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悟出数学中的“美”

2009-01-18 06:01郑杜宏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美的情境数学

郑杜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且要重视数学的美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懂得数学美的优秀学生。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从而提高数学的教育水平呢?具体而言,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展示数学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数学概念是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并通过总结抽象而成的。如果教师能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巧妙的教学设计,把某一概念通过某种适当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可列举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块橡皮,四个橘子,六枝铅笔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再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中,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去寻求解题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设置探索数学美的情境,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用生动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情趣洋溢的世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一年级教材中有“小猪帮小兔盖房”等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情境,再配上美丽有趣的图画,使数学知识蕴含其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处于“新鲜好奇,轻松愉快,热情活跃”的气氛之中就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数学的美感,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往往记不住闰年二月是二十九天,教学时可以这样问:小红今年七岁,而她的哥哥小明到现在才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小明今年几岁了?这样的设问使学生甚感惊异、新奇,从而设置探索数学美的情境。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数学美的热情

数学大师陈省身指出:“一个好的数学家与一个蹩足的数学家,差别在于前者有很多具体的例子,而后者只有抽象的理论。”根据小学生“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方式表现出数学的自然美、奇异美等等,鼓励学生多向思考,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中,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主动权,团结协作参与教学活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大致有以下三种: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最后讨论评价出最简便的一种,也就是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公式也有它的简洁美。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数学课成了活动的课堂,学生从中体会到认知的乐趣,同时也有了审美体验,激发了他们创造数学美的热情。

四、发展数学之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教育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过,数学之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人,特别是小学生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容易感受和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仔细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众所熟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式多么简洁规整,应用却多么广泛普遍!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中,当a=0时,则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a=b时,变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处处可见,其思维方法引人深思。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数学美的资源,让学生体会、感受、欣赏数学美直至享受数学美,必将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识内驱力得到增强,同时又将对学习数学起推动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数学美的互惠。

总之,学习既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好奇心驱使的过程,是一个情趣无穷的过程。任何一种学习都交织在这两个过程中,失败的教育会将学生的好奇心彻底挫伤,而成功的教育是将探索的过程建立在学生好奇的天性上。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当激励同一群体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给他们每一位表现的机会,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塑造未来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美的情境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好美的雾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