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面瘫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2012-04-09 18:29
河北中医 2012年10期
关键词:阳明经颊车毫针

石 钟

(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北 廊坊 065000)

面瘫临床辨证分为肝胆火盛、风寒阻络、风热袭络及体虚邪中4个类型[1],笔者将针灸治疗在面瘫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体会如下。

1 肝胆火盛

1.1 症状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由暴怒后突然起病,或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且耳内、耳后有疱疹,耳后部疼痛,常伴见耳鸣、耳聋、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1.2 证候分析 暴怒郁遏,肝胆火盛,郁于少阳经脉;或外感风热之邪,表邪未解而入于少阳;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邪热郁于少阳。邪热郁于少阳脉络则可出现疱疹;少阳经气阻滞,经筋失调,筋肌纵缓不收而致口眼歪斜;邪热上扰清窍则耳鸣、耳聋,扰动心神则心烦易怒,夜寐不安;邪热内郁,肠中津液被灼,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征。

1.3 治则 清泄肝胆。

1.5 处方 风池(双侧)、翳风、阳白、听会、瞳子髎、牵正、地仓、外关、足临泣、太冲、三阴交,均为患侧。

1.6 操作 用30号毫针,阳白平刺透鱼腰,瞳子髎平刺透太阳,牵正和地仓双向透刺,用捻转泻法;风池刺向对侧鼻尖,翳风、听会、外关、足临泣、太冲直刺,用提插捻转泻法;三阴交平补平泻。留针15 min。

1.7 方义 风池、翳风清热祛风通络而治耳后疼痛;阳白、瞳子髎、牵正、地仓疏调经气;听会清热开窍而治耳鸣、耳聋;外关、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清泄少阳邪热且合太冲,三穴均循经远取以合“病在上者,下取之”之意;三阴交养阴清热。

2 风寒阻络

2.1 症状 多发于秋后、冬季严寒之时,因汗出当风而致,除口眼歪斜外常感患侧面部板滞发紧;多伴有头痛、项强、肢体痠痛或兼见恶寒发热,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2 证候分析 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遏,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致口眼歪斜,“寒主收引”则觉面部板滞发紧;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2.3 治则 祛风通络,温经散寒。

2.4 治法 取手、足太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并灸。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组及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在耳鸣疗效方面(近期、远期)优于中成药组(P<0.05),而中药汤剂组及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课题设计之初预期疗效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优于或等于中药汤剂组,中药汤剂组优于中成药组,完全符合预期。研究分组设计出于大多数患者畏针、晕针,对针灸的依从性较中药治疗差,故分组中没有单设针灸治疗组。且预期结果中如出现中药汤组和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疗效无差异情况,则指导我们以后治疗中可单纯用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2.5 处方 太阳、攒竹、眉冲、颧髎、颊车、地仓、四白、足三里,均为患侧。

2.6 操作 用30号毫针,太阳透下关,攒竹透鱼腰,眉冲透阳白,颊车透地仓,平刺用捻转泻法;颧髎、四白直刺用捻转泻法;足三里温针灸;太阳、颊车除平刺透穴外,另用一针直刺温针灸。留针15 min。

2.7 方义 诸穴透刺以加强通调经气的作用,太阳、颊车加灸以温经散寒,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温针灸扶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尤如败毒散中之人参。

3 风热袭络

3.1 症状 多发于春末、夏季炎热之时,除口眼歪斜外,自觉面部松弛无力,常伴流泪、目赤、偏头痛等,舌红,苔黄,脉浮数。

3.2 证候分析 风热之邪侵袭少阳、阳明脉络而致目赤、头痛;邪热阻滞经气,经筋失调,弛缓不收而致口眼歪斜;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外袭之征。

3.3 治则 祛风清热通络。

3.4 治法 取手、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3.5 处方 风池(双侧)、阳白、地仓、颊车、四白、合谷(健侧)、曲池(健侧)、尺泽,其余均为患侧。

3.6 操作 用30号毫针,阳白平刺透鱼腰,风池、四白直刺,颊车、地仓双向透刺,用捻转泻法;合谷向示指端斜刺,用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放射至示指端;曲池向下逆经斜刺,用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放射至示指端;尺泽逆经斜刺,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5 min。

3.7 方义 风池穴是足少阳经穴,又是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祛风清热通络之功;阳白、地仓、颊车、四白通经活络;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清热解表,循经远取,以合“病在上者,下取之”之意;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有清热散风之功;合谷、曲池二穴因经络循行而取对侧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取合穴尺泽清疏肺热,与曲池相配而达表里双解之效。

4 体虚邪中

4.1 症状 常发于各种疾病或身心疲惫,抵抗力低下时,部分女性发于经期和产后,除口眼歪斜外,偏于阴虚者可见腰膝痠软、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或见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等证,舌红少苔,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可见恶寒肢冷、便溏、神疲乏力自汗等证,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无力。

4.2 证候分析 多由气血亏损而致络脉空虚,风邪外中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调,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4.3 治则 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4.4 治法 取足阳明、少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

4.5 处方 太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偏阳虚者可加肾俞(双侧)、脾俞(双侧)、关元、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偏阴虚者可加肾俞(双侧)、太溪(双侧)、照海(双侧)、三阴交(双侧)、鱼际(双侧),盗汗加阴郄(双侧),潮热加大椎,眼目昏涩加肝俞(双侧)、光明(双侧)。其余均为患侧。

4.6 操作 用30号毫针,太阳透下关、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四白直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法。偏阳虚者关元、足三里温针灸,肾俞、脾俞用提插捻转补法,三阴交平补平泻。偏阴虚者肾俞、照海、肝俞、光明直刺用提插捻转补法,太溪、三阴交顺经斜刺用提插捻转补法,鱼际、阴郄、大椎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5 min。

4.7 方义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面部取阳明经穴,用平补平泻法以激发阳明经气,气血行则风自灭。偏阳虚者,取肾俞用补法、关元用温针灸,以壮元阳,益肾精,补气血;脾俞、足三里健脾益胃,以资生化之源;三阴交健脾和营养血,以防温燥太过,伤阴动血。偏阴虚者,取肾俞、太溪、照海,滋益肾水,此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佐以肺之荥穴鱼际清降上炎之虚火。

以上4个证型虽然单独论述,但在临床中往往是虚实夹杂之证居多,故要辨证求因,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或补泻兼施,从而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

[1]陈冬.针灸治疗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

猜你喜欢
阳明经颊车毫针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常按5穴护牙齿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