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探究性学习”

2009-01-18 06:01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动脑探究性学习探究性

王 超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其实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与帮助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并获得知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并且逐步养成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笔者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课堂探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投入

我们要培养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树立探究的目标。只有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高。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求知的来源。有设想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进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如在教学《米饭与淀粉》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张“白纸”,然后用喷雾器朝白纸喷“水”,在“白纸”上马上显现出一行鼓励的言语。教室里出现了惊叹声,教师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伟人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生的“异想天开”往往就可能成为他们探究的动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产生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科学。

二、设计验证,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形成认识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探究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教学途径,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例如在科学课“哪杯水更热”导入新课一环中,我增补了一个演示实验“猜一猜”,让一位学生到讲台用手指来试一试几杯不同温度的水,通过做各种表情让其他学生猜测一下这几杯水是冷是热,根据这位同学不同的表情学生做出了种种猜测,原来到台上来的学生故意做出了相反的表情让大家猜错。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在科学探究中不能轻信别的结论,要亲自验证。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摸起来感觉温度差不多的两杯水是不是无法来判断哪杯水更热呢?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趁机说:“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将温度计放到水中测量,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量出不同的温度。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大胆设想,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样的实践,教师对学生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即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种学法的指导,是为学生一辈子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三、归纳结论,放手应用

“探究性学习既要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要重视在实验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结论是通过动手实验的验证后,得出的最终结果。因而,应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将实验的结果写在记录上,以此来培养学生勤写结论的习惯。

在教“有趣的不倒翁”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重心很低所以不倒,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往船上或车上装货时,是把重的东西放在下面,还是把轻的东西放在下面呢?”“一块砖要想放稳,是水平放置还是竖起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动脑探究性学习探究性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肯动脑就会成功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