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矛盾”有效实施教学

2009-01-18 06:01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新知预设矛盾

朱 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去挖掘身边的数学资源进行教学,通过设置障碍,创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揭谜。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预设矛盾,善用矛盾,激发学生不断探究学习,有效实施教学呢?

一、在新课导入处预设矛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人在一个新知面前,总有不少猜想与疑问,总想征服它、掌握它。基于此,教学中我们往往为创设一个生动的、能吸引眼球的情境导入而绞尽脑汁。事实上,只要用心解读文本,巧设矛盾,就能创设一个有效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上课一开始,我将全班学生分组比赛围三角形,哪组围的三角形多哪组获胜。其中一组提供的小棒是围不成三角形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除了抱怨比赛不公平外,更迫切的是想知道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通过巧设矛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学生遇到学习的障碍,充满疑惑,想要表达,又说不清楚,学生在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这样就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在新旧知识连接处预设矛盾

新课标强调经验本位课程观,认为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意义,因此在新旧知识连接处预设矛盾,与已有的经验产生矛盾与碰撞,产生困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首先复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在整数75元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就是750元,在小数7.5元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7.50元,大小怎样,也扩大10倍吗?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新知小数的性质与原有的整数大小变化规律,产生矛盾,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生成了数学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探求与学习新知的欲望。再如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题》时,先让学生计算“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百分之几”,通过计算,我指出甲数比乙数多几,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几。那为什么“5比4多25%,而4比5少20%”呢?同样学生在矛盾中开始了积极的探究。

三、在新知的学习中预设矛盾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就要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预见课堂可能会产生的矛盾,积极利用这些矛盾和冲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引导学生掌握1平方厘米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纸片快速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此时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学生没有去量,在观望(原因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太小),第二种就是亲自去量,但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测量完。生成了矛盾,我继续问:“会不会有一种大的单位?猜猜会是什么呢?”此时引导出“1平方分米”真可谓水到渠成,设置这样矛盾冲突的好处是不仅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四、在结尾处预设矛盾

我们知道,评书演员会在评书的结尾处留下悬念,激发听众继续收听的欲望。同样在数学课末,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学生期待研究的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在课尾画一个“问号”,拨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课后主动研究讨论,乐此不疲。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课的结尾我提出这样的题目:如何测量硬币的直径?如何测量树干的直径呢?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设计师和引领者,要做到课前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没有矛盾的数学课堂是不存在的,有矛盾才能推进课堂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矛盾冲突”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是创造的火种。层层地设疑,制造矛盾,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的一把金钥匙。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制造矛盾”吧!

猜你喜欢
新知预设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