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12-16 09:40范春辉
医药前沿 2021年32期
关键词:奥希替尼靶向例数

范春辉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山东 济南 250013)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其病死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临床上具有极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其治疗的过程中也给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1]。基于此,为探讨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中心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试验组男性55 例,女性45 例,平均年龄(49.01±6.59)岁;对照组男性52 例,女性48 例,平均年龄(48.91±6.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精神状态较好,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②无严重肝、心、肾功能不全。排除标准:①对奥希替尼过敏的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者精神疾患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传统化疗,即培美曲塞+顺铂,培美曲塞(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177),每天静滴500 mg/m2,给药时间结束后的半小时对患者进行顺铂(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341)20 mg/m2静滴3 d。以21 d 为1 个疗程,坚持治疗6 个疗程,然后用培美曲塞二钠单药维持至疾病进展,在培美曲塞治疗前1 ~2 周,坚持每天口服补充叶酸350 g。刚开始进行培美曲塞治疗前7 d 内肌肉注射维生素B121 000 g,以后每9 周重复肌注1 次。试验组患者进行奥希替尼(瑞典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J20180027)进行靶向治疗,口服80 mg/d 的药剂量,一直服药到疾病进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的情况。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等级。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血清标志物:抽取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留取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试癌胚抗原(CEA),其正常水平的参考数值是≤5.90 μg/L;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其正常水平的参考数值是1.5 ng/mL;细胞角蛋白19 片段(CY-FRA-21-1)水平,其正常水平的参考数值3.3 ng/mL。不良反应发生:建立患者档案,记录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降低、肝功能损伤、腹泻发生次数[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选择皮尔森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标志物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EA、SCC、CY-FRA-2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SCC、CY-FRA-21-1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标志物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标志物比较(± s)

SC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 100 24.89±10.10 10.52±3.0 2.37±1.02 1.78±0.36对照组 100 30.00±8.67 22.12±9.20 2.71±1.20 2.47±1.02 t 3.0014.6501.34164.478 P 0.7820.0220.18120.003组别 例数CEA CY-FRA-21-1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 1005.98±3.983.20±1.52对照组 1005.80±2.713.52±1.25 t 1.6814.360 P 0.0820.000组别 例数

2.3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中的白细胞减少例数、中性粒细胞降低例数、肝功能损伤以及腹泻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在临床上,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所有的疾病类型中较高的一种,绝大部分的肺癌都归类于一组组织学亚型,其主要起源于肺上皮细胞,常见的有肺腺癌、肺鳞状细胞癌,其遗传改变是受体酪氨酸激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 R-TKIs)、Kirsten 大鼠肉瘤(KRAS)等突变[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T)扩增造成的[5]。激活EGF R突变,让许多一组组织类血亚型的肿瘤细胞患者对第1 代和第2 代的治疗药物过敏,过半数的患者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6]。

奥希替尼作为第3 代的EGF R-TKIs,它的功能在于可以自主抑制EGF R突变和耐药突变,这有利于提高正在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治疗的手段主要是放疗和化疗,疗效欠佳且具有强烈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的治疗[7]。奥希替尼的运用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能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8]。这表明运用奥希替尼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癌胚抗原(CEA)、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 片段(CY-FRA-2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SCC、CYFRA-21-1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中的白细胞减少例数、中性粒细胞降低例数、肝功能损伤以及腹泻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奥希替尼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平衡患者的血清水平,并且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9]。

综上所述,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奥希替尼靶向例数
晚期肺腺癌患者奥希替尼后线治疗耐药后基因突变模式研究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奥希替尼诱导间质性肺疾病后奥希替尼再挑战:病例报道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奥希替尼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
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19del/T790M/顺式C797S突变肺腺癌1例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