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经典 静水流深
——引导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刍议

2018-12-20 02:27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中心小学潘中喜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国学古诗词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中心小学 潘中喜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社会人。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作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的最佳途径。引导小学生学习、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但能使其了解和吸收我国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升华。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学习、诵读“国学经典”的几点做法。

一、积极营造浓郁的诗意班级

1.课前两分钟诵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经典美文润心扉”。每节语文课前,笔者都会让学生背诵几首古诗或几句名言警句使他们心情平复下来,然后再正式上课。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养成了“曲不离口、手不释卷”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创设了美好的开端。

2.利用早读课诵读

早读课时,笔者经常让班长带着全班同学朗读、背诵国学经典的篇章,如《三字经》《论语》《笠翁对韵》《唐诗精选》,等等。“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使他们在诵读中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和古圣先贤的思想情操美,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3.建立班级“诵读角”

笔者在班级的黑板报上留出一块版面,让课代表每天抄写一首古诗或古代名言,使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随时都可以诵读,确保一天一首(一段),熟读成诵。就这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诵读经典对于学生而言,渐渐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了。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要学好经典就必须有丰厚的储备,仅靠语文课本中有限的几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类别有计划地搜集古代诗词、谨言、名句。例如,第一周搜集汉乐府诗,第二周搜集唐诗,第三周搜集宋词,第四周搜集成语故事……搜集之后,让学生把资源交流共享、合作学习,遇到疑难就借助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并且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徜徉在国学经典优美深远的长河中,学生们体会到无与伦比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学生们吟咏着古诗词,跨越时空去感触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他们的悲欢离合,随着诗人的文字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他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三字经》),使学生明白了年少时只有好好学习,才不会一生碌碌无为,留下遗憾;“乔木高而仰,似父之道;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幼学琼林》),告诉学生从小要听从父母的教诲,尊重孝敬父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使学生受到“诗、书、礼、义”的熏陶,懂得如何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几年坚持下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提高,道德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升华。

二、把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1.利用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笔者尝试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融入古诗词的学习,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例如,《望月》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与“小外甥”比赛背诵关于月亮的诗句的情景,把“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中清新脱俗的语言、清幽旷远的意境、“小外甥”新奇的想象,唤醒了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诗中采用了很多古代咏月的名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笔者在教学《望月》时融入了对这些咏月诗篇的理解与感悟,既烘托了课文宁静迷人的意境,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诗句的原文、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意并熟读成诵,再选择其中一首写成一篇意境优美的作文。

这样,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关于月亮的很多优美诗篇,这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古代诗词,每学一首课本上的古诗,笔者都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让他们搜集、拓展、诵读、积累,用古诗词浸润、陶冶学生纯净的心灵,让他们把这些民族的瑰宝融入自己的生命。

2.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学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主要是靠“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古代寓言时,笔者就注重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围绕这则寓言,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这则寓言中明白的道理。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的说“急于求成”,有的说“欲速则不达”……笔者发现学生知道许多笔者都不是立即能想到的词汇。笔者又问:“我们身边有类似于‘揠苗助长’的人和事吗?”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张楠说他妈妈每天让他做好多课外习题,恨不得让他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陈爽说每天回家都要练毛笔字,一写就是几个小时,父母恨不得她一下子就成为书法家……笔者告诉学生,不要怨恨父母,虽然有些家长的做法欠科学,但愿望都是好的,都是出于对子女的爱,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让学生多和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笔者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把你知道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学生课后搜集了很多古代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杞人忧天》《亡羊补牢》……并在课外活动课和班队活动课上进行交流,把自己搜集到的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讨论从寓言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笔者让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三、让经典融入活动,让活动丰富多彩

1.积极开展班级诵读活动

笔者经常利用班队活动或者自习课,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时是个人展示、有时是开展竞赛,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热情。竞赛的内容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古代诗词等。学生通过活动增长了知识,明白了事理,还懂得了很多成语知识,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积累了很多优美的古诗词。

2.踊跃参加学校的诵读活动

学校结合国学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除了古诗文诵读比赛,还有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等。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比赛前,学生个个热情高涨,铆足了劲一次次地排练,因为这是为班级争光。在朗诵会上,参赛的班级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论语到三字经,从百家姓到增广贤文等,真是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诵读比赛,不但充分展示了学生平时诵读的国学经典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给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静水流深的文化浸染,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相信学生经过“诵读于口、濡染于心”的长期经典学习,必定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形成健康儒雅的品格,成为国学经典的优秀传承者。♪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国学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垂”改成“掉”,好不好?
我爱古诗词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