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2009-01-18 06:01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作文思维语言

王 健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必须过好作文关。时至今日,就小学生写作水平而言,质量尚低。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凭空臆造,使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往往缺乏真实;内容上缺乏广泛;语言上缺乏生动,因此很难写出适应新时期的作文,学生因此也很怕写作文。如何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写出来有血有肉的作文呢?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曾做了一些尝试,收效较为乐观,现谈谈一点做法。

一、在习作前要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生活积累的准备

学生整天局限于学校、家庭的圈子,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显然是很困难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感性认识入手,慢慢地做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这样可以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状况,才能使学生爱写会写。

对小学生来说,作文教学一是从看图作文入手,教师要教给学生由远到近或由整体到部分地顺序观察图画,抓住图中的重点部分进行指导,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把图上看到的写下来,还应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真实感受;二是进行实地观察,教师指导学生用眼睛看,再用心去想,根据看到的想到的内容,最后组织生动、合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写作知识的准备

生活积累的准备,为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创造了条件。要使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来,做到“言之有序”,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如:用什么方法写,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写作中要注意些什么,应如何表达等。

(三)语言材料的准备

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是写得不具体,抓不住本质,没有特色,平淡无味,缺乏生动的语言和感情色彩。要消除这一弊病,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各种读物,从阅读材料中学习和积累语言,使自己的表达不但具体,而且鲜明生动。

从三年级起,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收集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优美句段等。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和一些基本句式,随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年级的升高,再逐步提高要求,如要求他们对一些名篇、精彩片段、佳句做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做好了以上各种准备,就为学生学会写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大量的素材,又掌握了写作方法,作文就不会无从下笔了。

二、培养学生富有个性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相同的题材,不同的学生写作,有的立意新、见解深刻而独特;而有的就事论事,平淡无味。究其原因,后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缺乏个性的思维。例如,一次期末试题,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不少学生写的是老师上课、批改作业、带病坚持工作、关心学生等内容。这样写得真实,当然也感人,但大家都这样写,显然思想被禁锢了,缺乏个性。而一个学生写的是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很幽默的老师,而且用事实和形象的语言说明老师是如何幽默的,学生们如何喜欢他。这样的选材就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思维。

学生的思维,要靠老师的培养。老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地、多角度地思考,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有一次,我出示了一个题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街道边的两棵小树上系着一个吊篮,一个小孩坐在吊篮里,她的妈妈推着她荡来荡去。”有的学生从损坏树木可耻的角度谈;也有的从小学生守则谈,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学生说,如果在农村,专门建一些这样的设施,让更多的小孩玩吊篮该多好。这样的思维就有独特之处,敢于在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时从肯定的角度谈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大胆开展学生作文的互评工作

按照一般惯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文后,由老师批改,最后是老师的一番的指点。这种方法的弊端一是学生因害怕老师的指点而厌恶写作;二是老师批改作文费时费力,而不愿布置作文;三是老师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作文,由于年龄特点不同,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总之,种种方面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到头来不是学生在作文,而是老师在作文。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开展学生作文的互评活动,收效很好。课堂作文时,学生一边作文,教师就在一边浏览。学生写作完成时,教师已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工作,其办法是:先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会具有真情实感,而且学生自己往往会发现开始写作时发现不了的东西;再就是让其他学生发表评议,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老师给予适当点评,这样既能起到导向的作用,又能起到鼓励学生点评的作用。

学生作文的互评,让学生的作文从学生群体的角度来赏识,保护了学生的个性思维,适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及生活经验,也从另一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作文思维语言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