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操对产妇盆底肌力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0-08-04 05:12易长虹梁杰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训练组哑铃盆底

易长虹 梁杰芬

部分产妇会由于分娩这一过程导致其自身的盆底筋膜、肌肉和韧带产生功能改变和不可逆的形态变化,从而导致其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PFD 的定义为机体盆底的支撑结构发生功能障碍、损伤及缺陷等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子宫脱垂、慢性疼痛、尿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等[1]。产妇一旦患有PFD,不能及时治愈,会对其生活和工作形成严重的影响,并易产生心理疾病[2]。因此对产妇产后实施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势在必行,盆底康复训练操就是一种针对生产后的产妇实施的一种康复锻炼方式,临床实践证明其对于产妇的肌力恢复和改善心理状态有较好的效果[3]。本文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生产的120 例产妇,针对发生PFD 的产妇通过盆底康复训练操进行产后恢复锻炼,分析对其心理状态和盆底肌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生产的120 例产妇,按照奇偶法分为训练组和常规组,各60例。训练组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1.56±5.23)岁;产次1~4 次,平均产次(1.68±0.79)次。常规组年龄24~39 岁,平均年龄(31.57±5.62)岁;产次1~4 次,平均产次(1.75±0.76)次。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分娩,且均为单胎妊娠;所有产妇以及产妇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结果,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患有原发性盆底功能异常的产妇;患有阴道感染性疾病的产妇;不愿配合治疗的产妇。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实施常规康复锻炼,包括健康宣教、饮食干预、运动指导等。

1.3.2 训练组 实施盆底康复训练操,如下:①肛门、会阴收缩运动:告知产妇将膀胱排空,行站位,然后深吸一口气,尽量收缩会阴和肛门,保持5 s,恢复初始站位,反复进行此操作,训练时间为8 min/次,2 次/d,后续可逐渐的增至5 次/d。②盆底肌、腹直肌运动:产妇行仰卧位,弯曲双腿,大腿需要与腹部紧紧贴合,然后用上手将双腿包住,并触及脚尖,缓缓的向前坐起,之后再躺下,重复此动作,训练时间为10 min/次,2 次/d,后续可逐渐的增至5 次/d。③腹式呼吸:行平卧位,用力吸气使腹部鼓起,然后呼气,并收缩腹部的肌肉,重复此动作,40 次/d,每10 次可休息片刻,后续可逐渐的增至60 次/d。④肛肌运动:产妇坐在床边,双手放于腿上,双足交叉,起立8 s,上提和收缩肛门,然后坐下,重复此动作,时间为15 min/次,1 次/d,后续可逐渐的增至3 次/d。⑤阴道哑铃:通过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选择对应等级的哑铃。训练开始后,指导产妇将哑铃慢慢放入其阴道中,然后产妇要夹紧阴道,保持此状态1 min,后续可逐渐增至10 min,当产妇咳嗽、跑动时哑铃不会掉出来后,可将哑铃的重量进行适宜的增加,训练20 min/次,1 次/d,持续训练6 个月。产妇居家时要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为出院后的3、7、15、60、90 d,了解产妇居家期间的睡眠质量、尿失禁程度、阴道流血情况等,在第12 周需回院进行复查。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状态 通过训练后对盆底肌力进行评级[3],0 级代表无肌肉活动;1 级代表无肌肉颤动;2 级代表非震动性弱压力;3 级代表压力增大;4 级代表检查者手指被较牢的抓住;5 级代表检查者手指被较牢的抓住且有顶举感。级别越高,说明盆底肌力恢复越好,统计4~5 级的例数。

1.4.2 比较两组产妇训练前后心理状态变化 通过SAS 量表和SDS 量表为产妇进行心理状态测评,SAS量表以50 分为临界值,SDS 量表以53 分为临界值,分数越高,说明产妇的心理状态越差,焦虑和抑郁越严重。

1.4.3 比较两组产妇训练后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和心理功能,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状态比较 训练组产妇盆底肌力4~5 级比例为76.67%,高于常规组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训练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训练前,两组产妇的SAS 评分和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产妇的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产妇训练后生活质量比较 训练组产妇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1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状态比较[n(%)]

表2 两组产妇训练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表2 两组产妇训练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产妇训练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产妇训练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对骨盆底具有封闭作用的肌肉群被称为盆底肌,就像一张大网一样,将阴道、尿道、直肠、膀胱等器官“吊起”,使其维持在应在的位置,从而发挥相应的功能,一旦盆底肌的肌力受损,人体会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而盆底功能障碍一般会引起盆底支持结构出现变化,进而使盆腔内的器官功能异常或者移位等病症,如尿失禁、器官脱垂、阴道壁膨隆等,严重影响产妇机体的正常运转,导致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均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4]。一旦发生此病症,多数产妇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自卑,而女性在进行剖宫产和顺产时均会使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若不能及时的进行恢复锻炼,不仅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能导致产妇产生结束生命的想法,后果极其严重,因此为产后女性实施盆底康复训练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产妇改善心理状态,恢复盆底肌功能[5]。

目前国家对于二胎政策的开放致使医院的分娩率逐渐升高,产妇的年龄也有所提升,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数量也逐渐升高,该病症对于产妇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影响产妇的家庭和睦[6]。因此产妇在生产之后需要接受盆底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可以根据体操节拍结合瑜伽运动,以起到锻炼产妇生理功能的效果[7]。产妇实施阴道哑铃的训练方式后,可以有效提高产妇的阴道肌力,通过其他几种运动促进产妇的盆底肌肉发生自主性的收缩,从而起到改善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作用,使得产妇的盆底肌得以恢复,产妇也因此可以早日摆脱此疾病的困扰,找回内心的自信,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综上所述,为产妇实施盆底康复训练操后,由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协助和指导,通过盆底肌、腹直肌、引导哑铃等方式进行规范且持续的锻炼,并结合其恢复情况增加锻炼的强度,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缓解其精神压力,避免心理状态对病情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训练组哑铃盆底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线上自主训练与线下指导训练表面肌电差异分析
运动可延缓衰老
饮料瓶改成哑铃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