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语学习者英语定冠词误用认知分析

2020-11-25 09:58朱雪媛
现代英语 2020年6期
关键词:定冠词冠词所指

朱雪媛

一、引言

英语冠词的高使用频率和复杂的用法使其成为二语学习者的一大难题。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冠词的习得,误用的根源进行过研究。早期的研究如Kharma&Mizuno多是对二语学习者冠词使用的对错情况以及错误类型(如:冠词混用错误,冗余错误,省略错误)进行描述。稍晚时期的研究如Parish&Master则对几个冠词(零冠词,定冠词,不定冠词)的难易程度及习得顺序进行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种冠词难易程度有别,习得所需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各个冠词的难易程度排序和习得顺序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此后还有学者就定冠词不同用法的难易程度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

关于冠词误源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学习者冠词误源的研究国内外并不多见,且研究多是基于冠词使用的错误分析来推测误源,不能从学习者的角度直观地了解错误的原因。如李景泉和蔡金亭基于语料库的一项冠词误用研究,通过错误分析将误源归纳为语言迁移、对冠词用法的过度概括、对冠词用法未完全掌握及粗心。冯奇的一项误源研究通过对四个不同等级组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英语冠词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引起冠词误用的几个根源:①母语的干扰;②目的语本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干扰;③教学与学习过程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认为此类误源分析过于宏观,这些误源对于二语学习的任何领域都可适用,不能从根本上勾勒出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习得的心理认知过程,揭示冠词错用的根本原因。

由于冠词系统的复杂性,文章只择其一——定冠词的误用进行认知分析。基于一项定冠词的实证研究,通过定冠词用法的意义分类和对受试者的误用访谈,文章进行了定冠词使用的误源认知分析。

二、定冠词的用法分类

Hawkins的方位理论(Location Theory)详尽地分析了定冠词的八类用法,但这种分类过于烦琐,且有些类别可以归并合一。此后,Liu(2002)在Hawkins分类的基础上,将定冠词用法分为五类。

1.类指用法:与冠词的用法一致,指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共知的人事物,通常为具有相同性质的同一类人事物。

例:The German is very athletic.

2.语境用法:所指人、事、物,或是与所指人事物相关联的人事物在上文语境中已经被提到过,再次提及所指人事物时,便是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知的信息,且是具体的。

例:We went to a wedding.The bride was very tall.

3.情景用法:所指人事物,就在说话当时当地可以被说话人和听话人直接或间接所共同感知的——看到、听到、触摸到。比如,小镇上唯一的一家书店。

例:Pass me the bucket.

People from the same village talking about the church,the pub,and so forth.

4.结构用法:用来指首次被提到的,但前或后有修饰成分(如修饰短语,定语从句,或是某些特定的形容词only,same,etc.或是最高级形容词,序数词)将其指定的事物。这种用法中的名词的修饰语将该名词所指的人事物具体化至听话人可以确切指认,即成为听话人所知信息。

例:My wife and I share the same secrets.

The movies that are shown here now are all rated R.

5.文化习惯用法:用于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中。包括所指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或是很有名的人、事、物、地点、名字等。

例:The more she thought about it,the more depressed she became.

kick the bucket/play the piano

the White House/the moon/the sun

三、二语学习者定冠词误用的认知分析

根据研究者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定冠词习得研究的调查,通过对受试者测试之后的访谈,对误源进行认知分析。访谈包含两个问题为:①你认为哪些情况下要使用定冠词?②请对你测试中做对和做错的一些题目做解释(要做解释的题目中,做对的题项由研究者从每类用法中选出几项由访谈对象解释。做错的题全部要解释)。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分析,归纳出误用的三个主要原因:目标语本身的复杂性,母语迁移和教学因素。其中,目标语本身的复杂性又可分为:无法准确辨别特指中的具体性(SR)和听话人所知(HK);混淆具体性与不可数概念;对文化习惯用法的记忆偏差和知识匮乏。以下就对这几个误源进行认知分析。

(一)目标语本身的复杂性

1.无法准确辨别特指中的具体性(SR)和听话人所知(HK)

具体性(specific referent)和听话人所知(hearer's knowledge)是确定名词指称的两大要素,也是判断冠词的关键。从访谈中发现中国学习者对这两个要素都没有清晰的概念,无法准确辨别。比如具体性概念,他们对到底什么是具体的人事物,什么不是具体的,辨别不清。以下实例1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例1:受试者答案:TheChildren growing up with both parents are healthier than those growing up with only one parent.

受试者解释:因为名词children被定语修饰限定了,所以是特指的具体的一些孩子。

例1表明这些受试者认为只要名词被修饰,其所指范围就缩小,因而就是具体的所指。但到底什么是具体所指?一些专家学者尝试做了定义。Krifka et al给出的定义是“指某个特别的个体(a particular individual)”。Lambrecht从语用学的角度定义具体所指为“具体到能让听话人指认就是具体所指”。以上例子中的children既不是某个特别的个体,也没有具体到能让听话人指认出是哪些人,而仅是描述一类有共同特点的children,因此,不是具体的。

另一要素听话人所知(HK),是中国大多数语法教材以及英语课堂都忽略的一点。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对听话人所指没有太多概念。因此,对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最简单的情景用法,中国受试者也常犯错。如例2:

例2:受试者答案:The wife hears a noise and then tell her husband “/Doorbell is ringing.Answerthedoor.”(Note:“ /”表示定冠词缺用。)

受试者解释:因为常读到“Answer the door.”这个短语,书上都是这么写的,应该是个固定搭配。而Doorbell前不需要加定冠词,是因为意思很清楚,用不用定冠词在意思表达上没有区别。

从例2中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对听话人所知基本无概念,情景用法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共同感知名词所指的人事物。这里受试者虽然做对了其中一项,但仅仅是把这几个词当作一个语块来记忆,并不是真正理解其中定冠词的用法。因此,当他碰到类似的情景但以前并没有读到过、记忆过,就不能举一反三。

2.混淆具体性(specificity)与可数性概念(countability)

从理论上讲,具体性概念与可数性概念没有重合部分,也没有必然联系。而且特指用法的定冠词,不区分后面的名词是可数还是不可数,所以理应不会造成混淆。但是中国学习者却很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可数名词表示的一定是具体的实物,而不可数名词表示的一定是抽象的概念物质等,不是具体的。因此,定冠词只能用在表具体所指的可数名词前。以例3来进行解释。

例3:受试者答案:/Water in this glass is dirty.

受试者解释:我觉得water是不可数名词,抽象而非具体,所以前面不能加定冠词。

例3中受试者犯了两个概念性的错误:第一,将不可数名词等同于抽象名词。第二,将抽象等同于不具体。最后的结论就是不可数名词是不具体的所指,不能用定冠词修饰。

3.对文化习惯用法的记忆偏差和知识匮乏

由于文化习惯用法数目众多,且无统一规律可循,难记且难穷尽,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最难掌握的。例4,例5就是由于对文化习惯用法的记忆偏差和知识匮乏而引起的错误。

例4:受试者答案:/Pacific Ocean is the largest in/world.

受试者解释:我记得PacificOcean和world前都不需要加定冠词。

例5:受试者答案: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ef-fort to clean up/Chespeake Bay.

受试者解释:The nameChespeakeBay这个词对我来说很陌生,我真的不知道是否应该加定冠词。

(二)母语迁移

中文没有冠词系统,这是中国人学冠词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冠词的用法本身又很复杂,母语的影响必定会随影随形。例6就是很好的例子。

例6:受试者答案:I saw a man in a car across the street.At first I wasn't sure,but then I realized thattheman driving/car was a friend of mine.

受试者解释:我觉得就应该是drivingcar,就像中文里说“开车”一样,很自然就是这样用,不需要加定冠词。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母语系统对定冠词使用的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在不确定该不该用定冠词的情况下,就会根据直觉做判断。这种直觉如果不是第二语言水平很高,通常都是由母语获得。

(三)教学因素

这里所说的教学因素包含两点内容:一是教材的编写过于简单,不够全面,表述也不够清楚。二是英语不是母语的教师自身对冠词的理解和掌握也有欠缺,在给学生讲解时不够到位。

中国通用的中学英语课本上关于定冠词用法的解释固然简洁明了,便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但同时,它也是不全面的,含糊不清的。首先,定冠词的类指用法就只字未提。其次,定冠词的第一种用法表述为“特指某(些)人或某(些)事物”,但到底什么是特指并没有解释清楚。还有一些用法,如结构用法中名词由定语从句或短语修饰表特指的情况也没有在教材内列出。从访谈中得知,即使到后来的中高级学习阶段,也并没有对定冠词用法的系统讲解。

从教师方面来讲,调查对象中有一部分为英语教师或是未来的英语教师,测试与访谈结果表明他们对定冠词用法的了解也并不很清晰。这与Mizuno调查的结论相似——日本大学生和他们的母语非英语的英语教师对冠词系统都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教师那里得到透彻的讲解。

四、结语

定冠词的使用是中国二语学习者不易攻克的一大难点。文章以定冠词的意义分类为基础,从语言习得的认知角度,对中国二语学习者的定冠词误用情况进行了认知分析。这一认知分析透彻地解释出中国二语学习者定冠词使用的问题所在,对教学有着重大启示。首先,教材应该以更全面更精确更系统的形式来讲解定冠词,如果在初级阶段只能比较浅显地讲解,那么至少在到达中级阶段以后应该有更全面更系统的强化训练,因为在这个阶段,随着接触的英文增多,但又不够多的情况下,二语学习者最容易发生困惑,所以再次全面准确系统地讲解定冠词用法很有必要。其次,将意义分类法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选用冠词的理据。再次,要把名词可数不可数的概念梳理清楚。可数名词既可以表示具体实物也可以表示抽象概念,不可数名词不但包含表抽象概念的名词也包含表具体实物的名词,还包含集合性名词。最后,作为英语教学人员自身应该对冠词的用法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要不断吸取该领域国内外专家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以期正确有效地将这一难题教授给学生。

猜你喜欢
定冠词冠词所指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趣填51
第二语言习得中英语定冠词过度使用研究
遗忘者
幻笔的艺术:《红楼梦》的“金陵省”与“所指优势”释出的要旨
浅谈法语中部分冠词和缩合冠词的运用
浅析西班牙语冠词的使用和省略
火柴迷宫
浅谈单数可数名词前不用冠词的几种情况
谈意思并列名词使用时冠词的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