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生命

2009-01-18 06:01窦以华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法门寺林子人文

窦以华

摘要:课堂教学浮华的热闹背后,仍然沉睡着蕴含丰富语言的文本,承载着厚重精神的人文,还有那些沉睡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唤醒沉睡的文本语言,唤醒沉睡的人文力量,唤醒沉睡的学生的自主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由所谓的“僵化”走向生动,课堂上不乏学生的妙语连珠,热烈掌声。然而,热闹的场景过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课堂多了几分浮躁,少了几分安宁,多了几分虚伪,少了几分真诚,多了几分芜杂,少了几分纯净。浮华的热闹背后,仍然沉睡着蕴含丰富语言的文本,承载厚重精神的人文,还有那些沉睡的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11册)后,我觉得只有唤醒这些沉睡的生命,我们的课堂才能走向深度,走向有效。

一、唤醒沉睡的文本语言

执教《生命的林子》,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如果仅仅停留在热闹的读、议层次上,则学生内化的语言极少。这种既看不到文本语言又“目中无人”的做法,只能使文本语言陷入更深的沉睡状态,使学生的感知处于浅薄之中。语言诚然有自己的规律,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让读者贴近自身的感受去与文本对话,文本语言才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焕发生命的本色。

我在教这课时,通过三个层次来唤醒文本语言:首先,让学生由文本语言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鹤立鸡群”的含义,明白这里的“鹤”指的是“三两棵松树”,这里的“鸡”指的是“灌木”,“鹤立鸡群”的结果是成为“薪柴”,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鹤”与“鸡”的影射之物——水深龙多的法门寺,加深对文本语言的初步感知;再让学生随着文本进一步感知、理解,假设玄奘离开法门寺的结果,更进一步体验文本语言,从而得出文本结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至此,文本语言随着学生的解读已逐步苏醒;第三层次,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再回到对文章题目——《生命的林子》的内涵探究上,这样,文本语言在学生层层深入地感知、理解中被彻底唤醒。

二、唤醒沉睡的人文力量

翻开教学参考书中《生命的林子》,本文着重让学生明白“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离不开社会这个群体的”这一道理,如果将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到底,就道理讲道理,难免会落入泛人文的无限拓展,随意生成,那就很难帮助学生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如何才能不落俗套,在阅读中游离?这就要激活文本中的人物,唤醒他们的身上蕴含的人文力量,给学生以熏陶,以感染,以震撼。

对于玄奘来说,这“生命的林子”是什么?学生重归文本,自然想到水深龙多的法门寺,想到充满竞争的集体。这样的人文力量还远远不够,文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方丈,他的人文力量还没有被唤醒。对方丈来说,这“生命的林子”又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透过文本表层显露的“香火鼎盛”、“应酬太繁”、“水深龙多”、“高僧济济”等词句,由表及里,感悟到方丈是一位心胸开阔、广纳贤才的大师,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法门寺充满“生命”。这些人文素养的汲取,丰富了学生对教学目标中“集体”与“竞争”的理解。他们明白了“集体是有容乃大”、“竞争是合作中的竞争”。这样一个蕴含人文力量的人物的唤醒,使学生的阅读走向了文本的深层,走向了人文的深层,也使文本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唤醒沉睡的学生自主意识

透过一些课堂的繁华,我们看到学生读得乏味,议得肤浅,思维的运行规则化,学生表面上的参与,实际上是自主意识的沉睡。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只是现成的套话;他们没有自己的思维,有的是既定的答案。

阅读不是一成不变的灌输或人云亦云的应付,而是一种自主意识很强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唤醒它的主体——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语言同文本对话,同老师对话。这种对话,不再是机械的问答,不再是对文本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解读,更不是简单重复的劳作,必须构建他们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是有语言,有思想,有着温度和厚度的生命。

回到《生命的林子》一文的教学,学生由自己的生活体验走入文本,随着文本深入文本,最后还必须走出文本。“对于你来说,这生命的林子该是什么呢?”如此重重的叩问,无疑让学生再一次唤醒了自我,组织自己的语言,寻找自己的态度与价值取向。课堂最末,老师抛出“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会怎样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这时需要的不仅是批判阅读的方法,更需要的是阅读批判的态度和阅读批判的勇气,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种阅读批判无疑是唤醒学生的最好良方。

文本语言,人文精神与学生自主性的唤醒不是相互独立的过程,而是紧密相连并且相互作用的。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是前提,文本语言的唤醒是课堂的根本要求,人文精神的唤醒是深层阅读的需要。总之,我们的课堂必须着眼于人,只有唤醒文本中的语言,文本中的人物,与文本对话的人才能达到人本与文本,人文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才能让诸多生命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支玉恒,《课堂情趣与智慧》,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2.顾书明,《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法门寺林子人文
冬日的林子
法门寺里的琉璃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清单
“揭秘”秘色瓷 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Summer Vacation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