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

  • 基于“血水同病”辨治支气管扩张症※
    担[4]。“血水同病”内涵与支气管扩张症病因病机相通。本文意在通过阐释“血水同病”的内涵,以“血水同病”解释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病机,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1 津血同源,血水同病血水同病以津血同源为基础。水泛指人体内一切津液,血与津液同属“阴”,二者均是由水谷精微化生,可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脉内之血液,由津液与营气相合而成。津液可渗出脉外,补充脉外不足之津液,保证机体津液正常运行输布;而津液在由脾胃运化生成之后,便可上输于心肺,与营气相合而

    河北中医 2023年12期2024-01-26

  • 郑师“心胃同治”理论
    佳,现对其“心胃同病”及“心胃同治”理论思想浅显介绍如下。1 “心胃同病”概念《灵枢·厥病》曾言:“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及心前区憋闷疼痛,腹部胀闷,心痛至极,此为心胃同病之痛。上述描述是古人对 心、胃致病的总结,所谓“心胃同病”就是对心胸、胃脘两部位同时发作为病的总结概括。机体各部位发生病理改变后,会将不适经感经神经系统传送至大脑,大脑反射至中枢系统。流行病学协会调查报告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危及百亿生命的罪魁祸首[1]。故“心胃同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2年7期2023-01-10

  • 美洲大蠊治疗肝病基础的研究进展
    、脾病及肝、肝脾同病[13]的说法。首先,肝脾共同协调机体气机运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为气机之总司;其次,脾主运化水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失健运,水谷运化无力,气血化生受阻,可致肝失濡养;再次,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运化无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内生,形成水肿、痞块,加重粘滞瘀阻,湿阻脾滞,妨肝疏达,肝气郁结,一方面水饮停滞,阻于经络,聚于脏腑[14],另一方面气滞血瘀,终而肝络瘀阻。木无土则不生,土无木则难固,最终导致肝脾同病

    健康之友 2022年18期2023-01-05

  • 陆为民教授辨证治疗胆胃同病经验
    210029胆胃同病指胆病兼有胃、十二指肠的病变,如胆囊病变伴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等;或胃病伴有胆囊病变,如胃病伴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常见症状为胃脘胀满疼痛,伴胁痛、口苦等,亦称为胆胃综合征[1]。随着B超、消化道钡餐、消化内镜等现代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确诊胆胃同病的患者日益增多。胆胃同病既可由胆及胃,亦可由胃及胆,或胆胃同时发病。现代医学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消炎利胆治疗本病,短期疗效明显,但易反复发作,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依据临床表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3

  • 王自敏基于血水同病论治肾病综合征水肿*
    布、转化不利的不同病理表现,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津血同源”的理论,可将浊邪概括为“血水同病”,血病指血瘀,水病指痰湿、水饮、湿热,两者常相互胶着为病,贯穿始终,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是NS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指导临证每获良效,现总结梳理如下。1 血水同病的理论基础1.1 血水生理上同源互用血是运行于脉内之赤色液体,津液是指除血液之外,体内一切生理性水液,津(液)血均由水谷经脾胃化生而来。如《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

    中医学报 2022年8期2022-11-15

  • 同病者健康管理知信行渗透法在女性更年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负性情绪[2]。同病者健康管理知信行渗透法指由罹患相同病症并有相同治疗经历的患者共同接受疾控知信行教育,一起分享自护信息、观念与行为技能,以期实现更佳健康管理目标的教育方式[3,4]。本次研究尝试采用同病者健康管理知信行渗透法对女性更年期血液透析病例施加干预。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的女性更年期血液透析患者45 例为试验组,年龄41~58 岁,平均年龄(50.6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2年5期2022-06-09

  •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理论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的应用
    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辨病与辨证理论相结合的精髓,长期以来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应用能有效突破西医治疗的局限性,增加PDNMS 临床治疗的灵活性。本文从“异病”有相同病机以及“同病”有不同分期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理论在PDNMS 中的应用。1 中医对“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异病同治”在《简明中医辞典》中的定义:“不同的疾病,若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4]。“异病同治”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陈士铎《石室秘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1年2期2021-12-01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导下,衍生出了“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两种特殊治疗方法。所谓“同病异治”,证同而治同;所谓“异病同治”,证异而治异。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来源1.1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的治则源远流长,首见于《黄帝内经》[1]。《素问·五常政大论》:“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地处高原,位于高纬度地区,海拔高,温度低,人类肌肤腠理紧密,其病多外寒而里热,治疗时应散其外寒而清解里热;东南地处平原,位于低纬度地区,海拔低,又靠近大海

    光明中医 2021年18期2021-11-30

  • 国医大师刘志明“表里双解治温病”理论与实践
    仅伤寒存在“表里同病”,温病更是如此。叶天士《温热论》有“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刘老对此深有体会,指出若拘泥“开门揖盗,引邪入里”之说,则温邪传变迅速,必致表里俱实,热盛阴伤,甚或由轻转重,由重至危,终至无法挽救[1]。“表里双解”法正为“表里同病”而设,尤其对变化迅速的温病,临证应高度重视。所谓“表里双解”,即温病初起就应在辛凉透表同时,配合清气透营、凉血散血或通腑之法,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年9期2021-11-28

  • 同龄同病示范教育在哮喘学龄前儿童病例肺功能监测与呼吸训练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尝试采用同龄同病示范教育对哮喘学龄前儿童病例实施肺功能监测与呼吸训练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学龄前期儿童80 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为: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年龄3~7 岁,认知沟通精神正常,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为:心肺消化道病种并存,全身器质性病变,拒绝参与研究。以信封法分为试验组40 例、对照组40 例。试验组中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平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3期2021-04-10

  • 升降散内科临床应用概述
    之内科病按照脾肾同病、心肝同病、肝脾同病、肺肠同病进行分类,以供临床借鉴及运用。1 方义分析升降散首见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被载为内府仙方,明·张鹤腾«伤暑全书»将其收为治暑方剂,至清代后,陈良佐改其名为陪赈散,医家杨栗山将其载入«伤寒瘟疫条辨»,列为治疗瘟疫的首方[1]。原文中解释此方时,言:“温病为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方中君药僵蚕性平咸,味辛,僵而不腐,善升清解郁,祛风除湿,清热止痛;臣药蝉蜕性凉咸甘,«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3期2021-03-28

  • 浅析《伤寒论》分步论治学术思想
    阴阳、虚实、新旧同病时的分步论治思想进行探讨分析,以求为临床医生提供复杂疾病诊疗依据。1 表里同病的分步论治表里同病是指患者素有基础疾病又外感表邪而发病,或表邪迁延日久,由表及里,致表里同病。胡希恕先生多年研究认为,六经就是以表里为最基本的分类,表里之中又分阴阳,即病性[1]。表里同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1.1 先表后里此法是《伤寒论》辨治表里疾病最基本的原则,适用于表为新感而里不急者。如第44条所言:“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此条奠定了

    光明中医 2021年15期2021-03-27

  • 同病异体论*
    100029)“同病异治”是中医学诊疗特色之一。传统认为同病之所以异治,关键在于异证,即“同病异证”是“同病异治”的决定因素。《景岳全书》卷四十四烈集曰:“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为先,因证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便当顾本。”可见体质为本,病证为标。众所周知,证以病为背景,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临床类型,显然单纯从病证关系角度难以揭示“同病异治”的本质。据此,本文试从“体病相关”角度提

    天津中医药 2020年4期2020-12-20

  • 析述泄泻的“同病异治”
    辨证论治网络.“同病异治”是古今医家临证极为重视的治疗原则,泄泻的“同病异治”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2].现代研究者对泄泻不同证型的论治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疗效分析[3-5]和作用机制探究[6-8],但对泄泻的“同病异治”理论网络鲜有详细的析述.本文首先比较论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两个相对的概念,再切入分析泄泻的“同病异治”之“病”、“治”的内涵外延,从辨病因、辨病机、辨发病季节、辨病者体质四个方面来论述“同病异治”在泄泻中的应用思路,进一步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年21期2020-12-09

  • 基于“同病异治”辨治荨麻疹
    导:陈学忠基于“同病异治”辨治荨麻疹冯蓓1,指导:陈学忠21.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101;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同病异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介绍在“同病异治”指导下,运用清解湿热、发汗解表法,以及温阳固表、养血祛风法治愈荨麻疹医案两则,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荨麻疹;同病异治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学忠教授为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40余年,善用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10期2020-11-16

  • 陈福来从“气血相关”理论治疗杂病验案3 则
    血病及气以及气血同病,谨守病机,审证求因,收效满意。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陈老运用“气血相关”理论诊治疾病验案3则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 吐血案张某某,男,46岁。2018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因“吐血1日”就诊。平素脾气暴躁,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就诊时口苦咽干,胁痛不适,心烦易怒;伴有嗳气,诉吐血时色红偏黯。舌质红绛,脉弦数。辨证属肝火犯胃,胃络损伤。治以降气疏肝,宁血止血。处方:紫檀10 g,苏子10 g,青皮10 g,清半夏9 g,醋柴胡6

    江苏中医药 2020年5期2020-02-14

  • 对100例缺血性心脑同病患者病因机和证候要素的分析
    16040)心脑同病即为同一患者同时或者是先后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疾病[1]。而这两种疾病又分属于心内科、脑病科两个不同的临床科室,患者需分别接受治疗,无疑会加大其经济负担。所以,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与症候要素进行分析,做到未病先防,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取临床调研方式,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心脑同病组,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9年22期2019-09-13

  • 世界待完成
    树和小鸟——二者同病相怜。到底要如何再次偷偷池爬上来?现在随时,散落其中的诡异的,神圣的和野蛮的。还育动物——哦,皮毛,红眼睛的爪,呼喊看回家——都可能冲出书页来到房间里。对它们试试他差不多学过的那些咒语?他叹气遭,“我需要一个大人:没办法做完这些啊。我一个人。”而始终,仿佛一心要阅读自己的雄辩似的。冬天仍继续翻阅着它自己。荐诗/刘宛妮像《苏菲的世界》里的那个故事一样,读书,特别是读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世界是一层一层的,我们在看书,书里的人在看书里的书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9年5期2019-07-23

  • 什么才是好药
    素并不适合治疗。同病可以不同症,同症可以不同病,故同病不一定同治。每种药物都有适应症,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才算是好药。2.毒副作用小。尤瑞克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好药,但如果患者24小时内服用过ACEI类降压药(如贝那普利),这时使用尤瑞克林就容易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等副作用。好药,患者要能够承受副作用带来的伤害。3.有确凿疗效证据。新药研发出来后需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一种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广泛使用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拥有临床确凿疗效和副作用证据,并适合于病情治疗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15期2019-05-17

  • 名老中医袁占盈运用经方“同病异治”治疗消渴病经验
    治中灵活运用了“同病异治”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诊疗疾病的典范。袁占盈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知名教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袁老从医50余年,在糖尿病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袁老对仲景理论中“同病异治”法作深入分析、认真梳理,认为:同为消渴病,因处于不同时期、病程长短、病因病机、病人体质等不同,按八纲辨证,采用不同治法,运用经方治疗,执简驭繁,可更好地指导临床,达到预期疗效。1 仲景“同病异治”理论研究“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

    光明中医 2019年4期2019-03-19

  • 什么才是好药
    素并不适合治疗。同病可以不同症,同症可以不同病,故同病不一定同治。每种药物都有適应症,严格按照适应症用药,才算是好药。 2.毒副作用小尤瑞克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好药,但如果患者24小时内服用过ACEI类降压药(如贝那普利),这时使用尤瑞克林就容易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等副作用。好药,患者要能够承受副作用带来的伤害。 3.有确凿疗效证据新药研发出来后需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一种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广泛使用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拥有临床确凿疗效和副作用证据,并适合于病情治疗

    家庭医药 2019年2期2019-03-04

  • 基于“常变观”谈《伤寒论》表里同病之辨治
    伤寒论》中,表里同病一般以先解表后治里为治疗原则,以防表邪内陷加重里病或生变证。此为表里同病治法之“常”。但91条又提出“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第一篇中第十条条文所体现的精神亦与此条相呼应。提示我们表证与里证同在时也应权衡轻重缓急而采取不同的治法。此即为表里同病治法之“变”。此外,《伤寒论》中许多条文亦表明:表里同病时,不仅可先救里或先解表,表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2019-02-15

  • 消渴病肾病同病异治验案※
    07100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地、因人、因时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病型的各异,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运用原则之一[2]。古代医家曾多次提到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2019-01-29

  • 叶柏教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临证经验
    情况被称为“胆胃同病”(或胆胃综合征),其可归属中医“胃痛”“胁痛”“痞满”“嘈杂”“泛酸”等范畴。叶柏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尽得薪传。笔者有幸跟随叶柏教授抄方,获益良多,现将叶柏教授治疗胆胃同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胆胃相关胆胃同属六腑,存在“土荣木”、“木疏土”的关系,即胃滋养于胆,维持胆的功能正常发挥,而胆亦协助脾胃进行受纳腐熟和运化。胆胃皆主气机通降,《四圣心源》中曰:“木生于土,长于土,土气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2期2019-01-10

  • 杨继洲之针药并用验案评析
    于虚实夹杂或经腑同病的复杂疾病,杨氏常采用针、灸、药并用治疗。本文根据其中2则验案,探讨其针、灸、药并用的治疗思想。1 虚实夹杂医案中记载了一些复杂病,或是正虚,或是邪实,或是虚实夹杂。杨氏临证时经过辨证后,常对虚实夹杂类病证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疗效颇佳。医案举隅:戊辰岁,给事杨后山公祖乃郎,患疳积,药曰服而人瘦。同科郑湘溪公,迎予治之。予曰此子形羸,虽是疳积,而腹内有积块,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块,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其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4期2019-01-09

  • 段味
    同病不相怜前天去舅舅家,碰到好久没见的表姐,发现她胖了很多。我打趣說:“姐,咱俩真同病相怜,过节后都胖了一大圈……”表姐冷笑一声:“呵呵,我只是怀孕了。哪像你,你只有个大肚子。”辛苦,辛苦中秋节那天我接过外卖小哥手里的外卖,说:“辛苦啦,过年了还得送外卖。”小哥笑笑对我说:“您也辛苦啦,中秋节了还吃外卖。”千万别弄错了我的生日愿望是:人瘦点儿,钱包鼓点儿。老天拜托了!千万别弄错了,去年就给我整反了。在家都是爷好哥们是个“妻管严”,有天我打趣他:“听说你在家

    新城乡 2018年10期2018-10-23

  • 我们同病,但不必相怜
    答道。“那我们是同病相怜哦。希望你早日康复。”她微笑着真挚地祝福我,脸上隐藏的焦虑一扫而光。我礼貌地道谢。“我就不打搅你了。医生,你多保重。”她缓缓站起来浅浅地朝我低了一下头,步履轻快地出了门。门诊满载着不同人生轨迹的交集。在这个难以逃避的宿命之地,医生和患者为了健康,站在各自的角度相互揣摩,理解或者抱怨,配合或者拒绝。往往是数分钟之后,又像同行的伙伴要暂时分别,匆匆互道珍重,然后各自继续前行。我其实并不认可她说的。我们确实同病,但并不可怜,也不需要互相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1期2018-03-17

  •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机及心脑同病患者临床治疗研究
    生活质量,而心脑同病则更加增加了其的危险性[1]。心血管疾病属于中医“郁病”、“心悸”的范畴,主要和肝、脾、心等脏器受累受损及气血失调有关,在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痰湿血疲,主要为实证,应给予以理气化痰、镇心安神、利湿行血为主的治疗。由本院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可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病机进行分析,并给予对症治疗,对心脑同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将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心脑同病的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采用回顾

    医药前沿 2018年20期2018-01-17

  • 冠心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研究
    ,为中医治疗心脑同病病人提供辨证依据。方法 通过电子病例检索系统采集病人的基线特征、中医证型、舌脉象及主要临床症状等信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 入选66例冠心病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瘀阻证,阳气虚衰证、心肾阴虚证和水凌心肺证较少见,其中痰阻心脉证29例(43.9%),心血瘀阻证9例(13.6%),阳气虚衰证1例(1.5%),心肾阴虚证1例(1.5%),水凌心肺证1例(1.5%)。中医证素分布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3期2017-08-07

  • 小便秘涩滑伯仁同病异治
    小便秘涩滑伯仁同病异治一位妇人得了小便秘涩的病,心中满、喘息、口渴,诊脉寸关尺三部都弦而涩。医生投以瞿麦、栀子、茯苓等通利小便的药,病人小便秘涩却更为严重。滑伯仁说:“水出高源,如果膻中气机不能运化,水液就不能通行。病人小便不通是因为气机不畅,只行水无济于事,应当调理上焦。”滑伯仁于是给病人开朱雀汤,枳实、桔梗加倍,用长流水煎服。病人吃了一付药小便就通了,再吃一付药气也顺了,病体康复。滑伯仁又治疗一位妇人,六十多岁,也得了小便秘涩的病,小腹胀满,口渴,脉沉

    饮食保健 2017年14期2017-07-31

  • 当我们都比烟花寂寞
    叹息着说:其实是同病相怜吧,下雨了,不如一起听雨?就这样,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渐渐发现,不只是“同病”,还是“同类”,性格都比较内向,做任何事不喜欢张扬,很少上QQ,上了也是隐身不语,只回复留言。打开电脑常常是看小说、电影,听音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钱有闲时,喜欢当背包客,不需要相机,只带着心灵出发。不喜欢喝酒,但偶尔会为自己倒上一杯,用心品味寂寞……但这又能怎样?天渐渐亮了,到了我们说早安的时刻,下线,关机。很久以来第一次,可以不去想那个离去的背影,

    心理与健康 2017年4期2017-05-30

  • 从成语典故“对症下药”谈起
    语反映的是中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同病异治”,其含义是,对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同症状要具体分析,由于其病因不尽一致或完全不同,所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正如华佗精辟的分析那样:倪寻和李延所表现出的病痛虽均为头痛、发热,但其一病在外,是感受风寒之邪所造成的,应该用发汗法以驱散风寒;其一病在内,是饮食所伤造成的,应该用泻下法以去除食积。由于他辨证准确,二人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疾病都立刻消除了。影响同病异治的因素,一般有下列几

    养生月刊 2017年7期2017-03-23

  • 病治异同内涵及临床发微
    华所在,它包含“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和诊疗特点。今且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探究、分析、总结古今医家对病治异同治疗原则的阐析、应用,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论述。1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渊源1.1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不仅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这说明这一治疗原则早就存在于中医理论体系及实践之中。《素问·病能论》有言:“有病颈痈者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2017-01-12

  • 叶建州教授从湿瘀论治结节性痒疹
    从因湿致瘀,湿瘀同病来讨论结节性痒疹的诊治,以供参考。关键词:结节性痒疹;湿;瘀中图分类号:R7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11-02结节性痒疹又称疣状固定性荨麻疹或结节性苔藓,为疣状结节损害,多分布于四肢小腿伸侧,常见于成年妇女,其病因病机尚未阐明,部分患者见于蚊虫、臭虫或其它虫类叮咬后发病。与胃肠机能紊乱及内分泌障碍也有一定关系,有人认为本病是局限性神经皮炎的变型—不典型的结节性神经性皮炎[1]。本病中医称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5期2016-05-14

  •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比较*
    辨证论治体系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而精准医学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辨证论治 个体化医疗 精准医学人类不断提出对疾病认识的新见解,逐渐改变了对疾病原有的诊断、治疗及临床决策,也让学者思考是否需要一个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新角度的疾病学分类。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11年11月2日提出“走向精准医学”的说法。精准医学中定义疾病除了根据传统的症状和体征之外,还根据疾病的分子机制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8期2016-03-20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重症肌无力疾病五脏相关性研究
    脏,从而形成多脏同病的局面,其五脏相关病机模式有脾肝同病、脾肾同病、脾肾肝同病、脾肾肺同病、脾肾肺心同病、脾肾肺心肝同病;临床上病情越重,涉及病变的脏腑越多。重症肌无力;五脏相关;数据挖掘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短期收缩后肌力减退明显,休息和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肌力可部分和暂时恢复。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受累而致呼吸困难[1]。目前西医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一般包括胆碱酯酶抑制

    新中医 2016年12期2016-02-07

  • 施小墨同病异治临床治验举隅*
    0029)施小墨同病异治临床治验举隅*李 智1,李思成2,冯 放3(1.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北京 100051;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施小墨为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国四大名医施今墨之子,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注重中西医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认为患者体质之不同,受损脏腑之侧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应灵活采用同病异治法则,同时善用对药特色,体现施派用药风格。笔者在跟随施小墨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8期2016-01-31

  • 王邦才同病异治验案三则
    东梅王邦才王邦才同病异治验案三则潘东梅1王邦才2同病异治;验案;王邦才王邦才教授系浙江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同病异治法的灵活运用是王老师临证辨治疾病的一大亮点,笔者就老师运用同病异治法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整理总结如下。1 同病异治思想起源及应用“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1]。早在《黄帝内经》一书已有论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期2016-01-25

  • 同病不同命
    ◎ 周贻谋同病不同命◎ 周贻谋陈立夫与蒋经国同是糖尿病患者,可前者活到103岁,后者只活到78岁。原国民党要员陈立夫58岁患上糖尿病,也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两次外科手术,并在后半生的政治生涯中受到重创,却活了103岁。他的高寿除了享受到高规格的医疗待遇,还得益于一套48字养生真诀。那就是:“养生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暖;知足常乐,无求常安。”高龄的陈立夫至过世前仍耳聪目明,健步如飞,

    爱你 2015年8期2015-04-20

  • 基于代谢组学的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差异疗效机制研究探讨
    象与中医学强调“同病异治”的原因所在。既往研究证实,中药新药扶正化瘀方抗乙肝肝纤维化的有效率为52%,为何另约一半患者未出现肝组织纤维化逆转?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中医据病分证、疾病遗传背景差异等认识发展,基于代谢组学整体反应的特点,提出“对扶正化瘀方有效与无效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群存在内源性生物与外源性药物代谢组学的差异特征,且相互影响,构成该药物对乙肝肝纤维化同病同治而差异疗效的内在基础”的科学假说。首先动物实验,了解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模型生物代谢组的影

    世界中医药 2014年5期2014-07-18

  • 《伤寒论》表里同病证治探微
    ,其中关于“表里同病”的辨治对指导中医临床有重要意义。表里同病,即患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本经或他经内脏病变者,表里证候往往混同出现。故从整体上把握表里同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证治思路,对临床治疗确立治法方药不无裨益。1 “表里同病”的形成因素1.1 邪气因素 邪气,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邪气侵犯肌表多形成表证;邪气侵犯较深部位多形成里证;若邪气同时侵犯表里两部,则易导致表里同病。邪气的性质与表里密切相关,如风邪轻扬、易袭阳位,多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2014-03-20

  • 浅议燥胜也湿
    关系1.1 燥湿同病燥与湿同病有2种情况:其一,燥湿先后为害而同病,《医原》对此作了很好的描述:“往往始也病湿,继则湿也化燥……往往始也病燥,继则燥又夹湿。[1]”其二,体质因素,湿盛之人复感燥邪,或燥盛之人复感湿邪而燥湿同病。吴塘在《温病条辨·燥气论》所言:“盖以秋日暑湿踞于内,新凉燥气加于外,燥湿兼至”,即是此例。从临床看燥与湿同病的很多。消渴病为阴虚燥热为患,中医本科教材即以此立论。消渴病久可并发水肿与泄泻,而现水湿之征,呈阴虚燥热与水湿互结而同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1期2014-01-26

  • 中医论“辨证施治”
    系,具体来说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情况。同病异治,说的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反应的不同,或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其治疗方法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感冒,可以辨为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的证候,治疗时就要分别采用祛风散寒、疏风清热、清暑化湿等方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类似的证候或病机,就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治疗。比如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不同疾病,如果均表现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

    少林与太极 2013年4期2013-12-07

  • 从古医学试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片面性
    础上推导产生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亦被奉为医门圭臬,广泛运用。近年来,强测“病”、“证”概念规范化、要求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研究中医治疗学的趋势越来越强烈。从而有必要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进行再认识。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定义据《中医学基础》(1)《中医简明辞》(2)其定义如下:“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型各异、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2013-08-15

  • 血水同病乃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关键
    这不仅阐述了血水同病的机制,更重要的是为“血水同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津液(水)与血同源而异类,功能相似。水(津液)在脉络内外相互渗透是维持津血代谢平衡的主要方式。血和水(津液)均为液态的精微物质,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水)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血与水是相对平衡、相互转化的,均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若津液不布,化为水湿痰饮,阻塞脉络,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而脉络瘀滞,津液的输布、代谢失其常态,津凝为水,可致

    陕西中医 2013年10期2013-04-07

  • 从“同病异治”角度看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干预浅析※
    陈 雷从“同病异治”角度看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干预浅析※陈 雷中风后抑郁(PSD)在祖国医学属于“中风”、“郁证”之合病,而目前西医不论是治疗脑卒中还是抑郁的药物都存在多层次、分阶段干预的特点。而中医药却更多的在研究一个方剂干预全程,这或许和祖国医学“同病异治”的原则相背离。笔者在开展中风后抑郁研究时认识到,在 PSD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中医药方式干预,可能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和“同病异治”的原则。中风后抑郁;同病异治;中医药干预中风后抑郁症(Pos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2013-01-30

  • 试析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及其在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537500试析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及其在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应用黄华竖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容县 537500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儿科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常可见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往往采取 “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方法。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在 《素问》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种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二是同一种疾病运用不同的治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8期2013-01-24

  • 辨证施护联合同病异治对肺络受损致咯血效果观察
    0)辨证施护联合同病异治对肺络受损致咯血效果观察王早琼 (荆州市中医医院内科, 湖北 荆州 434000)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同病异治对咯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咯血患者56例按入院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8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疾病证型进行辨证施护,同病异治。结果: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观察组显效 23 例,好转 5 例,有效率达 100% 。结论:辨证施护及同病异治对因肺络受损致咯血患者效果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24期2012-11-22

  • 从“同病异治”谈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响睡眠质量。2 同病异治,按期辨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乃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临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为医矣。……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施治之时,法据证立,方随法定。慢性前列腺炎会随个人体质、病程长短、气候环境、生活习惯或治疗过程等因素而动态演变。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表现为湿热下注,不仅尿频尿急,还会有尿道涩痛,尿色黄浊,下腹和阴部胀痛,有的患者还会经常感觉阴囊潮湿瘙痒,舌质偏红,苔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2期2012-01-25

  • 试析病治异同及其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
    00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是中医的一项重要治疗原则,其本质就是辨证论治[1],病治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重要治疗原则,它是每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所应必须掌握的,推拿医生亦不例外。基于此,笔者现对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这一重要的治疗原则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浅析如下。1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各异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15期2010-02-11

  • 《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如下3种:先表后里、表里同治,以及太阴里证较急时的急当救里、先里后表。笔者在临床上反复体会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发现既有其原则性,又有其灵活性。如果临证不能详细审查、灵活变通,在治疗上很有可能就会忽视表、里的任何一方面。因为表证最为常见,也最容易治疗,所以表证的问题反而更容易被忽视。笔者在这方面甚有教训。举例如下。韦某,女性,54岁。因咳嗽1周来电话求诊。患者于1周前因过劳致全身汗出受凉,出现咳嗽症状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期2010-02-11

  • 同病”相连 同心祛癌
    梁诗苑我今年65岁了,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校长。1999年,在一次体检中,我被查出得了乳腺癌。无独有偶,2000年,老伴被查出得了前列腺癌。前后半年时间里,夫妇俩都被查出与癌症有染,似乎应验了“少时夫妻老来伴”这句老话,连得肿瘤也要做个伴!得了这样的病,都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但由于我们两个人一起去面对癌魔,多少有些患难与共的感觉。我们比较乐观,也很坦然:现在的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很多顽症都有了根治的希望,我们应该与医生积极配合,努力与癌魔抗争。比如我,在坦然接受

    老同志之友 2009年6期2009-04-02

  • 择偶、生育和遗传病
    天看到一篇题为“同病相爱害下代”的科普文章,这使我感到不安,我们两个人不是同病相爱吗?这应该怎么办呢?医生:这是一个摆在青年人面前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谁也不能回避。由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染色体和其上面的基因,都等量地分别来自自己的父母,在这些从双亲那里传递下来的基因中,也包括可以使人致病的病态基因,它们是引起形形色色遗传病的物质基础,所以,预防遗传病,必须从选择配偶和婚后生育这两件大事上做起。有人说得好,预防一般疾病主要靠自己,而预防遗传病则主要靠父母。青年:那

    祝您健康 1985年2期198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