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酮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的喹烯酮
    610093)喹烯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喹噁啉类药物,具有喹噁啉-1,4-二氧化物结构,能够抑制细菌DNA 的合成,与喹乙醇和卡巴氧等传统的噁喹酸类药物相比,喹烯酮的毒性副作用大大降低。自产品商业化以来, 其作为有效抗菌的饲料添加剂在国内畜禽业被广泛使用。 2020 年7 月1 日以来, 随着农业农村部第194 号、246 号公告的实施,除了金霉素预混剂等15 个兽药产品、拉沙洛西钠预混剂等5 个进口兽药产品可作为抗球虫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外, 饲料生产企

    中国饲料 2023年21期2023-11-07

  • 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发不孕症患者的疗效
    风险[5]。孕三烯酮是一种常用的短期避孕药,具有显著抗孕激素、雌激素活性作用[6]。戈舍瑞林是一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缓释剂,可有效促进机体释放足够的促性腺激素,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机体的炎性状态,提升妊娠率[7]。基于此,我们研究了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辅助腹腔镜治疗重度EMT伴发不孕症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选取2020年2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重度EMT伴发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腹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4期2023-07-21

  • HPLC-DAD法测定复方麻黄散中非法添加喹烯酮
    咳功能[1]。喹烯酮(quincetone)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喹噁啉类抗生素,曾经主要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被广泛用于养殖生产中。自2020年1月1日起,农业农村部废止仅有促生长用途的药物饲料添加剂等品种质量标准,注销相关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进口兽药注册证书,喹烯酮预混剂在列,标志着喹烯酮及其预混剂被禁用[2]。现在复方麻黄散中发现违规添加喹烯酮,违反了《兽药管理条例》,给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埋下隐患。同时,喹烯酮药物残留可能存在

    中国兽药杂志 2023年2期2023-03-13

  • 猪肉中雄烯酮含量不同对小鼠性腺组织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味,这主要是由雄烯酮及粪臭素过度累积造成[7-9]*。粪臭素是大肠内厌氧微生物降解色氨酸的产物,有极强的粪臭味[10]*。雄烯酮又叫猪烯酮,是公猪睾丸中产生的一项类固醇激素,属于16-雄甾烯类固醇家族,具有尿骚味,易储存于肌肉及口水中,作为信息素刺激母猪发情以促进交配,且在母猪中也少量存在,这是猪肉的主要骚味来源。雄烯酮在睾丸中与类固醇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一同形成,连同其他16-雄甾类固醇激素,由睾丸中孕烯酮合成[11-14]*。有研究表明,睾丸类固醇,雄

    食品工业 2023年1期2023-02-08

  • 玉米赤霉烯酮荧光定量快速检测试纸卡及仪器技术性能优化的研究报告
    400)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得到,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其它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如小麦、大豆等植物。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μsariμm)菌株,如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黄色菌孢、木贼菌孢、半裸菌孢及茄病镰孢等菌种[1-2]。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新版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粮食谷物及其制品中,小麦、小麦粉中玉米赤霉烯酮最高限量不得超过

    粮食加工 2022年6期2022-12-02

  • 洗脱剂极性对沉积物长链烯酮硅胶柱层析效果的影响
    18108)长链烯酮是一类产生于颗石藻的生物标志物,其碳数在37~39 并含有2~3 个碳碳双键[1-2]。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碳数为37(C37)的长链烯酮,其不饱和度指标=C37:2/ (C37:3+C37:2)被作为一种重建古海表温度(SST)的指标[3-4]。用于计算的C37:3和C37:2烯酮分子差异仅在于烃链上的一个碳碳双键,其分子性质稳定且差异很小,在海洋环境中迁移、埋藏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差异化降解,因此被广泛应用于SST重建[5-8]。为准确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2年5期2022-09-28

  • 苯硫基烯酮与不活泼烯烃的分子内[2+2]环加成反应
    应用[1-2]。烯酮与烯烃环加成反应是合成环丁酮衍生物的常用方法[3]。其中,烯酮与烯烃的分子内[2+2]环加成反应生成具有高度区域和立体控制的且具有多种合成用途的多环环丁酮化合物[4],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全合成[5]。然而,近年来,烯酮与烯烃的分子内[2+2]环加成反应的发展受到了连接简单烷基烯酮的链长和烯烃反应活性的影响。由于系链长度的限制,仅当烯酮和烯烃部分之间的系链是3个碳原子时,才能给出最好的结果。对于较长的系链,分子内环加成反应是相当罕见的[6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7期2022-08-04

  • 臭氧熏蒸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效果研究*
    一。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属的菌株在粮食上寄生后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毒素[1],当环境湿度达到较高时该毒素容易产生[2]。该毒素广泛存在于各种谷物中,造成谷物形态变小和蛋白质的减少,同时,对人类和牲畜引起巨大的危害,可导致疾病和死亡[3]。有研究表明,玉米容易被真菌定殖并产生真菌污染[4],玉米赤霉烯酮(ZEN)虽然主要是在收获前期产生,但如果玉米收获后储存在简易的储藏环境下,或者通风干燥风速过慢导致环境潮湿,玉米赤霉烯酮(ZEN)也会

    粮食储藏 2022年1期2022-04-19

  • 优化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食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000)玉米赤霉烯酮是镰刀属真菌污染玉米、小麦等谷物后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效应的真菌毒素,我国对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要求有着严格的规定[1-3]。目前,常用的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较多[4],与液相色谱-质谱法相比,液相色谱法的操作更为简便,且设备价格适中,与荧光分光光度法相比,液相色谱法可实现大批量样品的连续检测,检测效率更高,是检验检测机构用于毒素检测的首选方法。免疫亲和层析是毒素分析中最常用的净化方法之一,通过将抗体包埋在凝胶中制备的免疫亲和柱具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33期2022-03-23

  • 长链烯酮在西北大西洋重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arunur长链烯酮在西北大西洋重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王 丹, Rashid Harunur(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长链烯酮; 海洋表层温度; 冰融水; 烯酮%C37:4; 西北大西洋全新世西北大西洋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众多, 其中3个最主要的变化机制为: 1) 北半球65°N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弱是导致温暖的早全新世向较冷的晚全新世气候转变的主要机制之一[15-17]; 2) 来自极地或陆地残留冰盖的淡水输入通过改变海洋表层温

    海洋科学 2022年1期2022-02-12

  • 免疫磁珠高通量自动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
    003)玉米赤霉烯酮为首次从患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的镰刀菌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及其制品中,严重危害人类及动物的健康。玉米赤霉烯酮有强烈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影响家畜的繁殖,给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4]。我国和欧盟对谷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制定了相关限量标准[5-6]。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食品(谷物及其制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限量为60 μg/kg[5]。李丹迪等[7]对山东省济南市区4 个不同地

    食品科学 2021年22期2021-12-03

  •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概况
    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的检测方法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定性判断饲料中是否存在玉米赤霉烯酮,还可以对其进行精准定量,为饲料安全提供技术保障。1 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较早用于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试验方法,也是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之一。TLC 的工作原理为待检样品通过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薄层分离后,在紫外光下(波长为365nm)会出现黄绿色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6期2021-12-01

  • 小麦中呕吐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相关性探讨*
    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1-碳烯基)β-雷琐酸-μ-内酯,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及串珠镰刀菌等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有研究显示,DON和ZEN广泛污染农作物、食品及饲料等植物性产品,这些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并同时损害两个以上的器官和组织[1-2],每年因真菌

    粮食储藏 2021年3期2021-08-13

  • 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测定饲料中喹烯酮方法探究
    455000)喹烯酮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农业部于2003年8月批准用于抗菌促生长国家一类新兽药。喹烯酮具有促进动物生长,也有广谱抗菌性。此外喹烯酮无其它喹喔啉二氧化物急性、慢性、蓄积性毒性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副作用[1]。因此喹烯酮被广泛用于畜牧养殖中。兽药质量标准2017版规定喹烯酮用于猪饲料时每1000 kg不超过50g(以喹烯酮计),禁用于禽和体重35 kg以上的猪。近年来随着喹烯酮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表明,喹烯酮用量增加时,具

    兽医导刊 2020年10期2020-12-30

  • 合理运用各种检测方法 准确测定饲料及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
    莫贞峰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以及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物,会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并且影响到食品的质量。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目前建立的针对粮食、食品、饲料中玉米赤霉烯

    中国食品 2020年19期2020-10-27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喹烯酮
    谱法测定饲料中喹烯酮,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可满足检测需求。1 仪器与试剂1.1 仪器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紫外检测器、自动进样器和柱温箱;Waters Symmetry C18(4.6×250mm 5μm)色谱柱;UV-2501PC紫外分光光度计;BS21S天平:感量0.01mg,Bs224s天平:感量0.1mg;BP100s酸度计:pH(1-14);CR22G离心机;KQ-300DE超声波清洗机。1.2 试剂喹烯酮对照品(批号:

    兽医导刊 2020年15期2020-10-11

  •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及防治措施
    5000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名F-2毒素,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产生的高毒性、低分子质量的次级代谢产物,它广泛存在于玉米、大麦、小麦、燕麦、高粱和其他谷物中,其化学结构性质较稳定,在高温下不易分解,在食品或饲料的加工过程中均不易被破坏,且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玉米赤霉烯酮对人类健康有巨大威胁,主要表现在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影响生殖系统[1]、损害肝脏系统[1]、引起氧化损伤[2]和破坏免疫系统[3]。朱风华等[4]对山东省2018年

    养殖与饲料 2020年9期2020-10-09

  • 我国玉米赤霉烯酮在饲料产品中的污染分布规律
    041)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 毒素,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是一种白色的结晶,对热稳定[1]。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2]。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3-4]。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小麦等谷类作物中。王若军等和敖志刚等报道,我

    饲料博览 2019年11期2019-12-16

  •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脂肪酮(简称长链烯酮),是一类一系列链长为C35-C42的带有2~5个碳碳双键的直链甲基或乙基脂肪酮,它们具有独特的反式构型和双键间距[1-6]。长链烯酮不易遭受生物或化学作用的破坏,能较完整地保存于沉积物中,在现代海洋和边缘海沉积物中广泛分布。长链烯酮不局限于海洋环境,也出现在湖泊环境中[7-14]。作为海洋环境中定鞭藻(Haptophyte)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长链烯酮首次发现于非洲西部瓦维斯海脊(Walvis Rigde)的沉积物中[15]。海洋颗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10期2019-10-14

  • 液质联用法测定饲料原料乳清粉中的喹烯酮含量
    用于饲料行业。喹烯酮(Quinocetone)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的畜禽抗菌、止泻、促生长新药,属喹噁啉类药物,为淡黄色或黄绿色粉末,不溶于水,略溶于部分有机溶剂,对光敏感,较易发生光化学反应[5],化学结构式见图1。图1 喹烯酮化学结构式喹烯酮的毒性小,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等功能[6],被应用于药物饲料添加剂。但2009年有研究显示,喹烯酮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能造成遗传物质的损伤[7]。

    饲料工业 2019年8期2019-05-16

  •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情况及酯化葡甘露聚糖对其吸附效果的研究
    001 玉米赤霉烯酮1.1 玉米赤霉烯酮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真菌,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都可以产生类雌激素的真菌毒素,即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亲脂性的分子,可以高效地被小肠被动吸收和发生葡萄糖醛酸结合或磺化反应。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类雌激素的作用包括降低血清孕酮、过早分娩和降低繁殖成功率。然而,玉米赤霉烯酮的有害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繁殖性

    养殖与饲料 2019年3期2019-04-02

  • 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酶ZENC降解麸皮毒素的条件优化
    111)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雌激素类霉菌毒素,又称F-2毒素,其从发霉玉米上的赤霉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并于1966年由Urry等确定了其分子结构(Urry等,1966)。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均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动物摄入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后,会出现一系列生殖异常现象,如死胎、流产、幼崽体重下降等,降低了动物的生殖能力(Zinedine等,2007)。利用改性蒙脱石等矿物质的物理吸附作用,是目前饲料加工中降低霉菌毒素毒副作用的主要手段

    中国饲料 2019年5期2019-03-20

  • 一种玉米赤霉烯酮免疫磁珠分离富集试剂盒的研制
    何方洋*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为一种白色结晶,又称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ZEN主要污染玉米、高粱、小麦、大麦等粮谷类作物及其制品。受到ZEN污染的乳制品、肉制品等动物源性食品,会对动物及人类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和破坏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方面,人畜误食含有该毒素的食物后,会引起雌性激素中毒症,造成生殖系统的严重损伤。此外,ZEN及其衍生物对肝脏系统,免疫系统均有很大的危害,并且有引发肿瘤的可能性[1-2

    山东畜牧兽医 2019年2期2019-02-23

  • 欧盟将胡椒烯酮等3种物质从调味物质清单中删除
    评估结果,将胡椒烯酮(p-Mentha-1,4(8)-dien-3-one)、邻氨基苯乙酮(2-Aminoacetophenone)和4-(乙酰氧基)-2,5-二甲-3(2H)-呋喃酮(4-Acetyl-2,5-dimethylfuran-3(2H)-one)3种物质从调味物质清单附件I的A部分中删除。[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欧盟将胡椒烯酮等3种物质从调味物质清单中删除 [EB/OL].(2018-11-14).http://www.custo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9年1期2019-02-16

  • 臭氧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降解产物细胞毒性
    062)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十一碳烯基)β-雷锁酸内酯[1-2]。玉米赤霉烯酮是污染粮食谷物最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其在大麦、燕麦、黑麦、高粱和小麦中的污染都有报道。由于玉米赤霉烯酮与17β-雌二醇(E2)在化学结构上存在相似性,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在哺乳动物中会产生强类雌激素效应,从而导致体内内分泌紊乱[3-7]。真菌毒素的脱毒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8年4期2018-06-05

  • 孕二烯酮缓释避孕微针含量及其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研究
    料重点实验室孕二烯酮是属于19-去甲睾酮系列的第三代孕激素,无雄激素和雌激素活性,表现为较强的孕激素活性,具有良好的避孕效果[1-2]。目前含孕二烯酮的上市产品主要为口服制剂,如美国惠氏公司的上市产品敏定偶就属于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需要每日服用,顺应性较差[3]。微针是一种新型的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穿刺角质层而将药物输送至皮下,同时又不会触及痛觉神经[4]。溶解微针选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5-7],在针体刺入皮肤后,药物随着可降解聚合材料溶解在皮下组织液中,被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8年10期2018-02-27

  • 烯酮与鸡鸭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检测❋
    266003)喹烯酮(Quinocetone,QCT),是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的一类新兽药,属于喹噁啉-1,4-二氧化物类化合物[1]。喹烯酮在抗菌[2]、促进动物生长、控制动物消化道疾病以及提高饲料利用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3]。喹烯酮为中国在国际上首创的一类新兽药,其在我国养殖业中作为饲料添加剂已被广泛使用。临床上喹烯酮在鸡鸭上的应用也很普遍, Miao X L等[4]研究表明,喹烯酮提高肉仔鸡日增重和改善饲喂效率效果显著;徐善金等[5]研究表明,喹烯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1-18

  • 烯酮分子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362400)喹烯酮分子毒性机制研究进展李道稳1, 林南昌2, 王福云1, 李 斌1, 肖希龙1, 汤树生1(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北京 海淀 100193 ; 2.福建省安溪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福建 安溪 362400)喹烯酮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最新研制的抗菌、促生长药物,其化学名称为3-甲基-2-苯乙烯酮基-喹噁啉-1,4 -二氧化物,分子式为C18H14N2O3,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所示。淡黄色或黄绿色粉末,不溶于水,

    中国兽医杂志 2017年10期2017-12-01

  • 烯酮对建鲤和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抗缺氧能力的影响
    100141)喹烯酮对建鲤和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抗缺氧能力的影响刘永涛1,2,5,郭东方3,齐富刚4,杨红1,艾晓辉1,2,5*(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23;2. 淡水水产健康养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430070;3. 宜昌市农业局, 湖北 宜昌443000;4.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 江苏 泰州2253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41)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饲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5期2017-11-03

  • 廊坊地区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检测
    廊坊地区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检测文│崔继良(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局)霉菌毒素是动物及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是饲料质量管理的着重关注点。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不完备的仓储条件,加剧了霉菌毒素的污染程度。霉菌毒素的污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较为常见。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等污染玉米、大麦、豆类、高粱及青贮饲料等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对猪的繁殖性能危害甚大。发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8期2017-10-09

  • HPLC-DAD法检测喹乙醇预混剂中违规添加喹烯酮的研究
    混剂中违规添加喹烯酮的研究陆春波1,高三玉2,罗成江1,包爱情1(1浙江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杭州 311101;2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浙江台州 318050)确证1批次喹乙醇预混剂中的非法添加物。采用HPLC-DAD的谱库匹配,推断出疑似添加物为喹烯酮,从而建立了检测喹乙醇预混剂中违规添加喹烯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DAD)。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流动

    中国兽药杂志 2017年3期2017-04-26

  • 一起育成牛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中毒病例分析
    起育成牛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中毒病例分析郎咸增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兽医站 262600)近期接诊一例东营某牛场以育成牛以假发情、且发情紊乱、阴部红肿为主要特征病例,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确定为采食发霉玉米致玉米赤霉烯酮慢性中毒病例,本文对此做一总结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株,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6期2017-04-04

  • 丹麦研究与感官品质有关的甲基吲哚和雄烯酮在猪畜体内的分布
    确立甲基吲哚和雄烯酮在公猪颈部脂肪和碎肉中的分布是研究的重点。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对肉品品质进行分级,而且有助于对不同肉块进行特异化加工。尽管有多种与公猪特有味道有关的物质的研究报道,但是目前普遍认为影响公猪膻味的物质主要是甲基吲哚和雄烯酮。为了分析甲基吲哚和雄烯酮在体内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其相对应的感官品质特性,丹麦科学家进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选用了14 头未阉割的公猪,分析颈部脂肪和6 个不同肉块中甲基吲哚和雄烯酮的分布。尽管肉块中甲基吲哚的含量明显低于颈

    肉类研究 2017年3期2017-03-23

  • 欧盟评估饲料中玉米烯酮及其代谢物对动物健康构成的风险
    盟评估饲料中玉米烯酮及其代谢物对动物健康构成的风险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应欧委会的要求,2017-07-31欧盟食品安全局评估了饲料中玉米烯酮及其代谢物对动物健康构成的风险。玉米烯酮是一种由镰刀菌产生的霉菌毒素,普遍存在于粮食中。它有三种初级代谢产物α-ZEL、β-ZEL、α-ZAL、β-ZAL、ZAN。欧盟食品安全局专家组分别对牛、鸭、鹅、兔子以及猫等动物展开了评估。经过评估,专家组认为,玉米烯酮及其代谢物对家禽、绵羊、狗、猪、鱼构成的风险较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年9期2017-03-08

  • 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3011的毒性效应
    64006 )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3011的毒性效应刘慧慧,黄会,韩典峰,薛敬林,任传博,张华威,罗晶晶,张秀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 烟台 264006 )通过分析喹烯酮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Parke 3011)的生长抑制、叶绿素a含量、总超氧岐化酶(T-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4期2017-01-03

  • GC-MS/O技术测定卷烟烟气中巨豆三烯酮的香气活力值
    卷烟烟气中巨豆三烯酮的香气活力值杨靖1,毛多斌1,陈芝飞2,孙志涛2,郝辉2,贾春晓1,李成刚2,王高杰2,马宇平21 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郑州市东风路5号 450002;2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郑州市陇海路72号 450000以同时蒸馏萃取法萃取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含有巨豆三烯酮馏分,采用GC-MS/O技术测定巨豆三烯酮4种同分异构体在卷烟烟气中的含量和嗅觉阈值,从而获得了相应香味化合物的香气活力值

    中国烟草学报 2016年6期2016-11-16

  • 烯酮的合成研究
    832000)二烯酮的合成研究潘硕(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0)烯酮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跃的有机合成试剂,早在本世纪初即已被合成出来。烯酮在光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潜力,引起人们对二烯酮研究的极大兴趣。本文主要介绍以丙酮与醛为反应物,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羟醛缩合生成多种烯酮的方法,及对二烯酮重结晶方法的探究。二烯酮;醛;羟醛缩合1 文献综述1.1 二烯酮的发展近况二苯基戊二烯酮[1]在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最近国内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

    现代盐化工 2016年3期2016-08-11

  • 烯酮及其代谢物的毒性预测及验证
    100094)喹烯酮是我国一类饲料添加剂药物,能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蛋白质同化,还具有抗菌和促生长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养禽业,特别适用于幼畜、幼禽[1]。虽然喹烯酮的毒理学试验证明其毒性极小,但由于喹乙醇等其它同类药物被证明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产生抗药性的可能,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将该类药物列为限用药物[2-3],喹烯酮及其代谢物在可食性动物组织中的残留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而且,不合理使用和滥用药物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动物性食品中该种药物及

    饲料工业 2016年24期2016-01-09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GnRH-a与孕三烯酮的疗效比较
    nRH-a与孕三烯酮的疗效比较魏 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肛肠医院妇产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3)目的 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病理将其分为孕三烯酮组和GnRH-a组,各60例。分别采取孕三烯酮和GnRH-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GnRH-a组疗效明显高于孕三烯酮组,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5年7期2015-12-09

  • 联合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预后分析*
    激素激动剂和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预后分析*闵丽①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联合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和孕三烯酮巩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卵巢功能及复发和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本院妇产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分别为联合组38例(术后应用GnRH-a联合孕三烯酮治疗),GnRH-a组43例(术后仅应用GnRH-a治疗),孕三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33期2015-04-27

  •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防治
    医站)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防治冯丽波 (云南省泸西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52499)陈安书 (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畜牧兽医站)2013年泸西县中枢镇、永宁乡、旧城镇等乡镇先后出现公猪以乳腺突起,包皮肿大,母猪以外阴红肿变大、里急后重、直肠、阴道、子宫脱出为主要临诊症状的3~5月龄去势后的仔猪98头,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现将诊断和防治情况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经调查生永宁生猪养殖户10户、旧城15户共计25户,存栏210头,其中去

    山东畜牧兽医 2015年5期2015-04-04

  • 使用基因标记减少加拿大公猪的膻味
    公猪脂肪组织中雄烯酮和粪臭素的含量。通过剖检或屠宰场取样的方法总共取得3474 个公猪脂肪组织样品。同时对这些公猪位于40 个候选基因上的97 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其中杜洛克、长白、大白中分别有61、80 和83 个多态性SNP。SNP 与雄烯酮和粪臭素之间的关联通过两步分析法进行检测。不利SNP 等位基因的数量分别与杜洛克中雄烯酮和长白猪中粪臭素显著相关。雄烯酮高过消费者接受程度的公猪中有76%具有15 对或更多的不利等位基因,

    猪业科学 2015年3期2015-01-25

  • 烯酮磺酸钠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的问题[1]。喹烯酮属喹喔啉类药物,其分子结构的母核是喹喔啉-1,4-二氧化物,化学名为3-甲基-2-肉桂酰基-喹喔啉-1,4-二氧化物,本品为淡黄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无嗅无味,不溶于水,溶于氯仿、二甲基亚砜、二氧六环,微溶于甲醇、乙醇。对光敏感,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2]。喹烯酮抗菌谱较广,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杆菌、变形杆菌、鼠伤寒、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可选择性地抑制消化道内多种病原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且不影响肠道有益菌

    饲料工业 2015年24期2015-01-17

  • 复方孕二烯酮阴道环组分的测定方法学研究
    研究生院复方孕二烯酮阴道环的主要成分为孕二烯酮和炔雌醇,两者联用可用于女性避孕[1]。目前孕二烯酮市售药物制剂为孕二烯酮和炔雌醇复方口服片剂。美国惠氏(Wyeth)公司生产的敏定偶,其与现代临床常用的短效口服避孕药相比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已成为全球口服避孕药的新宠。但是敏定偶(有效成份复方孕二烯酮)需每天不间断服药,漏服会明显影响其避孕效果。本课题组制备的复方孕二烯酮阴道环[2-3],可以实现恒定释放药物21d,能显著提高服药顺应性。为了对复方阴道环的质量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12期2014-03-06

  • 烯酮的食品安全性研究进展
    430070)喹烯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喹噁啉类一类新兽药(结构如图1),农业部于2003年批准其作为抗菌促生长剂用于猪饲料中,推荐饲料添加量为50~75mg/kg。该药抗菌及促生长效果与喹乙醇相当,已作为喹乙醇的替代产品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国内现有多家药厂生产,年产量3000多吨,可用于近2亿头生猪。尽管国家批准喹烯酮仅用于猪,但实际生产中喹烯酮也被非法用于家禽和水产动物,在养猪生产中也存在超量添加的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由于缺乏系统研究,迄今无喹

    中国兽药杂志 2013年6期2013-10-09

  • IAC-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方法研究
    08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具强烈致畸作用的生殖系统霉菌毒素,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配合饲料和玉米的允许量≤0.5 mg/kg,但我国现有的ZEN检测标准中使用的薄层色谱法为半定量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为筛选法,两种方法都不是准确定量法,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对于检测和控制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免疫亲和柱(IAC)由于其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净化效果好、易操作的特点而被普遍用于霉菌毒素的检测。国际标准ISO

    饲料工业 2012年11期2012-09-22

  • 全公猪肉膻味的调控
    认为膻味主要由雄烯酮(androstenone)和粪臭素(skatole)构成。传统上对生产猪肉的小公猪进行阉割,目的在于增加胴体中的脂肪含量、减少攻击性和性行为、降低产生膻味的危险。现在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瘦肉,阉割得以保留原因主要是降低膻味和减少公猪攻击性。但阉割的优越性也因消费者对猪肉生产中动物福利的关注而受到质疑。此外,因改进了饲料转化率和提高了瘦肉率,饲养全公猪的效益更高。与阉猪相比,全公猪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含量高,在营养上具有优势。欧洲食品安全

    猪业科学 2010年12期2010-11-22

  • 湖泊体系中长链烯酮研究进展
    2湖泊体系中长链烯酮研究进展孙 青1), 储国强2), 刘国祥3), 王晓华2), 刘美美1),石丽明1), 谢曼曼2), 凌 媛1)1)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北京 100037;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72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37k′)作为定量反映古温度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 已在海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湖泊中长链烯酮不饱和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母源研究则很少。课题组研究了

    地球学报 2010年4期2010-09-07

  • 几例疑似鸡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引发的思考
    例疑似鸡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引发的思考李春蕾 田召芳 时述考 吕晓艳 彭芸芸 (烟台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64003)2009年下半年,本中心陆续接到几个养鸡场(户)委托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样品,通过了解情况得知,其各场病鸡临床症状非常相似:整个鸡群7~8d出现鸡冠发红肿大的现象,17~18d小鸡出现打鸣,性征明显,采食量逐渐下降,肉鸡长势明显不足,35d体重均重不足1.5kg,30d鸡群异常兴奋,打架,有的鸡冠甚至变成紫红色,网上养殖的死亡率不高,

    山东畜牧兽医 2010年6期2010-08-15

  •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孕三烯酮与丹那唑的疗效比较
    位症术后应用孕三烯酮与丹那唑治疗比较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行保守(保留生育功能)或半保守(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为Ⅱ期以上。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应用孕三烯酮25例(孕三烯酮组),术后应用丹那唑(丹那唑组)。1.2 方法两组均手术后1周开始用药,孕三烯酮每周2次,每次2.5mg,连续6个月,丹那唑组200mg,3次/d行半根治性治疗者服药3个月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8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