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2009-01-18 06:01徐晓华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导语孔乙己悲剧

徐晓华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而导语则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好的导语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它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导语就是最常用的“拨弦”“点火”的方法。

于漪老师的教学可以说是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至。她对每一篇课文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处理,乃至对每一句话或每一个词的剖析与鉴赏,都做到了细针密线,剥茧抽丝,她的教学语言像清风徐徐吹拂课堂,像清泉涓涓流进学生的心坎……她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就在学生背诵古诗初步进入“春”的意境时,于老师把学生回忆联想的思绪收拢来,因势利导地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于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未学课文却已感觉到浓浓的春的气息。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唤起了学生对美妙春天的共鸣。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旧社会遗弃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于老师又添一笔,设置第二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体会,就会获得解答。”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这篇课文

的关键。

三、质疑问难,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开讲的艺术贵在质疑问难。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思路。优秀的教师十分重视开讲的提问,他们提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讲,问的是关键,具有全面性,学生从中可以体会教材的全部精神,能举一反三;从心理学角度讲,问的有趣味,学生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从教学方法上讲,问的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思考;从问题关系上讲,要问的有逻辑性,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享用一餐,授人以“渔”受益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明确树立教是为了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为了练而不是代替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使主体自立而不是否定主体作用。因此,新课的开始就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该方法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和研究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导入方法。

有位老师教《第二次考试》一文是这样导入的:“我们上语文课是不是只是读课文?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读懂课文中的资料问题。主攻方向就是在一篇课文中,如何读自读提示,如何利用自读提示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读课文的自读提示,试就课文提示提问——方法就是:把自读提示的句子加上‘吗变成问句。”然后教师示范,学生学习提示,自结小组,自选问题,自解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大手笔的创造,令学生兴趣盎然,让听者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生动的导语是无韵的诗,也是有声的画,充满诗歌般的情感美,画一样的意境美,哲学般的理性美。各种类型的导入方法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融相通的。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做到“心中有文、目中有人、胸中有课”,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无穷的魅力。

猜你喜欢
导语孔乙己悲剧
伟大的悲剧
导语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孔乙己(下)
导语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