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送教路上
——安徽省铜陵市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工作侧记

2016-07-13 03:27顾明珠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浩浩小杰

● 本刊记者  顾明珠 吴 浩 赵华丽特约通讯员 胡 莹



行走在送教路上
——安徽省铜陵市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工作侧记

●本刊记者顾明珠吴浩赵华丽
特约通讯员胡莹

从2009年开始,安徽省铜陵市特教学校启动“送教上门”工作,至今已有7、8个年头了。这些年来,那些因身体、家庭等多种原因无法入学的铜陵孩子有了自己的老师,享受了老师的关怀、教诲,聆听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堂课”!铜陵特校这支由领导、教学骨干组成的送教队伍因此远近闻名,一路走来,成为铜陵城乡亮丽的风景!

“五送”:漫漫送教第一步

专业:送教之路,越走越坚定

“五送”活动开展几年后,学校觉得形式类似于家访,成效还需提升。其时,正赶上智障生生源过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容纳不下。每每看到一些家长在入学能力评估落选后,带着孩子回家的落寞身影,那无奈的面容,深深地刺痛了老师们的心。为了让这些重度的残疾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学校下定决心,一定要探索专业化送教之路!

2012年,学校成立了“送教”工作专项小组,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开展“送教上门”的合理模式与有效经验。

经过两年的探索,原先上门送教的4个孩子中3人现在已经是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了。送教老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上门送教经验,并把这些经验整理成各种量化表格,建立了较为科学的送教个别化教育流程。

到了2015年,学校的“送教”工作就基本实现了制度化。

一是针对适龄儿童全面摸底。每年八月份,学校对前来报名入学的孩子进行入学能力评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都将进入学校就读。但问题行为较多、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家长同意并自主报名,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解决入学问题。这是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报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确立的招生制度。

孩子喜爱的拼图教学

二是组织送教老师分工结对。根据摸底评估,与家长交流,结合每个孩子的优势和教师的特长对送教老师进行分工结对。

三是做好岗前动员培训。送教上门之前,教务处集中所有送教的老师进行岗前培训,说明送教的重要意义以及与家长相处的一些注意事项,强调送教制度、资料台账的建立等。

这样,固定时间,两人一组,一人一案,确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从教育评估入手,确立长短期目标,一对一因人施教。送教老师每人每次都要对照长短期目标认真备课、上课,送教后要撰写教学反思,上传两张照片、两段小视频,一个月一总结,一学期一汇报,初步构建具有铜陵特校特色的送教上门模式。

为了保证送教的有效性,学校还落实了以下工作:

一是基线评估。学校从八大领域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估,归纳出孩子各方面能力优劣,作为确定送教上门老师的依据。

二是确立目标。根据评估结果,认真分析,确定送教上门的长短期目标,并征得家长同意后实施。

三是制定计划。目标确定后,就要制定教学计划,把每个目标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教学时间,为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四是分步实施,即每节课的安排与教学。

五是中期调整。到了每个短期目标的预定时间,教师就要请家长评估反馈,以便调整后面的教学计划。

最后,工作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学校组织送教上门老师每月定期交流,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学校加强检查评估。教务处定时检查教师的资料留存情况,以便为孩子们后面的教育留下第一手资料,考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注重经验分享。每学期集中举办一次送教上门工作汇报会。每个送教的老师将自己的评估、分析、实施、成效一一展示,有文字、有影像,接受全校老师的评价。

成长:在一次次的心灵对话间

从2009到2015年,这一路走来,铜陵特校的送教工作从模糊到清晰,从摸索到自信,从零散到系统。回首过去,送教老师们感慨良多。原本被认为没有学习、生活能力的残障孩子,竟也能说出动听的话语,能够自己到小区里活动。老师们一次次奔波洒下的汗水,换来的是残障孩子的慢慢成长。老师们都说,付出再多,也值了!

一起做“小鱼”

心语:温暖的阳光,催开幸福的花

教师:章琳

感悟:都说残疾儿童是迟开的花儿,但我们要相信,每一朵花开自有他的道理,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是用心地陪伴,耐心地等待,等待着和他一起迎着温暖的阳光绽放。

浩浩是我的送教学生。基本资料显示,这是位自闭症儿童。虽然之前没见过这个孩子,但一年前在我班的入学评估中就见过他的名字,今年的入学评估中,他因为情绪亢奋不能配合完成评估项目又没能入学,进入了送教名单。

“老师好!欢迎你们!”第一次见到浩浩时,他一边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一边害羞地往妈妈的背后躲。我顿时对他有了好感:自闭症孩子也不全是“目中无人”嘛!但当我们走进他家后,面对陌生人产生的社交压力让他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他不停地在客厅里转来转去,双手将能触碰到的所有物品都拿起来再扔掉。在我们尝试与他接近时,他甚至冲进卧室拽起床上的被子向我们扔来。尽管事前已做好心理准备,但第一次送教就遭遇这种情况,还是让我们措手不及,孩子这样排斥我们,我们的送教会有效果吗?今后的送教活动将如何继续?……我们的内心产生了无数的疑问。

经过几次的接触,浩浩渐渐熟悉了我们,我们也通过观察以及与浩浩妈妈的交谈了解了浩浩的生活习惯和喜好。我得知浩浩很爱拼图,于是决定用拼图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让他慢慢学会配合。果然,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我拿出拼图时,浩浩难得地配合我的指令,在椅子上坐下来。于是,从拼图开始,浩浩接受了我们,开始对我们产生信任与依赖,愿意试着配合我们活动,与我们交流,情绪也有了很大改善。一次送教结束时,我们正准备离开,他扑过来抱着我们说:“老师,我喜欢你们。”我惊喜万分,内心的小幸福如一朵花儿悄悄绽放。孩子的心是纯净的,只要我们尊重他,理解他,接纳他,他自然会回报我们最真诚的爱。

心语:美丽的坚持,最精彩!

教师:赵群

感悟:你每坚持一步,就越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和精彩,我坚信:对生命的坚持就是生命的精彩!

华岩是我送教上门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自闭症小男孩。初见到他时,他阳光、帅气,只是没有语言能力。我疑惑:这样的自闭症孩子怎么没有通过入学评估,也需要送教上门呀?是孩子妈妈的一席话解开了我的疑惑。华岩从小自闭程度非常严重,大小便不能自理,更不必说穿衣吃饭的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了。在华岩5岁时,爸爸妈妈辞去工作,带着他去山东仪琳康复中心康复,全程陪护了三年,不仅华岩进步很大,爸爸妈妈的收获也很大,教育理念、态度、教育方法上有了更高的认识。但毕竟华岩的自闭程度严重,虽然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进步很大,但离进入学校上学的能力还有一定距离。在沟通能力、参与意识、主动诉求、语言能力等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就这样,华岩成为我的第一位送教上门的学生。

在家里练习跳环

开始几次的送教,华岩的排斥让我们无法接近他,他只听妈妈的指令,对陌生人有很强的排斥,让我们的教育计划停滞不前。但我们一直坚持没有放弃。渐渐地,华岩感受到我们的友善,收起了他防备的铠甲,参与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来。这期间,孩子的爸爸、妈妈一直保持与我们沟通交流,让我感受到一个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更感受到这位妈妈的好学、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记得在第一次送教上门评估时,我们想了解一下华岩的学业现状,希望家长配合提供一份材料,内容是华岩这一年的训练情况。当时,我的感受可说是非常震惊”:妈妈当时写了四页纸的材料,内容丰富多彩,有华岩和爸爸或妈妈的亲子学习场景,有来回4趟走路上学放学情况,有亲子游戏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的安排。后来我将妈妈制作的表格推荐给在校学生的家长。征询妈妈的意见时,她说:“我不介意,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我更愿意将我的做法向大家推广,哪怕给孩子或家长们带去一点点的帮助,我都是高兴的。”

指导家长

有次在送教课上,学习的是手指活动操,华岩完成得很好,课结束后我们在交流中无意说了华岩语言不足要加强训练,华岩听到之后就在一旁难过地流泪了,我们很惊奇他会难过流泪。妈妈对我说:“和孩子一路走来,我能感觉孩子在一天天地进步。我懂我的孩子,他也懂我。我感觉我走进了他的世界,他的世界也接纳了我,我也慢慢带着他走出他的世界。刚刚他流泪,一定是听懂了老师说的语言能力不足,孩子理解成对他的批评了。”这些话都是发自肺腑的。

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他的第二个名字便叫“坚持”。华岩这学期已经走进我们的校园成为一名小学生,虽然他的学业能力在班里可能还是很弱,但有他妈妈和爸爸的坚持,陪伴他享受教育的过程,华岩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心语:幸福,在花开的瞬间

教师:王丽

感悟:这些孩子,他们每一次成长与进步犹如枇杷花开,不浓烈不张扬,极易被忽视,尽是纤弱之态,却依然选择在寒风冬雪中开放。在花开的瞬间,就让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在我们的心底久久地激荡吧!

我送教的小男孩叫小杰,智力障碍,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身体原因,虽已九岁了,但却身材矮小。他是今年新生评估后我们选定的送教对象,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其情况。因此,就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行了解。了解的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儿童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儿童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脾气、性格等。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小杰的父母均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较差,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小杰出生时一切表现良好,后经医院检查发现肺动脉狭窄,智力发育迟缓,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小杰语言正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好。由于身体不好,父母对他很是溺爱,所以有点小脾气,好动。暂时无学前教育经历,妈妈平时也没教点什么,小杰喜欢玩各种玩具车,显得很开心、很投入。

在了解了小杰大致情况后,我们再次来到小杰家,进行量化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感知觉、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绪行为等方面。评估时,我和章琳老师将评估情况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建立送教上门个案档案留存资料。

随后,我们就在家长的配合下,制定了小杰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在送教过程中,我们对小杰进行个别化的训练,并注意做到三件事:记录、评估和反馈,记录孩子在训练中的点点滴滴,评估孩子训练的达成情况,给孩子及时的反馈。

每次送教归来的路上,我的心情都是美好的。为今天孩子点滴的进步与成长而骄傲;为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欣慰;更为自己今天成功的送教而欣喜。

是的,铜陵特校的送教,还走在路上。“我们确实有很多困难,老师确实很辛苦,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我们坚信这样坚持下去是对的,这条路我们走得很坚定,我们愿意一直走下去。”曹厚平校长这样说。

(配图摄影:华云)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浩浩小杰
林浩浩《寒霜》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约定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小蚂蚁
探月之路漫浩浩
他鼓励了我(二)
偷梁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