大手笔”,[1]638“在南渡卓然为一大宗”。[3]叶适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2-11

  • 永嘉学派法律思想的现代法治价值
    致用、义利并举,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倡导“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即重礼义,同时讲功利,其法律思想,更侧重对利的考量,主张通过法律调整利义关系,而其实际主张,却与良法而治的法治思想、法教义学、税收法治精神暗合,亦隐约蕴含现代分权思想的萌芽。一、“正纲疏法”思想的现代法治价值(一)分权思想萌芽我国古代历王朝集权程度都非常之高,南宋也不例外,可谓“尽收威柄,一总事权,视天下之大如一家之细”,[2]在这样的历史阶段,能够提出对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批判

    职工法律天地 2018年18期2018-01-22

  • 南宋学者:但得王师定中原,屡受打击也甘愿
    )夏日,太学博士叶适上殿轮对(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他上过札子后扶了一下官帽,才缓缓吁了口气,静等孝宗回复。札子中一以贯之的是叶适的抗金立场。他批评主和派苟且偷安、得过且过,批评朝廷举棋不定、无心应对,揭露军弱财乏、民生凋敝的现实,希望孝宗“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这札子很犀利,像一把刀扎在孝宗的心上。孝宗拿札子的手抖了起来。这叶大学者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些情况朕怎么可能不知道?叶适说的都是大实话,唯其是大实话才让孝宗心里一阵阵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10期2017-12-11

  • 叶适诗歌题材研究
    古诗的倾向。考察叶适诗歌的内容,其中赠别诗最多,有103首,标明为送别之作有近80首,其他标题为“赠”或“寄”的诗,有的是赠别,也有的是单纯的寄赠之诗,并非送别之什,但数量很少;仅次于赠别诗数量的是挽诗,共68首;其次就是亭台楼观的题纪之诗,计30多首。以上三类诗均与“人事”关系密切,内容丰富,这些应酬性质明显的诗歌艺术性可能相对较弱,其中也不乏真情发露之作。叶适还有一些类似组诗的作品,如在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任上所作吟咏苏州风物的诗和吟咏永嘉端午风俗的诗。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28

  • 叶适功利主义与密尔功利主义对比研究
    集大成者,本文以叶适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是重新对中西功利主义思想的疏导,也是中西伦理思想的一次碰撞。二者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当时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同时也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稳定了社会思想秩序,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亦为中西方社会所普遍认同和倡导。关键词 叶适 密尔 功利主义Abstract Utilitarianism is the thought ancient schools focus on, whether in

    科教导刊 2017年1期2017-03-13

  • 论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
    政阐赜】论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王壮壮, 赵炎峰(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陈亮、叶适的事功思想以“道不离器”为理论基础,在政治层面要求当政者行实政实德,并以“义利双行”作为其学派的道德伦理标准,看重史实,希望能从史学的研究中寻找到通变救弊的具体途径。事功学派的特点在于追求实用主义,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以致用的治世之道以及古为今用的治学态度,对南宋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均产生了积极影响。陈亮;叶适;事功学派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25

  • 叶适对《诗》的史学解读
    【文学研究】论叶适对《诗》的史学解读刘 园 园叶适认为,《诗》既是儒家经典,本质上又是史书,故对《诗》亦应从史学角度展开解读。他联系历史对小《序》进行辨误,试图还原诗教原貌;利用《诗》《序》、周史考补《诗》本事,意欲彰先圣教化,获得经世治国的教训与启示。叶适反对“孔子删诗说”显示了他对史实及《诗》文本的尊重。叶适以史解《诗》既为匡补汉、宋之学流弊,又反映了他兼顾经史、核义理与见事功并重的治学思路。叶适阐发的“经亦史”的观点代表了“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观念

    中州学刊 2016年1期2016-11-25

  • 略论叶适的义利观
    71000略论叶适的义利观武亚南*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叶适,永嘉功利之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义利观的看法来源于自身所处之社会历史环境。义利双行,两者并重是叶适功利之学的特征。关键词:叶适;义利观;功利关于义利思想的发端,最早应出现于《尚书》。它说:“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①意思是设置法典和牢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人们,而是为了维护财富。又说:“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忧”。②意思是从审讯狱案中索取财贿是不好的,它是犯罪的事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2016-02-04

  • 叶适《诗经》研究释论
    239000)叶适《诗经》研究释论陈光锐(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职教研究所,安徽 滁州 239000)摘要:叶适的学术思想不同于正统的道学派,他的学术思想融合了事功和义理,他对《诗经》的研究和解读多有独特见解,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他力辩孔子删诗说;关于《诗经》小序,也不盲目遵从和反对;主张以《诗经》立教。叶适的《诗经》学研究是宋学精神张扬的典型表现。关键词:叶适;《诗经》;研究一、对孔子删诗说的批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12-18

  • 叶适政论散文的艺术成就
    239000)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有文集《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哲学著作《习学记言序目》传世。叶适是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被视作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人物。《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存有散文530多篇,作为功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关注南宋强国兴邦、恢复中土的大业,因此他的政论散文数量相对较多,艺术成就也相对较高。乾、淳时期,宋、金胶着对峙,时局趋于稳定,文人士气复有振作之势,庶几具备北宋士大夫“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1]的胸襟,乾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2015-12-17

  • 论南宋文人对叶适散文的评价
    239000)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有文集《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哲学著作《习学记言序目》传世。叶适是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被视作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人物。《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存有散文530 多篇,后代研究者历来多关注他的学术思想,少有对在当时已为叶适带来巨大声誉的散文和四六从文学角度进行探讨。其实,与叶适同时或稍后的南宋文人已经准确地揭示了水心之文的文学思想,较好地归纳了叶适散文和四六的技法、文法、和艺术特质。一、赵汝谠《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8-15

  • 叶适的书序文看其文学主张
    州350007)叶适,人称水心先生,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成鼎足之势。集永嘉学派之大成的叶适,还是永嘉学派的一代文宗,在传其学的同时也传其文,开启了承传有序的永嘉文派。叶适一生著述颇丰,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习学记言序目》传世。相对于诗歌创作而言,叶适在散文创作领域的成就,历来为人们所公认,南宋后期就多有对叶适散文创作的评论。如理学家真德秀谓“永嘉叶公之文,于近世为最”[1]。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称“水心先生之文,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8-15

  • 叶适《论语》记言分析
    》一书,列专章对叶适进行批判,视其为“隔绝论”“冥惑论”“皇极一元论”。其中,第六、七两节对叶适的“孔子观”批评尤甚,“其于孔子之仁教全无所知甚显”[1]210,“自己于孔子之仁教全无所知,而反以‘浅心狭志自为窥测’责曾子,岂不谬哉?岂不狂悖矣哉?”[1]238直欲将叶适排除于儒家学者之列。本文以《习学记言序目·论语》为主,对其中的“仁”学思想和“非曾”现象进行分析,以求教方家。一、仁礼合一,践礼以知仁牟宗三认为“仁是全德,是真实生命,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7

  • 南宋古文运动者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反思与超越 ——以叶适为中心考察
    思与超越 ——以叶适为中心考察马 茂 军传统的观点以为唐宋古文运动完成于苏轼之手,这种看法是一个误解。苏轼解构了古文运动,南宋朱熹、吕祖谦、叶适在对唐宋八大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命题,掀起了新一轮的南宋古文运动,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明清古文运动。叶适对古文提出了义味和典雅的高要求,将唐宋古文运动思想推向成熟。南宋古文运动 义味说 典雅论一、南宋古文运动的视野提出南宋古文运动这个概念,与笔者个人的唐宋古文观有关。当下学术界都认定唐宋古文运动成功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3-19

  • 叶适的散文观
    欲肆”的文学内涵叶适曾经说过:“经欲精,史欲博,文欲肆,政欲通,士擅其一而不能兼也”。[1]235“文欲肆”的“肆”可以诠释为汪洋恣肆、无拘无束之意,这种创作风范是有纵横家之风的,但是叶适与战国纵横家毕竟有着不同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他汲取的是战国策士行文的雄肆辨丽,坚守的却是封建士大夫的忠君爱国的政治操守,他在为李焘所作的《巽岩集序》中写道:自有文字以来,名公数十,大抵以笔势纵放、凌厉驰骋为极工,风霆怒而江河流,六骥调而八音和,春辉秋明而海澄岳静也。高者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19

  • 试论叶适诗学思想的主导倾向——从叶适治统与朱熹道统的区别谈起
    61000)关于叶适诗学思想的主导倾向,学界有以下三种意见:一是叶适推崇 “四灵”、“尊唐崇律”[1];二是叶适主张取径晚唐,进而 “臻乎开元、元和之上”、“参雅颂、轶风骚”,找到向上一路[2]186;三是叶适推崇陶渊明和韦应物等人的冲淡自然、意境高远[3]。第一种意见认为叶适将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分开,实际上肯定了审美独立于道德之外的价值;后两种意见实际上认为,叶适诗学兼重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学界的研究虽然不断趋向科学化,但给人的总体印象莫衷一是,甚至相互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3-21

  • 叶适对韩、欧碑志文的继承与新变
    200241)论叶适对韩、欧碑志文的继承与新变戎 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41)叶适作为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碑志文更是散文中的一大特色。叶适碑志文不止继承了韩愈、欧阳修记录人物“随事赋形”“纪大略小”的特点,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叶适对人物事件的拣择详略,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新变与南宋日趋深化的学术派别分野意识以及永嘉学派本身的思想特性有着莫大关系。而这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南宋文学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0

  • 叶适对苏轼论说文的承袭与变异
    200241)叶适,字正则,不仅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尤以散文著名,《四库总目提要》称“适文章雄赡,才气奔逸,在南渡卓然为一大家”[1]2145,正是对他最恰当的评论。叶适的散文创作各体兼备,正如朱迎平《宋文论稿》中所说:“像叶适这样在多种文体的创作上同时取得突出成绩者,在南宋文坛也颇为少见”[2]104。如奏议、劄子、策论一类论说体裁的文章在他的散文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成就很高。尤其是他的政论文,正如黎谅的《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2-12

  • 朱熹叶适诗歌理论之比较
    50007)朱熹叶适诗歌理论之比较许光(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朱熹与叶适虽同为儒家文化的倡导者,但在“道”目标上两人却发生了分歧,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诗歌理论上存在着差异。朱熹从“文道一体”的文学本体论出发,倡导“温柔敦厚”的诗教,讲求法度,追求平淡雅正之作,尊古非律。而叶适则在“经世致用”的大旗下,秉持“德艺兼成”的诗教,尊古而不陋今,追求平淡自然的审美情趣。朱熹;叶适;诗教;平淡自然全祖望在《水心学案·按语》中曰:“乾、淳诸老既没,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2期2013-11-14

  • 浙东事功学的集成——叶适思想综论
    一事,相资为用。叶适主张“抑末厚本,非正论也”。③叶适:《史记·书》,《习学记言序目》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73页。以厚农抑商是错误的,不利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有益治化。又主张抗金,反对妥协求和。陈亮说:“夫岂知安一隅之地,则不足以承天命;忘君父之仇,则不足以立人道”。④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陈亮集》卷1,第10页。在奏书中他要孝宗皇帝“厉志复仇”。批评空谈性命。“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

    地方文化研究 2013年3期2013-03-27

  • 叶适道器合一思想与其发展的文学观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叶适(1150-1223),曾获得“集本朝文之大成者”的盛赞。发端于北宋,形成于南宋的永嘉学派是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为代表的事功之学。全祖望在《水心学案》按语中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叶适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以物为本的道器合一思想,坚持以发展的思想看待文学问题,以“尊古不陋今”的视角提出了文学理论的诸多观点。比其稍年轻一些的诗人“永嘉四灵”就是在叶适的提携、奖掖下,在南宋前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3-23

  • 叶适对《中庸》的批评及其对儒学的阐释
    21世纪儒学研究叶适对《中庸》的批评及其对儒学的阐释陈 锐(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哲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36)叶适的思想除了其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外,在对儒学传统及政治历史的思考方面也有重要的理论建树,表现出宋代特有的理性和怀疑精神。他对《中庸》的辩难揭示了其逻辑矛盾,把中庸理解成道的辩证变化过程,其内外交相成之道为更完整地理解儒学作出了贡献。他对二元论的批评,历史主义的态度,以及对古代和宋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和欧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4-13

  • 叶适对《春秋公羊》学的评说
    《习学记言》中,叶适对经学的经典及其经学学派都有所评说,这部分评说是叶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叶适的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叶适是通过经学的经典来为自己的思想寻求理论的支持,这是经学时代任何一个思想家的不得不然;另一方面,叶适则是用自己的思想来训解经学的经典,评说经典及其经学派别的得失,以“六经注我”的形式,借助经学的经典来建立自己的思想。在这两个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后一方面,因为这一方面才是叶适思想的特质所在。叶适的经学评说内容丰富,本文仅就他对《春秋公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2012-01-27

  • 叶适易学思想发微
    21世纪儒学研究叶适易学思想发微蒋国保(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 227610)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4-13

  • 叶适“复礼”说的哲学依据与现实意义
    21世纪儒学研究叶适“复礼”说的哲学依据与现实意义沈松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叶适的“复礼”说建立在经验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之上,这与当时的儒学主流思潮性命之学适成鲜明的对比。性命学者在形而上倡导“成圣”之学,目的是为了从终极意义上解决人生“安身立命”的问题;而叶适的“复礼”说,其目的是为了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生的经验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因而更贴近现实人生,亦更具实践意义。叶适;“复礼”;经验哲学;性命之学在南宋“永嘉学派”巨擘叶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4-13

  • 叶适文集版本源流考
    317000)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界称其为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人。叶适是南宋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文章雄赡,才气奔逸,在南渡卓然为一大家”。[1]2145叶适的部分文章在其生前即已结集流传,而整个文集在其去世不久也已编次刊行。不幸的是,叶适的文集宋代以后曾经散佚,之后经过明代黎谅的重新纂辑,清代孙衣言的校注补遗及其弟子李春龢的校刊,再加上近几年《全宋诗·叶适诗》《全宋文·叶适文》编辑者的穷搜博采,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2011-03-18

  • 今人对叶适《龙川文集序》及《书龙川集后》的误读
    夥,但很多学者对叶适《龙川文集序》及《书龙川集后》有所误读。叶适《书龙川集后》云:……(陈亮)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余所谓“微言”,多此类也。[1]很多有关陈亮词研究的论文都引用了这句话,但研究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却常各有偏重甚或至于分歧。夏承焘《论陈亮的〈龙川词〉》云:……这里对陈亮自述作词的话,也使他(叶适)同样有“不能解”的感觉,这是对陈亮暗寓不满之意的话。……叶适虽然是陈亮的至交,曾经为他作过《龙川文集序》,好

    文教资料 2010年9期2010-08-15

  • 叶适《习学记言》对《管子》的解读
    积累的结果。南宋叶适的《管子》研究就鲜明体现了这一特征。叶适(1150~1223),浙江温州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任平江节度推官、太常博士等职,一生坚持抗金。宁宗嘉定元年(1208)罢官后,在永嘉水心村从事著述与讲学。他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序目》等著作传世。《习学记言序目》是叶适评论历代学术著作的专著,其中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计五十卷。其第四十五卷“《管子》”一节集中体现了叶适对《管子》的研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2-10

  • 叶适义利思想的哲学基础初探
    刘 漪摘 要:叶适的义利观是叶适全部思想的最核心部分,而这样的义利观的哲学基础就是他的道器观。叶适通过对道器关系的论述进而阐述了义利不可分,以义统利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有积极意义。关键词:叶适 道器 义利观叶适(1150-1223),字正则,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前辈薛季宣、陈亮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事功学派的义利思想。而对于作为义利思想重要的哲学基础的道器关系。叶适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看法对于义利关系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2009-05-13

  • 永嘉学派的解《易》进路
    代表人物薛季宣、叶适都很重视《易》。他们对《易》之地位与成因的回答、对“道器”关系的解决、崇阳黜阴的主观选择等都突出了永嘉学派解《易》的不同进路。关键词:永嘉学派;《易》;道器关系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173—03宋代解《易》之书甚多,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记载,在著录的158部,1757卷的易学著作中,宋儒之作即占56部,605卷,其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在众多解《易》的著作中,永嘉学派的内容占有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200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