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在学生的指尖跳动

2009-01-18 06:01顾丽芳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指尖周长动手

顾丽芳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主要集中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那么,为什么不让智慧在学生的指尖上跳动起来呢?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抽象思维较多,如果再切断动手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反之,则能使学生的思维随之展开。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才有自己感知、自己付出的意识,才能发挥自身的潜力,对自己努力获取的知识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从指尖上培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力量。一个人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刻苦好学,就会情绪高涨、心境愉快,充满克服困难的信心。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老师做出一些图案,在黑板上贴成一幅图画。

师: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

生:这些图都是把纸对折后,画半个图形,剪下来打开得到的。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制作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来,好吗?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折、画、剪,对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的。在动手操作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使学生在动手之中参透了数学的对称美。

二、从指尖上获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动手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的阶段,学生也只能做到“理解”而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就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第一个环节:面积和周长在意义上的不同,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围一围”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但这只是“理解”,只是让学生形成表象,还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第二个环节:一个动手操作的练习。(1)拿出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2)拿出12根1厘米长的小棒,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算出周长和面积,看看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结论?

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容易产生错觉,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可以用手“摸一摸”,而周长只是表示长度,有长短之分,我们只能“量一量”或“围一围”。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往往会认为面积越大周长越大,或周长越大面积越大,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证明了周长和面积是具有根本性区别的两个概念,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而周长相等面积也不一定相等,比较清晰地让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三、从指尖上碰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新情境感到需要解决又无现成的对策或方案时,需寻求处理手段或方法的一种心理活动。探究与思维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启发引导也是必要的,它可以缩短学生探究的时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究信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得到体现。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后,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1,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在做题时,有些困难,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没有学过,这时教师应适时点拨,“三角形的面积没有学过,你能否想办法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它的面积呢?”“同学们可以找一个这样的三角形,通过移补的办法来试一试。”这样学生们想到了再找一个相同的三角形,并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

在学生的操作和自主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既使数学知识得以内化,又提高了思维的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不难发现,在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中,蕴藏着极强的潜能,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的创新,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才能让智慧在学生的指尖跳动。

猜你喜欢
指尖周长动手
我也来动手
治理“指尖乱像”不宜一散了之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虔诚之花在指尖绽放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动手画一画
巧算周长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