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多媒体教学而精彩

2009-01-18 06:01王成娟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火车头詹天佑瀑布

王成娟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会比讲义好,将来恐怕要这样的。”的确,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在实践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确实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因为条件所限制,孩子们根本没看到过赛特凯达斯瀑布,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赛特凯达斯瀑布的葬礼。”然后通过电脑屏幕把赛特凯达斯瀑布的美景一下子展现到学生面前,随着画面一转,音乐声变为低旋的哀乐,许多人参穿黑色葬礼服,站在面临枯竭的瀑布前,神情严肃,为瀑布举行葬礼。当电脑展示完后,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盎然,心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课堂上教师制作课件,巧妙地将两个火车头在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了这样的绝妙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三、课堂延伸,发散思维,培养说话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是多样化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科学家们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当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到海洋可以带给人类的神奇变化时,不禁激动万分,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畅想: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一个个闪动着灵异的思想火花脱口而出,学生完全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培养了表达能力。

四、补充丰富的课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学科。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合理,要有针对性。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应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切不可以多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也不应该为了追求多媒体的表面热闹,采用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步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要适时、适度。例如讲授科技性说明文,如果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事物特点,从结构到功能、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观、更逼真,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那么,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因为有多媒体教学而更精彩。

猜你喜欢
火车头詹天佑瀑布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瀑布之下
社区少先队的“火车头”
老火车头的故事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火车头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
瀑布
32项工程喜获第十一届詹天佑奖
AECOM荣获第十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