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百家讲坛》的名师学几招

2009-01-18 06:01张彤华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于丹易中天百家讲坛

张彤华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近几年来很受广大观众欢迎,其中主讲的许多名师都个性鲜明、方法独到,以其知识丰富、讲授精彩赢得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好评,很值得我们教师们学习借鉴。有几招本人用到了课堂上,果然效果不凡。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招:变专业为通俗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开始几年就是想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其动机很好,不想观众并不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东西,收视率极低。”“怎么达到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如何寓教于乐?”《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是些名师、教授,栏目设置的宗旨就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于是节目转为深入浅出、举重若轻、雅俗共赏,从而大获成功。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效果。

教师讲课的目的是让大家听懂,满口的专业术语只会令人望而生畏,而平实易懂的讲解才能让人望而生敬。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更不要用专业词汇吓唬人。听得懂才会爱听。学生们听不懂了自然就会昏昏欲睡或干脆另起炉灶干起别的来。如果学生都让教师讲睡了,那教师讲得再专业、再有用也没人听。所以一定要变专业为通俗。

(一)概括的内容讲具体

钱文忠讲“孝于亲,所当执”六个字就用了拆字法、翻译法、举例法来具体讲我国传统的孝道是教育的第一步,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最重要的美德。

(二)深奥的内容讲浅显

《论语》中的《侍坐》一段不好理解,于丹讲《侍坐》可谓清晰明白,令人耳目一新。她不是简单的解释翻译,而是加上很多形象联想和想象,把当时孔子与四子交谈的情形生动地描绘出来,更适时地引用了朱熹的解读,又讲了两个现实中的小故事,深奥的道理便轻松破解。

(三)讲背景帮助理解

为了帮助听众理解,讲坛的大师们经常介绍讲解过程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例如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地理分布、历史事件等。了解的背景知识越多,那高深的思想与遥远的年代也就离我们越近了。

孟宪实在讲完“玄武门之变”后发现:“我突然知道,原来讲课还可以这么讲。我把在镜头前的讲课方式运用到课堂上之后,发现我的课更受同学们欢迎了。”

第二招:变共性为个性

《百家讲坛》栏目本身也有取“百家争鸣”之意,特别是有的内容在官方早已形成了较为权威的解释,如果还按公认说法、传统观点去照本宣科,主讲人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受欢迎。这些名师选讲的内容虽然都是经典,却也多体现了个人观点、个人感受。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便是她读《论语》的个人理解与独特的生命体验结合的产物。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更体现他自己的判断。鲍鹏山讲《水浒》思考的是怎样把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讲出新意,他的方法是进行人物分析,揭示深层的人性、人类社会。

如果教师上课时,在学生讨论发言之后,再问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教师的观点,学生一定也会迫不及待地想听听教师的一家之言的。

个性化的语言更能集中反映教师的思想观点。易中天的飘逸潇洒、儒雅风趣,阎崇年的稳健深厚、严谨求实,纪连海的京味十足、擅抖包袱,以及于丹的华丽飞扬、亲切动人,无不展现出他们的个人魅力。

第三招:变古典为现代

很多学生不愿学古文,不易学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觉得现代生活中用不上。因此,我们就有责任让他们认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现实意义。

《百家讲坛》的老师们很多都善于此道,让古典为现代服务,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阐述道理,都能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统中有用的才是活的,才会继续传承下去。

易中天经常用现代的甚至是流行语言用到古人身上来给大家解释,显得浅易明白又幽默风趣,更让人学到了将古人的智慧用于现代社会中。钱文忠和于丹更有明确的“文忠寄语”、“于丹心语”,来指导我们现代人如何运用经典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行事做人。

联系现实生活才让古典有生命力,学生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激起学生继续探知的愿望,进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并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于丹易中天百家讲坛
办公楼保洁车开发设计研究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从语体角度看于丹的个性化语言一以《百家讲坛》为例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易中天《中华史》在争议中热销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
征文大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