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传播的文化解读分析

2017-01-28 09:04
运动 2017年18期
关键词:拳术太极拳武术

李 浩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太极拳传播的文化解读分析

李 浩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目前阶段,太极拳在国际领域中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对此现象的深刻认知,必须基于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展开进一步审视。太极拳在晚清时期经历了社会化的转型,并且在术风的影响之下,从乡村逐渐进入到城市,从民间的低品位文化向高位文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太极拳也实现了从北方向南方的传播,经过其运动形式的有效变革,使太极拳传播文化的层次以及习练的人群规模都明显扩大。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传播;文化;解读

太极拳的传播已经成为当前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文化现象与学术性问题,虽然在太极拳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始终没有站在本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角度考察与定位。为此,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于太极拳传播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希望能够全面地认知太极拳传播这一现象,为我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太极拳本土与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研究

太极拳之所以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传播,与晚清时期太极拳传播者适人需求改革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太极拳中,舍己从人这一推手的特点,并不仅仅彰显出技术特点,同样也是实现太极拳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1 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型

根据唐豪先生对太极拳起源的考察与论证发现,太极拳于明末清初产生,并且在晚清时期,杨露禅创建了杨氏太极拳。而太极拳集中了明代民间与军事中诸多流行拳法,同时与导引术以及吐纳术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内外俱练的一种拳术。其中,太极拳在陈氏外传以后,便从乡间农村进入到城市,为全国范围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之不断演化并形成诸多流派。

我国的民间武术以封建经济为重要基础发展,并形成文化形态。现阶段所流行的拳种有很多都由农村环境孕育并形成。在鸦片战争发生以前,封建社会始终处于停滞状态,因而民间武术只能够以农村为主要场所。特别是在嘉庆后,清王朝腐败愈加严重,诸多秘密宗教与结社都随之活跃,而且习拳练械的现象愈加频繁,在乡镇村庄普遍成立武馆与武场等。

而在爆发了鸦片战争之后,民间武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明显改变。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且外国资本侵略力度加大,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农村的经济趋于破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基于此,民间武术开始向城市方向转移发展,而乡村民间流行的拳种也随之活跃,特别是在其实现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各个拳派的名家交流现象普及,并开始面向社会大众授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个拳派的传播,实现了武术流派分化。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晚清到民国时期是太极拳的社会转型关键阶段。所以,太极拳的发展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北方向南方以及南方至海外的传播。

1.2 从低位向高位的传播

太极拳自产生并进入到城市中发展,其始终处于民间的低位文化层次,只有江湖小道拳术才能够进入到高位文化士大夫阶层。其中,以杨氏太极拳为典型代表,广泛地传播于王公贵族中,为此使其不断实现了高文化层次的发展,并且有所改进,太极拳的拳架更为舒展,有效地实现了太极拳的修身健体作用,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伴随太极拳拳派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进步。其中,太极拳前辈有机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对其理论与实践合理地运用,将诸多传统哲学理论融入至太极拳理论中,促进了太极拳实用性的发展。此阶段太极拳理论的发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哲学和拳理的有效结合。发展至清朝末期,拳术也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技击术、健身术,实现了与道的融合。由此可见,太极拳不再仅关注实战而忽视理论的重要作用,其理论升华已经完成,彻底脱离了原有的低位文化,被高位人群所关注。

2 太极拳的主流传播

在太极拳产生之前,天下是冷兵器时代,而且在武术典籍中,通常记载的都是军事武艺,很多会对拳术进行详细地记载。由此可见,在此时代背景下,拳术并没有地位,同样也没有记载的价值。

借助拳术在武术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太极拳实现了全面地发展,同时也获得了“十八般武艺”之冠的地位。伴随冷兵器时代的毁灭,军事武艺逐渐进入到民间,使兵器典籍被人们所忽略。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拳谱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因而形成了诸多流派的拳谱,甚至是民间抄本也经常出现。基于此,拳术地位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一跃成为诸多武艺的冠军。此后,拳种也逐渐成为了器械与拳术的代名词汇,属于流派的统一称谓。随后也随之形成了诸多拳派,并且以拳作为派别的名称。以太极拳形成为重要代表,我国武术体系逐渐从以器械为核心转变成以拳为核心,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武术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

3 太极拳独具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传播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形成已经引发了中国武术运动方式的改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极拳以传统本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与社会背景存在紧密联系。而且,太极拳的形成也同样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运动方式,实现了武术运动向儒雅方向的发展,不仅能够修身健体,同样可以作为攻防技击的运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拳术也随之出现在高文化水平的人群中,为其全面传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我国古代时期,重文轻武是十分突出的文化偏向,并且延伸到明清时期,导致晚清阶段的士大夫多是体弱多病且四体不勤。在清朝中期,养生与导引术实现了全面发展,大部分士人开始关注健康的重要性。而杨氏太极拳正于此时在王公贵族中传播,为此,对太极拳进行了相关性的改革,以确保能够满足士大夫锻炼身体的实际需求。所以,太极拳也逐渐开始向着缓慢、儒雅的运动方式发展,备受达官贵人以及平民百姓的认可与喜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太极拳的传播。

在太极拳运动中合理地融入太极与阴阳之法,实现了太极拳运动形式的变革,使其儒雅运行形式更加明显。最重要的是,借助“动”来展现“静”这一理念广泛流传,不仅与传统理学文化相吻合,同样与理学家的观点一致。而太极拳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蕴含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更关注刚柔并济等。特别是运动的形式,讲究颇多且细微之处更加吸引人。

之所以太极拳具备了中国特色,究其原因,就是和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目前阶段,太极拳广泛传播于世界范围,不仅与其缓慢且轻柔的运动方式有关,同样和太极拳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存在紧密的联系。而外国人热爱太极拳,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喜爱,运动中涵盖了丰富的传统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其中,太极拳关注以意领身,需要有机结合心理与躯体的运动。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使人们能够感悟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谐精神,同样也是西方体育项目难以比肩的。基于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追求,在休闲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也同样开始认知自身精神与道德领域中的空虚与缺失。正是因为太极拳缓慢的运动形式,加之其蕴含的和谐理念,处于高生活频率与紧张生活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心态放松方式。而太极拳的广泛传播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一味追求物质的反抗,希望能够回归创造精神与审美能力,并且形成精神与情趣的信仰。

4 太极拳的近现代转型

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太极拳,不仅是要以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历史基础进行审视,同样需要结合其文化母体以及特定时代背景对太极拳进行全面且深刻地认知。在此基础上,也应当将太极拳合理地纳入到世界文化交流领域进行考察。在太极拳形成初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受到地方理念影响。在晚清时期,中华的民族传统体育理念已经趋于成熟。即便在那时尚未具备现代体育形式,但活动的具体内容就已经涵盖了现代体育中的武术,不仅融合了竞技、健身与娱乐和表演等现代体育所具备的价值功能,同样能够修身养性,这是超出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在有效结合武术和练气的基础上,武术具备了民族特色,更多有关于武术拳种的理论机制也更具哲理化以及系统化特征,并且于近代初步实现了太极拳的民族体育化发展。在太极拳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体育近代转型初具特征,而且太极拳正处于近代民族传统武艺实现体育化转型的领先地位。太极拳借助独特的运动形式,将中国人的体育人文精神真实地表达出来,并且通过运动展示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及健康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需要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而在太极拳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面对西方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严重冲击。在世界领域的传播,使得太极拳探寻出文化交流的共通点,进而与世界健身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进一步提升并丰富自己,始终保证自己文化本位,并遵循文化传统,有效地规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本根文化断裂的问题发生。而这也正是太极拳在传播方面始终所具备的东方文化特征,蕴含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备受外国友人的关注与认可。在外国人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东方传统文化的美感,同样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5 解读太极拳传播文化的体悟

在了解太极拳在世界领域传播这一文化现象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背景入手进行探讨。在太极拳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历程相对复杂,但始终都向理想的方向发展。其中,太极拳经历了从乡村至城市、从低位文化至高位文化、从北方至南方、南方至海外这一过程。伴随冷兵器时代的消失,太极拳形成并且逐渐发展成所有武艺的冠军之位。在此基础上,太极拳实现了对于拳术运动形式的全面变革,使得传播文化的层次以及习练的人群规模都明显扩大。特别是在传统武艺成熟的背景下,太极拳同样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实现了近代民族传统体育的转型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太极拳传播文化现象的认知,一定要将历史与文化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多个角度来审视内在文化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握好太极拳传播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为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这同样能够为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推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6 结 语

近年来,太极拳的传播效果可观,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推广与发扬光大。在研究太极拳领域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但需要注意的是,以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太极拳研究并不常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认知太极拳传播文化的效果。为此,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太极拳这一独具中国特色运动形式的内涵与文化,文章将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全面且深入地探讨。主要的目的就是正确地认知太极拳带给世界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为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杨素香.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一项基于美国大众媒体语料库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3):68-78.

[2]吕旭涛,孟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杨式太极拳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7):62-67.

[3]李吉远,郭志禹.太极拳传播现象的文化解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86-189.

[4]陈晓丹.太极拳在普通高校传播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3):243-245.

G852

A

1674-151X(2017)18-147-03

投稿日期:2017-07-19

李浩(1972—),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75

猜你喜欢
拳术太极拳武术
拳术论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新时代传统拳术课程化研究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42式太极拳
石头拳术秘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